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基国 页数:80
前言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岭南文库》作为成果的载体,但《岭南文库》定位在学术层面,不负有普及职能,且由于编辑方针和体例所限,不能涵盖一些具体而微的岭南文化现象。要将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必须首先让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因此有必要出版一套普及读物来承担这一任务。出版《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初衷盖出于此。因此,《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可视作《岭南文库》的延伸。 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由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与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共同策划、编辑,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编辑委员会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编辑部 2004年8月
内容概要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可视作《岭南文库》的延伸。
书籍目录
前言一、北滘概况二、碧江古村三、文化名人四、西海大捷五、工业强镇六、魅力小城
章节摘录
地理建制 北滘,位于佛山市顺德区的东北部,俗称百滘,意为河网密布。古代的北滘镇境有一百多条涌,珠江支流纵横交错,众多河汊奔流穿行,孕育了这片沃土,让它展露出南国水乡的独特妩媚和光彩。 北浯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区域内有太澳高速、佛山一环以及兴建中的广珠轻轨、广州新火车站等交通设施连接广州和港澳。全镇总面积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万人。北滘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常年温暖湿润,四季如春,景色宜人。年平均气温为21。9℃;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13。1℃;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8。7℃。在雨水方面,年平均降雨量多达1649毫米,年平均湿度为81%。北滘是典型的珠江三角洲鱼米之乡。2至3月份多低温阴雨天气,7至9月份为台风活动季节,台风期间有时发生强台风,对农作物造成较大的损害。 北滘成为佛山市顺德区下辖的一个镇,建于1959年5月。北滘在明清时期分属桂林、都粘、龙头、新良、甘溪五堡。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至1947年6月分属第三区、第四区和第五区。1947年7月至1949年8月属第二指导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北洛镇各乡分属顺德三、四、五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在1959年始建成北滘人民公社,即现在的北滘镇。1961年5月设北滘区,下辖北滘、碧江、莘村、西海4个小公社。1963年1月起合并为北滘人民公社。1967年,北滘公社改为北滘公社革命委员会,沿用到1980年,长达19年之久。1981年11月起恢复北滘区建制。1987年2月起撤区建镇,目前下辖8个社区居委会(北滘、碧江、林头、广教、三洪奇、槎涌、顺江、碧桂园),lO个村委会(黄龙、莘村、水口、马龙、上僚、西滘、高村、桃村、西海、三桂)。 两千年的文明史 北滘所在地域古时曾是珠江流域的冲积层,故河流、涌较多,除了潭州水道、顺德水道和陈村水道外,还有星罗棋布的小河。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的水路,肥沃的土地,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北滘成为一个物华天宝、经济发达的富庶之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北滘境内人类活动的痕迹可溯源到遥远的殷商。据考古资料显示,北滘曾发掘出汉墓。汉初,朝廷设置番禺县时,就将县城设在北滘社区附近的简岸。椐《汉书》记载:“筑番禺城于郡(广州)南五十余里。”五代南汉时,简岸又成为咸宁县城所在地。据《简岸简氏族谱》所载:“南汉时析南海为常康、咸宁,今在顺德简岸侧南汉时咸宁县也。”生活在北滘简岸一带的老人,大多记得以前有个咸宁社坛,不过有点遗憾的是,社坛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被拆除了。20世纪70年代,简岸细海建猪舍,发现地层下埋藏着一片瓦砾场,约三四十亩,厚度超过l米。经专家鉴证,内有大批唐代和南汉的碎瓦,断为咸宁县治遗迹之一。 尽管自宋代以来一直到清代中叶,农业都是顺德最主要的经济支柱,但由于北滘自古以来是广州往来西江、北江船只必经之地,故工商业发达。据咸丰三年(1853)《顺德县志》载:“顺德在在皆水乡,舟航所达,川流四绕,阡陌交通,故力农尤便,至于桑田、鱼池之利,岁出蚕丝。”便利的水上运输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北滘农业的专业分工,“一艺一业,往往遍于乡堡”,专业化生产,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造就了北滘的繁华。从清光绪年间至抗日战争前后,北滘的主要工业有缫丝业、制糖业、搭栅业、刺绣业、土纸制造业和竹木业。据不完全统计,其间,北滘的缫丝厂共12间,分布于莘村乡(4间)、上寮乡(3间)、马村乡(2间)、龙冲乡(1间)、碧江乡(1间)和西滘乡(1间)。西滘的广纯贞缫丝厂拥有工人500多人,而工厂数量最多的莘村乡据说人数达1800人。制糖业主要分布在北滘乡(合利、协成昌、诚记)和马村乡(中兴、大龙)。搭栅业主要分布在西滘乡,之后陆续向青沙乡、水口乡、上僚乡、高村乡发展,并有一千多人在外地开设搭棚、竹织工场和店铺。竹木业主要在西滘、高村、青沙一带,有两千多人从事织笪、织船篷及农用竹器生产。在西滘还设有搭棚、做木、织船篷三个行业合建的会馆,俗称搭棚会馆。到了清代中叶,碧江更发展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手工业造纸基地。清咸丰《顺德县志》记载:碧江出产草纸,是制作玉扣纸和扑纸的料。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碧江一带褙锡加工业有八十多家,有男女工五百多人,另以发外加工的方式派生出了家庭式作坊,生产女工达千人之多,主要名铺有盛记栈、嘉大和、思日堂、方成记、协和、显合、泽记、两益记、均昌等,营业总额达430多万银元,产品远销东南亚。而随着洋务运动引进蒸汽机,北滘岗北一带开始用米机进行粮食加工,北涪也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一个重要谷埠。另外,都宁的壁画匠、林头的刺绣、绿州的雕刻、坝头棺材、西滘的搭栅和桃村的银练都极负盛名。 由于工业的发展,市场兴旺,商业繁荣,北滘碧江形成了三圩六市的商业格局。其中三圩包括德云圩、坝头圩、上村猪仔圩;六市包括德云市、高桥头市、南平市、柚市(蜜柚专业市场)、米市(粮食专业市场)和企市(劳动力市场)。各类工商业务林林总总,有服装、鱼的批发业;有米粮、货币的加工业;有接驳进出口业务;有粮、盐仓库;有饮食服务业;有日用百货、什货、布匹;还有高桥市昌隆饼店的月饼等等。北滘的繁华可从苏鹤的《碧江二十四咏》反映—— 昆岗沙口渡平阳, 艇子招摇送客忙。 问客买花还买竹? 竹场四面卖花香! 由此可见,当时的北滘不仅有便利的交通,而且有繁华的商业。 二、碧江古村 在珠江三角洲保存尚好的古村落已经不多了,其中北滘碧江村是目前保存得较好的古村。那里的古祠、古屋、古桥、古树,每一样都是历史文物。古村民风纯朴,生活清幽,是闹市中的世外桃源。 正是凭借极具岭南风情的建筑、独具特色的历史风物,以及不遗余力的保护,2005年10月,碧江村被国家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碧江大规模建村始于南宋初年。这条有上千年的历史古村,曾有过很威风的名字——龙头堡或龙头。自古以来,碧江水陆交通便利,陈村、紫坭、石壁三条水道汇于碧江。因此,碧江一直是广州往来西江、北江船只的必经之地。 到清代中叶,碧江已建成颇具规模的手工业造纸基地。清末,随着洋务运动引进蒸汽机加工粮食,碧江又成为珠三角重要的谷埠——粮食加工储运中心。 从古至今,碧江村人才辈出,据《顺德县志》载,自明景泰三年建县至清代中叶,碧江村出了25名进士,而举人及五贡多达147名。由于经济和商贸发达,代代职官文人和儒商在碧江营造出大量的鳞次栉比、考究华丽的祠堂、馆舍、书塾、民居和园林,清咸丰《顺德县志》留下“俗以祠堂为重大,族祠至二三十区,其宏丽者,费数百金,而莫盛于碧江”的记载。现在碧江的古建仍保存得较完好,其中金楼、泥楼、见龙门、慕堂苏公祠、砖雕大照壁、苏三兴大宅,以及五间祠等建筑,已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泰兴大街祠堂群、村心祠堂群、德云桥等古迹,亦已成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金楼古建筑群 金楼古建筑群坐落在北滘镇碧江社区,包括职方第、金楼、泥楼、见龙门、南山祠、慕堂苏公祠、砖雕照壁、亦渔遗塾、三兴大宅(怡堂)等建筑,其中以金楼为核心。它是顺德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 金楼是苏丕文的后人建造,苏家乃名门望族,因此,虽说只是一书斋,但楼内装饰极尽奢华。它的建筑面积约有200多平方米,处处精雕细刻,饰以金箔,如有“岁寒三友”、“松鹤延年”、“兰桂腾芳”等吉祥图画,无不形神俱备,惟妙惟肖。木雕全都是用柚木等珍贵木料精制而成。因讲究做工和美观,建此楼耗时五载,用黄金若干。 除了精湛绝伦的工艺,金楼的结构和艺术风格也显示出鲜明和独特的特点。金楼前是一个灰沙打就的庭院,庭院一角有一口福井,一株古老的龙眼树遮盖着大半个庭院。龙眼树胸径粗达60多厘米,树龄已超过160年。 进入金楼首层,是中规中矩的一厅两房格局。北房里有一张金漆雕花跋步床,相传当年“三寸金莲”的小姐需要走八步才能上到床上,因此床名日跋步床。跋步床用料精良、雕工精细,饰有满镶细碎宝石的人物图案、南粤风格的逗隼勾仔,是难得一见的古家具,因此被称为镇楼之宝。 大厅当中开了一眼水井,有人说这是降温用的,有人说是为防贼而备的,比较合理的解释是避火。金楼是藏书用的,它的设计大概是参考了宁波范氏天一阁的设计意念,这口径不足尺的水井与二楼藻井上下呼应,以起克火的作用。当然,就消防角度而言,这室内的小水井决不会有什么实用功能,但亦印证了古人取意的文化特点。这口小的古井也就成了金楼的特色。 二楼的布局与首层不同。用木雕分隔出来的五个空间,很明显借鉴了珠江上的画舫格局:前厅略浅,朝南开着一扇大窗,天顶饰以券棚天花,仿似临江的船篷;中厅宽敞明亮,两旁博古花窗,像画舫大舱;一个金木雕八角窗出后面的书房,又正是画舫的尾舱;而东侧通向后书房的走廊和西侧的梯廊,贯穿后书房相连成回廊,活脱脱是画廊的船舷。 由于金楼的二楼是主人接待文友的场所,这里的木雕更为考究。家具、门窗、屏风,大多用纹理细密光滑的酸枝木、柚木、花梨木所造,木雕清一色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物,包括杨桃、葡萄等岭南佳果,再在上面贴上一层金箔,从而显得满室金光、富丽堂皇。 职方第 职方第(含见龙门)的整体保存完好,是晚清珠三角广府文化核心区民居建筑的代表。一百多年前,任职清朝兵部职方司的苏丕文在祖遗的宅院中大兴土木,营造出这组豪甲一方的岭南宅第。 苏文丕自己住的地方叫大座,是一座三层回字楼,是职方第建筑群中最大最高的部分。大座墙体开着炮眼一般的长方形窗口,具有很强的防御性。大座的墙壁用大块的红色麻石砌墙脚,墙身也特别厚,是用三到四块青砖叠在一起砌成的。一百多年过去了,这间大屋仍然非常稳固。大座有两层门,外面的一层大门原先是生铁铸造的,“大跃进”期间被拆去大炼钢铁了,现在看到的是后来仿制的。 职方第的第二进建筑是四柱大厅。从后门走进去(因职方第原本的大门现已封闭),转过巨大的木制屏障,眼前突然开阔,宽敞高大的厅堂只有四条石基木柱支撑。这是典型的岭南宅第大厅,它所使用的梁架,都是用从南洋运回的坤甸木建造而成。大厅内墙饰以水磨砖工艺,可谓不计功夫和成本。 走出大厅,从牌坊的前庭回望,歇山式屋顶上两只红色的鳌高昂着头,非常神气。鳌是龙族一员,伴在左右支撑砖柱旁的是两只瑞兽。前庭左右两边分别种了一棵龙眼树和一棵桂花树,寓意为攀龙折桂。这些设计大多是表达对家族子弟通过科举步入仕途的深切期望。 职方第建筑另一个有特色之处是刻着家训的门额。职方第的前门由脚门、趟栊、大门、仪门四重门组成。南侧是门房,是给看门的下人和轿夫休息的;北侧是轿房,专为拜访者停放轿子所用,现在里面保存了一架古老的手动消防车。仪门内面刻着“退让明礼”,外面写着“视履考祥”,用以告诫苏门子弟在外待人谦逊,回家检讨自己的衣冠和举止。 职方第建筑还有一个特色之处是等级分明的大厅。在职方第的第二进建筑——四柱大厅里,黑色木柱、灰色砖墙配以两排简洁的红木桌椅,显得庄严肃穆,而厅内的布局则明显可以看出等级地位的高下。正中的八仙台前摆了两张宽大的椅子,是苏氏家族长辈的座位。中间左右两排位置是给儿子儿媳辈的,孙子辈的自然只有排到最外面靠近门口的位置了。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