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广州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美怡 页数:297 字数:1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上面这个标题,我是抄了川端康成的。 我嘀咕了很久,总是不能为这篇小序取一个较为妥帖的名字,无奈之下,只得厚着脸皮,去邻居家借一只鸡来下蛋。所幸的是,据我所知,美怡向来对日本文学情有独钟,想必会对这种善巧方便投以随缘的一笑。 《广州沉香笔记》的面世是一个异数。熟悉美怡的朋友都知道,简静和雅的美怡,长年以来一直是勤于阅读而疏于写作的。她有一个不无道理的认识:该写的东西都被前人写尽了,而该读的书却永远读不完。因这个理论,她整日涵冰于她钟情的书中,且深契其神默会于心。有那么一阵子,她醉心于明清笔记小品,一时间张岱张潮袁枚袁宏道冒辟疆钱谦益屠隆余怀沈复们如旧友重逢一般,坐满了她的几案床头。接着,一件有趣的事发生了——在一个燥热的下午,忽然来了一股意外的风,将案角边一本极不起眼的小书吹落在地。美怡捡起清人蒋坦的这本《秋灯琐忆》,顺便朝被风翻开的那一页瞄了一眼——恰巧,她看到了书中女主人秋芙写的两句诗:“空到色香何有相,若离文字岂能禅?”美怡不禁微微一愣,随即想:我是否也来写一些文字?而几乎就在同时,她朝自己点发点头:我要试着写一些有关于旧广州的东西!
内容概要
倚靠在时光的深井边,作者在静水深流中追忆一座城市历史的流韵余响,这“追忆是从一朵花开始的”,而那些“故事是从一片花田开始的”。在《广州沉香笔记》的开篇,历史叙述便以一种独具精致的梦幻手法被悄悄开启。 “故事”的叙述笔法将散乱纷繁的史实素材出乎意料地串联勾勒,重现出可触摸的真实场景。在王美怡笔下,城市历史成为一个有待通过叙事想象整饬的言语织体,叙事使晦暗的历史插上了想象的羽翼,从理论伦理的法则中破茧而出,获取了无限幽深的表现空间与阐释可能。文学叙事与历史书写的奇妙相逢,使历史场景悄然浮现,历史获取诗意阐释的可能。 “一座城市的记忆,搭起的往往是宏大叙事的架构,家国兴亡、世事沉浮,是构筑这宏大建筑的钢筋铁骨,它们气势凛然,令人心生敬畏……,在一个接一个重大事件的间隙中,这座大厦也曾有过软语温香的如梦时光。那些艳影,就飘在这样的时光之上,像窗户上的剪影,在天亮的时候,散尽了芬芳。”《沉香笔记》的叙事笔触为了寻觅历史旧事弥漫着的异样芬芳,向城市历史绢本上的暗花摄照,《艳影》中作者的叙事之笔悄然从历史文化的性别歧视中突围,选择向大历史视域之外的历史裂隙聚光,以边缘的女性群体为观照对象,勾勒历史废墟和边界上蕴藏着的另类历史景观。 《沉香笔记》试图“在正史的参天大树上寻找不小心被遗忘的细小花瓣”,其背后折射的是耐人寻味的历史观感。疏离由强势话语撰写的单线大写的正史,进而通过细节描写来对小历史和复数历史进行书写,以此来拆解和颠覆大历史,呈现历史面目的多元化,这正是《沉香笔记》与新历史主义的“小历史”观感互为契合之处,新历史主义批评家格林布拉特认为,新历史主义不是回归历史,而是提供一种对历史的阐释,为王者书写的大历史是充满谎言的、单线条化的;而小历史是具体的,它坚固地镶嵌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其表现途径是多线条化的。因此,格林布拉特主张要将目光投向那些普通史家或不屑关注、或难以发现、或识而不察的历史细部,进行纵深开掘和独特阐释,进而构筑出各种复线的小写历史。小写历史的丰富具体性让微弱沉寂的历史事件发出了声音,让大历史丰碑遮蔽之下的人和事浮出了历史地表,从而展现历史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小历史,作为历史书写的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使历史书写范式产生重大变化。近年,在赵柏田的《岩中花树》、王笛的《街头文化》等文本中都可窥见此种书写范式的踪迹。相比同类作品,《沉香笔记》的范式之新则更多体现为观察视角的独特化。视角作为建构文本叙事机理的首要元素,使文本在小历史的视域下,从区域史研究进入到一个更广大与密实的空间。这一空间便是特定历史中普通人生存的无限丰富性,而不是宏大历史空间中宏伟叙事的空泛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沉香笔记》向我们贡献了它的独特价值,即让“人”重回历史书写的重心,将人的生存体验的繁复性作为历史书写孜孜不倦表现的中心,体现出历史写作的人文取向,而非只将人物作为勾勒历史与事件的道具。 在王美怡笔下,细节“像串在日子上的花朵”,散发着历史的诗意香气:在《街巷》中,她不厌其烦地罗列街道的名字,因为“一座城市,因为有了这些地名,也就开始有了细节,有了故事。”如果说在这些篇目中,作者通过采拾细节表现历史,更多停留在叙述的表层经验与感性体验上,那么,文本中那些以历史人物为表现主体的篇目之中,细节则成为了作者观照历史的一种理性视角。 在《白云楼》中许广平的独特个性,通过她在修改《鲁迅年谱》时,将“以爱情相结合”改为“与许广平同居”这一耐人寻味的细节得以精妙的展现。细节以出乎意料的张力,使许多已被定格化的人物性格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同时细节相对于宏大事件来说更能显现人性心理的细微之处,它于大历史的隙缝中显现,要么弥补了大历史叙述下人性的模糊暧昧,要么颠覆了大历史演绎中人物的意识形态特征化,它以其细小尖锐的芒刺刺痛了大历史的神经中枢。 在《太史第》中,江太史起伏的人生际遇没能吸引作者更多的关注,叙事的触觉独辟路径,向这座深宅大院的日常生活层面摄照,太史第中美食盛宴一度辉煌,各种菜式在作者笔下通过史料得以精致细叙,而这位遍尝人间美食、深具美食家格调和情怀的人物在风烛残年,却被土改中的乡民强行用箩筐抬回南海老家进行批斗,一代美食家竟以绝食而终。筵开盛宴与绝食而终,写尽人世繁华之后,笔触迅疾而下戛然而止,人生之苍凉依托这种独特的叙事手法得以意外地呈现,这种类似张爱玲笔下“反高潮”的艺术效果,正是借助以细节观照历史的独特视角得以实现。 小历史从大历史根部逃逸,细节在小历史经脉的滋长蔓延间展开复活之旅,在呈现历史史料的丰富与多样性的同时,它也使正史的根脉旁密布了众多的根枝节杈,单线历史从而呈复线化发展,城市历史的织体生长得更加密实与丰厚。
书籍目录
序言 美的存在与发现素馨花笺草木春秋茶事香语色识广作香云纱木屐市声下九路闰阁艳影旧时月色谭家厨娘太史第小画舫斋白云楼陈公馆老屋街巷珠江上的船桨声艇影广州岁俗乡村本色花道后记 天地万物人间情意
章节摘录
市声 对于区桃来说,记忆里最美的市声,就是大清早巷子里的卖花声。 满城的花都在这个季节开了。这是夏天的早上,西关深巷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情致。天刚刚亮,到处浮动的都是清润薄明的空气,拌着半夜里残留下来的雨气。院墙上伸出鸡蛋花的虬结的枝干,上面有一簇簇被夜雨泡得水灵灵的花朵,从淡黄中渗出若有若无的香气。 区桃很早就梳洗停当,身后的长辫子乌亮乌亮。她倚在骑楼的窗前,看窗外的天色。早上,巷子里很静。 “卖花——卖花——”卖花女细长圆润的声音穿过清晨的雨气飘过来了。这身影,像花香一样在西关的深巷里飘荡着,由远及近地过来了。 卖花女在夏天穿着素色的花衣,大脚裤,挎着一个长圆形的竹篮。篮子里是满满的一篮素馨花,上面盖着一块湿湿的花布。 这满篮的素馨花,是从珠江南岸的庄头村里采来的。那里有大片大片的素馨花田,天没亮的时候,村妇们就把那待开的小白花摘下来,送到五羊门南岸的花渡头。天刚刚亮,一篮一篮的素馨花就被卖花女们用竹篮子拎着,穿街过巷了。 这竹篮里的素馨花,花瓣上还带着夜露呢,掀开湿布,露珠在清晨的日光中放着光。 “卖花一一卖花——”卖花女清甜圆润的声音,使这夏天的早上变得很洁净,很柔和,让人无限留恋。这细小洁白的花朵,在竹篮里散发着淡香,和着夜里残留的雨气,在西关的深巷里漂浮着。 这夏天早上飘荡的卖花声,在区桃的少女生涯中,是永不能忘怀的背景音乐。那时候,她含苞欲放,本来就是一朵藏在西关深巷里的素馨花。尘世的苦辛和黯淡还没有来临,初升的阳光正斜斜地洒在窗台上。她把梳妆台上的花碟仔细地擦亮,盛上清水,把素馨花铺在这青花瓷碟上。这些细白馨香的花苞,在区桃幽暗的闺房里,悄悄地开放,频送暗香。 区桃,这西关街巷里最美的女孩,带着素馨花的暗香,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踏着木屐走在西关的青石板路上,乌亮的发辫上插着一两朵素馨花,这细白的花儿,衬得区桃越发清新迷人。 当太阳高高升起来的时候,西关的街巷里也变得热闹非凡。这时候的市声,庞杂纷乱,此起彼伏。各种小贩,挑担子的,推车子的,摆摊档的,把各种货色堆满了街头,算命看相的、街头卖艺的、脚夫村妇、乞丐无赖,都在街巷里上演杂剧。这混杂的市声是分不清声部的,各色人等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出各种声音,各有各的热闹,各有各的无奈。吆喝声,笑骂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车声,口哨声,有时还夹杂着声嘶力竭的哭声,市声浮在五味杂陈的市井人生上面,像飘在珠江水面上的枯叶,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浮世况味。 到了午后,热闹的街市仿佛在一刹那问安静了下来,连青石板路上都浮动着难言的寂寞。
编辑推荐
旧城广州的前尘影事,永不消逝的风物人生,宛若沉香的简静之美! 旧城广州,素馨花的清香和菩提叶的新绿氤氲成散淡云烟,穿木屐的区桃从街巷里走过,化作泛黄绢本上的艳影。香语茶事中的草木春秋、素笺彩瓷上的南国景象、深巷老屋间的玉兰花影,发露旧境消息,太史第里的诗书美食、珠江水面的桨声艇影、西关骑楼下的市井闲话,尽得人问情意。 广州女作家王美怡推出最新力作《广州沉香笔记》,以纯美笔调重现旧城广州的前尘影亭,远逝的风物和人生,久违的优美和深思,无非沉香,飘在字里行间,落在时光深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