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

出版时间:2002-1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陈国梁等 绘  页数:1508  字数:108000  

内容概要

为了改变《古文观止》艰涩难懂、佶屈聱牙的文字形象,我们组织文字美术专家精心编写、绘制了这部《古文观止(绘画本)》。在编绘的过程中,我们主要考虑以下两大因素:一是通过注释、翻译和导读,消除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语言障碍和理解上的难点;二是用插图(接近漫画、连环画)这种广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形象化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加深对各篇古文的印象和理解,为读者走进古文增设了一级台阶。
相信当你阅读这部文图兼备的《古文观止(绘画本)》时,会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们希望“雅俗共赏、老幼咸宜”的出版意图能在古文的推广普及中得以实现。

书籍目录

上册《左传》    卷伯克估于鄢    周郑交质    石蜡    曹刿论战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子鱼论战    寺人披见文公    介之推不言禄    烛之武退秦师    蹇叔哭师    齐国佐不辱命    祁奚请免叔向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晏子不死君难    子产论尹何为邑    子革对灵王    子产论政宽猛    吴许越成  《国语》  《礼记》  《战国策》  《楚辞》  《史记》中册  邹阳  李陵  马援  诸葛亮  李密  王羲之  陶渊明  骆宾王  王勃  李白  刘禹锡  杜牧  韩愈  低等宗元  范仲淹    钱公辅  钱公辅  欧阳修下册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宋濂  刘基  方孝孺  王守仁  宗臣  袁宏道  张溥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古文观止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2条)

 
 

  •      千百年前那些蓬荜生辉的大殿之中,离权力核心最近的皇子间的关系,基本上就是——争斗。而庄公和段这对一奶同胞的兄弟生于此,便注定了将要奔向这既定的宿命。
       整篇文章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所写,没有一句褒贬,可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那鲜明的人物性格却淋漓尽致,让人读完一遍,便有了自己的见解。
       庄公自然是整篇文章的核心,这是一个复杂而心计深沉的人。
       庄公的心思实在教人琢磨不透。对于弟弟段不知满足地不断扩张自己势力的作为,无论大臣们如何规劝,他都毫无动摇,直到最后弟弟的军队整装待发,意欲将王城一举拿下之时才反攻——这样的做法,究竟是对弟弟的疼爱宽容,还是处心积虑?
       我想,后者的可能较大。
       以庄公之能,能够早先得到段之大军准备攻打的消息,就说明他早已在段的人手中安插了自己的心腹。他看似与世无争,实则将段的一举一动都掌控在自己手中。
       他从未信任过段,又何言疼爱?
       庄公利用了段的自私,任由其扩张版图,最终与其致命一击。若段未曾拥有过希望,那失败则不算失败,可眼见成功近在眼前,到头来却只是南柯一梦——刹那间荣华不再,由天堂直坠地狱,由一方龙头化为仓皇逃犯,曾执掌翻覆的一片江山如今却连容身之地都全无,对于一个视权力为毕生所求的人来说,又是何其大的打击!
       未曾拥有,便不会真正体味到其乐,然而拥有后又瞬间失去,这样的空与痛又怎能言喻。
       所以我想,这或许就是庄公的一场报复——报复姜氏对段的偏爱。
       由后文可以看出,“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这说明庄公对母亲的爱是真实而由衷的,所以他很快就后悔了自己的所言。
       人类对母亲的爱以及渴求母爱的心,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而庄公或许不过是一个想要依赖母亲,获得母亲青睐的孩子,所以母亲对弟弟显而易见的偏爱大大伤害了他,黑暗的种子就此萌发,日益扭曲着他的心灵,终于根深蒂固,成为了铸成这场惊天报复的始作俑者。
       一向被宠上了天的段或许永远不会明白,庄公渴求母爱的心,一个孩子渴求母爱的心,有多么可怜,又有多么可怕。
       情感的积蓄与爆发,足以摧毁一切。一句“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便能看出姜氏对两个儿子的态度的天壤之别。
       正所谓由爱生妒,由妒生恨,被母亲厌恶的痛,与对被母亲宠溺的弟弟的妒随着时间肆意生长,终将归结为一个字——恨。
       这几十年积蓄的情感足以湮没理智,于是庄公亲自导演了一出叛戏,将所有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当大军压境,看似无力回天,实则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命令下达的一刻,他亲手为弟弟创造的幻梦顷刻崩塌,他的报复落下帷幕,可他真的快乐么?
       或许将弟弟逐走于他而言是快乐的,因为他从未对弟弟施以衷心,而他也并不明白何为手足之情。但与母亲决裂所带来的,却是莫大空虚。
       所以他会被颍考叔的孝心所感染,发自肺腑地道出:“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庄公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孤独的孩子。纵然他万人之上,母亲依然为弟弟处处着想;纵然他城府深藏,他也无法谋来母慈子孝的美好幻想。
       常言道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若不是姜氏的偏爱,或许,就没有后来亲兄弟兵戎相见的悲哀场面。
       被爱,是一件何其有幸的事。我们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里,就算失败,也有所依赖、有所慰籍;就算被全世界背叛,也会有人站在背后,给予支持、给予信任。我们拥有爱,便拥有了一个莫大的避风港,为我们遮风避雨,为我们指引方向。
       庄公性格上的扭曲与偏执自幼形成,他渴求母爱,却不明白自己得不到母爱的原因,其实并不全在弟弟身上。爱本来是很美好的东西,但物极必反,当爱与被爱严重失衡,必定会招致一场空前的灾难。
       所以,在我们理所当然地接纳着爱时,我们也要去爱,爱是双方的,因此付出它的同时,我们也能得到它。
       庄公之孤独,在于他纵然群臣环绕、美女搭肩,也无一人给予他真爱。而对于我们来说,即使孤军奋战,只要还有所爱之人,只要还有爱着我们的人,我们就拥有了拼搏的意义,就拥有了永不磨灭的信念。
       只要有爱相牵,人与人间便维系着永不会断的羁绊,就算相隔两地,有爱相伴,有所信念,一如并肩。
  •      读过几个版本的《古文观止》,此版本为中华书局根据映雪堂本断句并升华的佳作。
       板式设计采用仿古的四周双边,乌丝栏行格,疏朗清晰,正文仿宋体,句间评注用双行小字,朴雅精致,保留了原刊本古香古色的遗风,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此本兼有资料价值与收藏价值,于绝版多年后再度重刊,或许能为广大古典文学爱好者带来意外和惊喜。
       出彩之处不再赘述。编制重视“文以载道”,轻忽写景抒情,导致选材上留下缺憾。例如:先秦文偏重《左传》而轻诸子;两汉只取《史记》排斥汉赋;三国六朝文入选比例太少,而辽、金、元三代文竟付阙如。
  •      屈原,楚国贵族,跟楚王同宗,本人见多识广,而且记忆力特别好(博闻强志),有治国才能(明于治乱),还会搞外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又写的一手好文章,老板开始很器重(王甚任之),那是要才华有才华,要能力有能力,事业也是顺风顺水,用现在的话来形容就是典型的“高富帅”!但这样一个人完美的男人为什么最后想不开跳河了呢?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原因。他虽然才高八斗,能力超强,但是有个缺点,就是正直,人活的过于理想化(清白、坦荡),老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样一个在“大老板”面前坦荡的有点过火的人,会让某些人犯“膈应”,加上骨子和心里都是一副“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的犯二精神,自然不遭人待见。
      
      在中国这个喜欢搞政治阴谋的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想在一个政治集团里做一个清白而又成功的人,那简直是异想天开,人家捞钱,你不捞,人家给你钱,巴结你,你给人家摔脸子,那叫“不上道”,结果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中国的老传统是“党同伐异”,作为《孙子兵法》与《厚黑学》的故乡,整人那是一套完备的“社会科学”,所以“不合群”后果很严重,背后放冷枪那是必须有的。
      
      纵观其一生,其爱国精神彪炳千秋,除了后面的文天祥和于谦有的一拼之外,再无他人;而他伟大而浪漫的诗篇却开一代之先!有时候我会疑问,“他是如此伟大的“浪漫”诗人,那么他的爱情呢?或者说感情生活呢?”史书基本没有记载,对于历史来说那些小情小爱都是微不足道的,写《湘夫人》时写出了湘君的思念,是不是他自己精神的写照呢?可以想像这样一个“思想有洁癖的君子”,会不会“爱不能”呢?确切地说情商低,没有什么恋爱能力?或者说固执的人,是不会讨女人喜欢的,用屌丝的看法,他的诗歌给人一种意淫的错觉,理由有二,第一,屈原基本一直单身(可能历史学家造的孽);第二,诗歌一般都是有感而发,那么对象是谁?
      
      据说由于屈原人长得帅,连楚王最宠爱的妃子郑袖也曾勾引过他,提起这个郑袖,不得不说一下她以前干过的光辉事迹:一个受楚王宠爱的妃子,遭到郑袖的嫉妒,于是郑袖对她说,大王不喜欢你的鼻子,你见到大王的时候,要用袖子遮住鼻子;而楚王问郑袖为什么那个妃子见到他遮住鼻子,郑袖说的话就有点不地道了,她说,“那是因为她嫌弃大王您有口臭。”可想而知,大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那个妹子被割掉了鼻子,比窦娥还冤。也侧面说出了楚王也就是个“人渣”,除了有钱有权,还有口臭,自然不招郑袖喜欢。
      
      至于郑袖遇上屈原这样的“高富帅”,自然一发不可收拾,但是屈原作为一个具有二杆子精神的人(君子)的代表,虚与委蛇那是不可能的,果断拒绝是必须的,还不知道说了哪些难听的、得罪人的话呢?于是他又犯了第二个致命错误,得罪什么人也别得罪女人,而且是老板的“小老婆”,枕头风一吹,加上后面放冷枪,无论谁都歇菜,无论你多帅,文章多好,人多有能力都白搭。
      
      就这样的老板(楚王)是个糊涂蛋,或者说是人渣;同僚(大臣)使绊子;老板小老婆吹枕头风,给你穿小鞋;自己又性格偏执;别说两次流放,流放十次八次都不为过!从国家栋梁变成“流放犯”,那是要多悲催,有多悲催,最后得了精神抑郁症,加上国破家亡,屈原的各种“文人症状”都显现出来,多愁善感啊,思乡啊,症状集结到一块的时候,想不开跳河了,用共产主义的话是封建愚忠,属于糟粕,不具备进步性,应予以批判。
      
      大家对他的尊崇也是几千年以后,他肯定没有想到,即使是外国人民----高丽棒子,也愿意给他当子孙,认他为祖宗,觉得倍有面子,我想他泉下有知,也该瞑目了!
  •      小时候很是憧憬古装电视里面的人,把书卷起来读,觉得很有味道。这本《古文观止》实现了我这样的憧憬。
       自己对古文诗词有特别的喜爱,加上临习书法的缘故,对繁体字及文言文一点不惧,拿到书时很是爱不释手,迫不及待的把脸埋在书里去闻油墨味,前后翻看上下打量,仔细看清楚字的笔画和结构,宋体刻板的字跃跃于眼前。这个版本应该也就是古人所读书的样子了吧。
       里面有好些以前上学时读过的耳熟能详的文章,此番卷在手里再读,更别有一番味道了。晚上下班回家看上两篇,或者躺在床上给老婆读几段,都分外惬意。
       或许书本身的内容于我没什么,只单单这样的卷着读的书,于我就够了。一书,一笔,一茶,一案,一窗,一帘,再来一缕午后阳光,美好的时光也不过如此吧。
  •     这套版本不贵,印刷质量也很好,整体来说很满意。不过里面有些许错误的地方,比如注释里竟然有汤伐纣这样低级的注释错误,不过整体来说还好吧。我每天都会读几篇,有些字不认识的我都会查字典把读音给标出来,周文比较难懂,需要专门查找翻译,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非常享受,对自己的文言水平提高很大,其他的文章尚可,自己完全能看懂。
  •     第一套《古文观止》是在图书馆借的。学校给每个研究生3个月的借书期,因此可以好好读书。在翻译的过程中常遇瓶颈,卡壳,句子中不中,西不西,末了才惊觉中文底子弱才是症结所在。这套书很不错,出书的目的也是为“正蒙养而裨后学”,即是给学生们一个学习文言散文的入门读物。记得老师说,如能熟读大部分文章,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语法现象及文章布局谋篇都大有帮助。然而好版本难寻。有心之人不妨找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那一版。只是不知道现在有无更新版本了,待各位确认!
  •     十年前,我读高三时,在当时的语文课本上学了司马迁《屈原列传》,而《报任安书》虽然不在语文课本上学过,但是很早就知道了这篇文章。
      
      对于古文,我有一种天生的喜好,尽管有时不能完全了解文章的意思。在读古文时,最好要大声读出,初中高中的早读,读的最多的就是古文,由于当时是用家乡话来读的,现在再读这些古文时,总会顺入山东话!
      
      说到《屈原列传》中,我喜欢的文字,一如十年前那样,仍然是司马迁发出感性议论的如下句子: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病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在学到这篇文章时,我就写过一篇札记,向当时的语文老师表达了我对这些句子的喜爱,以及对司马迁的钦佩之情!司马迁的伟大不仅仅是记录了历史,而且他也深深的体验着人生,并把这些体验写了出来!由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同时也看到了一个活在《史记》中的司马迁!真正能打动人的不是什么豪言壮语,它们可能只是些平淡的语言,就像这些文字,痛苦时,谁人没有叫过老天爷,谁人不曾哭爹喊娘呢!我已经不记得当时的札记是如何写的了,我只知道我就是喜欢这几句话!看来司马迁是一个个地地道道的生活的热爱者!现在读出,依然让我血脉贲张。
      
      相对于《屈原列传》,《报任安书》全篇都是我喜欢的。在这篇文章里,出了好多名言,例如“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才怀随、和,行若由、夷”,“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等等。
      
      想起那天在书店,一个书友说自己读《史记》的感受,大概是这样说的,现在的史学著作都很正式,都是什么时候发什么事,为什么发生等等的学术语言,而《史记》像是一部历史小说,但是没有人会说它不是史学专著。后来我想了一下,《史记》更像是对历史情景的还原,而现在人们的研究是对历史起因的总结,这可以把历史分成两种,一种是外在的还原,一种是内因的研究。前几天我也试着还原了一下历史,通过手头上的一本东坡词赏读,根据他写的词以及时间,研究了一下苏东坡在熙宁七年、八年、九年、十年所做的事情。在熙宁八年的正月二十,他梦到了去世十年的妻子,写下了那首叫做《江城子》的悼亡词,也是这一年他写出了开豪放词风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可能就是因为当时在山东诸城做太守,受到山东人豪爽性格的影响,才写出了豪放词吧!熙宁九年中秋节写下了《水调歌头》,呵呵,要知道他是因为想见到弟弟苏辙才请求调任东州的,熙宁八年,他四十岁了。后来到了元丰年间,他也做了好多事情,只是自己没再写什么,就以苏东坡自叙的口吻写了《熙宁八年》。
      
      说到这篇《报任安书》,以下这些文字是我最为喜欢的,那也是司马迁不可言说的痛啊:
      
      仆以口语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戮笑,以侮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邪?……
      
      每每读到“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心情就异常的沉重,似乎都能感受到司马迁的痛苦。我所钟情就是这些个感性的文字吧!惟有感情可以直通古今,沟通你我。
      
      记得自己在高三那片札记中,也写到了《报任安书》中的这些文字,好久没有理它们了,此刻它们都停放在老家的橱柜里,不知道会不会被老鼠啃残了。
      
      前几天从书店买到了一本中华书局出版的《古文观止》,重新读到了这些文章,已而想到了十年前读高三时的自己,呵呵,十年了,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变化,不知是该喜,还是该悲。
      
      
  •      个人认为,《古文观之》可以说是一部简明的中国古代散文史,体现了编者贯通古今的文学史意识。值得我们当今编著文学史的学者学者借鉴的。但在版本选择上要特别注意,尽量选择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版本!
  •     初中的时候语文课本最后要求阅读《古文观止》买来以后一直到高中才一点点开始看。语文老师专门给我们讲过《古文观止》,给我们划出了书中堪称“经典中的经典”的一些文章,都值得一看。还记得老师说以前私塾里教育学生都是拿这本书,自然体现了它的地位。
        《古文观止》收录了自先秦以来直至清朝初年的许多优秀文章,使得一些优秀的文章没有湮没于历史的动荡之中,吴楚材、吴调侯二人堪为功臣。
  •     记不得以前学过多少篇了,反正老师要求背诵的稍微有点影响,回头看看才发现原来的课本是多么的薄啊。经典之作永远值得看,值得背诵。十一放假,来到新华书店买了这本,还不错,打九折。说实话,没有注释,看起来比较费劲。
  •     我觉得这部书最主要的是翻译的好!他集中了国内大批古典文学方面的顶尖专家进行的翻译,很多人已经作古!所以可以说是绝版的!比如周振甫,启功等。缺憾是注释少了点!综合来说是收藏阅读的经典版本!也是教学研究时权威的参考翻译本!我觉得就翻译来说国内是不可能再由出其右的版本了!
  •      从抗拒作文,到有一天发现能用文字描绘中心中的画面是一种寂静的幸福。再次提笔起来记录生活、幻想、故事的时候,生涩无比,于是重新开始学习作文。
      
       过程中发现,巴金、老舍、季羡林……这些文学巨擘们都推荐了一本书,它就是《古文观止》。
      
       回想起来,上学的时候心里是极其厌倦古文的,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对着参考资料,一字一句背释义,目的只是为了记住他们,然后答对考卷,得到考分,是那么的功利和单纯,从来没用心去感受过他们的美好。
      
       现在拿来读,读得极慢,边查边读边感受,读到哪段不太明白,就去找找相关的史料介绍来看。
      
       从一词一句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文化,感受到跨过无数时光的思想,读到久远年代的故事,慢慢的心会沉下来,会安定平和,这些是空喊爱国口号所不能给予的民族亲切感,是融入我们血液的传承。
      
       同时,还有一种淡淡的悔、怨和悲。为何在年少时未发现它们的美好,为何没有良师来带领我们领略他们的美好,为何那些字的意义需要我们而今查询无数资料去领会,为何那些含义深刻、形态优美的字从来不曾在我们的字典里出现。
      
       这些优美的词、深意的字,那些一眼义现的笔画,只有少数地区还在延续,有些是同邦,甚至是异邦在传承;而我们,背负着“龙的传人”“华夏子孙”“泱泱中华儿女”……的诸多名,却早已名不副实。
      
       这种深刻的悲,更让我去珍惜这本书,先不论纸张优渥与否,它承载的却是我们深深的情和厚厚的传承。
  •      初看,这两本书还不错。纸张好,手感细腻;印刷清晰,设计精美,中间阅读部分背底加暗,十分护眼;有注释,注音,译文,排版也很称心。
      
       内容没有全看,拿到书先仔细阅读了比较熟悉的几篇。没想到一篇《滕王阁序》就有好几个问题:
      
       1、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第二句中的“盱(xu)”字应为“纡(yu)”,本以为是检校不细,印错了字,没想到后面注释也是错的,“盱(xu):张大眼睛”,更可恨译文:山岭平原空旷得全部收入眼底,河流沼泽观看得令人感到惊异。竟然这样也解释得通,不得不佩服编注者的“用心”——蛮力瞎凑。普通人都知道骈文讲求对仗,这个字对应前句“旷”字,也应该是个形容词,用来描述“川泽”的,“盱”字肯定有误,编者这时候难道不该考虑一下查查其它资料吗? 硬是解释成“观看得”,真是可笑可气!
      
       2、多处断句不当,本该用分号把长句断成上下两句的,都只使用逗号,对初学者造成不便和误会。比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等等,第二个逗号都应该为分号。纵观全篇只有第一段前几句有用分号,其它都是逗号,关键是译文对应位置居然知道用分号,可见编者又似不用心。
      
       3、版本问题。书中的《滕王阁序》不知道为什么多处与熟知的版本字词不同,虽然个别也注释“又作什么什么”,但终究拗口。比如“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我知道的是“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并且译文也跟后一版更吻合。
      
       4、最后一首诗,译文一字不拉重抄一遍,什么意思?
      
       还好,苏轼《前赤壁赋》几乎没有上述问题。
      
       总的来说,这本中华书局的书并不像原来想象的那样可以作为一个权威本,很遗憾!
      
       几年前买过陕西人民出版社张强主编的《千古名文》上下卷,选篇比古文观止更好,注释很详细,评析很到位,超赞!惟一不好的是纸张较差,有极个别的印错字,什么时候改进重版一定收藏。
  •      书中有一篇《屈原列传》,每每读来伤感备至,太史公写文章一般只是在最后写一段太史公曰来阐述自己的看法,而在这篇文章中可谓是夹叙夹议,情感毕露,与其说是写历史不如说是以泪和血铸成的一篇散文。每一句都怀着对屈原怀才不遇的怜惜和同情。“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写他自己呢——怀经天地平四海之才而不受重用,仗义直言而被处以腐形,“能无怨乎”。窃以为太史公和屈原是一类人,尝尽人间冷暖而洗涤出高洁人格。
       夫木虐于风而后坚,草欺于雨而后华,圣贤厄于世而后发。古今皆然。
  •     我也是为了高考啊,我的语文在高二的时候上去了,也不知为什么,也许这本书是个助力,看完了,有翻译,很好,不要盗版的,盗版的愁死你
  •     二吳之作,主經道而録百文,先自秦火,止于清隆,雖不足美,可觀之篇亦逮昭明,幼學讀一而曉其志,立生習之而清其心,然其最者莫優其梓法,堂內雙欄正體,握手可讀,書衣沈氏書稱,舊而不泥。准冊于榻之説,世子咸尚云。
      
      
      
      
      
      
  •     艺术院校毕业后浮躁了大半年后成为单身,孤单寂寞之下才买了这本曾经多次耳闻的书翻翻。
      从自己熟悉的古人开始,顺便拿起词典和笔查看、摘抄、衍伸、记录。
      虽然大部分篇幅自己很熟悉,但曾经中学时代看古文多是为了提高古文水平,应付考试之类。
      这次再阅读除了恢复和提高文字兴趣,另其中的悲喜起落、道义哲学、朝政风云、官民百态、景情感悟……都让我满目清凉、心中豁然。心中前段时间淤积的浮躁之气也消散不少。
      开始喜欢一个人在家静静的看这些文字,遇见感触文字,即摘之。并会查询一些历史背景,结合一些百家讲坛了解人物与历史。且形成习惯几乎每日必看,转眼半年就看了近6卷,有份满足的成就感涌上心头。安抚我浮躁之心。
      古文观止,观止?观止?门初开罢了!
      谢谢你,古文观止。
  •     最初背这本书,应该是被迫的.
      这种排版的书,小字注释在大字旁,常常将注释也一齐背了去
      不过,还是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叹服
      在它面前,我何其渺小.
      也感谢我爸爸,让我看到了同龄人不曾看到的风景.
  •     还记得是高中时期,语文老师从来不让看教材课本,让大家天天捧着这本书,前前后后的翻、读、背、诵,那时候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觉得生活确实慢了一些,淡了一些。
      
      现在还是很怀念,怀念脑子里不自觉的闪现的古语,怀念处理日常生活的清淡。
      
      现在却多了些浮躁,再细细读一读吧。
  •     我很小的时候就买了,隐隐约约地看,看到现在。我买的版本是92年第4次印刷的,售价九块九毛五。(评论还短吗?要那么长干嘛)
      我很小的时候就买了,隐隐约约地看,看到现在。我买的版本是92年第4次印刷的,售价九块九毛五。(评论还短吗?要那么长干嘛)
      我很小的时候就买了,隐隐约约地看,看到现在。我买的版本是92年第4次印刷的,售价九块九毛五。(评论还短吗?要那么长干嘛)
  •     现在虽然用不着文言文了,但是我们的现代文毕竟来源于古文,根基在古。求为文之法,寻根溯源才是正道。
      可是现在的语文教材都把古文部分龟缩在最后的那几页里,然后考试也就考个填空翻译之类的。以前也就是为了背而背,没有用心体会其中的妙处,近来买了一本古文观止,静下心来去慢慢品味,不觉是一种享受,古文真的很妙。就有一种想法,每天抄写一篇,然后再写写自己的心得体会,近来颇有收获。不知不觉已经坚持一月有余,既是一种对自己毅力的磨练,又让自己每天都有收获,何乐而不为呢?
      读着古文观止,你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会更加深刻。文史不分家嘛!
      有些人觉得文只有到了唐宋才有看头,开始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是当我一篇一篇抄完的时候,我发现不是这样的。
      比如左传,每篇多不过五百字,可是叙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展现的惟妙惟肖,叙言则字字珠玑,气势如虹。当然现在我才刚抄完左传,但是发现左传真的很有意思。不信你们读一读试试看,记住要用心读才可以体会得到。
      另外我有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完全可以把这本书当成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想想现在有的大学生连假条都不会写,能不愧对先祖吗?现在还有很多人鄙视古文,真的很粗陋,也包括当年的我。
      
  •     以前在读书的时候朗读通常都是被逼的,现在出来工作后才知道好的文章应该朗读,多次反复的朗读,而且还有充满感情的朗读,《古文观止》里面有很多好的文章,传世经典,作为中华的儿女我感到非常的骄傲很自豪,相当的佩服先人能写出这么经典的文章,里面的《滕王阁序》《韩文公祠碑》《心术》《陋室铭》都是我希望在清晨起来朗读背诵的好文章。
  •     应该是纯粹的为了虚荣,现在在翻着自字典看着这个书,看的分成上下两册的,有插图,有适当的解释,挺好的,看了以后吹牛用、
      想法都是很伟大的,比如全书背诵之类......只可惜啊
  •     我读的是电子版的《古文观止》,使用电脑和手机,大约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
      我比较喜欢其中的讲为人的文章,如《训俭示康》(司马光)、《教条示龙场诸生》(王守仁),觉得对自己大有裨益。
      还有就是历史、政治类的了,如《论贵粟疏》(晁错)、《报任少卿书》(司马迁)、《深虑论》(方孝孺)等。
      对于写景类的文章,不是很感兴趣,说明我的品位还有待提高。
      
      
      
  •     昨晚翻《古文观止》,看到韩昌黎的《原毁》。哈!今天就遇着小人了。真是无巧不成书。《原毁》中说,喜欢诽谤别人的这种人有两个特点,一是懒惰懈怠,二是嫉妒,自己不思进取,却又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真是一点也没说错。其实也不是第一次遇见这样的小人了,比起捩橫折曲仍振振有词直接打电话过来骂人的,这位仁兄还算好,好为人师的人多着呢,如果个个跟他去计较,那我就不用过活了。
  •   孔夫子二手书网站有
  •   图书馆也有
  •   读古文有注释足矣,再怎么转换成白话文也觉得别扭
  •   其实回想中学课本上的文言文好多都有《古文观止》上的文章,那时被应试教育折磨得来讨厌古文,现在又来读才发现其中蕴藏的无尽宝藏真是能受用一生的。
  •   你背过这个?全书?
    话说我只背会了《郑伯克段于焉》——第一篇
  •   当时差不多背了一本吧,一共两本
  •   我有也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完全可以把这本书当成现在的中学背诵科目。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