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释译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唐突生、 滕蜜释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2-09出版)  作者:唐突生,滕蜜 译  页数:319  
Tag标签:无  

前言

世人只知中国有一部记述孔子言论的《论语》,殊不知还有一部,由老子的学生计然(字文子)记录并汇聚而成的老子“论语”集,它就是流传至今的《文子》。该书汇集了大量老子的言论和谈话,如,有与楚平王、孔子、文子的谈话等。内涵非常丰富,可说是名副其实的老子“论语”集。    《文子》和孔子的《论语》,都是国学经典。为什么后者备受尊崇,流芳百世;而前者却鲜为人知,几近湮没呢?这就要从二者的历史命运说起。    众所周知,中华上下五千年,积蓄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大地涌现出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外交家,诸如:李耳,又名聃(老子)、孔丘(孔子)、孙武(孙子)等,真可谓群星灿烂,光耀九州,统称为“诸子百家”。这种文化现象,在中外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都是罕见的。可说是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那么秦朝以后为什么“万马齐喑”了呢?这是因为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制。为了实现他“从一世直至万世而为君”的家天下之梦,始皇帝必须钳制人们的思想和言行,尤其不能允许读书人的“说三道四”。为此他以焚书坑儒的残酷手段摧压传统文化,下令焚烧了自夏、商、周以来,除农、医等技术性书籍以外的所有典籍,以致中华民族失去了前三千年的历史记载。变成了一个虽有繁荣深厚的根基,但却难以寻觅到文字实录,只剩下“古代神话”和“口头传说”的国家。从老子的文章看,在他出任周朝守藏史时,周朝的史籍还是不少的,否则不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并委派专职的官吏(守藏史)来掌管。秦始皇下令焚毁国家全部的史籍,这个损失实在是太大太大了。    西汉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一度回归六国时代的文化传统,依道治国,息养民生,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待汉武帝掌朝后,既仰慕秦始皇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又利用“文景之治”的大量物质积累。野心勃勃,穷兵黩武,对外频繁发动战争,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听从了儒士董仲舒的奏请:“所有不属于儒家‘六艺’(指《易》、《礼》、《乐》、《诗》、《书》、《春秋》)范围之类,不符合孔子学说的学派,都禁绝其理论,不许他们与儒学并进,使邪恶不正的学说归于灭绝。”汉武帝批准了董仲舒的奏请,任命他做江都国相,审查各地举荐来的贤良,只要不是儒士,一律以扰乱国家政治罪,予以遣返。这个文化专制案件,不仅波及众多贤良,甚至波及皇家,太皇窦太后喜欢黄老学说,不喜欢儒家学说,丞相赵绾奏请汉武帝:国家政务不要再向太后奏报,引起了窦太后的愤怒。皇家尚且如此,对待平民、知识分子就更不用说了。    自从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之后,在直至辛亥革命的两千余年历史长河中,道学等百家均丧失了学术自由、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因为孔子比老子等人更德高望重吗?是因为儒学比道学更正确吗?当然不是!请看《史记》的一段记载(现翻译成白话文):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曾专程到周王朝的首都,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老子认为:孔子所言的“礼”,当年为周制礼的周公,其人与骨早已腐朽,只有他的言论还流传至今。君子的事业取决于机遇,若得到机遇则兴盛;若得不到机遇,则寸步难行。有盛德的君子,总是表现若愚,老子期望孔子去掉骄气、贪欲与妄想。孔子回去后,对众弟子说:“鸟,我知其能飞;鱼,我知其能游;兽,我知其能走。走兽,可以用网来捕;游鱼可以用纶来钓;飞鸟可以用箭来射。至于龙,我不能知,它能乘风云而上天。我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从记载可见,老子对孔子兴复礼教,持否定态度;对孔子的批评,如同长者对后生的爱护。而孔子对老子则由衷地崇敬,将他比作“能乘风云上天的龙”。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老子在诸子百家中的地位和声望是很高的。    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是因为作为帝王的汉武,从他统治阶级本身的利益出发,排斥谁?支持谁?其立场是十分鲜明的。孔子创立的“儒学”其核心是崇尚“礼乐”和“仁义”。主张“仁”的执行要以“礼”来规范。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实际上是维护封建社会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儒学主张“正名”,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纪。这些理论对于在政治上巩固帝王的统治地位十分有用。自然会受到历代统治者的竭力吹捧和大肆宣扬。而儒家为适合各个时期统治阶级的需要,总是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借孔子儒学之名,美化封建专制的独裁体制,以维护君主的最高权威。什么“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三纲五常等封建谬论,统治中国学术思想二千余年,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    那么,为什么汉武帝以后的历代君王,在大树特树孔子儒学的时候,还不遗余力地贬斥老子创立的道学呢?这要从老子的思想体系说起:老子是中国哲学的开创者,他第一次提出天地万物的起源和存在的根据,以“道”作为宇宙万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其“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宇宙观,第一次把君主与平民放在同等的地位,与天地并列。其“无为而治”、“共生不自生”、“上善若水”的执政观,极富人民性。他还抨击统治者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寡欲”。此外老子的道学,还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法,如:祸与福、上与下、有与无、生与死等的相互依存和转化。这些论述,着重于从平民的利益出发,限制了统治者的专横与滥权。    试想,如果老子的学说得以广泛传播,帝王与权贵们的统治宝座能天长地久,永远地稳坐下去吗?为此,历代君主无不传承汉武帝的文化专制主义。大量出版儒学经典,作为仕途考试的法定科目。例如。为人熟知的“四书”,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儒学经典。其中《论语》,不需冠名是谁的论述和语录,众所周知就是记述孔子言论的。这种“习惯势力”真是太可怕了,它闭塞了人们的视听和思想,殊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被贬黜的老子道学也不例外,只能依靠民间人士的口传;或借助开明儒士的私下探寻;或经由道教人士加以弘扬。在这种历史氛围下,后人只知有孔子的《论语》,而不知有老子的“论语”——《文子》,也就不足为奇了。笔者有感于《文子》此书珍贵的学术价值,以及其坎坷的遭遇。为了使这一枝冷僻的奇葩为更多人所知,才不惭才疏学浅,大胆地对此书进行翻译、注释和解读、思悟;并在此序言中用了较多的篇幅对《文子》此书的来龙去脉以及著述者文子的生平加以介绍。    文子,是何许人?据《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古籍记载:文子即计然,本名辛妍,楚国蔡邱濮上人,是老子的学生;范蠡的老师。楚平王时,政事日非,伍子胥奔吴,计然亦离开楚国经吴国到越国。其时,越王勾践兵败,困于会稽,在范蠡引荐下,计然参议越国政事,为勾践出谋划策,终于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战略,击败了强大的吴国,报了勾践昔日的耻仇。在越王勾践灭吴之后,计然与范蠡预见到越王勾践将杀功臣,师徒俩逃入太湖。传说范蠡携西施离开越国北上经商;计然留在越国境内武康禺山隐居,躲过了越王勾践诛杀功臣的浩劫。    笔者曾专程到浙江武康的禺山考察过,这里确是理想的隐居地。南近杭州,东离绍兴不远,群山绵延,东西峰峦秀拔,中间有禺溪由西而东,流水潺潺,汇入山下的东苕溪,从东苕溪乘船可通往外海。    计然何时编著《文子》,未见史料记载。他在禺山隐居期间,既有充足的时间,又有丰富的阅历,极有可能是他汇集老子论语之时。因计然隐居于此,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将他所居禺山之地,叫做计然山。    文子(即计然),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距今已有2500多年,相隔时代久远。在《文子》面世之后,主要靠民间流传,未见官方注释和再版。在尊儒抑道、文化专制的历史长河中,《文子》一书长期受到官府冷落,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能流传到今天,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其中,要感谢三代学者。    《文子》传世约八九百年后,面临第一次失传之时,魏晋时幸有李暹、徐灵府、朱元等三家注《文子》,使《文子》得以继续流传下来。又过了大约八百多年,时至南宋,惟有徐灵府注本仅存,亦大半缺失,《文子》再度面临失传的危机。能把北魏以来阙佚的《文子》,再度延传下来,要归功于南宋道士杜道坚,也得益于他所主持的升玄观具有地利。    升玄观有何地利?升玄观位于武康禺山之麓,禺山是历史上的名山。宋高宗手下有一个将领名叫杨存中,山西人,身经百战,曾大破金兵,功勋卓著,被宋高宗封为恭国公、同安郡王,任职和州宣抚使。宋孝宗时,官至太师,死后封为和王。杨存中自知死后不能魂归山西故里,生前看好了禺山这块风水宝地,把父亲杨震安葬在这里,把这里的唐代古刹改建成他的功勋院,又在汉代的古观遗址上建起了升玄报德观(简称升玄观,有称升元观)。1166年,已退位的太上皇(宋高宗)赵构,亲临此地,为升玄观赐匾,恩赐很多,有宋高宗所居德寿宫的文物,其中或许就有《文子》传本。当年升玄观建筑规模可观,香火鼎盛,每天香客数百人,南宋的皇亲国戚,都来升玄观朝拜。    杜道坚,是何许人?据清朝大学士纪昀(纪晓岚)考证说:“道坚当为(宋)理宗时人。”“道坚字南谷,当涂人,武康计筹山升元观道士也。”据《武康县志》记载:“杜处逸,号道坚,又号南谷子,采石人。年十四得异书(可能就是《文子》的传本)。师葛蒙庵,入茅山作道士,住邑之计筹山升玄观。”据蔡泉宝先生考证:杜道坚好学不倦,在他主持升玄观后,在升玄观右侧建起了藏书楼,收藏古籍万卷,日常披览。他爱好文墨,常与文人学子相往来。杜道坚信仰道教,本好道学,对老子多有研究,既得到异书,又收藏了诸多古籍可参考,再加上计筹山有文子的故迹遗存,这些条件,促成了杜道坚注《文子》。杜道坚有一位朋友,即陵阳牟巘,曾跟随杜道坚登过计筹峰,遥望过范蠡当年泛湖之处。牟巘为之作序目:“南谷杜君,辩博而笃实,恬静而疏通,其能可以用世,而其志果于逊世;虽常颌闲台珍馆,亦复舍去。筑披云之庵于计筹山上,燕处从容,取文子书及其事之散见他书者,会粹而刻之。三代古书遗迹,一旦震发于湮没之余,真山林一大奇事乎。”从这个序言可见,杜道坚刻印的《文子》,是根据遗存的一些古文献资料,经考证、整理、编撰而成,牟嗽把《文子》视为夏商周“三代古书的遗迹”,可见其珍贵价值。    杜道坚是12世纪人,距今约800年,历经元明清,战乱频繁,他所注《文子》的传本大多毁失,能流传至今,要归功于清朝大学士纪昀等人。    现今流传于世的《文子》是清朝内阁大学士纪昀负责主编的,参与者有光禄寺卿陆锡熊和礼部主事任大椿。当时,杜道坚的传本难觅,惟独《永乐大典》尚载其文,纪昀等人就是以《永乐大典》的传本为基础,博采其他遗存,编纂成12卷的新版本,符合隋唐志所记《文子》旧数。编好之后,上奏乾隆皇帝,历史上称这个版本为“武英殿聚珍版”。乾隆四十五年,纪昀上奏乾隆皇帝说,他主编的这个本子,源于南宋杜道坚编撰,与世传明代道潜堂刊本做了校对和订正。    由官方编纂出版《文子》,并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同,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这里传递了一个信息,说明在乾隆年代,已有开明的学者型官员,如纪昀等,想从老子的道学中寻求指导思想,但他们受儒家思想束缚太深,如纪昀等人在写到“丘”字时,为了避讳于孔子,不得不把丘字中的一条短竖去掉,足见当时儒家势力之大。仅纪昀等这样一点探索,也未能形成什么气候,这也间接说明儒术对社会思想束缚之深。如果从乾隆皇帝开始,中国能吸取一些以人为本的道学思想,少一些官方儒术的统治,或许中国不至于遭受近代的屈辱吧!    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发生的那场“文化大革命”中,《文子》得以保存下来,也算幸运。在20世纪80年代,能读到《文子》一书,还得感谢改革开放创造的宽容环境,也得感谢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诸子百家丛书》,其中就有《文子》的单行本。    除《道德经》外,《文子》是老子思想、言论的又一部记录。《史记·货殖列传》说:“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叹曰:‘计然之策七,越国用其五而得焉,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于家。’”这说明,计然之策只用了七分之五,就复兴了越国。那么在21世纪,是否也可以取其精华,服务于中华的伟大复兴呢?对于平民,至少也可用以兴家。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5260个字,言简意赅,而《文子》记录的是老子与学生等人的谈话,比较详细,是学通《道德经》不可或缺的桥梁,故《文子》又名《通玄真经》。    鉴于老子道学的博大精深,价值深远;又鉴于今日的中国已进入世界的强国之列,是以人为本的时代,是科学发展的时代,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时代,极需彻底摒弃封建等级观念,摒弃官贵民贱的传统观念,摒弃权大于法的潜规则,摒弃对百姓玩弄权术的恶习,研究和传承老子的思想,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老子写的《道德经》和计然编的《文子》是道学的基本著作,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故笔者郑重向国人推荐此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文子》。    本书是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重印的武英殿聚珍版为蓝本的。原文用的是文言,还有一些古汉字;大都没有标点符号,一些文字残缺不全;古文一字多义,且老子言论较抽象,有时可作多种理解。笔者初学时,深深体会到这些困难,为便于现代读者阅读,特加以翻译和注释。为避免艰涩、繁琐和重复,对于先人旧注和杜道坚的缵义(指接受的前人思想),只选择了那些有价值且易为读者看懂的内容,加以转录。其余的内容已尽可能在消化后融入笔者的解读之中。为了避免与仅存的“旧注”和“缵义”相混淆,凡笔者的释译,均冠以“解读”;每卷之后,还加上了笔者的“思悟与心得”。    笔者自知学识浅薄,错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和方家不吝指正。    唐突生    2009年10月

内容概要

  《文子释译》一书由老子学生计然汇集老子的言论和谈话而成,奠定了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基础,是国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老子的“论语”集。

作者简介

唐突生,男,籍贯安徽,1932年出生。曾任海军院校教职。多次立功受奖,并两次获得全军优秀理论教员称号。青岛大学客座教授;青岛市高级专家协会顾问;科学经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北海舰队政治部特约研究员。先后在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中国科协年会、海军理论交流会、海军院校教育交流会、中华教育艺术暨教育家年会及报纸杂志发表论文多篇,获得过一等奖。先后著有或合作著有下列书籍:《思想教育纵横谈》(合著),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软管理导论》(合著),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出版。《孙子兵法与市场谋略》,青岛出版社出版。获得华东理论图书二等奖、华北图书优秀奖等奖项。《姜太公创业韬略》,青岛出版社出版。《老子哲学与人生智慧》,青岛出版社出版。《鬼谷子与伐谋伐交》,青岛出版社出版。《孙子兵法与制胜谋略》,青岛出版社出版。《姜太公韬略与创业策划》,青岛出版社出版。

书籍目录

第一卷道原 第二卷精诚 第三卷十守 第四卷符言 第五卷道德 第六卷上德 第七卷微明 第八卷自然 第九卷下德 第十卷上仁 第十一卷上义 第十二卷上礼 参考资料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夫道者,陶冶万物,终始无形,寂然不动,大通混冥,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析毫剖芒,不可为内,无环堵之宇,而生有无之总名也。 【解读】 接上句,老子继续论述圣人治国先治己,他说,道,陶冶万物,始终处在无形的状态,总是静悄悄、不动声色地起作用,大通、浑厚、幽深,极为广大,大得无边无际,若剖析其毫芒,永无尽头,微小得没有内里,其所在空间,无可环堵,一切皆在有与无的总名之中。 真人体之以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不与物杂,至德天地之道,故谓之真人。真人者,知大己而小天下,贵治身而贱治人。不以物滑和,不以欲乱情,隐其名姓,有道则隐,无道则见,为无为,事无事,知不知也,怀天道,包天心,嘘吸阴阳,吐故纳新,与阴俱闭,与阳俱开,与刚柔卷舒,与阴阳俯仰,与天同心,与道同体,无所乐,无所苦,无所喜,无所怒,万物玄同,无非无是。 【解读】 在论述得道圣人、至人之后,老子又论更高一筹的得道真人,说,真人体悟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不与物欲相杂,以至得天之道,是为一个纯真的人。真人者,看重与人民融为一体的大己,而小看天下权位,重治自身,而不屑于治人,不以财物冲击和谐,不以性欲扰乱真情,隐匿名姓,见时政有道则隐身,见时政无道则显现,顺其自然而为,顺其自然做事,虚心探知不知的事,胸怀天道,包容天心,呼吸阴阳和气,吐故纳新,对阴气俱关闭,对阳气俱敞开,面对刚柔,当卷则卷,当舒则舒,面对阴阳,当俯则俯,当仰则仰,心与天同心,身与道同体,无所乐,无所苦,无所喜,无所怒,与万物的玄机相通,无绝对的非,也无绝对的是。 夫形伤乎寒暑燥湿之虐者,形究①而神杜②;神伤于喜怒思虑之患者,神尽而形有余,故真人用心复性,依神相扶而得终始,是以其寝不梦,觉而无忧。 【解读】 ①形究。是说形体枯竭。②神杜,即精神堵塞。 老子论真人,说,大凡形体遭寒暑燥湿暴虐者,其形体的生机将趋于枯竭,精神也相随而遭堵塞;大凡精神遭受喜怒思虑的祸患者,其精神的活力将趋于穷尽,而形体还会存有生机,故真人总是用心恢复本性,依靠精神与形体相互扶助而得以善始善终,所以睡觉不做恶梦,醒来无忧愁。 【小结】 老子论述圣人、至人、真人如何治国先治己,坚守道的五种形象。 孔子问道,老子日:正汝形,一汝视①,天和将至②;摄汝知③,正汝度④,神将来舍。德将为汝容,道将为汝居,瞳兮若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形若枯木,心若死灰⑤,真其实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⑥无心可谋,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解读】 ①一汝视,一,可解为统一或专一,联系老子对孔子的几次谈话,其意可能是劝孔子把视线集中到人民身上。②天和将至,这里的和,应读he,同贺。其意是说,上天将为你祝贺。③摄汝知,知通智,其意是说,收敛起你的巧智。④正汝度,是说端正你的器量。度指器量或胸襟。⑤形若枯木,心若死灰,这是劝孔子自制、自静、自清。⑥恢恢,宽广貌。 孔子问道于老子,老子劝告孔子说,端正你的形态,把你的视线专注于人民,上天将为你祝贺;收敛起你的巧智,端正你的器量,精神将为你守舍。如此,则德将为你美容,道将为你安居,你的瞳孔将似新生之犊那么清沏,无需探究其缘故,望你收敛骄气和欲望,自制自静,达到形若枯木、心若死灰的境界,实事求是,不曲解事物,自持大度宽广,无心于用计谋,明白通达,能无智慧吗? 据《史记》记载,孔子曾专程求教于老子,老子劝孔子“去骄气、贪欲与妄想”,与本段问对相近。 【小结】 老子希望孔子行道,治国先治己,把自己修养成为圣人。 老子日:夫事生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知时者无常之形,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书者言之所生也,言出于智,智者不知,非常道也;名可名,非藏书者也。

编辑推荐

《文子释译》是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重印的武英殿聚珍版为蓝本的。每卷之后,还加上了笔者的“思悟与心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子释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挺喜欢,解释很到位。
  •   74、75空白,78、79空白,82、83空白。坑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