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殷坤 页数:272 字数:283000
内容概要
《解码三国》旨在还原从东汉解体到西晋灭吴这一段历史的真实面貌,寻找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探讨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揭示历史演变的深刻原因。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东汉的崩溃
第二章 皇帝问题
第三章 曹操与袁绍
第四章 双雄争霸
第五章 汉室宗亲
第六章 三顾茅庐
第七章 江东基业
第八章 赤壁那点儿事
第九章 天下三分
第十章 裂开的帝国
第十一章 诸葛亮治蜀
第十二章 最后的汉政权
第十三章 曹魏的掘墓人
第十四章 士族的东吴
第十五章 分合有因
后记
章节摘录
讲述三国的作品往往这样开头:“东汉末年,群雄并起……” 这是有道理的。虽说三国是指曹魏、蜀汉和东吴。但三国时代却绝不能 以这三个国家的出现来界定。否则。像周瑜、关羽、袁绍,甚至曹操这些人 就都算不得三国人物,而只能算东汉人物了。所以,一般而言,三国时代是 指从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这段时间。也就是说,从东汉末到西晋初都是三国。与其他作品一样,我们也要从东汉末年讲起。三国兴起于东汉解体的过 程之中。东汉之所以会解体,关键在于其内部出了问题。什么问题呢?我们 先来看东汉的政权结构。政权结构,即各政治势力在国家中的地位。中国历史上总共有八大政治 势力。一是皇帝本人。二是皇族,他们是皇帝的血亲。三是皇帝的姻亲——外戚(还包括皇后、皇妃本人)。四是皇帝的奴仆——宦官集团。五是知识分 子,即士人集团。六是以职业军人为主的军功集团。七是地方豪强。八是平 民百姓。中国历代政治风云,都是这八支势力的相互博弈、较量。东汉帝国在建立之初,为四个层次。顶层是皇帝。皇帝旁边是军功集团 和皇族、外戚,他们虽然高贵但没有实权。皇帝的下面,是士人集团构成的 官僚体系,这是政权的中坚力量。在士人集团的下面,是以不断被儒家思想 所濡染的地方豪族大地主。以上三层,构成了东汉的国家机器。他们统治着 最底层的平民百姓。到东汉中后期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皇帝太小,所以皇帝身边的外戚占 据了政权的制高点。皇帝太小,是整个问题的起因。皇帝长大之后必然会和 掌权的外戚发生冲突。怎么办?得找个帮手。找谁呢?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作为皇帝,父母是指望不上了。老爹肯定死掉了,老妈即使 没死也是外戚的核心成员和后盾。至于朋友,整天在宫里的皇帝只能结识宦 官。于是,皇帝和宦官结合起来对付外戚。当外戚被打倒之后,宦官又得势 了。同时,皇帝长大了,也该结婚了。一结婚,新的外戚又产生了。这个时 候,如果长大了的皇帝一直手握大权也便罢了。没料到,东汉后期的皇帝都 是短命鬼。几个曾经实际掌权的皇帝:和帝,终年27;安帝,终年32;顺帝,终年30;桓帝,终年35;灵帝,终年33。于是,东汉政权的顶层变成了皇 帝、宦官、外戚轮流掌权。这种结构很糟糕。外戚与宦官是八大政治势力中最无能、最腐朽的两个。他们的政治资本与治国能力无关,全凭裙带关系,所以无能。他们不是帝 国的所有者,帝国的未来与他们无关,所以极度贪婪,不顾后果。这两大势 力掌权,必然拼命掠夺下层的利益。而他们的直接下层,正是士人集团。于是,外戚、宦官、士人集团,这 三支政治势力展开了激烈地斗争。这场斗争的巅峰就是著名的党锢之祸。当时,桓帝凭借宦官的帮忙除掉了不可一世的梁氏外戚集团。中常侍单 超、徐璜、具瑷及小黄门左倌、唐衡,因参与谋诛梁冀有功,五人同日封侯,人称“五侯”。史书记载:“自是权归宦官,朝廷日乱。”社会矛盾空前 尖锐。大臣陈蕃在给桓帝的上疏中,忧心忡忡地指出:当时“田野空、朝廷 空、仓库空”。在这种情况下,士人集团分裂为两个派别。一部分人主动抛弃了东汉政 权。他们拒绝出来做官,消极避世。以杨秉、陈蕃、李膺和广大太学生为代 表的另一部分士人采取积极抗争的态度。他们同情人民的疾苦,担忧政局不 稳,愤怒揭露并打击宦官集团。他们以清流自命,把宦官和依附宦官集团的人视为浊流。他们不断向皇 帝上书,揭露宦官擅权的弊端与罪恶,对他们加以弹劾。有的时候,还直接 利用职权进行打压。杨秉、陈蕃、李膺等多次搬出“高祖之约”和汉家“旧典”中关于不能 让宦官当权的条款苦苦劝谏,希望桓帝“遵用旧章,退贪财,塞灾谤”。杨 秉揭露专权的宦官“猥受过宠,执政操权。其阿谀取容者,则因公褒举,以 报私惠;有忤逆于心者,必求事中伤,肆其凶忿。居法王公,富拟国家”。士人们以太学为抨击宦官的舆论阵地,议论朝政,斥责宦官。士人们的努力多少得到了一些回报。比如太尉杨秉劾奏益州刺史侯参的 暴虐罪行,侯参在押往京都途中畏罪自杀。杨秉进而弹劾其兄大宦官侯览,结果桓帝只好免去侯览的官职。再如,司隶校尉韩缄告发“五侯”之一的左 情和他的哥哥左称“请托州郡,聚敛为奸,宾客放纵,侵犯吏民”,结果左 倌、左称都畏罪自杀。李膺担任司隶校尉时,宦官张让之弟张朔为野王县令,贪残无道,甚至杀害孕妇。李膺亲自带着从吏到张让宅中搜捕张朔,交付 洛阳狱,取得供词后立即处决。一时间宦官们甚至不敢再出宫门。面对士人集团的攻势,宦官们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桓帝延熹九年(公元 166年),他们诬告李膺等“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 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这个攻击打中了皇帝的要害。皇帝最怕的就是 大臣们结党反对自己,于是桓帝震怒,“班下郡国,逮捕党人”,下令逮捕 李膺、杜密、陈塞等二百多人。宦官集团大事网罗,一时间“使者四出,相 望于道”,甚至不惜“悬金购募”。太尉陈蕃由于拒绝签署捕捉党人的命令,并极力劝谏,也遭受到宦官集团的强烈攻击而被罢官。第二年,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桓帝不得已释放党人,但是仍然对他们 实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处罚。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从这一次激烈地交锋中,宦官背后有皇帝,士人集团的后面是地方豪强,双方基本上是势均力敌。第一次党锢之祸,并未完全打垮士人集团。很快,士人集团就又东山再 起了。这一次,他们还得到了另一支强大政治势力外戚的支援。当时,桓帝 死了。他的皇后窦氏成了皇太后。窦太后的父亲窦武以大将军的身份辅政,大权在握。窦武本人虽是外戚,但饱读诗书,偏向士人。在他的支持之下,原先被打击、禁锢的党人又重新复职。外戚和士人联合起来,力量就大了。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五月,窦武等人以日食为借口,请求窦太后诛除 宦官。可是,窦太后犹豫了。结果,这一年的八月,宦官们利用他们能够控 制皇帝、皇太后的优势,发动政变。一场大战下来,窦武等人失败被杀。宦 官们立即发动反攻倒算,兴起了更大规模的第二次党锢之祸。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宦官侯览指使人奏告官僚李膺、杜密等 人“皆为钩党”,结果所有被告都被捕杀,妻儿都被流放边疆,亲戚朋友也 都被剥夺政治权利。紧接着,宦官又大肆株连。一个牵连一个,一时之间,所有的士人基本上都被牵连进去了。史称:“于是天下豪杰及儒学行义者,一切结为党人。”这还不算完,有些人就借着这个机会陷害政敌,凡是和自 己作对的,都说他是“党人”,被杀被流放的官吏达六七百人。三年后,宦官集团“宜将剩勇追穷寇”,又把株连扩大到太学生,一下 子就抓了太学生一千多人。又过了几年,到熹平五年(公元176年),干脆直 接下令“诏党人门生故吏父兄子弟在位者,皆免官禁锢”。只要和党人沾点 儿边的,仕途就此终止。至此,士人集团完全被打垮了。东汉政权成了无根之木,一有风吹草动 就会轰然倒地。很快,风来了。P4-7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