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厚安 页数:14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乡土大地上的思考》从作者个人的视角以粗线条的方式记录新中国成立后作者与新中国同步度过的六十年(虽然这些记忆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但却是真实具体的,它既反映了像作者这样一代人的经历,又可以作为共和国“六十年大记忆”的一个小小的足迹)。另外在《乡土大地上的思考》中,还记载了六十年前抗日战争时期,作者所度过的“难童”和“流亡学生”的生涯,这段历史也是作者一生记忆中最重要和不可缺少的部分。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与新中国同步60个春秋 (1949-2009)
一、1949年:武汉解放,我考进中原大学
二、1950年:黄安县土改试点,我是工作队员
1.“县里来土改工作队了”!
2.扎根串连、深入发动群众
3.划分阶级,“劳动不劳动分地富”
4.分田分地,先填“坑”、后补“齐”
5.选举乡干部,投下神圣的豆子
6.这是一个错误:把“地富”分子当作敌人“专政”了30年
7.重返红安,情系老区乡亲
三、1951年:我是新中国最早的研究生
1.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
2.苏联派来了专家
3.个人迷信与教条主义
4.“三反”、“五反”及其他
四、1953年:我从人民大学回到华中师范大学
1.华中师范大学没有一百岁
2.上世纪50年代华中师范学院的马列主义教研室
3.桂子山上的政治系
五、1954年防汛、i957年“反右派”斗争
1.1954年武汉防汛,大水是我的‘媒人”
2.1957年反“右派”斗争,我是“积极分子”
六、1959-1962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与反‘右倾”斗争
1.怀念“50年代的社会风气”
2.我亲身经历过的“三年困难时期”
3.1960年华师政治系的反“右倾”
七、1964年四清运动、1966年文化大革命
1.“小四清”、“大四清”、“系统四清”,我都是工作队员
2.“文革”三十年后,再话“文化大革命”
3.我当了一年人民公社社员
八、1979-2009年:我的后半生在学术上做了两件事
1.致力于政治学学科的重建
2.创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
附:三个面向,理论务农:社会科学研究的反思性转换
九、访问台湾
1.我捎回了台湾同学的问候
2.再访台湾
第二部分 抗战时期我的“难童”生涯(1939-1946)
后记——再访国立十二中旧址
章节摘录
农阶级划成敌对阶级的同时,把这两个阶级中的每一个成员即所有的地富分子也都定成了敌人。今天回过头来看,这一做法就值得反思了。从1950年代初,一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地主富农“摘帽’,对他们实行了30年的管制,也就是专政。现在看来摘帽是不够的,对他们也应该与对“右派分子”一样“平反”,因为这同样是一个历史性错误。有的地主分子在新中国成立前三年还是贫农或者贫农的女儿,是受剥削的,是从事劳动的,只是因为嫁到了地主家过了三年的剥削生活,也和丈夫一起在土改中被划为了地主分子,成了地主婆。三年的地主家庭生活换来了30年的“专政对象”待遇。地主富农的子女则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受教育、参干、参军、就业等各方面都因出身和政治条件不好而受到限制,特别是生活在农村的地富子女处处低人一等,他们只能“老老实实”,不能“乱说乱动”,甚至不享有宪法规定的公民同等权力。应该指出,直到今天,在人们玩扑克牌时还有一种游戏叫“斗地主”,虽然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早已给地主、富农摘了帽。党的政策是出生不由己,道路可选择,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的血统论影响更大。就是地主、富农分子,他们的出身不也身不由己么?毛主席在土改之后指出:土改后划成地主富农成分的人数在农村人口中占7%左右,根据当时的人口数量,按照这个比例全国就有地主富农约二千五百多万。在我国,阶级敌人有地(地主)、富(富农)、反(反革命)、坏(坏分子)、右(右派)。在“文革”时期又增加了叛徒、特务、走资派,当时知识分子中的所谓反动学术权威排第九,所以知识分子也一度被称为“臭老九”。地主乃是阶级敌人之首。 在一个国家,公开把几千万人当成敌人长期实行专政,这是古今中外所没有的。 ……
编辑推荐
今年我已年满八十一岁,从二十一岁全国解放那年算起至今刚好一个甲子。在这六十年里,作为一个八十老翁,我日睹了蒋家王朝的覆灭,是新中国诞生和发展全过程的见证人。 ——张厚安(2009年10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