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英国劳资关系的政治分析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巨英  页数:295  
Tag标签:无  

前言

  说起大学,许多人都会想起教育家梅贻琦校长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楼是一砖一瓦盖起来的,大师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  大师的成长,当然离不开种种主客观条件。在我看来,在诸多的因素中,一个十分重要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就是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的充分展示与交流。纵观历史,凡学术繁荣、大师辈出时期,必有一个做学问者有可以互相炫技、彼此辩论、各显神通的大舞台。古代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离不开当时的客卿、门客制度,为不同的观点、流派彼此公开竞争并得到君主的采纳搭建了平台;学者阿英在论及晚清以来中国新思想、新艺术的繁荣时,列举了三条原因,其中的第一条原因“当然是由于印刷事业的发达,没有前此那样刻书的困难;由于新闻事业的发达,在应用上需要多量的产生”。北京大学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社团与杂志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918年,《北京大学月报》成为中国最早的大学学报,加之《新青年》、新潮社等杂志、社团为师生搭建了一个有声有色的大舞台,开启了自己近一个世纪的辉煌。国外名牌大学的发展,无不伴随着一次又一次思想的激烈交锋、学术的充分争鸣,并且这些交锋和争鸣的成果都得到了最好的展示与传播,没有这些交锋与争鸣,就没有古老的牛津、剑桥,也没有现代的斯坦福、伯克利。近代以来的印刷技术、新的出版机制、文化传播业的发达,为新的思想、学术之间彼此的炫技和斗法提供了可能的舞台:伟大的舞台造就了伟大的演员。  在现代的大学中,如果说大楼是基础、大师是灵魂,那么大舞台就应该是机制——它意味着研究冲动的促动、言说欲念的激发、交流碰撞的实现。在这样的机制中,精神、灵魂得到孕育!思想、学术实现成长!大学本身就应该成为一个众声喧哗的大舞台,一个为大师成长提供基础和机制的场所。

内容概要

  《二战后英国劳资关系的政治分析》的主旨在通过分析二战后英国劳资政策的变动,突出劳资关系发展的政治机制。书中试图回答以下问题:二战后不同时期的劳资政策变动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政策变动?这些变动对于英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最后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的总结以及与替代性制度(美国和德国的劳资关系制度)的比较来回答“什么是英国劳资关系发展的政治机制”这一问题。  《二战后英国劳资关系的政治分析》共分为五章,每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分析了劳资关系各主体,它们包括劳方、资方及政府。首先,采用利益分析方法分析了劳资关系的主体(劳方、资方和政府)及其在这个体系中的角色和利益。其次,劳资双方的制度关系及其各自与政府的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双方的利益代表组织是如何影响劳资政策的制定这一点尤为重要。总体上看,本章为分析劳资关系中国家、社会和经济的互动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与第三、第四章共同构成了《二战后英国劳资关系的政治分析》的主体部分,分别是政治系统管理劳资关系的三个阶段——输入、输出和反馈。本章讨论的是政治系统的输出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分三个时期分析了二战后英国政府所制定和执行的劳资政策以及劳资双方在每个时期的地位和状况。  第三章讨论政府决策的第一个阶段,即政治系统的输人部分。《二战后英国劳资关系的政治分析》认为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变化是劳资政策变动的动力。首先,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全球化、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失业状况和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等。这些因素对劳工权利、政府对劳资双方的偏好、劳资关系的缓和等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次,社会因素方面,工会和雇主协会的分化组合一方面影响了劳资双方在劳资博弈中的力量对比,削弱或增强了其自身的利益表达功能。再次,政治因素主要包括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转变和国际组织对其成员国所施加的压力等。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劳资政策的变动正是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

书籍目录

中文摘要导论一、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三、劳资关系的概念界定四、政治学理论与劳资关系五、基本框架与研究思路六、本书的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一章 劳资关系主体第一节 劳资关系主体一、劳工及工会二、资方及雇主协会三、政府的角色第二节 劳资各方关系一、劳方与资方的关系二、劳资双方与政府的关系第二章 二战后英国劳资政策分析第一节 法团主义阶段的劳资政策一、自由集体主义时期的劳资关系和法律二、谈判法团主义时期的劳资关系和法律三、工会与雇主第二节 市场个体主义阶段的劳资政策一、工会战略二、劳资关系与法律三、工会与雇主第三节 “第三条道路”阶段的劳资政策一、确立工会认可二、扩大个人雇佣权利三、加入《社会宪章》四、工会与雇主第三章 英国劳资政策变动的动力第一节 经济因素一、经济全球化二、宏观经济政策三、就业结构四、失业第二节 社会因素一、劳工及工会的变化二、资方和雇主协会的变化第三节 政治因素一、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转变二、国际组织的压力第四章 英国劳资政策变动的影响第一节 劳资政策变动的经济影响一、平等与效率二、劳动力市场第二节 劳资政策变动的社会影响一、劳资政策与社会稳定二、劳资政策与利益集团三、劳资政策与劳工权利第三节 劳资政策变动的政治影响一、对政党的影响二、对选民的影响三、对政府一工会关系的影响第五章 英国劳资关系发展的政治机制第一节 英国劳资关系发展的制度机制——中观分析一、纵向比较——英国劳资关系发展的继承性二、横向比较——英国劳资关系发展的制度机制第二节 英国劳资关系发展的政治机制——宏观分析一、资本主导与权力控制二、政党政治与劳资平衡三、制度的限制性与革新结语:国家、经济与社会的互动参考文献一、中文部分二、英文部分三、网址

章节摘录

  2.政治学对劳资关系的研究现状。国内政治学界对于西方国家劳资关系的研究主要出现于研究资本主义的专著和一些论文当中,集中在劳工运动、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劳资关系和劳资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等方面。对于劳工运动的研究中,主要论述西方工人阶级的变化及劳工运动的状况(李丹:2006;张世鹏,2001)。《当代西欧工人阶级》一书中,作者对20世纪70年代后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后西欧发达工业国家工人阶级现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他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后福特时代,西欧社会依旧存在着一个数量广大的工人阶级,在后福特主义时代持续大规模失业、新贫困化的条件下,相当一批工人、职员开始“无产化”。当代西欧工人阶级具有许多新特点,如内部职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文化教育水平和熟练技术水平普遍提高;总体生活水平、社会福利普遍提高;内部阶层集团分化等。  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劳资关系的研究多集中于新右派和第三条道路下的劳资关系(王皖强,1996;佘云霞,2001;吕楠,2004,2006)。王皖强认为,撒切尔政府的工会策略致使英国的劳资关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工会力量大大被削弱,这是对共识政治时期经济决策的法团主义的彻底背离。目前对于第三条道路下的劳资关系的研究较多。佘云霞分析了英国劳资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变化,认为突出的特点是英国职工大会开始强调与资方的“社会合作伙伴”关系。吕楠则分析了布莱尔政府劳资政策,认为其劳资政策仍然延续了第三条道路的实用主义路线,同时具有良好效果,劳资关系基本保持稳定。  对于西方国家劳资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政策和失业、就业政策方面,多从现实的角度为我国劳资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启示(丁建定、柯卉兵,2004;郑春荣,1999;张珂,2004;裘援平、柴尚金、林德山,2004)。裘援平等学者在其著作中详细介绍了目前英国工党的就业政策,认为“工党在就业、培训、工会和社会改革等方面的变化更多只是从意识形态上支持进步的表示,缺少实际的政策支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二战后英国劳资关系的政治分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