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翟建波,张礼智 等著 页数:274
前言
如今人们习惯将能说会道的人称为“名嘴”,诸如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律师、演讲家、教师等等。我国历史上也有名嘴,其典型代表就是那些“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说客。今天的名嘴,较之史上的说客,可说是小巫见大巫了。“说客”之“说”,读为“shui”(税)。“说客”,《辞源》释作“游说的人”。《辞源》又释“游说”为:“战国时策士周游各国,向君主陈说自己的政见或主张,称为游说。”每当人们谈起“说客”,脑海里首先出现的便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苏秦、张仪等人的形象。这种印象是有历史依据的。严格地说,真正的或者说狭义的“说客”只存在于我国战国时期,特指战国游说之士。“说客”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士”阶层的一种成分,“说客”的出现应当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文化背景中去了解。战国时期,礼坏乐崩,诸侯混战,“邦无定交”,强者争霸而弱者图存,外交成了诸侯最重视的大事,为说客提供了发言的机会。诸侯争雄需有才智之士辅佐,各国君主普遍尊重人才。得一智者,强于百万之师,唯才是尊,成为一代风尚。有才进而有功者,往往位极人臣,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内容概要
如今人们习惯将能说会道的人称为“名嘴”,诸如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律师、演讲家、教师等等。我国历史上也有名嘴,其典型代表就是那些“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说客。今天的名嘴,较之史上的说客,可说是小巫见大巫了。 春秋子贡,战国苏秦,战国苏代、苏厉、张仪、陈轸、范雎、鲁仲连,秦末郦食其、蒯彻,西汉陆贾,东汉陈珪,中唐孔巢父,民国何成浚。本书为我们介绍的就是上述几位政治谋略家的传奇故事。
书籍目录
利口巧辞变五国——春秋子贡机智权变并相六国——战国苏秦弟承兄志名显诸侯——战国苏代、苏厉忽悠鼻祖大忽悠——战国张仪外交高手谙游说——战国陈轸巧舌如簧大辩才——战国范雎宁蹈东海不帝秦——战国鲁仲连亦儒亦侠亦说客 秦末郦食其利口一说丧三杰 秦末蒯彻善言安南境从容灭诸吕 西汉陆贾纵横捭阖利口如刀 东汉陈珪一介儒生震诸藩 中唐孔巢父秀才·军阀·政客 民国何成浚
章节摘录
子贡不仅能说会道,富于严密的逻辑思维也是他的一大优点。他经常和师兄弟一起谈笑风生,而又往往或以妙语惊众,或以机敏过人的推论,使师兄弟们自叹弗如。一次,他和冉有在一起谈到了卫国国君的事。卫灵公时立了太子蒯聩,但蒯聩因为得罪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不得不逃到晋国。不久,卫灵公一命归天,太子不在国内,卫灵公的孙子辄被立为国君,即卫出公。这时,晋国的赵简子便派兵把蒯聩送回国,与卫出公辄争国君之位,借以控制卫国。卫出公当然不答应,便发兵抵御晋军,拒绝蒯聩回国。冉有正就此事和子贡谈论:“子贡,你说我们老师欣赏卫君吗?”子贡听后,道:“嗯!这个问题,我得问问他。”子贡进到孔子屋子里,并不提卫出公的事,却问道:“老师,伯夷、叔齐这两人怎么样呢?”孔子道:“是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两人互相推让,都不肯做孤竹国的国君,结果都跑到山里躲起来。是不是后来又后悔了呢?”孔子道:“他们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有什么怨悔的呢?”听到这里,子贡走出来,对冉有说:“老师很不欣赏卫君。”子贡得出这个结论,可能令人大惑不解。子贡的逻辑是这样的:蒯聩和辄是父子关系,却你争我抢,为争夺国君位置,大打出手,和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推让,而最终抛弃君位相比:恰成鲜明对照。子贡不问孔子对卫出公的看法,却以谈对伯夷、叔齐的看法试探孔子的态度。孔子赞美伯夷、叔齐,自然也就不会欣赏卫出公了。子贡才思敏捷,时人颇为称道,以至有许多人认为他比孔子的学识还要渊博。鲁国有个大夫叫叔孙武叔的曾在朝廷中对其他人说:“子贡比他老师孔子还要强些。”后来有人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很不以为然。他说:“拿房屋的围墙作比喻罢,我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谁都能非常容易地探望到房子里面的好东西。我老师的围墙却有几丈高,不找到大门进去,就看不到他那宗庙的雄伟,建筑的华丽。能找到大门的人或者很少罢。所以武叔他老人家说这话,不也可以理解吗?”这话明明有点揶揄武叔,可说得很得体,并不伤人。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文心雕龙》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战国策书录》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要之,此两人(苏秦、张仪)真倾危之士哉! ——《史记》
编辑推荐
《史上最牛的名嘴们:中国说客传奇》编辑推荐:群雄逐鹿,烽烟四起,一介之士,纵横捭阖,折冲樽俎,谈笑间,翻云覆雨,乾坤扭转。中国说客传奇。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