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宋连生 页数:230
内容概要
邓拓,当代著名的新闻家、政论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才思敏捷的杂文作家和诗人,同时又是一位悲剧人物。从新中国成立到含冤去世,是邓拓一生中最重要、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生旅程。 本书写邓拓所从事的浙闻事业,写他的学术与艺术成就,写他的为人处世,写他因应时代创作《燕山夜话》等杂文作品并因此蒙冤罹难的遭遇。通过邓拓后卜年的风雨历程,反映那个时代的面貌,反映当时知识分子的心态和际遇。书中大量翔实的资料、丰富的细节捕写使许多敏感事件得以还原呈现。
作者简介
宋连生,大学教师,致力于史学研究二十余年,出版十余部专著,《穿越台湾海峡的中美较量》、《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始末》、《抗美援朝再回首》受到业界好评。
书籍目录
序章 拿着笔,从战场走来 1.从“第一山房”起步 2.融入红色大潮 3.两度被捕入狱 4.走向抗战前线 5.在晋察冀边区办报第一章 建设新中国的新闻事业 1.参加北平的和平接管 2.出任《人民日报》首任总编辑 3.编织覆盖全国的新闻网 4.不做新闻官 5.让党报更加贴近生活第二章 “双百”方针与整风反右 1.有益的新闻改革尝试 2.为《文汇报》复刊献策 3.一篇文章招来的批评 4.在“鸣放”的高潮中 5.《文汇报》出事了 6.也算“因祸得福”第三章 从反冒进到大跃进运动 1.冒进与反冒进的争论 2.从八大到八届三中全会 3.赴一线采访 4.告别人民日报社 5.主持《前线半月刊 6.受人诟病的几组小诗第四章 追求学术、艺术新境界 1.探究“资本主义萌芽” 2.用唯物史观研究“红学” 3.才思敏捷谱诗篇 4.书法、绘画成就斐然 5.推动历史研究与普及 ……第五章 《燕山夜话》及其他第六章 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第七章 暴风雨来临第八章 蒙冤罹难尾声
章节摘录
1919年夏天,7岁的邓拓进入福建闽侯小学。1923年升入福州三牧坊中学。三牧坊中学的前身是清代创办的凤池书院。北伐军入闽后,福州的学校进行调整,三牧坊中学与乌石师范合并为福建省第一中学。1926年,邓拓由福建一中升人高中。到1929年高中毕业,他在这个原来叫凤池书院的地方度过了7个寒暑。凤池书院创办于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又名正谊书院。1902年改称“全闽大学堂”,是福州创办较早的一所中学。这所书院的师资很强,教学严格,很注重严明校纪。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国文、历史课占很大比重。邓拓升人高中后,学校进行调整,分科明细,设有师范、商业、通科等。邓拓读的是通科文史地系。这个系为爱好古代传统文化的邓拓提供了极好的读书机会。那段时间,他贪婪地阅读古典文学名著和历史书籍。父亲珍藏的书他差不多读了个遍,还常常到图书馆去读书。因为读书多,懂得多,同学们都愿意和他在一起谈读书、讨论问题。当时,年仅十三四岁的邓拓就已经能对不同的诗歌流派、风格作一定的比较、参证,而且对历代诗人的名篇、名句,多能随口讲来,朗朗背诵,如数家珍。邓仪中虽是前清举人,思想并不保守。他的藏书中有不少晚清和“五四”运动前后的书刊,如康有为、梁启超的文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法意》,林纾翻译的欧美文学作品等。还有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传到中国的一些马列主义启蒙著作,如普列汉诺夫的《史地一元论》、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等。受动荡的时局及进步书刊的影响,邓拓从幼年就开始了一些进步活动。“五四”运动爆发后不久,福建省爆发了震惊全国的“闽案”,而福州成为“闽案”的中心。福州学生积极响应“五四”运动,上街贴传单,罢课游行,大力开展“抵制日货”运动。尤其是在那一年的5月29日,福州市33所学校约七八千师生聚集在英华书院举行游行示威。此后,福州人民不断抵制日货,同日本浪人进行斗争,“八闽气象,为之一壮”。邓拓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振奋和激动。当年夏天,福州各学校学生联合会为声援京津沪学生的爱国行动,在魁辅里谢氏祠堂集会游行。他们举着“时日曷丧,予与汝偕亡”、“勿买日货”的标语,高呼“还我青岛”等口号。当游行大军走过时,邓拓和同学们递上毛巾、茶水,尾随着游行队伍,以至“通宵达旦,彻夜不归”。
编辑推荐
《邓拓的后十年》讲了一篇文章招来的批评、受人诟病的几组小诗、著告别人民日报社,《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姚文元射出林中冷箭宋第一个以死抗争的高层领导干部。当代著名的新闻家、政论家《人民日报》首位总编一生中最重要、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生旅程特殊年代中知识分子的心态和际遇,当代著名的新闻家、政论家《人民日报》首位总编一生中最重要、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生旅程特殊年代中知识分子的心态和际遇。《邓拓的后十年》一个特殊时代的悲剧,以此纪念那些让后人刻骨铭心的岁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