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高卫华,郭化夷 著 页数:39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记得2003年“非典”疫情还没有完全解除,我和先生二人迫不及待地登上了东去的列车。到达常州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钟。我们找了一家紧挨瞿秋白纪念馆的饭店,放下行李,顾不上旅途的疲惫,便兴冲冲地敲开了瞿秋白故居的大门。守门的是一位退休教师,名叫巢华康。听说我们专程为瞿秋白而来,巢老师热情地将我们迎了进去。他取来钥匙,为我们两个人打开了瞿秋白纪念馆展厅的大门。巢老师对瞿秋白的生平非常熟悉,他一个展厅一个展厅地给我们讲解。宽敞的大厅里,回响着巢老师那有着浓重常州口音的普通话,还有就是我们这两个不速之客。第二天下午,不在值班时间的巢老师又专门赶来,赠送我们厚厚的一本他参加编写的常州《天宁区志》,书中有很多关于瞿秋白纪念馆与故居的珍贵资料。
书籍目录
一 童年时代二 世态炎凉三 五四洗礼四 饿乡之旅 五 赤潮新曲六 爱情生活七 革命怒涛八 武汉风云九 二赴苏俄十 沉浮上海十一 人生知己十二 苏区教育十三 浩气永存十四 平反前后主要参考书目附录 多余的话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一童年时代常州府城东南青果巷里,一个男婴的啼哭声,惊动了左邻右舍。这年春节,八桂堂的鞭炮放得格外响。世代官宦的瞿家,日渐走向没落。郁闷与快乐伴随秋白度过了他的童年。在常州府中学堂,用功好学的瞿秋白受到了老师的训斥。他不服气,写了首讽刺诗。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家世1899年1月29日的黄昏,晚霞辉映,绚丽的色彩晕染着半边天际。“哇——哇——”一个男婴响亮的啼声,划过江苏常州府城德安门内的青果巷八桂堂上空。“生了!生了!瞿家七少奶奶生了。”“生了个什么?”“生了个读书郎。”“恭喜!恭喜哇!”婴儿的出世,给寂寥的青果巷增添了些许生气。这个男孩,就是日后中国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瞿秋白出生后,母亲发现儿子头顶上有两个旋心,便给他取了一个奶名叫阿双。秋白读小学和中学时,学名就叫瞿双,后来改名为瞿霜,号秋白。瞿秋白出生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导致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疯狂侵略、瓜分中国。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的所作所为,激起了人民的公愤。就在瞿秋白诞生前几个月,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爆发。这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壮烈牺牲而告失败。瞿秋白出生的第二年,中国北方又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场运动最终也遭到了八国联军和清政府的联合绞杀。瞿秋白就是在这样的年代出生、长大的。瞿秋白的家庭,是一个日渐没落的书香官宦世家。瞿家是一个大家族,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在家族中属于老二房一支,居住在青果巷86号八桂堂,瞿秋白就诞生在八桂堂的天香楼内。说起这八桂堂,还有一番来历。八桂堂原为常州抗倭名将唐荆川的故居。明万历年以前,青果巷内分别建有易书、筠星、四并、复性、松健、礼和、八桂、贞和八堂。明清之际,唐荆川后人抗清失败而遭到官府查抄,八桂堂也被没收。后来,官府将没收后的旧宅贱价出售。二百多年的时间过去,此宅几易其主。19世纪80年代末,瞿秋白的叔祖父瞿赓甫购买了八桂堂,他请人对这座旧宅修缮改造,仍延用八桂堂旧名。陈铁健先生所著《从书生到领袖——瞿秋白》有一段关于八桂堂的描写:由天禧桥向北不远,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小巷,在约有半里多远的巷路上,铺着一块块长条石板,显得整齐而洁静。巷内有不少高大古老的石库门宅第,其中一座坐北向南的深宅大院,就是青果巷八十六号的瞿宅——八桂堂。这座宅子分东西两院,前后共有五进。大门开在西院,东院辟侧门,都面临青果巷;另有一后门位于东院东北角,面向雪洞巷。走进大门,第一进是门房。第二进是轿厅,专供停歇自家和往来宾客的坐轿。西院第三进是一座构筑精巧、富丽堂皇的楠木大厅。上方悬着横匾,廊柱上挂着联语。厅前十八扇扉门,雕制精巧,窗棂全用螺钿镶嵌。厅中屏门上悬“百鸟朝凤”中堂,旁挂对联。东西两壁,挂满山水、花鸟条幅。厅内高挂着一排六盏玻璃宫灯。瞿氏堂名原叫瞻远堂,后来因为在楠木大厅堂前、堂后各植桂树四株,共八株,“八桂堂”因此得名。厅堂前面是一条走廊,围着精雕细镂的短矮的栏干。大厅后面是穿堂,天井里一丛翠竹随风摇曳,几株腊梅枝杈横伸,与玲珑剔透的假山石相映成趣,景致宜人。穿堂两边的门窗装有五颜六色的玻璃,光彩四射,很是好看。大厅西侧,有一个小小的花园,红梅,紫藤,春兰,秋菊,花开四季,芬芳馥郁,香气袭人,沁人心脾。园墙上嵌镶着一石刻的草书“明月廊”横匾。园中杂草蔓生,小鸟飞潜,又是一番景色。明月廊书斋就设在这园里。东院第四进是一幢五开间的两层高大的楼房。正中是堂屋,有扶梯可供登楼,堂屋两侧是卧室。楼前有走廊,天井里的花台上植有芍药、凤仙、鸡冠、牵牛花和薄荷叶。楼窗高大,阳光射入,满室生辉。底层整排门扇的木框上面,雕镂着葡萄松鼠,细腻生动,工艺水平颇为高超。因为楼房一年到头笼罩在兰、桂、菊、梅各色花木的浓芳奇香之中,又是内眷所居,就取了一个秀美雅致的名字,叫“天香楼”。从这段描写中可知,八桂堂占地面积很大,是一座颇具明清风格的豪宅大院。瞿秋白是七房的长子。他的出生,自然给年轻的父母带来无限的快乐。春节很快到了。这一年,八桂堂里的鞭炮放得格外响。前来拜年的亲戚们,抱着睡在襁褓中的小阿双,个个称赞,说这孩子长着一双充满灵气的大眼睛,白白净净,以后读书、做官,定会前途无量。“谢谢夸奖啦,不敢说当官,阿双以后把书读好,就受用无穷了。”还在坐月子的母亲金璇慈爱地看着儿子,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秋白的祖母庄氏,抚摸着长孙的手,自是感慨万千:“你爷爷在世,看到这么乖巧的孙子,该会有多高兴呀!”秋白的祖父瞿廷仪,字贞甫,曾为云南白盐井大使。不过,这是朝廷授给他的一个虚衔,他并未上任。瞿廷仪于1882年去世。这年,瞿秋白的父亲才七岁。瞿廷仪弟兄两个,其弟名廷韶,字赓甫,瞿秋白叫他叔祖父。赓甫在清同治庚午年(1870年)中举,后一直在湖北做官,官至布政使(相当于副省长o1903年7月病故于任上。秋白父亲名瞿世玮,字稚彬。世玮上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如果把贞赓的四个儿子一个女儿算上,世玮这一辈共有兄妹十一人,他排行老七。贞甫去世以后,孤儿寡母,生活无着,秋白的叔祖父赓甫便义无反顾地担起了抚育胞兄一家老小的生活重担。贞甫的长子世琥就是在赓甫的资助下,出来读书做官,后来在浙江的桐乡等县做过知事,是这一房中当时最有出息的。世琥在两房兄妹中排行第四,所以秋白习惯叫他四伯父。秋白的父亲瞿世玮书读得不错,但没有做过官,也没有职业,整天在家读书画画,无所事事。因母亲庄氏(秋白祖母)跟着他一起生活,大哥世琥每月寄大洋五十元,这成为世玮一家的主要生活来源。瞿世玮的国画画得很好。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还收有介绍他的条目。瞿秋白出生后,因为父亲没有工作,经济上完全依靠四伯父世琥的接济,在母亲又生:下几个弟弟、妹妹之后,家境就更加困难了。秋白兄妹八人,下有五个弟弟两个妹妹,他们是二弟懋焱(云白),三弟懋森(景白),四弟懋焱(垚白),五弟懋鑫(早逝),六弟懋毂(坚白),大妹群群(轶群)和小妹红红(早逝)。因为经济拮据,生活捉襟见肘,秋白的童年是在压抑、郁闷的家庭气氛中度过的。秋白的母亲金璇,字衡玉,江阴县西乡人,其父金心芗,早年在广东当过盐大使,后回乡闲居。金璇自幼聪慧,熟读四书五经,为人善良能干,勤劳持家。丈夫少管家事,金璇上要侍奉婆婆,下要教育孩子,一家子的生活重担完全落在她一人身上。尽管如此,母亲对秋白的教育却没有放松,只要一有空,就教秋白背诵古典诗词,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孟浩然的《春晓》、岳飞的《满江红》等等。秋白的记忆力特别好,妈妈常常边做事边教他,一首诗他读上几遍,就能朗朗上口,一气背完。每当此时,妈妈总是要他几句:“阿双真是聪明,将来好好读书,是会有出息的。”金璇未嫁之时,娘家一位侍女徐氏,与她来到瞿家。徐氏的儿子叫羊牧之,比秋白小两岁,他是秋白儿时的玩伴,后来在瞿秋白的影响下,也参加了革命。据羊牧之先生回忆:秋白随我母及余合睡一床,时秋白八岁,余六岁,两人并头抵足,常互唱唐诗及小令为乐。犹忆常唱者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及小令:“……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时金太夫人,每以我们唱得清脆入韵而加以表扬。记得一次唱:“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太夫人问:“上城归来,为什么泪满襟?”秋白答以养蚕的人穿不着绸,而不养蚕的人却满身是绸。太夫人欣慰地抚着秋白的头说:“读书能悟得其中的道理,才是真读书。”有一次听母亲讲“孔雀东南飞”故事,秋白问:“焦仲卿与刘兰芝夫妻很好,为什么婆婆不要她?太可恶!”时祖母犹能扶杖走出外间,闻问言,宛尔而笑。文中的金太夫人即瞿秋白的母亲。秋白出生时的八桂堂,为叔祖父赓甫的家产。当时赓甫在湖北当官,其家眷也随他住在湖北,偌大的宅子不好空着,便委托世玮一家住在八桂堂,代为看管料理。秋白四岁的那一年,叔祖父因病去世,他的家眷扶灵回到了常州。八桂堂物归原主,世玮一家住在那里很不方便,世玮只好带着母亲、妻儿,离开八桂堂,暂住乌衣桥,后又从乌衣桥搬到了常州西门织机坊星聚堂。星聚堂原是世玮的外祖母家。世玮的外祖父庄士全,举人出身,在直隶当过几年的县知事。世玮的父亲去世后,母亲曾带着他在星聚堂住过多年,婚后他们才搬到八桂堂去。星聚楼也是一座大宅子,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门口有一对石狮子把门,从一进大门到后面的九皋楼,共有五进房屋,有轿厅、大厅,有正楼、厢房。九皋楼上下共有十间房,秋白一家搬来后,就住在正楼的底层。从八桂堂到星聚堂,换了一个新的环境,刚开始,秋白有些不适应。不过,他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新的地方。夏日的晚上,秋自在天井里,一边纳凉,一边听妈妈讲故事。妈妈的故事总也讲不完:木兰从军,岳母刺字……听着听着,秋白就在妈妈的怀里睡着了。
后记
最早对瞿秋白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是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觅渡,觅渡,渡何处》。作者以灵动的笔触和哲学的思索,评述瞿秋白短暂;精彩但又极具悲剧意义的一生,我们由此产生了对瞿秋白再认识的强烈冲动。恰在此时,湖北人民出版社准备出版传记《瞿秋白的这一生卜书,于是,我们就这样与瞿秋白结缘。不想,书稿因种种原因延迟出版,几度春去秋来,但撰写这本书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心。书稿写作初期,我们先是到图书馆借阅了大量有关瞿秋白的书籍资料,随后又专程到江苏常州市瞿秋白家乡采访。记得2003年“非典”疫情还没有完全解除,我和先生二人迫不及待地登上了东去的列车。到达常州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钟。我们找了一家紧挨瞿秋白纪念馆的饭店,放下行李,顾不上旅途的疲惫,便兴冲冲地敲开了瞿秋白故居的大门。守门的是一位退休教师,名叫巢华康。听说我们专程为瞿秋白而来,巢老师热情地将我们迎了进去。他取来钥匙,为我们两个人打开了瞿秋白纪念馆展厅的大门。巢老师对瞿秋白的生平非常熟悉,他一个展厅一个展厅地给我们讲解。宽敞的大厅里,回响着巢老师那有着浓重常州口音的普通话,还有就是我们这两个不速之客。第二天下午,不在值班时间的巢老师又专门赶来,赠送我们厚厚的一本他参加编写的常州《天宁区志》,书中有很多关于瞿秋白纪念馆与故居的珍贵资料。在常州,我们从红梅阁到运河码头,从觅渡桥小学到常州高级中学,一路寻觅、探访瞿秋白当年生活过的地方。站在常州老城墙墙头的那一刻,看着脚下滚滚不息的运河,船只往返穿梭,汽笛长鸣,远处高楼林立,马路宽阔,一派繁华。
编辑推荐
《瞿秋白的这一生》是高卫华和郭化夷编著的,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