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这些书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陈子善  页数:28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收录在这部学术随笔集中的文字,写作时间跨度很大,最早的完成于1984年,最近的则是今年的新作(其中部分篇章选自作者的旧著,但都依据新的资料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这些长长短短的文字大都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回忆作者所接触过的前辈作家、学者,记录与他们交往的点点滴滴;二是讨论作者所阅读和编选的一些书和若干相关话题,评说读书藏书的方方面面。  本书作者是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台港文学研究的,因此,在撰写本书中的文字时,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这些人、这些书置于文学史的视野之下加以考量、加以探讨,虽然往往只是一鳞半爪,并非全面的评价;虽然可能感性的描述多了些,理性的分析少了些。事实上,本书上辑和下辑前半部分谈论的人和书,大都早已进入文学史了。 尽管本书并非学术专著,并非高头讲章,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自以为还是提供了新史料,提出了新看法。于是,本书就命名为《这些人,这些书:在文学史视野下》。

作者简介

陈子善,1948年生,上海市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台港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对文学史科的发掘整理尤为入迷。著作有《文人事》、《海上书声》、《发现的愉悦》、《说不尽的张爱玲》、《迪昔辰光格上海》、《素描》、《探幽途中》等。编订有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张爱玲等现代重要作家的文集和研究资料集多种。

书籍目录

自序忆人忆事 生命的璀璨瑰丽——忆冰心先生 书比人长寿——追忆编辑出版家赵家璧先生 许寿裳手书鲁迅诗幅 叶圣陶先生的一幅未刊题签 刘延陵忆郁达夫 人淡似菊,品逸于梅——追念郑逸梅先生 胡愈之印象记——一个后辈的怀念 怀念许钦文先生 历历前尘吾倦说——琐忆俞平伯先生及其他 一组抗日怀旧诗——忆盛成先生 我与夏公通信 追忆赵景深先生 琐忆胡风先生 彭芳草自述及其他 台静农先生的两篇佚文 我所知道的巴老二三事 施蛰存先生的贺年卡 马华新文学的拓荒者——忆温梓川先生 钱锺书先生与我有关的几件事 遥祭李辉英先生 藏书家的遗憾——悼念唐弢先生 关于黄源老的若干回忆 忆张向天先生 为鲁迅刻名印的“刘小姐” 将国画与文学联姻的人——访画家程十发先生 艺术天地任遨游——略谈陈世五先生的藏书票 缘悭一面——为江兆申先生书画展而作 忆马蹄疾 牛山纯一先生 侧写“听风楼主” 赵清阁先生两题 “闺阁派”的杰作——为《林海音文集》出版而作 你知道鲁迅先生是怎样抽烟的吗?——纪念郁风老师 向来喜怒形于色,只为吾心太不平——纪念戈革先生 双语并用,妙不可言——回忆乔志高先生 柳苏先生和周作人佚稿 我所知道的陈之藩先生 小记“狐狸洞主”李欧梵 张错素描 再见雷骧说书说文 《知堂集外文》琐谈 周作人的《饭后随笔》 《周作人集外文——四九年以前》编后 张资平的“三角恋爱”小说 叶灵凤与《永久的女性》 爱书家的心声 钱歌川与《也是人生》 刘半农的书话 周越然的书话 一个真实的梁实秋 开现代学者散文先河的叶公超 关于叶公超两题 凌叔华海外作品掇录琐记 储安平:“新月派”的后起之秀 宋春舫“褐木庐”藏书种种 现代作家笔名小考 在耶鲁潜学沉思——孙康宜和她的散文 秋水文章不染尘——童元方和她的《一样花开》 心灵的倾诉——张菊如和她的《秋日散步》 越轨的散文笔致——谈林幸谦 学者散文的魅力 台港散文八大家 民间读书嘉年华——在全国第三届民办读书报刊研讨会上的发言 开卷有益——南京《开卷》百期贺辞 傅聪望七了 “余墨”的尖锐 当一切已成为历史 充满现代感的孔子 法学为经,文学为纬 流行小说是一种时尚 “性学”三书 说《蔡澜食材字典》 一个“书痴”的自白——《寻找精神家园》序 爱书人聊书——《聊不完的话题》序 淘旧书 上海:逛老城觅旧书 港岛淘书“艳遇” 专业阅读和非专业阅读 不必迷信“好书榜” 海上半月日影——2005年10月1日—15日

章节摘录

插图:人淡似菊,品逸于梅:追念郑逸梅先生郑逸梅老以九十八岁高龄告别了人世。郑老一再说过:“在我一生中,最值得我记述的,一是写作,二是教书。”诚哉斯言,郑老足以引为自豪。只是郑老虽执教鞭半个世纪,作育英才,蔚然称盛,相比之下,他的写作成就更为辉煌。早年与范烟桥、顾明道等组织苏州星社,复又加盟南社,与柳亚子、胡朴安、高吹万等名家相投契,被聘为上海鼎足而立的三大报刊《申报》、《新闻报》和《时报》的特约撰述,先后主持《消闲月刊》、《金钢钻报》、《华光半月刊》和《永安月刊》副刊笔政,编写电影剧本《三生石》、《万丈魔》、《国色天香》等,在无声电影界大显身手,后又兼任新华影业公司宣传主任,以及近年为香港《明报月刊》、《大成》、《大公报》、《文汇报》等撰写专栏,都是郑老多姿多采的笔墨生涯中可圈可点的得意之笔。而自1926年推出第一本短篇小品集《梅瓣》,至1991年煌煌三大卷《郑逸梅文集》问世,郑老已先后出版著作六十余种,凡一千多万言,这还不包括大量散见于海内外报刊未及收集者。古人有著作等身之说,证之郑老,才真正名副其实,信然无虚。郑老毕生专注于文史掌故的著述,他对此有强烈的责任感,多次表示:“我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将近一个世纪,所闻所见,历历如在眼前,有许多东西,青年人还不知道,我应当把它写出来,这是我的责任所在,否则我这辈老人过去了,这许多史实、掌故,跟着我而过去,岂不可惜!”因而,海内外均誉之为“文史掌故作家”。能受此美称而当之无愧者,大陆难找第二人,在香港也只有已故的包天笑、高伯雨等两三位文坛耆宿而已。不管是为师立传,为友纪事,还是为文史补阙,为冤屈者鸣不平,旁及书画典籍、简札柬帖、玩赏集藏、名胜故迹、园林花木、风俗习尚等等,在郑老笔下无不妙趣横生,文采斐然。特别是清末民初文坛艺苑的风云人物、秘闻轶事,一郑老或亲身经历,或与之熟稔,或掌握独家资料,写来历历如数家珍。晚年所著《南社丛谈》、《书报话旧》、《清末民初文坛轶事》、《民国笔记概观》、《郑逸梅收藏名人手札百通》等书,更是呕心沥血的集大成之作,为近现代社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颇受海内外学人所重视。

编辑推荐

《这些人,这些书:在文学史视野下》由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这些人,这些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陈子善先生的书,有好多都是人物素描类型的,让我们看到那些文学大家背后的样子,文字清淡但是深刻
  •   喜欢陈子善先生的文字,读之很长见识。
  •   陈子善先生的书。一个字:好。
  •   这种书看起来很长知识,推荐
  •   书好,装订有点散。
  •   书活一类的文章写得多了,总容易重复而令人乏味。此书也有这种倾向,但总体来讲,此书还算是言之有物的。可惜的是在开掘方面还不尽深入,有些时候只讲了事情,却并未论及意义与影响力。如果能进一步地论及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继承关系;中国作家与外国作家的相互影响以及文学对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促进作用等等,将会更具指导作用。《中国作家恩怨录》,这样的书有人写吗?丁玲与周杨,箫乾与沈从文,周杨与胡风。。。。等等等
  •   别人推荐的书,看了几页,感觉不错的.
  •   《这些人,这些书··》和上次买的《上海摩登》装订质量都不过关,一翻书页就零散掉下来。
  •   与世长辞——回忆往事——书籍出版——无比遗憾,书话模式
  •   我喜欢读流畅简洁、娓娓道来的文字,这本书完全没有这种感觉,在读了叶灵凤、兰姆等人之类的文笔后,这本书完全读不下去,趣味性、知识性也都不强,买的很后悔。书的封套有点脏倒并不在乎了,反正不打算要了。
  •   我买了一本没有封面,书脊处装订线都露出来,在联系换一本
  •   有人说,读一本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那么遇见这些人,这些书,就是在倾听一群智者的人生灼见。通过这本书,你会有缘和更多的好书相识相知。
  •   陈 子善的作品不会差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