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前中日西学比较研究

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湖北人民  作者:李少军  页数:370  字数:30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从国门打开到甲午战争前西学传人中日之比较研究”的研究成果,考察和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应接新的西学东渐之不同状况及西学在两国的不同面貌,追溯彼此发生落差的缘由。作者认为:两国在国门打开之前,西学积淀有深浅之别,政界学界对待西学的态度也很不相同,这成为近代两国西学出现巨大落差的历史渊源。自两国相继打开国门到日本展开明治维新,由于彼此对外危机感有强弱之异、走向世界有快慢之分,导致西学传入之不同格局的形成。而在日本发生明治维新之后,中日对待西学的指导思想、国家政权与西学相关的举措、社会矛盾与西学的关联度等都有很大差异,致使当时两国西学的广度与深度、传播面与吸收西学的成效都相去甚远,这成为两国近代化进程拉开距离的重要原因。

作者简介

李少军,湖北汉阳人,1958年6月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中毕业后作为知青下乡,在湖北省孝昌县农村担任民办教师,1978年3月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此后一直在武汉大学学习、工作,其间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并先后赴日本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国门打开前中日西学根基之异 一、关于国门打开前中日西学积淀的考察  1.天文历算  2.地理学  3.医学  4.语言学  5.有关西方的知识 二、国门打开前中日学界与西学关系之异  1.中日西学群体之有无  2.中日学界对待西学的不同态度第二章 鸦片战争后中日西学传入之不同格局的形成 一、西学东渐新阶段的到来  1.西学东渐新阶段开启  2.新的西学东渐浪潮波及日本 二、中日对外危机感之异所导致的西学冷与热  1.鸦片战争前中日对外危机感强弱及对吸收西学的不同影响  2.中日对国门打开的反应之异与吸收西学差距的扩大 三、中日走向世界之异与认知西方近代文明的迟速  1.清朝迈步走向世界之迟缓  2.国门打开后日本快速向外迈步 四、中日吸收新的西学之异  1.1860年以前中日吸收西学之异同  2.1860年后中日吸收西学之范围和层面差异第三章 “中体”锢禹域西潮涌东瀛 一、1868~1894年间中日对待西学的指导思想之比较  1.“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不宜相提并论  2.“求智识于世界”、“以西洋文明为目标”才是明治维新对待西学之指导思想的标识  3.中日对待西学指导思想之推移 二、中日西学传入实态考察之一:国家政权相关作为之异  1.两国统治者与西学距离的远与近  2.中日国家政权在西学问题上的作为之比较 三、中日西学传入实态考察之二:两国社会因应西学传入之异  1.两国社会自主传播、吸收西学能力之弱与强  2.社会矛盾与西学关联度之低与高  3.对西学传播、吸收的呼应面之小与大 四、对西学传入中日两国之实际效果的估量  1.科技引进成效对比  2.西方人文社会学说传入、吸收的效果对比结语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中日两国在19世纪40、50年代先后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都曾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但相隔不到半个世纪,两国却呈现出截然相反的状况——中国在半殖民地的苦海中越陷越深,而日本却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一个新崛起的角色,加入到压迫中国和其他周边国家的列强之中。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的结局,宣告了这种反差强烈的格局正式形成。  近代中日两国的不同命运,一直是学界内外高度关注的问题,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原因作了许多探讨和研究,其中,两国吸收近代西学的差异及其深远影响,引发了很多思考和议论。  西学在中日两国的传播,都是从16世纪前半期随着早期西方殖民势力东来而开始发生的。就其历程来看,在19世纪之前,西学在中日的传播有不少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都受到西方殖民扩张的推动,与西方传教士的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中日两国都由此接触到西方近代初期的自然科学、宗教和一些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且都由于西方教会势力的活动危及统治秩序,导致日、中统治者先后取缔教会的传教活动,并最终殃及宗教之外的西学传播。当然,中日之间也有差异:由于中国一直是西方势力在远东扩张的重点目标,相应地,在传教及其他西学的传播方面,中国也就成为最主要的对象,进而成为东亚地区西学的中心;而日本从17世纪。

编辑推荐

  《甲午战争前中日西学比较研究》以“以体察人、以衣取人、以食观人、以动识人、以言揣人、以习辨人、以心品人、以行知人、以事明人”为枝干,还配有大量实用的心理测试,使内容与结构做到了重点突出、分类明确、知识点清晰。所以,读者翻看之时必有开卷有益、俯拾皆金的感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甲午战争前中日西学比较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19世纪上半叶,中日有着相同的“国际境遇”——被迫打开国门、传统封建社会受到新型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掠夺、被迫进行改革或革命以自强。面对国家的生死存亡的竞争,中日两国被迫进行了“现代化”的进程,而西方国家则成了中日实现自强的最好榜样,中日两国就此在封建传统浓厚的基础上开始了西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就所受列强冲击的时间而言,中国比日本早;所受的冲击程度而言,中国比日本深。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日本主要从中国获取关于西方列强的知识。中国有识之士也率先提出了解决西方列强侵略危机之道如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重振国政等。但是在实际实行改革和改革的效果上,中国远远落后于日本。该书则是侧重于甲午战争前(实际上,中国日后的差距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日在学习西学观念、措施、政策及效果的比较。作者认为已有西学基础、对待西学态度、执政者及公众对西学的重视程度、具体的政策及执行的程度上的差异是导致中日西化效果差异的根本原因!作者就上述方面的论述十分具体、充分。但是实际上,这实际上有些以历史的偶然去倒推历史的必要的嫌疑。从根本上来说,中日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选择了不同的策略是由于中日两国不同的历史塑造的文化与民族性造成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