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

出版时间:2011-2  出版社: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徐敦楷 编  页数:251  

内容概要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当代形态》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研究院组织编一写。由主编提出全书提纲,各章撰写人分别是:导论(徐敦楷、王雨辰);第一章 (何捷一);第二章 (陈食霖);第三章 (宋州);第四章 (周术国);第五章 (郭浩刚);第六章 (柳红霞);第七章 (龚先庆);第八章 (张瑞堂);第九章 (徐卫国)。全书最后由主编统稿。  需要说明的是,主编在统稿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技术处理,但是,由于参编人数较多,在文字表达上可能仍然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另外《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当代形态》也吸收了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由于篇幅所限,不一一列出,在此一并致放谢!欢迎广大读者提出批评意见。

书籍目录

导论一、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超越二、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第一章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内涵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二、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关系三、科学发展观的三重意蕴第二章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一、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源流二、以人为本的科学解读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价值维度四、以人为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发展的目标与评价标准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三、人和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第四章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二、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二、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与指标体系三、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六章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其特点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及其实现途径……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与党的执政理念的新变化第八章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文化建设第九章 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社会全面进步后记

章节摘录

  人类自进人工业文明以后,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利用、改造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一方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另一方面,人类以自然的“控制者”、“征服者”自居,为了满足自身需要或眼前利益,对大自然进行了毫无节制的掠夺和破坏,资源的高消耗、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长久发展。面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人类对传统的发展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将环境保护提到议事日程,引发了“第一次环境革命”、“第二次环境革命”,在此基础上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了。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对可持续发展作了解释;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包括《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在内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协议,确立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应是人类的共同行动纲领。会后,各国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制定并组织自己国家的发展战略。1994年中国政府在世界上首先推出《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对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了详细论述。次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正式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的重要内容载入党的正式文件中。同年,国务院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lO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制定了跨世纪发展纲要,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7年,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大将它确立为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十六届三中全会又将其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生表明,人类正在从“人类中心主义”转变到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始思考人类的永续发展问题。  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尤为重大。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中国是一个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自然环境脆弱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科学发展观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