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2 出版社: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习明 著 页数:284
内容概要
《乡村治理中的老人福利》以治理和善治为基本分析框架,以实地调查的个案资料为研究基础,从纵向(历时比较)和横向(区域比较)上分析了国家制度变迁和村庄社会结构对乡村治理、老人福利的影响及其二者之问的关系,探讨了中国农村老人福利的基本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提出了解决乡村老人福利问题的基本思路。 作者认为,提高农村老人福利,必须发挥国家、社区、家庭各自的作用以满足老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新农村建设中应重视老年协会建设,以有效地提高老人福利和改善乡村治理。
作者简介
王习明,男,湖北荆门人,1964年11月生。1982年中师毕业后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先后获得湖北大学文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华中师范大学法学博士等学位。现任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西部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中国乡村治理。曾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在《管理世界》、《开放时代》、《中国农村观察》、《中国软科学》、《教学与研究》和《光明日报》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得湖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一、研究的缘由二、研究的意义三、研究现状四、研究方法、样本和资料五、分析思路和叙述框架第二章 传统时期老人福利的保障机制一、国家对孝文化的提倡和对孝道的维系二、国家对家族长老统治的保护和支持三、农村老人福利保障的组织基础--家族第三章 集体化时期农村老人福利的保障机制一、社队组织在保障老人福利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二、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体制的建立与农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三、五保优抚和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第四章 后集体时期农村老人福利保障机制之困境一、集体时期建立的社区保障制度逐渐失效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三、国家有关农村老人福利的新政策不能满足农村老人的需要第五章 后集体时期农村老人福利的区域差异9一、比较农村老人福利的指标体系9二、个案村的比较99第六章 乡村治理模式对农村老人福利的影响一、老人福利与乡村治理结构二、老人福利与乡村组织第七章 农村老人福利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一、乡村治理绩效的评估标准二、乡村治理绩效的关键指标比较三、老人福利水平和乡村治理绩效的关联第八章 农村老年组织与农村老人福利(上)--以高寨、赵宅等自发产生的农村老年组织为例一、老年组织的发展历程二、老年组织对老人福利的影响三、老年协会对乡村治理的影响四、老年协会的运作机制和社会环境第九章 农村老年组织与农村老人福利(下)--以荆门、洪湖、兰考实验为例9一、新乡村建设的背景和价值取向9二、洪湖、荆门、兰考老年协会实验的基本情况三、洪湖、荆门、兰考老年协会实验的主要经验第十章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老人福利一、发达国家通过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老人福利的主要经验第十一章 基本结论和相关思考附录一、我国农村老年协会发展概况二、高寨上小老年组织的发展历程三、赵宅老年组织的发展历程四、大李西村老年协会实验简介五、洪湖渔场老年协会实验简介六、洪湖渔场老年协会诗歌选编七、荆门贺集、新贺、官桥老年协会实验简介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三类区域老人福利水平不同的原因在于: (1)族化活动的多少造成了家族成员孝心的不同。族化活动越多,家族成员就可能越认同家族文化,就越具有孝心,对老人越孝敬。宗族主导型区域族化活动最多,有建祠堂、修家谱、集体祭祖、庙会、婚丧等。户族主导型区域的族化活动也有庙会、婚丧等。而原子化区域几乎没有正式的族化活动。(2)公共舆论的约束力不同,给不孝行为的惩罚也不同(参见表四)。宗族主导型区域的村庄公共舆论具有笼罩性,不遵守村庄内礼俗规范(孝敬老人是重要内容之一),不仅会遭到村庄公共舆论的强烈谴责,而且还会导致重大的利益上的损失,如被族人冷落、不入族谱、死后不准葬在祖宗留下的坟地里、办婚丧事或建房无人帮忙或被人捉弄。户族主导型区域的村庄公共舆论较强,不孝行为也会遭到谴责,并会导致利益上的损失,如有事无人帮忙或被人捉弄(参见案例18)、甚至于儿子娶不到媳妇。而原子化区域的村庄无法形成有约束力的公共舆论,人们都抱着“只扫自己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因此,不孝行为不会遭到谴责,也不会导致利益上的损失(参见案例19)。(3)族化活动的多少本身就意味着老人福利的多少。因为修祠堂、续家谱、办庙会灯会、集体祭祖、婚丧礼仪、春节集体拜年等族化活动大多是老人主导的,它们不仅给老人提供了相互交流和娱乐的机会,而且也让老人找到了人生的价值,看到了最终的归宿--死后有人祭奠,得到了精神慰藉。(4)退休人员回村定居的比例多少也是造成农村老人的社会地位不同的原因之一。宗族主导型和户族主导型区域的外出工作人员在退休后都愿意回村生活,这些人见多识广又有较普通村民收入更高的退休金,因而在村民中有一定的威信。他们都有较浓厚的孝敬老人的传统意识,也敢于批评村民中的不孝行为,有助于形成敬老的良好氛围。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