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与胡适

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朱洪  页数:337  字数:267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两条曾经汇聚于反封建主干道的河流,但大部分的时间,它们分流而去。这两条河流的末段,似乎重新交汇,但未殊途同归。这样的不能同流而又不能分割的两种风格的河流,纵横驰骋,流布大地,构成了上个世纪思想文化界最绚丽的景观之一。     循着这两条河流而下,那掩隐在纷枝繁叶下的水流,无论是开阔的水面、狭窄的曲湾,抑或水下的暗礁、岸边的火炮,或许都可以清晰地呈现在世人眼前。在感受河面上冬日的暖阳、夏日的清风的同时,人们也可感受到河上凛洌的寒风和河下历史的沉重。    所谓朋友,未必都是“志同道合”的。这种朋友,气质性格也许不同,志向道路也许不同。他们也许会发生分歧,发生激烈的争论;但他们却可以始终保持着个人的珍贵友谊。尤其是在对方处于危难之际,经常伸出援助之手,在对方处于坎坷时刻,往往给予真情关注。何以如此?关键是他们能以坦诚相见,不心存介蒂,互相尊重对方,包容对方。实际上,这是一种大修养,一种大胸怀,一种大气魄。陈独秀与胡适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一种朋友。 在中国现代历史上,陈独秀与胡适,都可谓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五四时期,由于共同发动“新文化运动”,共同倡导“文学革命”,二人曾一度成了志同道合的战友。然而,由于新文化运动的深入,陈独秀变成了共产主义者,胡适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后来在许多问题上,发生了思想分歧,发生激烈争论。尽管如此,但二人个人的深厚友谊却始终保持着。

作者简介

朱洪,1957年出生,安庆市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安庆师范学院教授、皖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从领袖到平民——陈独秀沉浮录》、《陈独秀与中国名人》、《陈独秀传》、《陈独秀哲学思想研究》、《黄镇传》、《胡适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高张大旗(1915—1917)   一 甚于儿童盼过年  二 足下洞晓世界文学之趋势  三 中国文学界的“雷声”  四 弟荐足下以代  五 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  六 小批评大捧场  七 尝试成功自古无  八 此后奉教之日正长第二章 新思潮的激战(1917一1919)   一 二十年已经有了许多大进步   二 用白话体做文章  三 陈学长力劝我暑假不要回去  四 欲叫于春啼于秋者  五 走上了干涉政治的路子  六 关于北京大学的谣言  七 林蔡之争第三章 五四运动(1919—1920)   一 汤宅密谈  二 杀君马者道旁儿   三 陈独秀被捉进官里去了   四 陈独秀在信仰社会主义方面是一位后进   五 孙中山:你们尽做着吧!  六 陈独秀与我们北大同人分道扬镳了第四章 《新青年》风波(1920—1921)   一 胡适:我自己是赌咒不干的   二 《新青年》风波  三 饭碗风潮  四 到安徽去办教育,也倒很好第五章 我们的政治主张(1921—1923)   一 胡适:法国人真不要脸   二 我们的政治主张  三 胡适:我看不过了,忍不住了  四 什么叫做悖主   五 大伤中国青年的感情   六 吾兄何妨躬自实行为天下倡   七 很像乡下人谈海外奇闻   八 中国今日的十二个大人物   九 罗文干案  十 如防御鼠疫霍乱一样第六章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1923)   一 中国思想界一线曙光  二 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   三 像这样明白主张心物二元论  四 弟朝朝所遇烦恼之事  五 讼棍的行为第七章 人革命前后(1924—1931)   一 胡适:我是不谋私利的  二 简直要做仇敌了   三 我是一个实验主义者  ……第八章  匍匐食残李时(1932-1936)第九章  最后的交往(1936-1942)第十章  陈独秀去世以后(1942-1962)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一  甚于儿童盼过年    陈独秀生于1879年10月9日,安庆人,清末皖城秀才第一,后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任皖省都督秘书长。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为生活所迫,于1914年夏第五次去日本,帮章士钊编辑《甲寅》。    1915年初夏,陈独秀因夫人高君曼患肺病咯血,从日本回到上海。经友人帮忙,陈独秀一家人在法租界嵩山路吉谊里21号住了下来。    隔日,陈独秀到四马路惠福里,拜访亚东图书社老板汪孟邹。陈独秀去日本期问,夫人高君曼和两个孩子主要靠亚东图书社老板汪孟邹照顾。陈独秀的原配夫人高晓岚带着三儿(延年、乔年、松年)一女(筱秀)在老家安庆,和祖母谢氏住在一起,陈独秀顾不上他们。高君曼和高晓岚是同父异母的姊妹。    陈独秀希望汪孟邹帮助自己发行新办的《青年杂志》。早在1904年,他在芜湖办《安徽俗话报》,就由汪孟邹发行。汪盂邹因已担负了几家杂志发行任务,又不清楚陈独秀新办的杂志销量如何,便推荐群益书社发行《青年杂志》。    汪孟邹后来为自己的错失良机,懊恼不已。    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刊号出版。陈独秀在发刊词里写道:“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问之生命。”该杂志的诞生,标志了新文化运动的发端,从此,中国的青年以崭新的面貌,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汪孟邹非常喜欢《青年杂志》。他对陈独秀说:“我有位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哲学的老乡,此翁聪明好学,小说文论俱佳。”    “你是说胡适之么?”    “你怎么知道?”汪孟邹感到奇怪。    “《甲寅》在日本曾收到一位留美青年的信,提出输入外国文明,要有明达君子的赞助。我印象极深,想不到竟是你的老乡。”陈独秀说。胡适曾将其所译《柏林之围》寄《甲寅》,刊登在上年第四期上。章士钊当时给胡适写信约稿,称“此吾国社会所急需,非独一志之私也”。    陈独秀当即要汪孟邹寄《青年杂志》给胡适,说:“代我向他约稿,言语写恳切些。”    汪盂邹当日给胡适去信说:“今日邮呈群益出版青年杂志一册,乃炼友人皖城陈独秀君主撰,与秋桐亦是深交,曾为文载于甲寅者也;拟请吾兄于梭课之暇担任青年撰述,或论文,或小说戏曲均所欢迎。每期多因更佳,至少亦有一种。”信中所说“炼”,即汪盂邹自称,“皖城”指安庆,“秋桐”指章士钊。    10月15日,陈独秀编出《青年杂志》一卷二号;11月15日编出一卷三号。每新出一期,陈独秀都要问汪盂邹:“你的美国老乡有消息吗?”汪孟邹着急了,说:“我每次寄刊给他,都向他催稿,今日我再给他去一封信。”陈独秀说:“西方文明,美国文明,急需引入国内。你把话言重些,我盼胡适来稿,甚于儿章盼过年,一次有一短篇也好。”    陈独秀是个急性格,袁世凯的爪牙抄陈独秀的安庆家时,陈独秀恨不得生吃其肉。汪盂邹没有办法,又给胡适写信:  “陈君望吾兄来文甚于望岁,见面时即问吾兄有文来否,故不得不为再三转达。每期不过一篇,且短篇亦无不可,务求拨冗为之,以增该杂志光宠,至祷,至祷。否则,陈君见面必问,炼穷于应付也。”    胡适,1891年生,这年25岁,安徽绩溪上庄人,小陈独秀一属,两人同属兔。1910年,胡适考入清华大学庚款留美学生,入康乃尔大学学农科,后改学哲学。在那里,胡适学到的是批评实验丰义的康乃尔哲学。汪孟邹来信,提到陌生的安庆人陈独秀和同样陌生的《青年杂志》时,胡适刚转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杜威的实用主义,加上忙于讨论新诗,准备功课,没有及时给汪盂邹回信。P1-3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陈独秀与胡适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不错,了解重要人物和历史发展的脉络,很具体很不错。
  •   有一处错误不可原谅。第一章第四部分“弟荐足下以代”,有一条注说胡适当时(写文学改良刍议时)“不知道儒林外史、水浒传、红楼梦的作者分别是吴敬梓、施耐庵、曹雪芹”,这是作者没有把《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认真地读,厚诬适之先生了。
  •   此书一般般,基本上略去了所有所谓的敏感内容,所以连贯性有限,很多事情提了开头就不说了,弄得断断续续,不过有总比没有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