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势转移

出版时间:1999-07-01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罗志田  
Tag标签:无  

书籍目录

回示
自序
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
的转移
近代湖南区域文化与戊戌新旧之争
思想观念与社会角色的错位:戊戌前后湖南
新旧之争再思
――侧重王先谦与叶德辉
科举制的废除与四民社会的解体
――一个内地乡绅眼中的近代社会变迁
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
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
“率性”与“作圣”:少年胡适受学经历与胡适

林野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
文学革命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反响
清季民初经学的边缘化与史学的走向中
“新宋学”与民初考据史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权势转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需要反思的是,“民”意识的兴起本是晚清的一个显著现象。从“鼓民力”、“开民智”、“兴民权”到“新民”等一系列口号,在在表明了代民众立言的士人希望普通民众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甚至在国家兴亡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仿佛要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旧观念,改为“天下兴亡,责在匹夫”的新主张。 在“民”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之时,却出现了“民间”的全面退缩(相对于国家),这是一个充满诡论意味的现象,其间的冲突和紧张(tension),尤其意味深长。
  •     修订版序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一书出版于1999年,合同期满以后,常有出版社来联系再版的事,让我感动。然因打算进行大范围的重编,一直拖延着。谭徐锋先生锲而不舍,终使我不得不妥协。原设想中的一些必要的文字,到现在也没有完成。不得已,只能较大幅度地改编,希望以后可以实现更彻底的重编。
      
      原书由十篇文字组成,今略去了学术部分的两篇(因有密切相关的新作,当另组),删去了胡适少年受学经历一篇,另有四篇论述具体人事的,移出与他文另编一集。留下的只有三篇,并新增六文。所留所增者,都是偏重于通论的文字,希望能从稍更宏观的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权势转移。遗憾的是,近代“经典的消逝”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权势转移。本已写出一文的粗稿,参加了台北中研院的汉学会议。但因为各种文债压身,竟不能及时修订完成,那边有负汉学会议拟收入文集的厚意,这里也只好暂阙。此文若收入,全书的整体感会更强一些。
      
      新增各文中,有两文采自《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一书。当初那书是听朋友之劝,尝试将各种不同形式的文章集合在一起,以适应各方面的读者。现在看来,不同读者的阅读兴趣似呈分而不合的趋势,故将其中三篇研究性文章析出,两入此集(关于民族主义的一文已大幅度改写),一入他集。该书余下的内容,拟补入一批文化与学术评论文字,进行重组。
      
      各文因论述相关,不免有重复之处,自己有时还不易察觉。苏州大学历史系的鲁萍老师代为核阅一过,指出了雷同之处,这是我非常感谢的!凡是史料叙述重复之处,现已尽量删并。惟马克思、章太炎和胡适个别有代表性的话,借用布克哈特的话说,“散发着耀眼的启示之光”,都引用两次以上,仍予保留。少数综合性的论述文字,如“科举制是一项集文化、教育、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功能的基本建制,……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循环流动之中”云云,在相关论文中数次出现,删去似妨碍上下文的理解,故仍保留。尚祈谅解。
      
      现在重看旧作,印象特别深的是每篇文章前面曾有那样多致谢的人。这是因为那时的治学条件确实较差,尤其在成都治近代史,资料非常缺乏(四川早年主持图书馆的老先生基本不视近几十年的历史为正当学问,所以不重视这类史料的收藏),不得不境内外四处求援;与今天材料多到看不完的状态,真不可同日而语。各文中致谢的人,有的已归道山,许多成了大人物。这次的修订,凡是前辈和平辈,姓名皆删略(感激则永存心中),仅留下那些帮助过我的年轻人之姓名。
      
      也因当年的资料状况,文中使用材料的版本各异,尤其是历史上不那么“进步”甚或“政治不正确”的人物,其文集昔年很难再版,几乎是找到什么用什么,显得相当杂乱。这次凡修改之文,尽量改用新出的全集一类统一文本,余亦仍旧,只能以后再进行全面的修订。如有因此而产生的文字歧异和错误,非常希望发现的读者予以指正,谨先致谢忱!
      
       2013年3月18日于旅京寓所
      
  •     初版目录
      
      自序
      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
      的转移
      近代湖南区域文化与戊戌新旧之争
      思想观念与社会角色的错位:戊戌前后湖南
      新旧之争再思
      ――侧重王先谦与叶德辉
      科举制的废除与四民社会的解体
      ――一个内地乡绅眼中的近代社会变迁
      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
      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
      “率性”与“作圣”:少年胡适受学经历与胡适其人
      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
      文学革命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反响
      清季民初经学的边缘化与史学的走向中
      “新宋学”与民初考据史学
  •     本书在对世纪初中国社会与思想变化的历史追踪中,改变了过去的简单思路,更深一层地讨论一种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复杂性,重新描绘了世纪初的思想文化地图。它在讨论关于“新”与“旧”的权势转移中,把思想与社会史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近来研究的新趋势,其中特别是他在对近代社会和思想的分析中,加入了“边缘知识分子”的概念和因素,使近代很多复杂的问题可以有一个更合理更深刻的解释。
       ——葛兆光
      
  •     知识分子的边缘化
      1、新型的知识分子将传统的士挤到社会的边缘时,他们实际上也促成了整个读书人的边缘化。
      2、科举制废除所造成道治二统两分的直接后果就是其载体士与大夫的分离。科举既去,又无新的官吏养成体制,官场之滥由此开始,国无重心,更因此强化。
      军人在近代中国的兴起
      工商业者,特别是绅商也在兴起
      职业革命家群体
      商客、政客、学客
      3、学堂的建立,学生与乡村断离了联系(也不是单纯因为学堂的建立,这应该是中国城市化的一个必然现象。)
      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
      介于上层读书人和不识字者之间
      1、继承了传统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
      2、尴尬的处境:近代以来,上升性社会变动的途径在城市,这类人在以工商为主的城市里谋生甚难,但又不愿意回到乡村;他们中学、西学、新学、旧学的训练都不系统,但又粗通文墨,能读书看报。他们不中不西,不新不旧,名不能成,身无以立。
      3、边缘知识分子的中介作用:徘徊在城乡和精英与大众之间
      4、目睹中国在西潮冲击下日渐败落,又深感自身前程无望
      5、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革命的成功主要在于适应了民国初年社会变动产生的着一大批边缘知识分子的需要,暗示了社会权势的转移。
      6、老师跟着学生跑
      7、把国家的拯救与个人的出路结合
      
  •   1999年版本的十篇,这次只保留了三篇,新增六篇,变动相当之大啊!
  •   清季民初经学的边缘化与史学的走向中
    这篇新版目录上上没显示,不过应该还是保留的吧。
  •   我感觉《权势转移》修订版较之初版失收的文章会出现在《道出于二》中···
  •   这篇新版没有哈
  •   这篇文章没有的话感觉书的价值丢了1/4……
  •   不至于吧 罗老师这本书所收文字都很精彩 当然 各人喜好不一
  •   终于有新版的了,手上的还是影印版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