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魏光奇 页数:36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今天与昨天:中国社会历史问题散论》所收录的几十篇文章,撰写于改革开放后的二三十年间,可以说是“盛世警言”、“盛世危言”、“盛世建言”。无论“话头儿”大小,几乎都是揭示中国在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面临的深刻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对策。作者有从农村、工厂到文化界的丰富社会阅历,又是具有较好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学者,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掘浅见深,就事论“理”,就小事论大势。这些文章涉及的问题虽然广泛,却能反映作者一以贯之的思想倾向,即主张以宽广博大的胸怀接受、容纳各种优秀文化,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政治民主、经济均富、社会和谐、道德高尚、人民幸福的国家,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简介
魏光奇,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0年6月生于北京。曾在农村插队、工厂做工,1981年山西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 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主张以经世精神从事学术研究,主要学术领域为中外文化观念研究和清代、民国时期县制研究,主要学术论著有《大智心魂--哲人的历程》、《天人之际:中西文化观念比较》、《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有法与无法:清代的州县制度及其运作》。
书籍目录
政治篇官民对立:他看透了秦汉之制一读王亚南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秦汉之制与公社古丹兴利与防弊:“小政府”理念在中国我看自由主义“民本”和“官本”:中国古代的政治学代议政治与多元社会——读章太炎的《代议然否论》审势·宽严·反其道解读黄仁宇哀哉“驯服工具由山西朔州“假酒案”想到的官治与自治:中国近代的县乡行政体制借鉴与启示:县制问题的历史思考“二实二虚一自治”:地方行政制度改革之我见回顾与思考:我国历史上的地方行政分层威权与民主:两种政治社会体制的选择现实难题的历史透视——社会控制机制的危机与出路历史文化传统与改革模式的选择经济社会篇“鸭子”不必“上架”“生财”不可“无道”“减税”还是“减费”财政增收:先看病后吃肉话说节俭观念高校增收学费须三思而后行“效益薪金”解析——从《红楼梦》说到《资本论》做“良商”的难处遵守规则:谋略的前提传统与现代的整合:宝钢企业管理家产制管理——国有企业放权的陷阱企业应该“三权分立”历史视角缺位与经济学的困境重提《哥达纲领批判》儒家如是说:“公平重于效率”……历史篇思想文化篇
章节摘录
这几个故事,不论我们今天从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对其内容作何等评价,却都是老子以弱胜强、反弱为强智慧的典范,可以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 老子是一位辩证法大师,他深深懂得,“致强”必然要以“居弱”为起点,他因此主张,在某些情况下,应该在矛盾对立之中自觉地居于较弱的一方,“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以便为保全自己、发展自己,创造条件,伺机反攻,克敌制胜。在这类情况中,往往是居弱则胜则生,逞强则败则亡,“林冲棒打洪教头”就是一例。在战争中,较弱一方避免硬拼而采取“退一步法”来牵制敌人,寻机破敌,从而控制了战争的主动权,这样的例子多得很。在不少家庭和政治权力格局中我们也往往可以看到,在那里控制全局的并非如狮如虎的强者,而是温文尔雅的弱者。老子以水为例,说明柔弱可以胜刚强--“天下莫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不能胜”。反之,刚强者即使像削铁如泥的利刃,对柔弱之水也无可奈何,李白有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 老子反复强调,任何事物都只有在同自己对立面的相互依赖中才能生存,“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因此矛盾中的任何一方要想保存自己,发展自己,就要“示弱”,就要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容忍对立面的存在和发展,否则失去了对立面,自己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范蠡所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历史上有些阴谋家为了保全和加强自己的地位,便有意放纵敌方势力的发展,“养寇自重”。古人在主张对人应该宽厚而不可过于苛刻时,则用“水至清则无鱼”的格言说明了同样的道理。为了养鱼,水应保持适当的清洁;然而水过于清洁而毫无杂质,鱼便无以为生,水也因此就失去了养鱼的价值。 然而,“居弱”决不意味着弱者要永远弱下去,决不意味着消极保守和不敢胜利。不过道家的智慧告诉我们,当我们必须消灭对立面时,也应主动自觉地“消灭”自己。当然,所谓“消灭”自己,不是指肉体消灭,而是指消灭自己在旧矛盾中的那种价值和地位,这意味着主动改革,主动前进。范蠡就是主动地“消灭”了自己,他主动消灭了作为勾践谋士的范蠡,而顺时应势地将自己转变为一个商人,优哉游哉,浪迹江湖。 ……
编辑推荐
我自己深深知道,理想主义的各种社会政治主张,从来都是难以付诸实行的,起码是难以完全付诸实行的。然而,这类主张的价值并不在于它能原原本本地得到实行,而在于它能为人们提供发现社会弊病的参照系。“金无足赤”,“白璧微瑕”,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绝对“美”、纯粹“善”的事和人,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于“美”与“善”的追求。孟子说“士无恒产而有恒心”,就是说士有稳定的、执着的精神追求,并坚持通过各种途径表达,“明其道不计其功”,“知其不可而为之”。这里的逻辑是,恰恰由于理想主义的主张难以实现,才更加需要理想主义者坚持不懈地表达。《诗》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