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刘俊哲 著 页数:283
内容概要
农村社会保障应该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内容,但其具体界定未必与社会保障项目完全一致,而有其独特的方面;且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理论和制度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已经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关注,确实有研究和讨论的必要。当然,这种研究和讨论,首先应从“社会保障”的专用概念和相关理论开始,同时,又要注意到农村生活保障的实际情况,不否认“家庭保障”的功能和作用。因为,“社会保障”是工业化的产物,也可以说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家庭保障”只能是相对于“社会保障”而使用的一个术语和专用概念,且“家庭保障”仅定义在家庭成员内部的经济抚养和赡养方面,用这样的解释方能与“社会保障”专用概念相对照。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和认识农村社会保障理论体系与实际运作的专题研究。我认为,“社会保障”由民间的相互照料、社会的慈善行为到近现代社会的制度安排,共同表现为社会上存在的“弱势群体”提供经济帮助和基本生活服务,目标在于使他们摆脱“贫困”而迈向正常生活。历史经验表明,近现代的“社会保障”不仅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美好愿望和精神追求,而且表现了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物质财富丰富程度。
作者简介
刘俊哲,1946年生,南阳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人口室主任、研究员,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共党员。1966年参加工作,任会计、教员、科长,1979年以本研学力考入社科院从事理论研究,先后主持各级别规划课题20余项,发表和出版的论著百余篇(种)累计600万字,获省部级及各种专业学会奖40多项(次)、奖升和提前晋升工资各2次,并有省政协特邀人口专家、省财政会计专家、社联委员、高评委成员、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及大学教授等社会兼职,在人口、社会、财经、劳经科学领域内有一定影响,是治学谨严、功底扎实的学者。本书系其承担国家课题《农村社会保障理论体系与运作方略》研究基础上撰写的学术专著。
书籍目录
引论一论“社保”思想渊流和已有研究成果一 对“社会保障”理论渊流的简单回顾二 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研究的主要成就三 我国的社会保障政策研究四 我国社会保障理论研究评述二论“社会保障”概念和理解一 社会保障的原本含义二 从不同社会保障制度类型看“社会保障”三 我国对“社会保障”的接受和使用四 对社会保障及相关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三论农村社会保障理论体系和内容界定一 农业社会的生活保障二 现代社会我国农村生活的集体保障三 现实农村“生活保障”新形式新办法的探索四 国外农村社会保障内容和政策五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理论体系和内容界定四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内容一 欧美做法对我们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二 由国外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新趋势看我国的制度设计 三 对我国已有农村社会保障有关措施和办法的评价四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内容认定与推进框架五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支持系统一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政府责任二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运作中的法律支持三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行政支持与配合四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社会保障体系创建六论“农保”财务会计支持和管理一 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及其财务会计支持二 社会保障制度运作中的县级预算约束机制三 农村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管理四 农村社会保障基金运作方略七论农村社会救助办法及其运作一 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目标及运作思路二 农村困难户救助重点及工作方案三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框架设计八论农村社会福利主要项目运作一 加快农村公共卫生福利事业发展举措研究二 “农民计划生育户养老补助”及老年人的福利三 基金会等慈善社会举措的管理办法四 农村“社区福利”制度或“社区保障”的具体运行九论“农转城”社会保障政策及城乡制度对接十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及运作十一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合作保险制度认识和结论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一论“社保”思想渊流和已有研究成果 提示:相比较而言,一般社会保障科研材料较为丰富而农村社会保障研究材料比较少见。这里对社会保障萌芽思想、理论渊源及经济学科研究成就的简单回顾,对我国的社会保障政策评述及涉及农村社会保障研究等,仅是个人的“一孔之见”。 一对“社会保障”理论渊流的简单回顾 有关社会保障“理论的萌芽与追根溯源,应该是古代氏族社会的”习惯或习性影响,按照恩格斯对氏族和部落联盟的考察:“一切问题,由有关者自己解决,在大多数场合下,多年的习惯就把一切调整好了。没有贫穷的人和穷光蛋,因为共产制的氏族都知道他们对于老人、病人与战争残废者的义务。大家都是平等、自由的,包括妇女在内”;“氏族成员是由共同的祭祀和节日、共同的等联系起来的”,“氏族保障自己成员中每个人的生命与安全,防止别的氏族的人对他的侵害……”①由此可见,在“家庭”没有产生之前的氏族社会--在这个人类的童年社会里,氏族保障就是现今社会保障的最早表现形式和思想源头;如果不承认“氏族保障”是其思想萌芽,那么,人类迈入“文明社会门槛”以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与发展,基于社会管理需要而形成的、保障国民生活的“人本主义”、乐于慈善救助行为等,应该是社会保障的“闪光思想”;而有系统的文字记载和表述,首推中国古代先贤的“保民”观念,尔后是儒家大师们的“大同世界”憧憬,如《尚书·周书·康诰》中反复强调西周社会周公旦的“用保人民”、“用康保民”、“惟民其康”和“裕民”、“民宁”等政治观念和“保民”思想;再后如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管仲(约前730-前645)为成就齐桓公“尊王攘夷”的霸业,在继承西周保民“六政”的基础上实行“九惠之教”(即社会福利保障)政策措施,恰如《管子·杂篇·人国》中指出的那样:“人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日老老,二日慈幼,三日恤孤,四日养疾,五日合独,六日问疾,七日通穷,八日振困,九日接绝。”再后、儒家大师孔子(前551-前479)更是继承和总结了前人的光辉思想,他为人们描述了一个“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式:“大道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者有所终,壮者有所用,幼者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篇》中还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如有不由此者,有势者去,众以为殃。是为小康。”他的继承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又对他描述的“小康社会”再次进行了发挥,以“仁”“礼”“让”维持人际关系,在《孟子·梁惠王上》中说:“不违农时,谷不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寸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他认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①。可见,古代先贤和孔孟之道推崇的理想社会中包含有最原始的“社会保障”朴素思想,且这个朴素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还影响到世界不少国家,成为人类思想文明的重要结晶。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