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1-1-1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杜道明 页数:365
Tag标签:无
前言
写这部书的缘起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厦门美学会议上。当时北京的几位青年学者结伴回京,旅途上谈论起当前的美学史研究。大家都感到有必要改变一下传统思路,再写一部大美学史。传统的美学史通常是美学思想史,是历代哲学家或文艺理论家的理论发展史;而与美学相关的艺术部分及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则不在研究范围内。显然,这是有缺憾的美学史表述。 写一部大美学史,谈何容易。20世纪80年代初,有的学者已经提出这一建议。但事实上,这种构想既无前车可鉴,也无现成理论可支持。这样一部原则上范围极广的“美学史”如何写?这种注定是没有边际的写法将会出现什么结局?这实在是个问题。说实在话,这也是作为主持这个课题的本人的一块心病。因为谁也不知道怎么写,而在只有一个良好愿望的情况下,历史是无法诉说的。 但问题是实实在在的,即一种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审美现象,应当是可以被描写和研究的,也就是说,人的审美精神及其外化表现,是可以被思维和语言表达的。 这种学术自信建立在对美学学科的新的认识之上。作为一门学科,美学是不成熟的。尽管关于美、关于美的艺术的讨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美学究竟是一门什么学科,人们一直争论不休。19世纪德国学者提出美学是“Aesthetic”,即感性学,这种说法一直被沿用下来。直至今天,西方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审美经验,这是历史提供的一种可能性。但是,美学并不仅仅研究审美经验,它应当有更广泛的研究范围和更基础的构架理论的起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美学的理论著作不断被译介进来。据南京大学倪波、赵长林编的目录,20世纪以来,汉译外国美学、文艺学著作(不含译文),截至80年代中期,有700余种。20世纪最后的15年,美学、文艺学著作翻译过来的不会低于100种。也就是说,今天的中国学者,仅仅凭中文就可以阅读800余种国外的美学、文艺学著作。到现在仍说资料不够,视野不宽,这大概只是一种不肯读书的托辞了。在这800余种的美学、文艺学著作中,像中国美学界热衷于写的“美学原理”之类的著作,只占极少的一部分,如帕克的《美学原理》、托马斯·门罗的《走向科学的美学》、科林伍德的《艺术原理》、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导论》、丹纳的《艺术哲学》、列斐伏尔的《美学理论》等,绝大多数是对具体的艺术经验和审美经验的描述、研究和分析。而他们的“美学原理”的构建,大都又是从一定的哲学体系出发的演绎。所以,在我看来,美学,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其出发点仍无法在现有的这些成果中确立。 所谓的学科出发点是一个无前提的前提,一种抛弃了任何体系的元点。如数学,就是研究数的关系的学科;伦理学,是研究人的伦理关系的学科。美学呢?传统的研究实践表明大多数美学家囿于习惯的出发点。
内容概要
《华夏审美风尚史(第5卷)·盛世风韵》主要内容包括青春盛世、中道沧桑、晚景余韵等五章,研讨了我国隋唐五代时期的审美情趣及时代风尚。《华夏审美风尚史(第5卷)·盛世风韵》是华夏审美风尚史丛书的第五卷《华夏审美风尚史(第5卷)·盛世风韵》。书中以人类社会发展的时间表为序,对中华民族隋唐五代时期的审美风尚的演变历程作了一次全景式的阐述。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南北融会第二节 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东西贯通第三节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四家消长(侠儒佛道)第二章 涅槃航新生第一节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风骨神采之美第二节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雄浑阔大之美第三节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风流潇洒之美第三章 青春盛世第一节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意气功业之美第二节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放达不羁之美第三节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风弥漫之美第四节 厩马多肉尻脽圆,肉中画骨夸尤难——丰腴肥胖之美第五节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五彩缤纷之美第六节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态真情之美第四章 中道沧桑第一节 独鹤耸寒骨,高杉韵细飓——幽寒瘦硬之美第二节 手中飞黑电,象外泻云泉——诡奇谲怪之美第三节 其词质而径,其言直而切——浅切通俗之美第五章 晚景余韵第一节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悲凉哀艳之美第二节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含蓄蕴藉之美结束语
章节摘录
如果说战国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那么盛唐就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隋唐五代的社会审美风尚,正是以这种文化为背景形成并发展的。 我们首先看一下南北文化的融会。 从宏观的范围来看,中国文化自古就有南、北之分。且不说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差异,即便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以老、庄、屈原为代表的荆楚文化,也与北方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齐鲁文化形成对峙局面。秦汉时国家的统一,使南北文化加快了合流的步伐,汉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南方楚文化的特征。东汉到魏晋,北方文化有所发展,曹魏时的文学繁荣是其代表。西晋末年的战乱,使大批文人南迁,北方多被少数民族所统治,中国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分裂和战乱。在这期间,南北两方的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南方喜庄、老,尚清谈,注重人的精神解脱;北方尊儒学,讲修养,注重理想人格的完成。此外,南北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的文化心理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所谓“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即是对这一差异的极好描述。 我们知道,秦、汉的统一,是北方民族的胜利;隋、唐的统一,是关陇士族的成功。这四个朝代都定都于北方的长安或洛阳,在文化气质上,自然也以北方的刚烈豪放为主;而晋朝受匈奴的打击,不得不迁都南方,此后作为华夏正统的宋、齐、梁、陈诸朝,也都以南京为都城,在文化心理上也就难免有南国纤柔细腻的特点了。这种文化气质和文化心理上的差异,不能不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风尚。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