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仰生息

出版时间:2000-11-1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悦勤,户晓辉  

前言

写这部书的缘起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厦门美学会议上。当时北京的几位青年学者结伴回京,旅途上谈论起当前的美学史研究。大家都感到有必要改变一下传统思路,再写一部大美学史。传统的美学史通常是美学思想史,是历代哲学家或文艺理论家的理论发展史;而与美学相关的艺术部分及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则不在研究范围内。显然,这是有缺憾的美学史表述。写一部大美学史,谈何容易。20世纪80年代初,有的学者已经提出这一建议。但事实上,这种构想既无前车可鉴,也无现成理论可支持。这样一部原则上范围极广的“美学史”如何写?这种注定是没有边际的写法将会出现什么结局?这实在是个问题。说实在话,这也是作为主持这个课题的本人的一块心病。因为谁也不知道怎么写,而在只有一个良好愿望的情况下,历史是无法诉说的。但问题是实实在在的,即一种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审美现象,应当是可以被描写和研究的,也就是说,人的审美精神及其外化表现,是可以被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这种学术自信建立在对美学学科的新的认识之上。作为一门学科,美学是不成熟的。尽管关于美、关于美的艺术的讨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美学究竟是一门什么学科,人们一直争论不休。19世纪德国学者提出美学是“Aesthetic”,即感性学,这种说法一直被沿用下来。直至今天,西方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审美经验,这是历史提供的一种可能性。但是,美学并不仅仅研究审美经验,它应当有更广泛的研究范围和更基础的构架理论的起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美学的理论著作不断被译介进来。据南京大学倪波、赵长林编的目录,20世纪以来,汉译外国美学、文艺学著作(不含译文),截至80年代中期,有700余种。20世纪最后的15年,美学、文艺学著作翻译过来的不会低于100种。也就是说,今天的中国学者,仅仅凭中文就可以阅读800余种国外的美学、文艺学著作。到现在仍说资料不够,视野不宽,这大概只是一种不肯读书的托辞了。在这800余种的美学、文艺学著作中,像中国美学界热衷于写的“美学原理”之类的著作,只占极少的一部分,如帕克的《美学原理》、托马斯·门罗的《走向科学的美学》、科林伍德的《艺术原理》、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导论》、丹纳的《艺术哲学》、列斐伏尔的《美学理论》等,绝大多数是对具体的艺术经验和审美经验的描述、研究和分析。而他们的“美学原理”的构建,大都又是从一定的哲学体系出发的演绎。所以,在我看来,美学,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其出发点仍无法在现有的这些成果中确立。所谓的学科出发点是一个无前提的前提,一种抛弃了任何体系的元点。如数学,就是研究数的关系的学科;伦理学,是研究人的伦理关系的学科。美学呢?传统的研究实践表明大多数美学家囿于习惯的出发点。

内容概要

《华夏审美风尚史(第1卷)·俯仰生息》包括部落生活、衣饰之美等十一章,研讨了我国史前及夏、商两代的审美情趣及时代风尚。

书籍目录

绪论:走进史前时代第一章 部落生活第一节 共有的家园一、飘荡的生灵二、部落生活第二节 寻找人类的居所一、穴居野处构木为巢二、从半坡村到河姆渡第三节 壮丽与宏大一、神秘的“大房子”二、奠厥攸居第二章 石斧拓荒第一节 鸿蒙顿开一、走出迷茫二、创造的天性第二节 心灵畅想一、美的滋生二、多变的形式三、石斧拓荒第三章 生死之约第一节 宇宙宗教第二节 向生而死一、绵绵瓜瓞二、葬猪习俗三、生死同穴第三节 魂兮归来一、生命轮回二、大礼安魂第四章 有物混成第一节 有容乃大第二节 纹饰之谜一、一个意义的世界二、仿蛙舞蹈三、取象植物四、崇尚黑彩五、彩陶的终结第五章 口腹滋味第一节 头颅与生殖第二节 猎首习俗第三节 食色一体第四节 食以体政第六章 百兽率舞第一节 生命的狂欢一、慰藉心灵二、游戏与庆典第二节 骨笛伴歌一、邪许之歌射稽之讴二、戛击鸣球骨笛伴歌第三节 巫祝与欢娱一、干戚羽旄百兽率舞二、崇巫尚舞发扬蹈厉第七章 衣饰之美第一节 美饰自我一、走过山顶洞二、断发文身三、凿齿之俗第二节 衣以蔽体一、衣裳始备二、玄冠厥德三、仪礼华服四、“尚黑”之风第八章 玉以行礼第一节 尚玉部落一、辽河流域二、太湖地区三、黄河流域四、海岱地区五、崇人形态第二节 六瑞呈祥一、苍璧礼天二、黄琮礼地三、琰圭除慝四、佩玉成俗第九章 腾龙起凤第一节 岩画、巫术与动物第二节 神龙何来一、鸟鱼相合二、龙虎为跻三、神鲵佑护四、猪龙祈生五、巫人伏虎六、以蛇负物第三节 龙:多元一体第四节 凤鸟自歌一、玄鸟衍生二、丹凤崇日三、阳乌美物第五节 腾龙起凤第十章 华夏定鼎第一节 夏铸九鼎一、治水兴邦二、铸鼎象物三、列鼎编钟第二节 礼乐相倾一、器以藏礼二、崇饮尚声第十一章 戎祀巫风第一节 拨尔而怒第二节 神人以和第三节 贲饰“尚白”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二、从半坡村到河姆渡原始的渔猎生活无疑充满着艰辛和苦难,加之“人民众多,禽兽不足”,“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①。人类已经预感到生存将要面临的危机,进而由渔猎而转向采集和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农业社会的曙光带来了母系氏族经济的高度繁荣,先民们希冀有一个稳固的、永远属于自己的家。我们沿黄河而上,走过散落在母亲河两岸的原始村落遗址,虽已不再有华夏先民奔放的舞蹈、纵情的歌唱,但那些来自远古部落的择居习俗仍隐约可见。黄河流域丰厚的黄土地带,不仅为生活在这里的先民提供了充裕的食物资源,而且促成了以穴居为主流的居住方式。他们最初是在断崖上掏横穴居住,后改在陵阜坡地上掏挖穴居。这就需要向下挖掘,而后再横向掏挖,以保持黄土不坍塌。有了这个经验,下一步便可在平地上向下挖掘,然后再向四面扩充,做成穴居,即“竖穴”和“袋穴”的形式。当严冬的暴风雪来临,先民们便匆匆找来枝叶、茅草之类遮盖住穴口,或扎制成一个类似大斗笠的活动顶盖,留个出入口,构成了竖穴形式的窝棚。在以后的生活中,人们懂得了使用树枝扎成架子,表面覆盖茎叶茅草,再涂上泥巴,做成一个既防雨水,又隔热保温的顶盖,这就是最原始的半穴居的“屋”了。

后记

本书作为国家“九五”社科规划重点课题,从选题、写作到出版,始终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许明先生的鼓励和支持。苏州大学李明女士,河南财经学院王鲁昌先生参加了本书体例的讨论,并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授杜道明先生,山东大学教授刘敦愿、梁一儒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黄远林、王端廷先生给予了热情支持和帮助。河南大学王学春、冯海清先生帮助做了部分资料查阅工作,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第一、二、六、七、八章由王悦勤撰写;绪论和第三、四、五、九、十章由户晓辉撰写;第十一章 由杜道明撰写;王悦勤统稿并负责全书插图的编制。由于目前所见史前审美风尚的资料甚为零散,钩沉不易,要准确描述审美风尚的史前特征有很大的难度,难免错讹疏漏,敬请读者慨然赐教。

编辑推荐

《华夏审美风尚史(第1卷)·俯仰生息》是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俯仰生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