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兵法今时用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曹胜高  页数:269  字数:281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军事组织是人类历史上效率最高的组织体系,中国古代兵法是事关存亡的高智商者的较量,是历经生死考验的凯旋者的经验总结。    相对于儒家注重德行,以人本立意;道家讲究无为,主张因循而化;墨家追求兼爱,渴望尚贤尚同;法家强调法术势,试图建章立制。兵家学说更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包容性,充分吸收了各家学说的优长,提出了谋略之道、行动之法、攻守之宜、选将之理,关注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形态、行政效率、组织原则和行动策略。    阅读兵法,不仅有助于政府的管理、企业的组织和商场的竞争,还有助于提高个人洞晓世事,练达人生的能力,体悟经营之道,为自己开启一扇崭新的事业之门。    这本小书,兼顾兵学理论体系与经典兵学著作的合一,注重元典解读与现代管理的融通,试图从导游者的眼光,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中国兵法最为基础的一些概念和阐释。    第一章中的兵权谋是以战略管理立意,追求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讲究潜谋于无形。这些学说,大而言之,可用于指导外交活动的战略战术,关系国家的安危;中而言之,可用于生意谈判与企业竞争,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小而言之,可用于日常生活的言谈技巧,关系为人处世的得失。    第二章中的兵形势是以战术管理为用。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孙子说:战势不过奇正。在竞争的环境中,要取得胜利,不仅要有勇气,还要有智慧,更要遵循法则。阅读本章,能够明白逆取之道、剑走偏锋、出奇制胜的妙处,增加执行力,在艰难中突围,在胜利中辉煌。    第三章中的博弈方法可以作为危机管理的参照。古兵法按照胜战、敌战、攻战、混战、并战、败战六种情形分析博弈策略、博弈方法,由此总结出三十六计,分析其中体现出来的哲理和用法,可以增强察敌料机的睿智、进退得宜的谋略、转败为胜的机智。    用间是获取情报基本手段,也是伐交制胜的有效策略,如何利用乡间、内间、反间等手法掌握敌情,知己知彼;如何使用间本、间密、间君、间亲、间能、间助、间邻、间左右、间纵横等手法,不劳师动众而瓦解对手,不废一枪一弹而决胜千里,不动声色而胜敌于无形,可读第四章。    看透别人、看穿别人容易,看透看穿之后,仍要适得其所地使用,可以用其长,也可以用其短,如何掌握这一技巧,洞悉识才、择才、任才、育才、御才之道?古人不仅做了榜样,诸葛亮的“七观”,曾国藩的“冰鉴”,都是经验,第五章讲的就是其中奥妙。    能够领导比自己强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业,如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只能够领导不如自己的,自然一事无成,如项羽、陈士诚。问题是怎么领导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呢?如何带出一支能协作、能团结、有勇气、有能力的团队,第六章就讲了其中的诀窍和方法,可资参照。    中国兵法以不战屈人作为战略管理的目标,以奇正相生作为战术行动的基础,以批亢捣虚作为危机博弈的法则,以间人无形作为情报使用的纲领,以选将任实作为组织体系的根本,以教戒练士作为团队建构的手段。    了解兵学和兵法,不仅可以熟悉中国的历史,更能涵养气质,拓展气度,扩大自己的人生格局。学习那些成功者的大思路、大手笔、大智慧,不仅能洞悉人性,通晓世事,更能练达人情,服务于自己事业的发展。

内容概要

 此书兼顾兵学理论体系与经典兵学著作的合一,注重元典解读与现代管理的融通,试图从引导者的眼光,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中国兵法最为基础的一些概念和阐释。了解兵学和兵法,不仅可以熟悉中国的历史,更能涵养气质,拓展气度,扩大自己的人生格局。
第一章以战略管理立意,关系国家安危;企业成败;为人处世的得失。
第二章以战术管理为用,教人在出奇制胜的的逆取之道。
古兵法按照胜战、敌战、攻战、混战、并战、败战六种情形总结出三十六计,分析其中哲理,可学会进退得宜的谋略,可读第三章。
用间是获取情报基本手段,不劳师动众而瓦解对手,可读第四章《一部军事史,半部间谍战》。
如何以用其长,也可用其短,诸葛亮“七观”,曾国藩“冰鉴”,都是经验,可读第五章《将帅的成功之道》。
能够领导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如何带出一支能协作、能团结、有勇气、有能力的团队,可读第六章《大格局中的团队竞争》。

作者简介

  曹胜高,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文学博士。曾任职陆军导弹学院作战指挥教研室,主持军事科学院、总参谋部课题多项。现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亚洲文明研究院教授。

书籍目录

前言:古时兵法的智慧,今人所知不过万分之一
第一章 中国兵法的战略智慧
一、国之强,决胜千里之外
二、尚武而出师有德
三、不战能屈人之兵
第二章 古典兵书的形势法
第一节 兵形:虚实、众寡、先后与强弱
第二节 兵势:奇正、主客、攻守与劳逸
第三节 从有形到无形,从常势到胜势
第三章 古典兵书的博弈法
一、胜战博弈:绝对优势的完胜法
二、敌战博弈:势均力敌的取胜法
三、攻战博弈:进攻状态的求胜法
四、混战博弈:形势不明的优胜法
五、并战博弈:寡不敌众的不败法
六、败战博弈:败军状态的自保法
第四章 一部军事史,半部间谍战
第一节 乡间:田间地头的情报战
第二节 内间:深入敌人内部
第三节 反间:反用敌人的间谍
第四节 死间:冒死完成情报任务
第五节 生间:间谍一定要活着回来
第六节 间法:几种间术的智慧调和
第五章 将帅的成功之道
一、将德:敢于露才,善于藏拙
二、将品:避实就虚的“逐恶法”
三、将器:朱元璋选太子:格局决定一切
四、将材:明得失、用刚柔、晓顺逆、通性情
第六章 大格局中的团队竞争
一、选士:湘军如何成为晚清政局的决定性力量
二、抚士:“爱兵如子”才是软实力
三、练士:名将戚继光招兵的妙招
后记:兵法是个好东西

章节摘录

军事活动取得胜利的关键,究竟在哪里?    有人会认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辎重是作战较量的关键。物质条件如果无法保障,军事活动就无法进行。    有人会认为,军事活动是政治外交的延续。因为很多军事活动,本身就是政治外交的最终解决方式,既辅助了政治外交,也需要政治外交的辅助。可以说,政治外交上的努力,不仅会对军事活动起到促进或延缓作用,甚至有时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也有人会认为,作战较量的是将帅的战术和士兵的气力,披坚执锐、驰骋疆场、排兵布阵、奋勇杀敌,这些才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    其实,军事活动的最终胜利,表面上看取决于战场上的角逐,实际上,完全是一军一国综合实力的较量。即某方在战略层面不断累积优势,技高一筹,不用动手,便可威慑对方,取得压倒性的优势,最终控制局面。    这种根本上的较量,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兵书《尉缭子》称之为“兵胜于朝廷”:    夫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治则国治。富治者,民不发轫,车不暴出,    而威制天下。故日兵胜于朝廷。(《尉缭子·兵谈》)    通过综合国力的提高,消解对方进攻意图,不用战场较量,而获得最终的和平。    这种不用战争而抑制战争的高明做法,《孙子兵法》中称之为“庙算”。其(《始计》就讲:在战争开始前,将帅要对敌我双方的优劣利弊进行比较分析,来预计此战能否取胜。如果己方能够取胜的条件多,就可以与对方交战。相反,如果战争还没开始,就已经预计到战争不能取胜,则不与对方交战。能够取胜的条件多,就会胜利;能取胜的条件少,就会失败,所以说,我们坚决不打无准备之仗。    在战前对敌我双方力量作综合分析,以此决定作战与否,并制定总体的作战策略,我们今天称为“战略管理”。战略上获得主动,是军事活动能否取得胜利的前提,也是国家备战的关键。    一、国之强,决胜千里之外    《尉缭子·兵谈》强调国家富庶而国力强盛,人民众多并能自觉遵守法令,以此作为威慑天下、抵御外患的基础,国家就会安定。这种将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作为备战的前提,我们可以称为“固国为本”。即努力发展、壮大国家的综合国力,这是国家长远发展、抵御外辱的基础,也是国家战略上的取胜之道,要比依靠将领、军阵杀敌取胜高明得多,稳固得多,长远得多。    恤民为德。几乎所有朝代都逃脱不了一个怪圈:立国之初行“无为”之政,发展生产;强盛之后逞“有为”之能,穷兵黩武;衰落时期不得不“强为”,横征暴敛;败亡之时则“乱为”,拆东墙补西墙,最终土崩瓦解。这是中国历史的死角。    “恤”的本义是同情、怜悯、救济。“恤民”就是爱护一方百姓,忧虑民众疾苦。国家尊重人民,政府保护百姓,百姓方能为生活在这个国家而自豪,以为国家工作、奋斗为光荣。国之富强,民能享受其富足;民之富强,国能护佑其发展。家国一体,荣辱与共,和平时能社会和谐,临战时能同仇敌忾。    这是中国治道里被顶礼膜拜的固国秘诀,即获得百姓的拥护,就获得强大的资本。如何获得百姓的拥护?那就是“顺民心”。    《史记·管晏列传》记载齐国在管仲治理下,走向繁荣富强。齐国土地狭小,不能丰足;远在海边,交通不便。管仲因地制宜,一改其他国家重农轻商的习惯,大力发展工商业,通过货物流通获得资金;又借助资金储存物资,由此国库充足。财税充盈,政府便富足;经济发展,百姓便富庶;有经费有人头,招兵买马自然不愁。国富与民强相辅相成,齐国很快摆脱了积弱积贫的局面,不仅能够自立,还能够左右天下局势。    为了获得百姓的拥护,管仲修订了齐国的法令条文,采用了“因俗为制”的做法,尽量满足百姓的需求,并做到法律简便易行,不扰民、不严苛。凡是百姓所需求的,就给予帮助;凡是百姓不愿意接受的,就暂不实行。    凡是“顺民心”的改革,自然能得到百姓的拥护,政策便容易推广。凡是“逆民心”的改革,无论行政措施如何严苛峻急,常常是有始无终,或者是决策出不了皇宫,或者是下级阳奉阴违,总之会不了了之。此时若行政强悍,来自民间的阻力会变成推翻政府的反动力,秦国的急剧覆亡,新莽的急转直下,皆是政府不顾民心向背,严刑峻法,强力推行,不知顺民心、承民意。若政府软弱无能,效率低下,其推行的政策逐级递减,最终消解,改革就只是形式上的调整,最多成为官吏谋私的新手段,如唐朝的两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明朝的一条鞭法,虽意图改革弊政,最终却在官场杯葛中无疾而终。    顺民心,是恤民为德的前提。具体的做法,几乎都接近于儒家所谓的“仁政”。    孔子提出政府行政应该把握的一个准则:“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政府的首要责任,是通过各种合适的政策去生养百姓,使他们能够活得滋润,能够分享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其次,要保护百姓的基本权利,政策制定得合情合理,不至于劳民伤财。政府只有平日关爱百姓,取得百姓的信任与支持,一旦政府遇到困难,国家遭遇不幸,百姓才会全力以赴。    孔子的说法不是凭空设想,而是继承了“周政”的基本观念。    “周政”是由周文王、周武王等一脉相承的周代治国秘籍,其基本内涵保存在《周易》、《尚书》等典籍中。战国时期的《六韬》中以周文王、周武王向姜太公请教的口气,讨论了如何治国用兵。虽然不一定是文王、武王和太公的真实记录,但书中的确反映的是周代以来,治国安邦的心得体会。其中,卷一《文韬》分析了如何从国家制度、行政策略等方面取得压倒性的优势,获得天下诸侯的支持,蓄积实力,待到力量足够强大时,轻轻一推,便使看似强大的殷商土崩瓦解。    《六韬·文韬·国务》记载文王咨询太公:“愿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意思是让太公讲讲定国安邦的秘诀:要想使君主尊贵,民众安定,应该怎么做呢?太公回答说:    我们要使百姓获得真正的利益,不去轻易伤害他们;我们要能够成就百姓,不要总让他们失望;我们要使百姓能够生存,不能总是折腾他们;我们要给百姓带去越来越多的实惠,不要总想掠夺他们;我们要使百姓生活快乐,不要烦扰他们。我们要使百姓真心喜欢政府,就不要引起他们的愤怒。    道理看似很简单,而且也说了几千年。但很多朝代在立国初期,君主兢兢业业,不敢玩忽职守,可一旦承平日久,就把开国之君的教训忘得干干净净。不仅不再保护百姓,而且视百姓为仇寇,想尽办法横征暴敛,最终把百姓逼到反抗的死角。    这也是中国历史的死角,几乎所有的朝代都逃脱不了一个怪圈:立国之初行“无为”之政,发展生产;强盛之后逞“有为”之能,穷兵黩武;衰落时期不得不“强为”,横征暴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败亡之时则“乱为”,拆东墙补西墙,有私无公,有家无国,最终土崩瓦解。    看似循环的历史,恰恰揭示了历代政府与百姓之间的利益博弈。即政府只要给予百姓足够多的生存空间,彼此相安无事,国家便能得以稳定。《六韬·文韬·国务》里姜太公谆谆告诫文王,详细阐释爱民之道:    要让百姓不失本务,就是给予他们真正的好处。不违农时,就是让百姓有了收获;减轻刑罚,保障守法者的利益,就是让百姓生存;轻徭薄赋,就是给百姓财富;少建楼台馆阁,就会让百姓生活安乐;官吏清廉,不行苛政,不骚扰百姓,就会让百姓欢喜。    反之,百姓无法劳作,就是随意损害他们的利益。耽误农时,就是减少百姓收入;没有罪过却处罚百姓,就是在残害他们;加重赋税,就是掠夺他们;多建楼台宫室,就会使百姓疲惫,这是在磨难他们;官吏腐败又严苛,就会激怒百姓。    P002-005

后记

兵法是个好东西,学了权谋、明了形势、晓了博弈、懂了组织,可不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用?    要看具体情况。    兵法是大智慧,是从根本上去解决战略战术问题,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理清思路、纵观天下,因而从定国安邦、治国理民的角度来看,懂得其中的思维逻辑、理论方法,去指导自己的实践,去观察世界、地区和国家,乃至一事、一地、一时的局势,有助于我们做出合理的判断,去预知诸多事情的结局,因而大有裨益。    兵法是博弈论,是按照“终结者”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是竞争环境下的韬略,是对“敌”的策略。因而在和平环境下,在普通人的生活中,这些手段的使用,是要慎之又慎的。比如在友情、亲情、感情的处理上,兵法用得多,恐怕是很悲哀的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兵法不是教人狡诈、阴险、冷酷,而是充满温情,讲究修养,注重德行,没有这些优秀的品质作为基点,兵法中的策略和手段,便失去了旨归,变成不择手段的巧取豪夺,没有礼义廉耻的残杀,用到最后,只能白白伤了自己,赔上了身家性命。    中国文化有很多学说,儒家的、道家的、法家的、阴阳家的、兵家的等等,都是从不同侧面阐释了生活的意义和人的活法,既能够仁厚诚实,不离不弃去坚持;又要能适时清静无为,逍遥自在去生活;也能够运用法度,循名责实去管理;还能体察天地变化之道,适时保养身体;更能懂点权谋韬略,不至于关键时期迷失自我。    这些学说是知识,需要我们由表及里去体悟,通过深层阅读,逐渐洞悉其根本,了解彼此之间的差异,各自的优长,知道其学说的疆界如何。    这些学说是能力,读书有三乐:知之,用之,化之。学会了知识不能用,那是书呆子;将知识融会贯通,变成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视角和策略,服务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做到身心合一,性命双修,慎思、明辨、笃行三者汇通,那书便不是白读,历代积累的经验才会化成切身的修养和睿智。    所以说,要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不要把自己变成知识的一部分。兵书的权谋韬略只是外王之道,而儒家、道家、佛家的修身、养性、炼心之学,则是内圣之道。没有内圣,外王偶然可成,然不能恒久,必然毁于一旦。    陆贾曾告诫刘邦:马上得天下,岂能马上治天下?即便是商汤、周武,也是逆取而顺守。刘邦便让陆贾论秦之得失,开启了汉朝先行黄老、又崇儒术的治国策略,也总结出中国武攻文守、攻守异术的历史经验。    兵法,是逆取,是武攻。对国家而言,单靠权谋、博弈是不能收拾人心的,军事的组织机制可以应急,却不能长期保持安定。治国之道,文武两途,定天下以武,守江山以文,千古兴衰,此为枢机。    对个人而言,学点兵法,不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耍些小聪明,而是要拓展视野、开阔思路,能够洞察时势,明晰世道,知道进退,分清优劣,预知成败,少一些无望的奢望,多一些高明的判断,辅之以良好的品行、修养,成就一些于己于人于民皆有利的事。    兵法的内容很多,除了权谋、形势、博弈、用间、组织、管理之外,还有国防、律令、训练、营寨、阵法、技巧、勤务等值得总结,很有意思,也很有教益,限于时间和篇幅,不能一一写出。假我数年,慢慢道来。

编辑推荐

中国百名企业家、世界500强企业高层争先推崇的最神奇国学!    《古时兵法今时用》由曹胜高著:学兵法就是学规则!用兵法就是用能量!    兵法教人巧妙利用身边的真规则、伪规则、潜规则、软规则、硬规则,黑规则,灰规则!    兵法教人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正能量、强能量、超能量、大能量、无限级的永动能量!    办公室需要规则,谈恋爱需要能量。跟兵法学,做生活的胜者!    为商看见谋略,为军看见攻守,为政看见将帅之道,为学看见中国气派。    让古时兵法真正做到为国所用,为民所用,为今所用。    本书采取编著形式,将中国历代的兵法著作的思想汇总并加以点评。    从《孙子兵法》、《诸葛亮兵法》、《武穆遗书》到《曾国藩兵法》,全书囊括从先秦至清末的兵法研究。    编者用通俗的文字深入浅出地道出兵家文化的精髓,且初步阐明兵法研究在现代领域的广泛应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古时兵法今时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9条)

 
 

  •   成功者,哪个不懂点兵法?中国百名企业家、世界500强企业高层争先推崇的最神奇国学,从《孙子兵法》《诸葛兵法》《武穆遗书》到《曾国藩治军》,看一本书就搞懂国学里面最诡异的学问!
  •   国内少有兵法通论之书,尽管《鬼谷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需求庞大,但是同类书却参差不齐。此书试图从导游者的眼光,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中国兵法最为基础的一些概念和阐释。了解兵学和兵法,不仅可以熟悉中国的历史,更能涵养气质,拓展气度,扩大自己的人生格局。学习那些成功者的大思路、大手笔、大智慧,不仅能洞悉人性,通晓世事,更能练达人情,服务于自己事业的发展。这是阅读此书的最大收获。
  •   成功者,哪个不懂点兵法?中国百名企业家、世界500强企业高层争先推崇的最神奇国学。
  •   从《孙子兵法》、《诸葛亮兵法》、《武穆遗书》到《曾国藩兵法》,全书囊括从先秦至清末的兵法研究。值得一读。
  •   此书有四点好处:历史依托,多用事例,讲故事,可以借助材料。对应历史读者.当代世界,环球时报关注诸国形势,如《孙子兵法》宣传重点。对应时政读者.现代应用,商战不勉强,管理智慧须加强,有老板和员工相处之道。对应管理读者.文化含量,独特的视野,引经据典,纵横捭阖,丰富了国学读物。对应国学读者
  •   原来以为只是讲《孙子兵法》,其实也讲了其他一些不常见的兵法,比如《武穆遗书》《鬼谷子》,挺有意思的。
  •   《孙子兵法》最近这段时间越来越受欢迎了。其他兵书也热起来了。《古时兵法今时用》把这些兵法浅显地表达出来,还挺不错的。
  •   兵法里蕴含了很多智慧,这些智慧很少被人知道。《古时兵法今时用》还不错,把这些智慧全部讲出来了。
  •   优秀的人都是相似的,蠢笨的人各有各的缺点。与其研究共同的优秀品质,不如来看看那些倒霉的人,是如何被性格决定命运的。很多兵法从反面分析了将帅应该规避的问题。
  •   兵法就是教人“以弱胜强”!一在有所凭借,能利用天时地利为用;二在隐藏实力,迷惑对手,诱其轻进,趁机掩杀。三在虚张声势,积其势重以补其形不足,不用示之为用,用而示之不用,批亢捣虚,反败为胜。
  •   对孙子兵法的解读很深入,尤其是结合了现代生活并讲了具体的应用,对人们做事具有指导意义。
  •   兵法纸上来得浅,官商兵学多实践。
  •   让我对《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理解得更系统了
  •   国之强,在于固本;政之强,在于辑睦;兵之强,在于同心;民之强,在于和众。物力能蓄,人力能用,兵胜于朝廷,自然在情理之中。兵法的精髓啊!
  •   这是一本读得懂、用得上的古代兵法书!
  •   综合国力是何等重要,也战略储备不仅是卫星、导弹,不仅是外汇的数字和金银的储存量,更是粮食的供应能力、战争的持续能力和国家的自给自足能力。这是兵法活用的大前提。
  •   兵法是博弈论,是按照“终结者”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是竞争环境下的韬略,是对“敌”的策略。因而在和平环境下,在普通人的生活中,这些手段的使用,是要慎之又慎的。比如在友情、亲情、感情的处理上,兵法用得多,恐怕是很悲哀的事。
  •   军事作战,是不对称的博弈,不可避免带有冒险性质。要意识到几乎所有的成功,都有侥幸的因素,事后总结都难免出一身冷汗。很多兵法自然要谈如何取得成功,但更多的是告诫如何避免失败。
  •   喜欢这样的兵法书。推荐喜欢古代兵法的人来读。
  •   兵法里的“守”未必是处于劣势,更不是被动,有时恰是掌握主动的策略转换。其原则是“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了解对手,有获胜把握就进攻,不要贻误战机;了解自己,遇到危险就要防守,不要贪功冒进。也就是说,有可胜之理,就迅速进兵摧枯拉朽,无往不胜;而敌众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争,当急退以避之,稳固防守,保全队伍,避免无谓的牺牲。
  •   其实古代的战争是很残忍的。兵法是教人怎么使诈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呢。这些人根本没有自我意识,把自我物化,才会甘愿为了所谓的胜利献身。还有人出这样的书,真是想不明白。
  •   公司领导可以看看,利用古代兵法的智慧管理公司。
  •   怎么做间谍呢。这本书可以告诉你。各种间谍法一网打尽,简直是一本兵法大全。
  •   朋友推荐的书,据说是讲古代兵法。看了两章,还不错。挺实用的。
  •   很喜欢读兵法书,这本书是我读过的兵法书中还不错的。挺有用的。
  •   “驭兵”远胜“驭人”——兵法有“收拾人心”的大智慧!
  •   全新正版,内容丰富,新视角解析古典兵法,值得一读。
  •   一个团队是否能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这是古代兵法中判断军队是否有战斗力的重要参数。
  •   据说可以从这里学到商场的兵法
  •   做人要起承转合,办事懂兵法要辗转腾挪。
  •   现在的人都求胜。是应该看一下古代的兵法。兵法都是讲怎么赢的,对一般读者还是很有启发的。
  •   古代兵法将“义”看成军队的灵魂,衡量军士是否具有慷慨赴死的勇气,衡量军队是否有坚强如一的凝聚力,正是要审视其正义与否。
  •   古代兵法确实不为人所知,这本介绍古代兵法的书还比较靠谱。喜欢~
  •   有典籍史实、有理有据、分析透辟、辅以个别字词句解释、内容丰富易懂,是学习兵法回到现实生活工作中去的佳作。
  •   有趣的书.挺有趣的书,把古代的兵法全部讲了一遍,而且是结合古代的战事一起讲的,很长知识。
  •   兵法就是讲博弈的。这本书把博弈讲得很深刻,不错。
  •   古代兵法的智慧本来就应该被当代人所知。可惜一直没什么好的图书介绍古代兵法。这本书不错,古代智慧全体现出来了。
  •   这本书主要还是运用在今天的实际情况上,挺有意思的。就是应该要让古代的兵法再次绽放光芒。
  •   古代的兵法本来就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可惜现代人很少关注。这本书把古代智慧都表达出来了。挺不错的书。
  •   我是冲着古代兵法买的。作者讲得很透彻,也很有趣。
  •   好书。当当送货很快,服务很好。书也不错。喜欢看这类兵法书。
  •   哈,书里讲了好多听都没听过的兵法。挺新奇的。
  •   哈,兵法还有这么大天地啊。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
  •   了解兵学,不仅可以熟悉中国的历史,更能涵养气质,拓展气度,扩大自己的人生格局。学习那些成功者的大思路、大手笔、大智慧,不仅能洞悉人性,通晓世事,更能练达人情,服务于自己事业的发展。
  •   这本书,大而言之,可用于指导外交活动的战略战术,关系国家的安危;中而言之,可用于生意谈判与企业竞争,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小而言之,可用于日常生活的言谈技巧,关系为人处世的得失。
  •   曾为陆军导弹学院作战指挥教研室讲师,现为亚洲文明研究院教授。
  •   相对于儒家注重德行,以人本立意;道家讲究无为,主张因循而化;墨家追求兼爱,渴望尚贤尚同;法家强调法术势,试图建章立制。兵家学说更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包容性,充分吸收了各家学说的优长,提出了谋略之道、行动之法、攻守之宜、选将之理。
  •   曾国藩一手缔造的湘军,成为了晚清史上的主角。他又培养出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这样的名将,左右晚清政局。李鸿章培养出了袁世凯,袁世凯又培养出了北洋军阀的众多将领,直接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的国家进程和政治格局。这些人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地方大员或国事倚重的重臣,正是经过曾国藩及其后学认真选拔,着力培养。
  •   其实是一本关于自我物化的书。成功学书系吧,是个教授写的。教人怎么成功的,还是用兵法教。
  •   晚清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也遥遥领先,结果还是被远远落后于自己的列强给瓜分了,决定一个国家的是强是弱,关键要看战略水平、战争持续能力和战时自足能力。当年刘备兄弟三人东打西杀,却仍然没有立足之地,多亏遇到了诸葛亮,才有了“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
  •   观点很独具一格。未今所用,为民所用,为国所用。
  •   一支军队只有肃穆庄严,才能气势如虹。治军,与其治其外,不如治其内,内庄重则外凛然;与其治其兵,不如治其将,将庄重而兵容肃。如果将帅吃喝玩乐,即便部属旗帜鲜明、衣甲光鲜,也不能形成真刀实枪的战斗力,只能是锦绣满身的仪仗队。练兵是首要。
  •   曾国藩可以说是“责己”的楷模。《曾国藩日记》中有很多诸如“语不诚”、“心有骄气”、“有狂妄语”、“背议人短”之类自省责己的话。他曾在日记中记载:“今日,说了很多的话,其中有一句戏谑的话,虽不是大的过错,却是不对的。”
  •   并不是说绝对不使用武力,而是说尽量避免使用武力。战争应该是扶危济困、维护秩序的行为,国家要崛起时,需要有精兵强将保驾护航;国家陷入困境,也需要有军队力挽狂澜。军队的性质,决定了军队的使命和执行任务的方式;军队的传统,决定了军队管理模式和行动特点。从战略意义上来讲,军队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和组织力量,必须合乎政治目的。用兵、用兵法是下策!
  •   能成大事者,不是因为其家业大,资金足,而在于其胸怀博大,眼界开阔,既能目光长远,又能思路缜密;既能担当大事,又能注重细节;既能进行战略规划,又能遂行战斗任务,这才是开合有致、进退有据、宠辱不惊的将帅素养。
  •   战略也是一种智慧。刚读了第一章,还可以。
  •   将帅身边的恶事、恶人、恶习,往往会成为对方进攻的焦点。日常生活中,好像这些人、这些事并不常见,那是因为平淡的生活,不足以显现人们深藏的本性。
  •   兵之胜负、国之存亡,皆决于行政。观察一个国家行政体制,考察行政团队的工作效率,调查决策人员的业务素养,审视决策高层的战略意志,就基本可以判断出这场仗国家可不可以打,什么时候打,甚至打的过程和终结的方式都能预料得到。
  •   一个军队的战略执行力和战术行动力,不仅取决于作战使用,更取决于军队的立场。历代建国之初,其军队解民倒悬,诛灭不义,一心一德,为民拥护,可以发动人民战争。随着政府、朝廷的没落,逐渐背离了其所应当承当的责任,失去了民心,其所承担的道义、正义自然也就不存在,反倒变成了人民战争的对象。
  •   国学真是需要精心品茗的传世锦囊,能把如此深奥的文字翻译得如此易懂,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底
  •   教人怎么使诈的书,喜欢成功学的人可以看。
  •   据说作者的身份很神秘,好像是北京大学国学院国学名师袁行霈的关门弟子。
  •   墨子说的天意,换成道家的词,是天道;换成儒家的词,是天德。其推崇的义政,也是儒、道、法诸家所乐见的。
  •   战争时期,谁都不敢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开玩笑。诸葛亮明知魏延要反,还是要用,为的是军队实力;曹操明知徐庶不为己用,仍要想尽心思挖过来,为的是削弱对手实力。但在和平时期,缺少衡量优劣的机制,不吹不擂就不为人所知,所以浮夸风日益盛行。
  •   一要“上接天线”,深入领会上级领导所传达的精神,二要“中接网线”,充分了解和学习身边的人,三要“下接地线”,要与下级或底层人员建立好联系,此为“广”。在把握现在的处境和问题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预测出事情发展的趋势和动态,即为“远”。
  •   几乎所有的朝代都逃脱不了一个怪圈:立国之初行“无为”之政,发展生产;强盛之后逞“有为”之能,穷兵黩武;衰落时期不得不“强为”,横征暴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败亡之时则“乱为”,拆东墙补西墙,有私无公,有家无国,最终土崩瓦解。
  •   挺适合学生读的,多了解点古代历史也是好的。
  •   人才能够为我所用,只有三种可能:一是给他足够的平台,让他实现建功立业的抱负,从而成就他的事业,即使艰苦,也会为我所用。二是情感投资,但光凭动嘴,久而久之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显得虚伪。三是厚禄,即丰厚的利禄,泛指以美名、厚禄、高爵来吸引人才。第三种是最立竿见影的,屡试不爽,用得最多。
  •   其实孙子、鬼谷子也罢都讲得是御人之术和驭人之策。
  •   挺适合学生读的,既扩大视野,又长见识。
  •   买给我儿子读的,希望他多了解点古代的知识。买回来一看,讲得还挺充实的。不错的书。
  •   虚则虚之,实则实之,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是虚实关系的灵活运用。其中的变化,正是要“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隐真示假,掌握战场的主动权,让敌方应接不暇,使看似简单的两个要素,应形于无穷。
  •   那些言语过多的人往往轻浮不实,这样必然降低他在团队中的威信。作为一个领导者,要尽量少说一些无关紧要、轻浮琐碎的话。在关键时刻必须要发言的时候,更要斟酌揣摩如何使自己的话简练厚重,一语中的。所谓“言多必有失”,每一个人都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使自己说话更加得体,稳重。
  •   好书,推荐给所有喜欢看成功学的人。
  •   从战略上来看,只有正义之师,才能在乱局中持续最久。虽说兵不厌诈,但一味靠欺诈作战,或者靠欺诈外交,最终必然会毁掉信用和形象。
  •   决定一个国家的是强是弱,关键要看战争持续能力和战时自足能力。
  •   一个国家的精英如果能够集中在政府机关、军队系统,这个国家、这支军队就会无往而不胜。但如果一个人是因为进入政府机关、军队系统而成为国家精英,其作用正好相反,这个国家、这支军队只会无利而不往。
  •   v企业经营者可以多看看,书里讲了很多管理人才的知识,还挺实用的。
  •   看书,一个人一个心的,就看有心没心了。能学的不少
  •   总的来说,奇为阴,正为阳,阴阳互生、互根、互动,奇正相互消长,变化无穷。在战术层面,正是堂堂正正,奇是出其不意;在战略层面,正是阳谋,奇是阴谋,各有所长,各有所用。
  •   这本书很好哦,很适合我这种大学快毕业的读读,避免被人当枪使
  •   战争的胜败与否,取决于政权的性质,取决于政府的行为模式,取决于政策制定的取向,取决于行政组织的方式。如果说权国,是从国家整体实力上来审视战略的制定,那么权政,则是从政府的角度来衡量一个政府能否应对近乎残酷的军事较量。
  •   国家用兵,君主举事,一定要考察民心。如果民心厌恶,万万不可强行,勉强为之必然大失民心,非但不能成功,反而会直接危及社会稳定,成为国家兴衰转化的枢机。一旦败局已定,只能追悔莫及。
  •   果然是教授写的书,挺有分量的。但是没有学究气。读起来不费劲。
  •   伐交是介乎战略和战术之间的行为,古代的外交由行人负责,国君亲自选派,今天的外交与国防则各有所属,不妨将伐交视为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
  •   内容还没仔细读呢,看了看大纲和目录,感觉应该不错
  •   好看,不错,值得一读
  •   一次买了很多书,还没读。都是我喜欢的书。
  •   当当送货很快,昨天下的单今天就到了。下次还在你家买。书也挺不错的。虽然还没读,但是看封面就觉得还可以。
  •   可读性很好,分析很深入,实用性很高,给自己很大的帮助。成功者!
  •   儒家讲的“勇”,更多的是要敢于自我批评、自我反思、自我约束,不断拓展自己,让内心足够强大。只有内心足够强大的人,才能无私无畏,不忧不惧。
  •   还没看呢,刚毕业感觉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生活,压力很大,很困惑,希望通过看书会有一些工作上的帮助。
  •   博大精深的文明,依然在现代的今天发出光彩。
  •   不错的书,挺适合企业经营管理者看的。
  •   “和”着重强调军队联合作战时彼此的协调一致;“同”着重于军队合同作战时的同心协力。联合作战,是不同部属之间的协同作战;合同作战,是同一部属不同兵种之间的配合作战。
  •   北宋时,皇室也总是在寻找可资培养的官员,认为可堪朝廷重用的,就先贬官观察他们的反应,以此来考察这些官员的修养与品行。有的人一被疏远,立刻连骂带牢骚,最后气得不行,如屈原;有的人一贬谪,悔恨生气哭开了,最后郁郁而终,比如贾谊;有的人贬官之后,吃喝玩乐,放荡不羁,比如苏轼。
  •   买给我儿子看的书,想让他长点知识。他说挺喜欢的。
  •   最近工作迷茫,跟同事聊天之后,觉得人是应该是不是给自己看基本上,充充电。
  •   对于深谋远略的雄才,应该推诚置腹,放下尊贵的架子,真心地恭请人家,这是因为,贤良不会被小恩小惠和花言巧语所蒙蔽。只有以真诚礼遇,取得他们的信任,一旦任用,这些人必定会披肝沥胆,竭尽所能。
  •   这本书在今天看来还真有一定的作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