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曹胜高 页数:269 字数:281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军事组织是人类历史上效率最高的组织体系,中国古代兵法是事关存亡的高智商者的较量,是历经生死考验的凯旋者的经验总结。 相对于儒家注重德行,以人本立意;道家讲究无为,主张因循而化;墨家追求兼爱,渴望尚贤尚同;法家强调法术势,试图建章立制。兵家学说更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包容性,充分吸收了各家学说的优长,提出了谋略之道、行动之法、攻守之宜、选将之理,关注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形态、行政效率、组织原则和行动策略。 阅读兵法,不仅有助于政府的管理、企业的组织和商场的竞争,还有助于提高个人洞晓世事,练达人生的能力,体悟经营之道,为自己开启一扇崭新的事业之门。 这本小书,兼顾兵学理论体系与经典兵学著作的合一,注重元典解读与现代管理的融通,试图从导游者的眼光,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中国兵法最为基础的一些概念和阐释。 第一章中的兵权谋是以战略管理立意,追求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讲究潜谋于无形。这些学说,大而言之,可用于指导外交活动的战略战术,关系国家的安危;中而言之,可用于生意谈判与企业竞争,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小而言之,可用于日常生活的言谈技巧,关系为人处世的得失。 第二章中的兵形势是以战术管理为用。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孙子说:战势不过奇正。在竞争的环境中,要取得胜利,不仅要有勇气,还要有智慧,更要遵循法则。阅读本章,能够明白逆取之道、剑走偏锋、出奇制胜的妙处,增加执行力,在艰难中突围,在胜利中辉煌。 第三章中的博弈方法可以作为危机管理的参照。古兵法按照胜战、敌战、攻战、混战、并战、败战六种情形分析博弈策略、博弈方法,由此总结出三十六计,分析其中体现出来的哲理和用法,可以增强察敌料机的睿智、进退得宜的谋略、转败为胜的机智。 用间是获取情报基本手段,也是伐交制胜的有效策略,如何利用乡间、内间、反间等手法掌握敌情,知己知彼;如何使用间本、间密、间君、间亲、间能、间助、间邻、间左右、间纵横等手法,不劳师动众而瓦解对手,不废一枪一弹而决胜千里,不动声色而胜敌于无形,可读第四章。 看透别人、看穿别人容易,看透看穿之后,仍要适得其所地使用,可以用其长,也可以用其短,如何掌握这一技巧,洞悉识才、择才、任才、育才、御才之道?古人不仅做了榜样,诸葛亮的“七观”,曾国藩的“冰鉴”,都是经验,第五章讲的就是其中奥妙。 能够领导比自己强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业,如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只能够领导不如自己的,自然一事无成,如项羽、陈士诚。问题是怎么领导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呢?如何带出一支能协作、能团结、有勇气、有能力的团队,第六章就讲了其中的诀窍和方法,可资参照。 中国兵法以不战屈人作为战略管理的目标,以奇正相生作为战术行动的基础,以批亢捣虚作为危机博弈的法则,以间人无形作为情报使用的纲领,以选将任实作为组织体系的根本,以教戒练士作为团队建构的手段。 了解兵学和兵法,不仅可以熟悉中国的历史,更能涵养气质,拓展气度,扩大自己的人生格局。学习那些成功者的大思路、大手笔、大智慧,不仅能洞悉人性,通晓世事,更能练达人情,服务于自己事业的发展。
内容概要
此书兼顾兵学理论体系与经典兵学著作的合一,注重元典解读与现代管理的融通,试图从引导者的眼光,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中国兵法最为基础的一些概念和阐释。了解兵学和兵法,不仅可以熟悉中国的历史,更能涵养气质,拓展气度,扩大自己的人生格局。
第一章以战略管理立意,关系国家安危;企业成败;为人处世的得失。
第二章以战术管理为用,教人在出奇制胜的的逆取之道。
古兵法按照胜战、敌战、攻战、混战、并战、败战六种情形总结出三十六计,分析其中哲理,可学会进退得宜的谋略,可读第三章。
用间是获取情报基本手段,不劳师动众而瓦解对手,可读第四章《一部军事史,半部间谍战》。
如何以用其长,也可用其短,诸葛亮“七观”,曾国藩“冰鉴”,都是经验,可读第五章《将帅的成功之道》。
能够领导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如何带出一支能协作、能团结、有勇气、有能力的团队,可读第六章《大格局中的团队竞争》。
作者简介
曹胜高,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文学博士。曾任职陆军导弹学院作战指挥教研室,主持军事科学院、总参谋部课题多项。现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亚洲文明研究院教授。
书籍目录
前言:古时兵法的智慧,今人所知不过万分之一
第一章 中国兵法的战略智慧
一、国之强,决胜千里之外
二、尚武而出师有德
三、不战能屈人之兵
第二章 古典兵书的形势法
第一节 兵形:虚实、众寡、先后与强弱
第二节 兵势:奇正、主客、攻守与劳逸
第三节 从有形到无形,从常势到胜势
第三章 古典兵书的博弈法
一、胜战博弈:绝对优势的完胜法
二、敌战博弈:势均力敌的取胜法
三、攻战博弈:进攻状态的求胜法
四、混战博弈:形势不明的优胜法
五、并战博弈:寡不敌众的不败法
六、败战博弈:败军状态的自保法
第四章 一部军事史,半部间谍战
第一节 乡间:田间地头的情报战
第二节 内间:深入敌人内部
第三节 反间:反用敌人的间谍
第四节 死间:冒死完成情报任务
第五节 生间:间谍一定要活着回来
第六节 间法:几种间术的智慧调和
第五章 将帅的成功之道
一、将德:敢于露才,善于藏拙
二、将品:避实就虚的“逐恶法”
三、将器:朱元璋选太子:格局决定一切
四、将材:明得失、用刚柔、晓顺逆、通性情
第六章 大格局中的团队竞争
一、选士:湘军如何成为晚清政局的决定性力量
二、抚士:“爱兵如子”才是软实力
三、练士:名将戚继光招兵的妙招
后记:兵法是个好东西
章节摘录
军事活动取得胜利的关键,究竟在哪里? 有人会认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辎重是作战较量的关键。物质条件如果无法保障,军事活动就无法进行。 有人会认为,军事活动是政治外交的延续。因为很多军事活动,本身就是政治外交的最终解决方式,既辅助了政治外交,也需要政治外交的辅助。可以说,政治外交上的努力,不仅会对军事活动起到促进或延缓作用,甚至有时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也有人会认为,作战较量的是将帅的战术和士兵的气力,披坚执锐、驰骋疆场、排兵布阵、奋勇杀敌,这些才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 其实,军事活动的最终胜利,表面上看取决于战场上的角逐,实际上,完全是一军一国综合实力的较量。即某方在战略层面不断累积优势,技高一筹,不用动手,便可威慑对方,取得压倒性的优势,最终控制局面。 这种根本上的较量,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兵书《尉缭子》称之为“兵胜于朝廷”: 夫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治则国治。富治者,民不发轫,车不暴出, 而威制天下。故日兵胜于朝廷。(《尉缭子·兵谈》) 通过综合国力的提高,消解对方进攻意图,不用战场较量,而获得最终的和平。 这种不用战争而抑制战争的高明做法,《孙子兵法》中称之为“庙算”。其(《始计》就讲:在战争开始前,将帅要对敌我双方的优劣利弊进行比较分析,来预计此战能否取胜。如果己方能够取胜的条件多,就可以与对方交战。相反,如果战争还没开始,就已经预计到战争不能取胜,则不与对方交战。能够取胜的条件多,就会胜利;能取胜的条件少,就会失败,所以说,我们坚决不打无准备之仗。 在战前对敌我双方力量作综合分析,以此决定作战与否,并制定总体的作战策略,我们今天称为“战略管理”。战略上获得主动,是军事活动能否取得胜利的前提,也是国家备战的关键。 一、国之强,决胜千里之外 《尉缭子·兵谈》强调国家富庶而国力强盛,人民众多并能自觉遵守法令,以此作为威慑天下、抵御外患的基础,国家就会安定。这种将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作为备战的前提,我们可以称为“固国为本”。即努力发展、壮大国家的综合国力,这是国家长远发展、抵御外辱的基础,也是国家战略上的取胜之道,要比依靠将领、军阵杀敌取胜高明得多,稳固得多,长远得多。 恤民为德。几乎所有朝代都逃脱不了一个怪圈:立国之初行“无为”之政,发展生产;强盛之后逞“有为”之能,穷兵黩武;衰落时期不得不“强为”,横征暴敛;败亡之时则“乱为”,拆东墙补西墙,最终土崩瓦解。这是中国历史的死角。 “恤”的本义是同情、怜悯、救济。“恤民”就是爱护一方百姓,忧虑民众疾苦。国家尊重人民,政府保护百姓,百姓方能为生活在这个国家而自豪,以为国家工作、奋斗为光荣。国之富强,民能享受其富足;民之富强,国能护佑其发展。家国一体,荣辱与共,和平时能社会和谐,临战时能同仇敌忾。 这是中国治道里被顶礼膜拜的固国秘诀,即获得百姓的拥护,就获得强大的资本。如何获得百姓的拥护?那就是“顺民心”。 《史记·管晏列传》记载齐国在管仲治理下,走向繁荣富强。齐国土地狭小,不能丰足;远在海边,交通不便。管仲因地制宜,一改其他国家重农轻商的习惯,大力发展工商业,通过货物流通获得资金;又借助资金储存物资,由此国库充足。财税充盈,政府便富足;经济发展,百姓便富庶;有经费有人头,招兵买马自然不愁。国富与民强相辅相成,齐国很快摆脱了积弱积贫的局面,不仅能够自立,还能够左右天下局势。 为了获得百姓的拥护,管仲修订了齐国的法令条文,采用了“因俗为制”的做法,尽量满足百姓的需求,并做到法律简便易行,不扰民、不严苛。凡是百姓所需求的,就给予帮助;凡是百姓不愿意接受的,就暂不实行。 凡是“顺民心”的改革,自然能得到百姓的拥护,政策便容易推广。凡是“逆民心”的改革,无论行政措施如何严苛峻急,常常是有始无终,或者是决策出不了皇宫,或者是下级阳奉阴违,总之会不了了之。此时若行政强悍,来自民间的阻力会变成推翻政府的反动力,秦国的急剧覆亡,新莽的急转直下,皆是政府不顾民心向背,严刑峻法,强力推行,不知顺民心、承民意。若政府软弱无能,效率低下,其推行的政策逐级递减,最终消解,改革就只是形式上的调整,最多成为官吏谋私的新手段,如唐朝的两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明朝的一条鞭法,虽意图改革弊政,最终却在官场杯葛中无疾而终。 顺民心,是恤民为德的前提。具体的做法,几乎都接近于儒家所谓的“仁政”。 孔子提出政府行政应该把握的一个准则:“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政府的首要责任,是通过各种合适的政策去生养百姓,使他们能够活得滋润,能够分享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其次,要保护百姓的基本权利,政策制定得合情合理,不至于劳民伤财。政府只有平日关爱百姓,取得百姓的信任与支持,一旦政府遇到困难,国家遭遇不幸,百姓才会全力以赴。 孔子的说法不是凭空设想,而是继承了“周政”的基本观念。 “周政”是由周文王、周武王等一脉相承的周代治国秘籍,其基本内涵保存在《周易》、《尚书》等典籍中。战国时期的《六韬》中以周文王、周武王向姜太公请教的口气,讨论了如何治国用兵。虽然不一定是文王、武王和太公的真实记录,但书中的确反映的是周代以来,治国安邦的心得体会。其中,卷一《文韬》分析了如何从国家制度、行政策略等方面取得压倒性的优势,获得天下诸侯的支持,蓄积实力,待到力量足够强大时,轻轻一推,便使看似强大的殷商土崩瓦解。 《六韬·文韬·国务》记载文王咨询太公:“愿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意思是让太公讲讲定国安邦的秘诀:要想使君主尊贵,民众安定,应该怎么做呢?太公回答说: 我们要使百姓获得真正的利益,不去轻易伤害他们;我们要能够成就百姓,不要总让他们失望;我们要使百姓能够生存,不能总是折腾他们;我们要给百姓带去越来越多的实惠,不要总想掠夺他们;我们要使百姓生活快乐,不要烦扰他们。我们要使百姓真心喜欢政府,就不要引起他们的愤怒。 道理看似很简单,而且也说了几千年。但很多朝代在立国初期,君主兢兢业业,不敢玩忽职守,可一旦承平日久,就把开国之君的教训忘得干干净净。不仅不再保护百姓,而且视百姓为仇寇,想尽办法横征暴敛,最终把百姓逼到反抗的死角。 这也是中国历史的死角,几乎所有的朝代都逃脱不了一个怪圈:立国之初行“无为”之政,发展生产;强盛之后逞“有为”之能,穷兵黩武;衰落时期不得不“强为”,横征暴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败亡之时则“乱为”,拆东墙补西墙,有私无公,有家无国,最终土崩瓦解。 看似循环的历史,恰恰揭示了历代政府与百姓之间的利益博弈。即政府只要给予百姓足够多的生存空间,彼此相安无事,国家便能得以稳定。《六韬·文韬·国务》里姜太公谆谆告诫文王,详细阐释爱民之道: 要让百姓不失本务,就是给予他们真正的好处。不违农时,就是让百姓有了收获;减轻刑罚,保障守法者的利益,就是让百姓生存;轻徭薄赋,就是给百姓财富;少建楼台馆阁,就会让百姓生活安乐;官吏清廉,不行苛政,不骚扰百姓,就会让百姓欢喜。 反之,百姓无法劳作,就是随意损害他们的利益。耽误农时,就是减少百姓收入;没有罪过却处罚百姓,就是在残害他们;加重赋税,就是掠夺他们;多建楼台宫室,就会使百姓疲惫,这是在磨难他们;官吏腐败又严苛,就会激怒百姓。 P002-005
后记
兵法是个好东西,学了权谋、明了形势、晓了博弈、懂了组织,可不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用? 要看具体情况。 兵法是大智慧,是从根本上去解决战略战术问题,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理清思路、纵观天下,因而从定国安邦、治国理民的角度来看,懂得其中的思维逻辑、理论方法,去指导自己的实践,去观察世界、地区和国家,乃至一事、一地、一时的局势,有助于我们做出合理的判断,去预知诸多事情的结局,因而大有裨益。 兵法是博弈论,是按照“终结者”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是竞争环境下的韬略,是对“敌”的策略。因而在和平环境下,在普通人的生活中,这些手段的使用,是要慎之又慎的。比如在友情、亲情、感情的处理上,兵法用得多,恐怕是很悲哀的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兵法不是教人狡诈、阴险、冷酷,而是充满温情,讲究修养,注重德行,没有这些优秀的品质作为基点,兵法中的策略和手段,便失去了旨归,变成不择手段的巧取豪夺,没有礼义廉耻的残杀,用到最后,只能白白伤了自己,赔上了身家性命。 中国文化有很多学说,儒家的、道家的、法家的、阴阳家的、兵家的等等,都是从不同侧面阐释了生活的意义和人的活法,既能够仁厚诚实,不离不弃去坚持;又要能适时清静无为,逍遥自在去生活;也能够运用法度,循名责实去管理;还能体察天地变化之道,适时保养身体;更能懂点权谋韬略,不至于关键时期迷失自我。 这些学说是知识,需要我们由表及里去体悟,通过深层阅读,逐渐洞悉其根本,了解彼此之间的差异,各自的优长,知道其学说的疆界如何。 这些学说是能力,读书有三乐:知之,用之,化之。学会了知识不能用,那是书呆子;将知识融会贯通,变成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视角和策略,服务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做到身心合一,性命双修,慎思、明辨、笃行三者汇通,那书便不是白读,历代积累的经验才会化成切身的修养和睿智。 所以说,要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不要把自己变成知识的一部分。兵书的权谋韬略只是外王之道,而儒家、道家、佛家的修身、养性、炼心之学,则是内圣之道。没有内圣,外王偶然可成,然不能恒久,必然毁于一旦。 陆贾曾告诫刘邦:马上得天下,岂能马上治天下?即便是商汤、周武,也是逆取而顺守。刘邦便让陆贾论秦之得失,开启了汉朝先行黄老、又崇儒术的治国策略,也总结出中国武攻文守、攻守异术的历史经验。 兵法,是逆取,是武攻。对国家而言,单靠权谋、博弈是不能收拾人心的,军事的组织机制可以应急,却不能长期保持安定。治国之道,文武两途,定天下以武,守江山以文,千古兴衰,此为枢机。 对个人而言,学点兵法,不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耍些小聪明,而是要拓展视野、开阔思路,能够洞察时势,明晰世道,知道进退,分清优劣,预知成败,少一些无望的奢望,多一些高明的判断,辅之以良好的品行、修养,成就一些于己于人于民皆有利的事。 兵法的内容很多,除了权谋、形势、博弈、用间、组织、管理之外,还有国防、律令、训练、营寨、阵法、技巧、勤务等值得总结,很有意思,也很有教益,限于时间和篇幅,不能一一写出。假我数年,慢慢道来。
编辑推荐
中国百名企业家、世界500强企业高层争先推崇的最神奇国学! 《古时兵法今时用》由曹胜高著:学兵法就是学规则!用兵法就是用能量! 兵法教人巧妙利用身边的真规则、伪规则、潜规则、软规则、硬规则,黑规则,灰规则! 兵法教人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正能量、强能量、超能量、大能量、无限级的永动能量! 办公室需要规则,谈恋爱需要能量。跟兵法学,做生活的胜者! 为商看见谋略,为军看见攻守,为政看见将帅之道,为学看见中国气派。 让古时兵法真正做到为国所用,为民所用,为今所用。 本书采取编著形式,将中国历代的兵法著作的思想汇总并加以点评。 从《孙子兵法》、《诸葛亮兵法》、《武穆遗书》到《曾国藩兵法》,全书囊括从先秦至清末的兵法研究。 编者用通俗的文字深入浅出地道出兵家文化的精髓,且初步阐明兵法研究在现代领域的广泛应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