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信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刘心武  页数:27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一箱二三十年前的书信失而复得,引发了作者跨度近三十年的回忆。作者追忆与冰心、孙犁、夏志清、余英时等故友的交往逸事,在感怀中创作本书,记录下世情动荡的年代里,文化精英们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他们跌宕起伏的命运。
  而作者的一段人生也在这些事件中清晰展现:因“舌苔事件”受到牵连时得到过文坛巨匠冰心的安慰,在写作陷入低谷时得到过诗人邵燕祥的鼓励,在被媒体舆论抨击的时候得到过海外著名汉学家夏志清的支持……前辈们的关爱让作者终生难忘。尽管他历经追捧、打击、标榜、质疑,却始终不为苦难折服,并沉淀出坚韧柔软的悯世情怀。
鸿雁传书的时代已逝,这样的文字记忆弥足珍贵。

作者简介

  刘心武,1942年出生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曾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作。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四牌楼》获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奖。1993年出版《刘心武文集》8卷。2005年起陆续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录制播出《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系列节目共计61集,并推出同名著作,2011年出版《刘心武续红楼梦》,引发国内新的《红楼梦》热。除小说与《红楼梦》研究外,还从事建筑评论和随笔写作。

书籍目录

冰心·母亲·红豆
神会立交桥
从“卍”的奥秘说起
相忆于江湖
挖煤·小高·胡宅
陋于知人心
被春雪融尽了的足迹
好一趟六合拳
斧凿音响,熊熊火光
歌剧剧本《老舍之死》诞生记
红故事
附:我续《红楼梦》

章节摘录

  还有“逃避现实,钻进故纸堆”的指责,“写不出小说了,就跑到红学里去鬼混”,并以我为例,说什么‘《红楼梦》是文化垃圾,一部颓废小说,里头除了谈情说爱还有什么?竟然养活了一群人!有人竟然去靠研究什么红学吃饭,可耻!可鄙!”我当然更加委屈。我在发表“涉红”文章的同时,写出发表了不少反映民间疾苦、塑造农民工与城市下岗工人的中短篇小说,如《护城河边的灰姑娘》《尘与汗》《站冰》《泼妇鸡丁》等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书名《站冰》的小说集,这些作品有的在台湾发表,有的翻译成法文在法国出版,我怎么不写关注现实的小说了?只是我种的“小说树”和其他两棵树,在《百家讲坛》引发的事态中,让“《红楼梦》研究树”给生生遮蔽住了啊!  这些不愉快,只能在流逝的日子里慢慢消化。  不过在批评嘲讽乃至辱骂的声浪里,我也形成了一种新的觉悟,那就是《红楼梦》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经典,远未形成全民共识,因此,不仅我,应该有更多的人士,站出来弘扬《红楼梦》,特别应该让年轻的一代懂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引以自豪的经典文本。在印度,是迦梨陀娑的剧作如《沙恭达罗》;在英国,是莎士比亚的剧作和十四行诗;在阿拉伯世界,是《一千零一夜》;在意大利,是但丁的《神曲》;在西班牙,有《堂·吉诃德》;在法国,是雨果的《悲惨世界》。当然还可以举出更多:在俄罗斯,是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在日本,是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在朝鲜和韩国,《春香传》作为他们民族的文化经典并不因政治的对抗而产生分歧;在美国,可以举出马克·吐温等的小说;在德语文学,歌德、席勒及其作品不消说了,还有卡夫卡的《变形记》等作品……  我们中国的《红楼梦》里集中了自先秦文献到唐诗宋词到元明戏剧的文化精华,并且堪称中国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作者曹雪芹在作品中提出了“人生着甚苦奔忙”的终极追问,更通过贾宝玉等艺术形象回应了这一追问,提出了“世法平等”的社会理想,激励读者去追求充满真情的诗意生存……许多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他们对《红楼梦》的片面理解,大多是因为他们并没有阅读,或者说并没有仔细阅读《红楼梦》的文本,他们对《红楼梦》的印象大体上来自于戏曲舞台演出、电影、电视连续剧、连环画(“小人书”),甚至是道听途说。  ……

编辑推荐

  一辈人在太阳下的最大隐语  一代人在时代井坑中最真实的匍匐  我面对的是我三十多岁至五十多岁的那段人生。这些书信牵动出我丝丝缕缕五味杂陈的心绪。那时候的一些文化人,并没有深淡过,但是同气相求,当时代浪涛的相激相荡将我们抛到同一种困境中时,能够相濡以沫,互相激励,互相声援。三十年前那些雨丝风片,如今回想起来,有若许亮光,若许暖意,也有若许混沌,若许惆怅。  首次公开与冰心、孙犁、夏志清、余英时等数十位名仕隐秘信函  勾勒出一幅绝不苟且、坚守情怀的文化精英群像  既问历史魂归何处又玩现实拼图游戏  一箱旧年书信,摊开中国往事。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其实都有卑微的一面,就是必定镶嵌在一个时期的大的社会政治经济格局中,无论趁势而兴,还是遇潮而退,概莫能免。  凶为一封旧信的发现,我意识到,既要相忘于江湖,也要相忆于江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人生有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8条)

 
 

  •   在接到《人生有信》一周前的大扫除中,我在一只编织袋里找到十多年前与朋友的往来信件、在校读书期间发行的报刊首期试刊、在陌生城市实习时写的日记。对于人类乃至历史大宏流来讲,这些自然稚嫩粗鄙,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价值,也不具备整理必要。但于我来讲,它是我这一个体生命存在于世并曾与周边人群相互影响的痕迹。字里行间所折射出的回忆,无不自我而纯粹。
    《人生有信》的写成缘于偶然。刘心武装修之时将藏书杂物分装于几十个纸箱中,寄存于老友宅第。装修完毕,纸箱拿回之际,漏取了一只。五年后,老友发现这一纸箱,致电给刘心武,才有了刘心武启箱择函、将往事基于信件展开的这部散文书籍。
    我对刘心武的关注点,停留在他对《红楼梦》的研究上。只至前年,未在网上惊鸿一瞥看到《百家讲坛》中刘公身影之时,还仍旧认为他是中年男子,平生并无多少大作,唯有关《红楼梦》的书籍时也势也,一路披荆斩棘,方才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就这一瞥颠覆往昔印象,才生出“何似自家识取卖油翁”之心。然后才知道,原来他是以写小说立的身,先是以一篇《班主任》闻名,后又以《钟鼓楼》获茅盾文学奖。任过中学教师,做过职业作者、编辑。八几年的时候,家中订有《人民文学》杂志,我稍能读报刊后曾把这些杂志全翻出来闲看,不知为何竟然没有留意编辑刘心武的姓名。
    刘心武一九四二年出生。不消说,这年代出生的人全赶上了文革。这就意味着,在他生命历程中的某一时期,政治引领了意识形态,并且成为文学的主导力量。鲜亮的生活,因为这一变动而抹上密不透气的水泥灰层,在灰层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又充斥着用血泪之笔写成的构陷、反戈、背叛、杀戮、呆滞、冷硬。只到文革结束,未剥离干净的水泥仍迎风招展,偶尔还会有人卷土重来,重新又细细的刮上一层。
    从政治漩涡中走出来的喜爱文学的人们,面对千疮百孔的文学界现状不得不作一番反思的工夫。一九八一年,刘心武写出了被林斤澜评价为“这回,你写的是小说了”的《神会立交桥》。这是一部被时人定性为调子灰暗的作品,但在这灰暗之中,却明明有着“我们要努力冲破灰溜溜,我们要顽强地开辟通向幸福的道路”的字句。三十年后,刘心武将写完《神会交交桥》后引起的反应,包括善意的支持与恶意的批判,一一写在《人生有信》里,说自己对这篇作品“敝帚自珍”。痛哉斯言。幸而刘心武又说:嵌入政治文化福祸相倚,即使久享政治文化的甜头,终究无大意趣,不如把作品写好,使其多少具有长久些的阅读价值,才是人生大义——刘心武在这浩劫之中、之后保持了清醒的独立意识。
    冰心、谢冕、孙梨……这些作者大名鼎鼎,在现当代文学史中各占一席之地。《人生有信》,既是对故人的回忆,对往事的总结,也是对历史幕布的清洗。一本不足三百页的散文,有渺茫人事,有风波乱世。以小见大,以微知著,几令读者唏嘘。
    书中有刘心武自作漫画。其中一幅下缀小字为:“在误解与谣诼中前行,乃人生之常态”。写小说的人,以人生为蓝图,以人的性情为经纬,在对世事的仔细观察与揣摩中确定自己文本方向的同时,对于人生也往往有着比常人多十倍百倍的感悟。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其实正是清欢难得、生涯多苦的最好脚注。又杂有一篇为纪念老舍而写的歌剧剧本《老舍之子》,想像力奇特,构思精巧,拷问有力,从老舍之死这一黑暗性质的悲剧中升华出光明庄严的尊严、正义。因文溯人,默默景慕。
    刘心武对红学的研究,照例是我关注之处。他在《人生有信》中用相当大的篇幅剖析了自己缘何走向《百家讲坛》、缘何续写八十回后《红楼梦》。续写的书我未通读,不过择其一二章节,见与曹公原文笔风不太合契,便也放下了。但如今见此剖析,方知刘心武在这一研究红学的过程中所遭受的不公。文人相轻,是自古皆然的事。但大可堂堂正正轻视对方写作能力,却不能效小人之行径拿起政治武器攻伐。刘心武数遭此难,若非内心常执守如一,如何熬过悲酸愤懑。
    人皆有私心,刘心武自不例外。于《人生有信》一书,刘心武对于《钟鼓楼》背叛《十月》杂志而发表于《当代》之上,只为提前参评茅盾文学奖,也做了说明。但任何一人的心血著作,都愿获得认可亦是不争之事,因此这一章节非但未让我读出刘公自我定义的“私心”,反觉这是他系积极进取、力图证明自我。
    整部书,所涉文坛巨匠固然不少,使人印象深刻者却是刘心武任《人民文学》总编时的司机佟玉坤。佟玉坤少习六合拳,一九八一年参加比赛,得全国武术冠军之誉。此人有壮心易尽彘肩酒、义气肯贪熊掌鱼的风骨,处洪流之中而不受影响,有为至交一弃轩冕的气概。相对于书中大部分落井下石者,虽是小人物,却何异明珠美玉。
    云间鸿雁草间虫,共我一般做梦。书中许多人已作古,阴阳相隔,再不得鸿雁传书。这回忆,其实也似梦般,大情境虽然清晰,小细节却恍若未历。信来信往,牵出一段往事。但若刘公纸箱直至身故仍存故友之手,恐这本书也没有出版的机缘了。读者思量因果,便也真如一梦。
  •   古人无电话,无网络,传递信息很重视书信。古人留下了“云中谁寄锦书来”“家书抵万金”“行人临发又开封”等等关于书信的诗句。向我,就很少写纸质书信。80后90后以及00后,更是未曾寄过信的大有人在。我们读书的时候,还有一些人喜欢交笔友,书信往来。相比这些书信都随风而逝了吧。倘若保存了下来,一定会勾起当事人一些回忆。有一些人的书信具有很大的价值,譬如傅雷家书。
    刘心武先生偶然重获一箱旧年书信,勾起了他许多回忆。刘心武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的作家,比如《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作。研究红楼梦,从秦可卿入手,创立“秦学”,在百家讲坛收视率颇高。这样一位作家的作品,我是颇有兴趣的。

    刘心武从一名普通的作家,到人民文学主编,然后停职,被主流圈子排斥,被边缘化。刘心武的起伏人生,从与冰心、孙梨、夏志清等大家的书信往来中,以及作者的回忆中,展现在读者面前。刘心武被解职是因为在任《人民文学》主编时批准发表《伸出你的舌苔或空荡荡》,当时解职的理由是“破坏民族团结”。可见作家有风险,上纲上线的事总是让人心惊胆战。高压线下,没人可以活得自由从容。老舍之死,可以文革中对作家的迫害是多么惨无人道。

    冰心、孙梨、夏志清等大家写给刘心武的书信,已经带有一点史料价值。一些人,主要是作家,经过了历史,可以看得更清。既有文人相轻,亦有文人相重,对作品的认可质疑,对作家的赏识学习。刘心武被边缘化了,人情冷暖,在字里行间显露。一些过节、委屈,刘心武在书中披露。

    作家,当然会在书信中涉及一些作品创作方面的探讨,读者可以学习到一些创作的知识。对于刘心武所续的红楼梦,刘心武也给出了一些针对续写本的疑问。

    刘心武舌苔事件后,是被打击,被压制的。作者宅在家里,远离是非,只与少数朋友走动,这种淡泊的态度值得赞赏。
    这本书还配有多幅刘心武所画漫画,很有特色。本书封面我个人不太喜欢,也是是为了窝藏书系的整体风格,都是鲜花,过于花哨,我倒希望能够素雅一些。

    就本书内容而言,是写给刘心武的信,就仿《致给加西亚的信》,本文起了《致刘心武的信》这样一个标题。
  •   书架上有刘心武的书六七种,这位是高产作家,特别是退休以后,除了“研红”之外,更是写了不少随笔。有的作品集定价高得离谱,比如三年前购买他的那本定价36元的《心灵体操》,就是在书店里犹豫了多次后,才猛下决心把它购回家来。我们没有读过他的《红楼梦》揭秘系列,他在《百家讲坛》说红楼梦的时候,我正为工作操劳,也不曾看过。我的一个网友,似乎很喜欢看他说秦可卿,用QQ聊天时,每到刘心武“揭秘”时,无论聊得多么热闹,对方总会向我挥挥手,下红去听《百家讲坛》。如今,网友已定居在遥远的欧洲,不知道是否还记得当年的《百家讲坛》和聊得火热的QQ。
    我却喜欢读他的随笔,他的《藤萝花饼》是一本写食物的随笔集,他的《私人照相簿》是由老照片而起的集子,这本《人心有信》刚是因为一箱失而复得的旧书信,而写出作者当年与近当代文坛上几位大家的往还。其中特别提到与我最喜欢的两位作家宗璞、孙犁的交往,令我不放过一个字词仔细地率先把这两篇文章读了一遍。作者一直以老大姐相称呼的宗璞,在残病之年,先后创作了《野葫芦引》四部曲的三部,即《南渡记》、《东征记》、《西藏记》,这三本书我均购得并珍藏之,一直在盼望着她的《北归记》早日付梓以购得全璧。读过刘心武这篇《陋于知人心》,才知道目已渺84高龄的老作家正在艰难地创作着。衷心祝愿老作家早日将这部作品问世,以了我等渴念之情。
    已故的著名作家孙梨更是我所崇敬的作家,收集的近30本孙著中,最著名的是他生前连续10年每年出版一本散文集的《晚华集》、《透露集》等。在这些精美的散文作品中,收进了孙梨写给许多作家的书信,其中写给刘心武的两封,其中一封,在《斧凿音响,熊熊火光》里已全文照录了,即刘心武参与《十月》创刊时,向孙犁约稿后得到的回信。另一封写于1986年,仅有寥寥数语,大概写于在《斧凿音响,熊熊火光》里提到的作者一生中仅有的两次面见孙犁的第二次之前。作者与老作家那一点误会,却令人遗憾地来不及解释。如今,老作家已作古10年,令人唏嘘不已。
    刘心武也是一位极具个性的作家,这可从他在本书记述的与几位权贵作家的交往中感觉到。特别是那篇《好一趟六合拳》,明明以当年作家协会“二马”作引,最后却全部讲述了自己与为自己开车的司机师傅佟玉坤的深厚友谊,并以此来对照自己与作家协会当权者们的交往。而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特别写到“那年,佟玉坤在故宫筒子河边单为我打的那趟六合拳,多么精彩啊!值得以议定记录下来,不是吗?”似乎又在为自己这篇文字的“跑题”做着辩解。
    我们这些小人物,常常为写某一篇文章而绞尽了脑汁在找题目找由头,而刘心武这样著作等身的大家,则已经为写一本书而绞尽脑汁想题目想由头了。比如这本《人生有信》,说是因为“一箱二三十年前的书信失而复得,引发了作者跨度近三十年的回忆。”其实这本书的文字与那些书信并无多大关系。
  •   性清人淡溢书香
       ——《人生有信》
      
      刘心武先生是一个真性情的人,这是读他的《钟鼓楼》就知道的。他的文章中总是可看到现实生活中的影像,批判着一个时代乃至一种阶级对人性的摧残。
      
      刘先生是一个十分敢说的人,在他的小说中不十分明显,但是在红楼梦的解析中便也表现的相当充分了。巴金老先生曾经在回想录里面说过,我摸不清现在的教育体制了,是对孩子学习方式的一种不赞同,他的朴实话语虽然曾遭到过学生的质疑,但是却是真真正正的心境。而这般敢说敢做的人竟不多见了,大多数人做了不敢承认,说了却纯粹胡扯。刘心武先生却是真真正正的在做着,并实践了说真话这一优良品质。不过他是相当谦逊的,在他的红楼梦讲解中,他十分尊重前人的看法,总是在发表自己的讲解时说,“XX的说法或许正确,但是我认为……”。例如他在讲解林黛玉沉湖时,就曾经说,“这是周汝昌先生的研究……”语辞十分的诚恳。
      
      他喜欢特异构思,有真正文采的人,也喜欢真真正正做学问的人,也讨厌一切政治因素掺入在内的文学创作,正如同他描写的《钟鼓楼》中的那位编辑,在那个人斗人,人吃人的社会,竟将自己正在上学的女儿交给“领导”处置,仅仅为了保全自己,人性的自私是多么明显。而关于这背后的因素,刘心武先生在多种作品中也阐述过,例如在红楼梦里面解释曹家为什么败落的原因时就有所影射“文化大革命,只是四个人就可以发动的吗?”是多么明显的讽刺与抨击。
      
      在这本《人生有信》中,这种情绪的发泄,这种思想的不认同更加深刻的体现出来,他不是一个一边倒,随大流的人,他特立独行,有自由的思想与精神,却往往被一些媒体和高层所利用。但是他还是将不满讲述了出来,他喜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喜欢浮夸的形式,这是岁月沉淀下来的一种韵致。因此,这一封封的书信,不仅仅记录着他与那些作家们的真实生活,还是对这个物欲纵流社会的一种哀叹。孤芳自赏,冷静自傲的个性总会被排挤,但是并不代表没有这样的人的存在,就连那个真话都不敢说的年代,还有那么多真正为写作为艺术而生的人的存在,那么这个商品化的时代,不是更加可以畅所欲言了。所以他通过黑脚印的口影射了一个社会,一个阶级乃至“一个人”所做的恶果。他欣赏蒋公的艰苦卓绝,这从他读周易时看到“介如石,不终日,贞吉” 有所顿悟便可看出,而偏偏蒋公又有一书法写的就是“其介如石”,这与“黑脚印”是不是相互驳斥呢?
      
      总之,在《人生有信》中,我们看到了真正有义气的基层人员,真正从事创作文学孜孜不倦的人,还有那些惨遭时代洪流迫害,甚至利用的学者,欢欢喜喜,都从文中体现。而刘心武先生的秦学实际上在《刘心武读红楼》中也提到过,秦可卿只是引出后面的话题,并非是对秦可卿本人的讲解,因此,对于那些以秦学做宣传的标语,是否也曾引起刘先生的反感呢,因为这样,他才在书中写下了这样的解释。
      
      《人生有信》让我们更加了解了一个作家的信念,一种尊重的获得,而这份尊重来自于书香的熏染,来自于个人品性的培养,亦来自于一个人的真正性情,不管是何种不可推脱的情况,保持自尊是十分必要的,而刘心武先生做到了,不是吗?他的话语中掷地有声,无所畏惧,将任何不好的现象当做例子拿出来讲,这是在每个人的性情中都十分难得的,也是一种十分值得借鉴的品质。
      
  •    我还是不能免俗,在捧起《人生有信》的第一时间,我翻到了可最后一篇《我续 红楼梦》。我们这个年龄的读者,我很怀疑,有多少人是读过《班主任》,有多少人是因为《立体交叉桥》对“刘心武”耳熟能详的。前几年,他突然因为研究红学在电视上大热,我才知道,刘心武曾经是我们这个年代叫做走红的作家。在《红故事》中,刘老师也诉说了这样的委屈。对于一位作家来说,被人认为是研究他人的作品而滥竽充数的的确是一件挺令人抑郁的事情,而我也是看了这篇小文,才知道,研究红学讲红学曾经给刘心武带来了那么多的麻烦和不快。不过,这位经历过文革,那个文学都被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的年代的老人,字里行间还是乐观的,这是让人阅读更能轻松的。也难怪他在《百家讲坛》上讲红楼的时候,一直很小心谨慎的说,他的意见只能参考,大家可以探讨。如果说,他的目的就是让大家多去关心古典文化宝藏,多读《红楼梦》。在《百家讲坛》上的讲学,无疑是成功的。我们这个时代的读者,又怎么会有什么混淆文化界这种概念,对于我们来说,吸引我们的引起共鸣启迪思考的文字,那就是好的。万幸,在刘的文字中,我感到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起码这个时代,自我的文学享受,是可以自我选择的。
      刘心武在书里写了这样的一句话:忘记有的时候是必要的减法,而记忆更多的时候是“从一知万”。有些人,曾经在自己的生命中是那样的重要,你千方百计的去忘记,但是有天你突然发现,自己心心念念的“忘记”真的发生的好恶痕迹。或许,人的一生中,真的能够记得的东西太少了,倘要全部记住,实在是负累,必要的减法会走的更轻松。他在某日的旧书堆里找到了故人的来信,在人生的减法已做之后去回忆,那体悟在岁月的沉淀下更是深入了一层。
      想来,网络时代的来临,现在我们的手中不但是信件基本绝迹,怕是连自己的手记也快要消弭了吧。在刘心武刚刚开始走上文学道路上的时候,那个时候人们还是会用笔来抒发感情的。那些三十年往事中,曾经在信纸上快意畅谈文学的人,可能有一日突然恶语相向,可是,更多的文字是鼓励和探讨。我们这个年代,一切被打上了速食的标签,怕是忘记了,也是终无多年后“从一知万”的机会了。
      刘心武笔下的司机师傅让我感动,在一个个体生命中的人性之光,不管是走过了多少的年头,还是让人感慨。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自古以来,哪个时代都是这样,可是,留下来的最美的,不正是这些小人物的人性美吗?人生有信,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   人生有信,表面的意思是他二、三十年前收到的那些信,实际上更多的是人生应该讲信誉,讲诚信。刘心武,这个名字读书的时候就如雷贯耳。那可是一个大作家!更巧的是同学中也有一个叫刘心武的人,而且名字丝毫不差,同学中这个刘心武也是极有才气的一个人,擅长写作。当时就想,是不是叫刘心武的都有文采啊!

    读了他的《人生有信》,感受到他那个时代所经历的那些事情,虽然离我并不是遥不可及,但对文革期间的一些事情还是通过文字了解了一些,所以看到他被迫害,被人整,并不感觉惊讶。那个时代的人都不正常。经历过那个阶段的,有才气,有胆识,能活下来的人,的确都很不容易。同时,在那个时代,也是最能识人心的一个时代。也许适者生存的道理让很多人变得很识时务,但人性与良知不应该在识时务的驱使下丧失。看到刘心武笔下的众生相,看到他高龄后,再度重新审视人性的文字,我也从中再次感受到人性的善与恶。

    人到七十古来稀。70岁的老人,一辈子走过,是不是已经看淡了生活,看淡了名利,看淡了人生?是不是已经放下了一切,只为淡然的生活而生活呢?我从刘心武的此书中,能感受到他老人家记住的都是有恩于他的人物,故事。即使有对不起他的事情,他不得不写的时候,也都是善言。我们不要奢求人人都是圣者,作家也是人,同样有恩怨,放下便是。写了一辈子书的大作家,他的人生自然不会过于平淡,经历肯定有别于常人。对于伤害,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对待,放下便好。

    放开书,墨香便随着手指的翻阅一点点渗透于整个房间,喜欢卧床阅读,静静地,与文字对话。刘心武的作品阅读越喜欢,虽然不是同一年龄段的人,但却喜欢去了解他们那个时代的故事,那个时代的纯朴,当然也有那个时代的龌蹉。

    任何一个人,记录几十年前的往事,再行于笔端,期间的真实都值得商榷,何况加上个人的感情色彩。不过大体情况不差让人还是可以接受的。里面的信文,由于有文字为证,绝对不会有丝毫失误。作者透过信文,把当时的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透过这些记忆中的故事,作者更想说的依然是书的名字中所展现的内涵——人生有信。故事往往退而其次了。

    他对《红楼》的热衷,他虽然曾经备受争议,他曾经写下的那些出色作品,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他留给我们那么多美好,让我们记住这位作家吧。70岁的老人,依然不辍笔耕,依然那么热爱生活,依然将记忆中的故事,满怀感恩的情怀写下来,多好的一位作家。
  •   我喜欢读名人交往的散文和传记;刘心武新作一出版,即购一册;写的很好,内容有新意、情节很感人、语言见真情;读后令人回味。
  •   人生有信(百家讲坛"讲红"第一人。
  •   刘心武一直是我喜欢的作家之一,他的这本书也是在报纸上看到的推荐,就买下来了,封面设计的很有感觉。只是再也想不起来自己最后一次写信是什么时候了
  •   书本质量很好,可能我比较喜欢刘心武的解读红楼吧,致使我很喜欢这本书。
  •   刘心武先生的书本本都是好的
  •   东西不错,喜欢刘心武的作品。
  •   这次评论无关商品,因我到现在还没收到商品本身。当当掉链子了,订的《人生有信》,给我来一本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给人工服务台反映了两次都没实效(态度倒是好极了)。也别大概齐到是个“人”都一样呵,也太粗放了吧,读书人伤不起呵伤不起。
  •   人生有信,现在的人更应该做到人生有信。
  •   有幸读到本书,是无意的邂逅;有幸读到此书,了解作家们的内心
  •   包装好,内容也不错,让我们见识了那个年代文人们的生活面貌。
  •   讲的很不错
  •   这是一本好书 收到了 正准备读
  •   不错,对身边的事物很珍惜
  •   包装很好,还没看,期待...
  •   书很精美,
  •   小清醒 很不错 很喜欢
  •   帮朋友买的,朋友很喜欢,正版未拆封的新书,大爱!
  •   对中国当代文学史有点了解的读者,大概对刘心武这个名字不会陌生。文革后,因在1977年第11期《人民文学》刊发短片小说《班主任》,刘心武先生一炮走红,成为当时所谓“伤痕文学”的棋手之一。他的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过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这位曾经担任过《人民文学》杂志主编的作家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在文坛渐渐沉默下来,2005年重出江湖,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中大讲特讲中国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刮起了一场红楼揭秘热。
    捧读这本《人生有信》,被一封封旧信背后的一个个故事感动了。那一封封书信透着温情和热度,那浓浓的友情跃然纸上,让人感慨不已。那时一个多么值得缅怀的时代啊!无论是作为作家的刘心武,还是作为读者的我们,都是心驰神往的。
    迎面而来的是《冰心•母亲•红豆》,冰心寄给作者的信函的重新发现也算是“意外之喜”,放信的纸箱作者因房屋要装修,暂存在朋友家,取回的时候,没有清点,遗留在朋友家的床底,等到朋友自己要装修房子时候,才发现这批“宝贝”。朋友当然没有据为己有,而是归还了主人,如果这批信函出售的话,凭着冰心、刘心武的名气,卖个千八百元钱应该也没有问题。当然朋友没有这样做。冰心给作者的信,经作者统计,一共有十二封,其中一封是明信片,三封信写在贺卡上,其余的都是写在信纸上的。最早的一封是写在圣诞卡上,时间是1978年。这时候的圣诞卡可是稀有品啊!邮寄这种绘有蜡烛、玫瑰、文竹叶的圣诞卡,从中也可看见冰心老人的品味之高雅。从冰心给作者的信件中,可以读出作者当时的作品,冰心老人都认真阅读了,并给出了简要的和鼓励性的话语。可见冰心是喜欢作者的,是比较看重作者这位晚辈。冰心当时是文坛上的老前辈,泰斗级的人物,这些鼓励性的话语和对作者的偏爱让后辈作家倍感温暖和鼓励,这是可以想见的。作者去看望冰心老人,老人很喜欢这位比她小42岁的谈伴。作者也很喜欢和老人单独对谈。那是美好的时光。用作者的话来说:“我,还有她的爱猫,沐浴在一派温馨中”。在我们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中,这种悠闲的对谈也是一种奢侈了吧!1990年作者被免去了《人民文学》杂志的主编职务,年底冰心老人给作者写信,信中竟是温情的话:“我很好。只是想见你。……有空打电话约一个时间如何?你过年好!”这种温情的话,所体现出不止是老作家对晚辈作家的关怀,更多的是那种感动,那种人性的美好!
    这本书多次让我感到人性的美好!我很乐意向书友推荐这本书。
  •   有时候,一件事情的好与坏、真与伪是需要时间来进行判定的,当时的心境只有亲历者才懂。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受其深,经历了才能产生文化的积淀,才可以对过去的事情有评论权利,经历就是财富,一点不假。
  •   书本适合中年以上年纪的人阅读
  •   一般,里面全是信!
  •   不适合我这样的粗人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