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刘涤宇
Tag标签:无
前言
文中收录的文章有随笔,有杂文,有对话,也有脱胎于学术论文的文字。有的只是千字左右的杂感,有的篇幅相对较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慷慨激昂的少年意气也渐被中年的平和充盈所取代。但文字间依然贯穿着明确的思路。虽然该书的文章具有较大的明确性,但是在刘涤宇看来,他很希望有一天,《扎根》中所针对的大部分问题和现象都不复存在,未来从图书馆一个僻静的角落找到它的同行惊诧于这个时代的人们曾经连这些问题都无法达成共识。他相信这一天会存在。如果本书因此而速朽,反而令他欣慰。在这一点,刘涤宇与《野草》自序中鲁迅先生的期望是相同的。
内容概要
《犯罪相貌》是龙勃罗梭的犯罪学开山之作。在书中,他首次将犯罪学研究从犯罪行为转向犯罪者本身的基因缺陷,以科学理论与实际测量为基础,从犯罪人的体貌特征、感觉、道德、信仰、智力、暗语、文学、笔迹等各方面,图文并茂地深刻揭示了犯罪者的特点,帮助读者读懂最基本的识人术,并因此远离那些必定的危险人物。
作者简介
刘涤宇,山东沂南人,1972年生于黑龙江省甘南县,2012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起以“南萧亭”的笔名参与网络建筑讨论至今,产生广泛、积极的影响。现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
书籍目录
取下标签的建筑 取下标签的建筑 走出手法 建筑的理论是为了给你打开一扇门,而不是关上 巴别塔·修补匠——作为交流平台的建筑理论 关于建筑本土化的思考 过度设计:从第五代电影的教训谈起 形·式 向西方不学什么? 扎根 设计介入运作——建筑创作的一个机遇 扎根2000—2010—中国前沿建筑师事务所十年 “奇观时代”之后——一次网络对话记录 从“启蒙”回归日常——新一代前沿建筑师的建筑实践运作 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新洛可可 本不该微弱的声音——建筑师和居住话题 城市综合体与被综合的城市生活 回过头来的阅读 回过头来的阅读 宋画中的流水别墅 《长物志》,材质所呈现的 通向一位建筑师和一个村落的虚拟旅行——普列赤涅克与鲍高依那基督降生教堂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与《现代建筑语言》的比较阅读 记忆中的《S,M,L,XL》 卡洛·斯卡帕: “返魅”之路 图片来源 跋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理想主义的情怀和决心抵挡不住资本自身的强烈要求。建筑方案竞标时,一个个方案强烈的差异性让位于资本自身的抽象性和对经营安全性的合理谨慎。 退后一步说,即使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每一个地块自身的差异性在面向地块间的竞争性时,也无法进而形成更大的区域乃至城市的差异性。由拒绝平庸而造成普遍过于用力,并导致过度设计,目的是突出特色,而结果恰恰模糊了特色。 有幸得以建成和运营的城市综合体,必然还要有招商这样的环节。而这一步几乎是在现存有限的可能性中做一道选择题。这个环节里面,不同城市综合体之间的差异与特色被进一步削弱。那些商业街、商场或者购物中心里,不同城市综合体容纳的都是相似的品牌、相似的logo和标准化CI.餐饮也是一样,随着档次定位的不同,各城市综合体中餐厅品牌有些差异,但同一个品牌很少只在一个城市综合体设置自己的店铺;电影院更不用说,院线安排本来就是惊人一致的;不同城市综合体的游乐场也充斥着相似的摩天轮、充气攀岩、摇摆机…… 竞争依然是存在的,但已经不是质上对差异的追求,而演化为量上对资本、对细节、对妥帖性的比赛。前期刻意追求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被一点一点地抹平,直到最后虽然也不能说全无差异,这种有限差异却成为均质无特色的必然陪衬。随着一块地接着一块地这么运作下去,原有的城市逐渐被这种综合体所侵蚀。
编辑推荐
《扎根》编辑推荐:1、该套从书是中国出版界第一次系统性地关注并出版中国当代建筑思潮之发展的评论性文集,主题内容围绕当代建筑发展的现实问题展开,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2、当代建筑思想丛书的作者均为建筑专业出身,均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独立的思想观点和扎实的理论基础。3、专业的态度,中国的视角让观点和内容具有了理性精神和成熟性思考的特质,能够从更广泛的层面上引发读者深层次的思考。4、最理性的声音:所有评论者均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独立的思想观点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最成熟的批评:所有评论者均是建筑界专业人士,属于内行评论内行;最中国的视角:所有评论者均具有国际视野,并以当下中国的视角进行思考;最具建设性的参与:所有评论者均坚持批评是更好的改进的态度,以从技术层面解决现实问题为根本。5、喧嚣过后才有理性,批评之后才能从容。中国出版界第一次系统性地出版当代建筑思想评论丛书,呈现当代中国建筑界最理性的声音,最成熟的批评,最中国的视角和最具建设性的参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