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红尘
Tag标签:无
前言
在大地写下自己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几个英国人因为意外走进了香格里拉。这里没有邪恶和悲伤,没有自私与争斗,这是和平幸福的秘境,更是每个人心中遍寻不得见的福地。 更久以前,中国人为了寻找同一片福地费尽心血。有的人找到了,就写下找寻的方法。有的人没有找到,于是按前人的方法与创造。一代一代过去了,时间一去不回,可是寻找福地的法门沉淀成博大精深的风水学。英国人找不到进入香格里拉的路,华人却有一份厚厚的地理指南——风水。 多年以来,我以风水的名义不停地爬山涉水,我曾经认为,这些努力是为了寻找能为天下人和自己带来幸福的龙。一次次登高履险、饥餐渴饮,随着山脉起伏河流曲折带给尘世的兴衰成败、悲欢离合而狂喜痛哭,日晒雨淋中所见的风水堂局,慢慢在心田中连成一片广阔大地。终于有一天,我看出静止的大地原来活力奔腾,山川河流平源湖泊生机勃勃,环境在我眼中不再是麻木死物,这是个息息相关的有情世界。山是金龙,水是血脉,平原是肚腹,山谷是怀抱。我找到了龙脉,却没有找到属于全人类的福地,但是我对此有绝对的信心,因为我终于看到大地发出的声音,尽管无法用语言文字去表达。 大地记录着历史,人类在大地上写自己的故事。大地向我们诉说早在人类文明之前就存在的天道,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们却一直苦苦思索。那时,生活幸福的人尊重大地,在痛苦中挣扎的人向大地求助。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风水经典的记载总是能让人实现愿望。但是当我按图索骥去寻找,去发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世间的痛苦和苦难是如此之多,命运是如何无可奈何,这片大地真的有照顾过我们吗? 其实这就是天道,只是我们无法读懂,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道之间隔着天与地,人要走近道,那就让我们向着养育生命的大地来一起学习吧。
内容概要
2500年前,老子倾注毕生心血写成《道德经》,却在当时无力实行自己的理想。如今,正像老子在世时一样,他倡导的道依旧少有人能真正理解。《道德经》中描绘的完美社会,到了今天尚且不能照搬套用,但是它与现代人类社会及科技碰撞而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一定会让你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
在本书中,红尘凭借其鲜有视角,融合风水学、地理学等学科纵横解读《道德经》,以地之道去追寻天之道,与《道德经》思想相呼应,更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精髓自然契合。道无处不在,道的方向会指引我们创造永久生存的美好未来,启发我们找到解决一切问题的答案,把人类带回重生。
作者简介
红尘:旅美华人,作家、环境艺术家。爱好广泛、博古通今,曾出版长篇小说《斩龙脉》系列等。其通过风水的独到视角并结合传统文化对《道德经》进行研究,在多家网络论坛上阐述“和谐”与《道德经》的辩证关系,引起较大反响和广泛关注。
书籍目录
自序 在大地写下自己的故事
第1讲 顿悟非一日之功——从龙脉看道
第2讲 找寻心灵之源——寻龙路上悟得道
第3讲 适应规则最自然——阴阳平衡须搭配
第4讲 放低身段易得支持——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第5讲 以柔克刚话不争——“上善若水”说尽道家核心
第6讲 勇敢接受先天命——恰当运用命理学
第7讲 摆正心态应对命运——在“不可奈何”中“安之若命”
第8讲 知足是人生之宝——“由我之命”正是维护天道
第9讲 顺应自然,善待自然——知天道、合天道、守天道乃重中之重
第10讲 树立正确的善恶观——用正义和善良完善自我
第11讲 领悟“无为”真意——好风水其实浑然天成
第12讲 独立精神最可贵——风水师应具备科学精神
第13讲 敢于存疑获取真相——用实践科学验证风水学
第14讲 坦然正视缺陷与不足——道家的完美无定式
第15讲 崇尚自由的信仰——在“道”中成就自我
第16讲 属于华人的道教——道法自然皆随缘
第17讲 维护平等意识——万物并作才完满
第18讲 放开思想,深入思考——新道家,新生活
后记 心中的日月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上善若水 风水学是地之道,大地之上有土地山脉、河流小溪,如果高度归纳无非就是水和土,以此两者为核心去命名这个学科,应该称为“山水学”而不是“风水学”。风水学原名颇多,随便数出来的有“青乌术”、“堪舆术”、“地理学”、“地脉学”、“地利学”、“相地术”,有“地”字的名称很多,但一个都没有提到水。当“风水”这个俗名出现后,“地”字却不见了,与地有关的“山”字也没出现。我们都知道,山是龙脉啊,龙脉不比风和水重要吗? 水,的确比龙脉重要,除了水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外,还有风水学理上的原因。 在山区寻龙脉要以水路、山溪山泉甚至是天池来证龙证穴。到了丘陵平原地带,龙脉山岭可以消失,但是水路不能消失,失了水路代表龙脉不从此处过,此地一无良好生存环境,二无真龙之气,长期发展很成问题。龙脉可以不见,水脉不可不见。 水势无形,水文辨吉凶之法复杂多变,但大体上说无非以下几点:一要水质良好,不一定非要有点甜,有时候甜的水可能是受了特殊污染,真正没有受污染或少受污染比什么都重要;二要河道弯曲,越多弯曲越好,直冲的河道就算只有一两公里都可能有坏影响;三要水流速度偏慢,水流快会产生拖刀煞,多发意外天灾人祸;四要水量大,同时也表象为河道深,河道浅的地方水量不大,却最容易发生水灾,水浅还不能通船通商,有百害无一利,黄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把握这四点,大环境的好风水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面的细节功夫要看个人机缘和风水师的水平了。 从以上内容可以得知,看风水当然最好什么都会看,什么都不会起码要会看水,水没看错,择地就对了一半。风水学中,水情为先,水法第二,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谈寻龙点穴,立向布局。水对于风水学之重要,有如水对于道家之重,老子在《道德经》用了很多虚词形容什么是道,但是只用了一种真实的物质去比喻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 最好的事物和德行都像水一样,水甘愿滋养万物而不争,甘处于众人不愿意去的位置,所以最接近道。接近道的人,善于选择对各方有利的位置,思维心绪缜密又明净,待人友好祥和,语言诚恳做事可靠,人群问题处理得井井有条,遇事能平静有效地解决,行动时善于选择对己对人都有利的最好时机。因为不会恃仗着这些德行和能力与人争斗,所以不会使他人和自己产生怨恨之心。 一句“上善若水”说尽道家的核心。前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是书法家,求字者要得最多的就是“上善若水”,多年以后,任道长硬生生被练就了集毕生书法功力大成的四个字,可见此句知者甚多。但是明白者有多少呢? 不争 我认识一个电子行业的老总,他觉得公司规模已经发展到需要文化的程度,决定以“上善若水”为理念核心打造公司文化。我知道后大感佩服,如此高屋建瓴,以后天下哪里还有外国手机的市场。但是《道德经》是世界上最难懂的书之一,我抱着学习的态度进一步请教,如何把这个深奥的理论结合企业,又如何向那么多员工解读?他说:“水没有自己的形迹,到什么地方就会变成什么形状,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这是对公司上下的基本要求。”我觉得有道理,但知道这只是特性之一,又问还有什么。他又说:“水是天下致柔之物,但又是最刚之物,水可以无坚不摧,公司上下应该以这种柔弱又强大的力量去争取市场份额。”我听后哑然失笑:“您说的不是《道德经》的‘上善若水’,而是《孙子兵法》的‘兵形象水’啊。” 老子,道家,每个修道之人,都是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否则就不是真正的道家。学道者要学的也是和平主义。
后记
古代称风水学为地理,在我眼中风水与现代地理是互补的两面。现代地理学的发展一波三折,几度被科学、经济、政治体系批判、遗弃又拾起,到现在地理学的发展仍然低调隐晦,但是地理学科的分支却庞大得惊人:军事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我想不出还有什么不和地理学挂勾结合。最近我还发现原来还有个科目叫宗教地理学……神也分地理环境?细心一想,是啊,宗教崇拜与地理有绝对的关系,山区居民绝不会想到要祭拜海龙王。 现代地理如此多元化,是因为古代地理本来就丰富多彩,在历史上风水地理的应用达到无孔不入的地步。帝都城市乡村的选址;河道城垣城市布局;皇宫庙宇富贵贫贱的一切建筑家居;华人面对佛陀所说的人生之苦,如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以至怨憎会和五蕴炽烈,无不试图从风水中找到拯救之法;行军打仗用风水,治国决策用风水,做生意求功名还是用风水,连追求爱情和希望后续有人都想从风水中得到福荫。人和大地的缘分是那么深,千丝万缕的联系沉重得让明明不是风水的羁绊与迷信都会被称为风水。有些时代,信奉风水已经走向祸害社会的反面,但是这不能阻挡人类对地理的热情,因为我们是如此热爱大地;风水学的发展也从未停步,因为我们对风水如此信任,一如对大地的信任。 我背着风水经文爬过很多山,去过很多城市,进入过很多家庭,和很多人面对面地谈话或沉思,有时只是一个人看着风雨落日静坐。客户会带来很多人生故事,我除了要告知其前因后果,还要通过地理修造、设计布局,对事件趋吉避凶。也就是说,当我接下个案时已经把自己卷入其中。我有机会在事件的中心观察,一如道家对生命的超越,每个个案来到我面前,我会因此得到多一次生命体验。 我还会去关注感兴趣的事件和地方,这是作为地理研究者给自己完成的课题。这些课题无关个人得益,而有关于风水技术的应用总结,最终希望对人类有更多帮助。比如大灾难的风水研究,大量人群危机的产生和预防,这些研究结果必然使人超越个体,超越私利,直达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风水学里的零碎经文被一句一句地印证或推翻,最后原来也能连成一片。这时我看到的已经不是形而下的表面意义上的风水学,当这些拼在一起时,缝隙竟然消失,万物万法合而为一发出一个大得听不见、无声却震动心灵的声音。 我想把这声音写下来,有一天觉得用小说的形式是个好主意。我认为只有小说的放怀才可以表达大地的浪漫和冷峻,人生的温情和风浪,于是我用拙劣的文笔,连接起许多真实的风水个案,完成了古代长篇风水小说《斩龙》。虽然读者喜欢,但是我仍然感到说不清道不明,于是我用同样的方法又完成了现代小说《风水师》系列。原以为写作是输出,其实是一场更严酷的修行,结果是越发空虚,无力表达,直到无意中从旧行囊里翻出《心经》,翻开第一页看到“观自在菩萨……”眼前一亮:“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我在学生时代就能背诵《心经》,也能背诵一些《道德经》,不能说全明白,但心里越来越清晰是毋庸置疑的。电光火石之间,《道德经》第一章经文几乎同时跳上心头。我忙不迭从行囊中翻出永远带在身边的《道德经》,查看那段我明明能背出来的章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徽。(《道德经》第一章) 道家讲道,又不讲道。“道可道,非常道”,一讲就错,因为用一般的话讲不明白。不讲又不甘心,因为道是拯救人类的唯一之路。于是在《道德经》第一章第一行字,就写下“可道非常道”的经典,向想讲的欲火先泼一盆冷水,风向一转换个角度去表达。 “无”是天地的开始,“有”是万物的母亲。无和有是对立的,却共同生育出天地万物;阴和阳也是对立的,却“一阴一阳之谓道”。想了解道吗?听和讲都不是办法,《道德经》第一章里面的“观”字才是不二法门:常无,带着虚空淡泊的心态,才能感知无形无迹的力量和规律;常有,带着洞察世情的眼睛,才能看到缤纷迷象后的真相和界限。 佛不能学,只能观。道也不能学,只能观。世上一切哲学一切终极的知识,都不是用文字语言能清晰表达的,正如我无法向您描述山谷中摇响松涛的风的味道。风水能学吗?风水不是用来学的,也不是用来算的,风水是用来看的,只有看得足够多才能悟出其中的美丑善恶,才能感悟其中的意义和深情,才能以审美天地的心去审美生命之大,才能明白人类为何要师法大地,因而得到真正的重生。风水师是大地的观察者,更是人世的观察者,此观察即是“学”与“悟”。这种领悟事关个人利益、社会公益,事关人生的意义与以及如何面对无以名状的社会和世界,面对转眼即逝的快乐和无尽的苦难。 《道德经》讲的不是现代意义的道德,在此书中,道指向一个拥有无数看不清的脸孔的大趋势,德是指走向道的方法。当然,以“可道非常道”的原则,这个解释也不全面。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以许多方法去比喻道,道日大、远、幽、无、天下谷,其比喻丰富活泼,缺一不可。但是《道德经》只有五千字,就算老子用足五千字去比喻道都无法给我们全貌,无数学者为《道德经》注解发阐,却还没有人从与人最有缘分的大地着眼看道。《道德经》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足下的垒土观照道的奥义,正是《道德经》给我们的启示。 曾有一位北京读者和我联系上,他说已故的爷爷是风水师,爷爷曾告诉他想学风水就要先看懂《道德经》。他问我:“老师,您认为《道德经》里有风水吗?”红尘那一刻的感动有如站在古代地师所点的龙穴之上,那种隔世交流的共鸣难以形容。我沉思良久才回答他:“我赞同您爷爷的观点,《道德经》里有风水。不过学风水不能只看《道德经》,相反只看《道德经》也不能学会风水。可是,当您在任何学问上走得足够远,研究得足够深,爬得足够高,您就会遇到《道德经》。” 道与风水的互相观照,是红尘最想和大家分享的领悟。道对现代社会的分析与预见,解决与方向,是人类智慧中最接近真理的体系。香格里拉的藏文原意是“心中的日月”,我们苦苦追寻的人类福地不只是无污染的肥沃田野,不只是无外人入侵的山谷,不只是包容各种思想宗教各种生命共存的小世界,不只是还没有被破坏的自然环境。《道德经》是指引我们向“心中的日月”前行的手指,是教导我们建造香格里拉的蓝图,而我将努力用风水学最可亲易懂的面目,从大地之道开始,和您一起观照“心中的日月”。
编辑推荐
《每天设计新生活:18讲》是中国风水第一人红尘大师传授平凡生活中的命理,《道德经》其实很现代!《道德经》其实很未来!《道德经》蕴含了风水密码!《道德经》让你分分钟把握明天!《每天设计新生活:18讲》不讲“秘授”,这里无所谓“学”,无所谓“习”,更无须“记”。随意翻阅,便得灵透,看后便撂下,视野大不同。换个角度看人生,你会收获不一样的新生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