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艾尔曼 页数:217 译者:赵刚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从清代社会经济的背景考察江南学术共同体的演变过程。这一考据学赖以生存的江南学术共同体后为1850年爆发的太平天国战争摧毁。本书还着重讨论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的文化中心城市苏州、杭州、扬州、常州,力图透过政区和地方史的视角展示考据学的崛起。与传统著作中俯拾即是的思想研究理路不同,本书更注重“哲学的框架”。
作者指出,18世纪晚期的中国历史,实际上是17世纪以来政治、学术变革的延续及其发展的极致,其影响甚至播及19世纪乃至2。世纪。18世纪的历史是17世纪满族入关到19世纪西方入侵的漫长历史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不应被孤立出来,搁置一边。
本书的研究,是对有关这段历史的传统观点做出的进一步的修订和检讨,作者分析了18世纪众多的历史线索,是美国史学界研究中国史的一部承前启后的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意义。
作者简介
本杰明·艾尔曼
1946年出生。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历史系教授。他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思想与文化史,1000—1900年;中华帝国晚期科技史,1600—1930年;中日文化学术交流史,1600—1850年。主要著作有:《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晚期中华帝国科举文化史》、《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科学在中国,1550—1900》等。
书籍目录
著者中文版序
著者初版序
第一章 中华帝国晚期的学术话语革命
第一节 江南学术界的内外环境
第二节 清代政治与学术
第三节 理学的解体
第二章 考据学派与共认的认识论观点的形成
第一节 考据学的出现
第二节 明亡的冲击
第三节 实证学风的冲击
第四节 专业化与实证学风
第三章 江南学者的职业化
第一节 考据学派的社会起源
第二节 中华帝国晚期的职业化
第三节 官方与半官方赞助
第四节 江南学界与书院
第五节 士大夫社会角色的转变
第四章 学术、图书馆、出版业
第一节 江南的藏书楼
第二节 江南出版业
第三节 资料收集与考证研究
第四节 乾嘉时代的目录分类
第五章 江南地区的学术交流网络
第一节 通行的研究方式:札记体著作
第二节 考据话语中资料运用
第三节 协作、书信和会晤
第四节 累积性研究
第五节 学术发明权的争论
第六节 考据学派的“进步”意识
第六章 考据运动的终结
第一节 考据运动的衰落
第二节 太平天国起义的冲击
结论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一、17世纪的学术界 政治性社团在明末最后几年蓬勃发展,它不仅批评时政,还重视博学求知。清军入关后,这种学风被劫难幸存的知识分子延续下来。党社不仅发挥政治作用,也是复兴古学的论坛。它们的复古主张同样会把自身引向实证经验学风。大久保英子指出:顾炎武、黄宗羲都与复社有联系,这表明考据学派的兴起与复社有关。艾维四也指出,顾、黄的经世思想代表了1630~1640年复社极为重视的经世学风的最高成就。 顾炎武、黄宗羲、万斯同等人被视为明清之际儒学话语转变期的过渡性人物。许多社团成员认识到需要改革学风和教育,因而转向严谨的实证研究,以重新恢复经典原貌。他们研讨汉代文献,朦胧意识到在即将兴起的汉学思潮阐发的认识论变化,开始掀起对空疏武断学风及泰州“王学左翼”倡导的反礼教思想的批判(详参第二章)。 明末复古运动掀起了重新审视时尚学风的高潮,它鼓励学者回归儒学话语的两大柱石——经学与史学。17世纪,“杭州读书社”之类的社团把“博学”视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他们重新把教育重心放到儒家文献研习之上。黄宗羲是读书社活动的积极参加者,他称赞该社领导人张歧然(1600~1664)运用训诂、地理知识解决经学问题。 在清朝入关后的艰难岁月里,某些社及其他类似的团体幸存下来,多数社团解散了。这些劫余幸存社团的成员由于顾忌禁令,回避表达公开的政治不满,喜欢在私下场合进行非正规的讨论。一些学者希望逃避名声,以及因名声远扬而对学术研究产生的无法避免的干扰。与此同时,清政府对汉族士大夫的政策日趋强硬,以防止明末党争的复活。社团逐渐成为纯粹的学术组织和诗文集会。清朝禁令包括1652年禁止士人组建社团、举行政治性集会、游行示威的规定。1660~1661年,清朝又借奏销案镇压士大夫,并颁布更严酷的禁令。 尽管如此,多数社团成员和江南明遗民仍以吟诗作文为掩护,继续在明清之际出现的文社中聚会。顾炎武与其挚友归庄(1613~1673)即参加了惊隐诗社,它是清入关初期最大的社团之一。惊隐诗社建于1650年,经常举办各种活动,后来因个别成员参与编著清廷严禁的亡明史受到迫害才告解散。顾炎武和其他学者侥幸摆脱了这一事件的牵连。顺治时期,汉族士大夫异常关注那些既与自身有关,又涉及故明复杂历史的社团。 阎若璩与望社就存在密切联系。该社由他父亲阎修龄在江苏淮安协助创办。望社尽管以阎若璩不太擅长的诗文为主,但毕竟为他提供了一定的学术训练。阎还通过这一渠道结识了其他学者。当时,“怪”画家明遗民傅山是他家的常客。傅山因峻拒1679年的博学鸿词科而留名青史。他与年轻的阎若璩讨论各种学术问题,它们内容广泛,从利用金石铭文纠正经史典籍的讹误到学术本身的性质。 在清初士大夫建立的学术社团中,黄宗羲、万斯大(1633~1683)、万斯同领导的社团所从事的学术活动可能最具代表性。他们称自己的社团为讲经会。讲经会建于1658年,反映了江南学界的重要思想转变。
编辑推荐
《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出版后,得到欧美、日本汉学界的好评,获1985年度费正清奖,日文本正在筹划之中。《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第一版售磬之后,哈佛大学出版社又于1990年出版了平装本。《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综汇学术史、社会史于一体的研究方法,它采用了欧美最近出现的“新文化史”方法,这种方法摒弃了传统学界将思想史与社会史割裂开来的作法。《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的研究,是对有关这段历史的传统观点做出的进一步的修订和检讨,作者分析了18世纪众多的历史线索,是美国史学界研究中国史的一部承前启后的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