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帝国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英]安吉拉•萨伊尼  页数:196  译者:罗飞燕,陈建英  
Tag标签:无  

前言

1881年,在英属印度北方省份巴赫沙里(Bakhshali)的一个村子里,一个正在田地里挖掘石头废墟的农民有了新的发现。    他发现了几片破旧的桦树板,每一片的上面都用细小的黑色字体刻着当地方言。这种方言非常古老,以至于几千年来人们都很少见到,更别说使用它了。但它们所蕴含的,甚至它们所带来的影响,却远远超越了它们所属的时代。它们不像其它在欧洲和中国发现的中古时代的文本,往往关乎宗教、哲学或者艺术之类。它们的页面有着显著的特点,一些符号是垂直写下,另一些则是水平排列:而所有这些,又都被粗线一一分开。    这是一本关于数学运算的课本。    它就是后来人们所熟知的《巴赫沙里手稿》(BakhshaliManuscript)。历史学家们相信,手稿成书于公元700年,是亚洲现存最早的科学文本之一。那个时候,印度人已经在使用小数点、平方根和代数了,而西方人直到数个世纪之后才听说它们。其实,在更早的200年之前,数学家阿耶波多(Aryabhata)、婆什迦罗(Bhaskara)和婆罗摩笈多(Brahmagupta)就发明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数字。事实上,婆罗摩笈多是第一个普及零的人。零的普及,使所用到的方程式能够应付所有的数学运算。印度天文学家也一直被认为是第一个计算出地球是沿着自轴线旋转而创造出白天和黑夜的人。    然而,在1881年,巴赫沙里仅仅是一个贫困国家中的一个农耕村庄而已,能给世界提供的也就是茶、棉花和香料罢了。欧洲的启蒙运动发生了。用实验来检验假说的现代科学并没有出现在印度,而是出现在伦敦的皇家科学院里。零在欧洲一直被人们使用,但是它的最初来源却被忽视了。而和这些数字一道,巴赫沙里手稿也离开了印度,去往了英国。    它的行程止于牛津大学。至今,它还躺在那里,储存在玻璃杯里,被放置在古老而著名的牛津大学图书馆。在它被农民挖掘出来后的一个世纪里,美国、欧洲和日本都成了全球的超级大国,印度却落后了。只有现在,人们才开始怀疑这种局势是否将有所改变,亚洲国家能否再一次成为强大的经济巨人,收回原本属于他们的科学与技术的传奇。在那些高科技中心,类似美国硅谷,人们正思考着这样的可能性。斑驳的牛津大学图书馆的深处,落满灰尘的书卷和大英皇族的肖像上,这古老的文本悄无声息地提醒着人们,印度可能曾是所有民族中最强大的科技之邦,甚至是极客(Geek)的发源地。

内容概要

  主流媒体一直对我们说:和高速崛起的中国相比,印度阿三不值一提!但事实是,这错了,而且大错特错!
在英国,每5个医生就有1个是印度裔;  在美国,每6个工程科学家就有1个来自南亚;在硅谷,有1/3的工程师是印度人,由印度人经营的高科技企业多达千家;
……
  英国 BBC
80后美女记者安吉拉?萨伊尼深入印度,不仅目击了满眼是贫穷与落后的混乱的印度,也看到另一个建立在庞大的英语中产精英族群上的可怕而强大的印度。经过与印度无数貌似苦行僧或书呆子的极客们的深度接触,她得出了一个令自己也大吃一惊的结论:下一个接管世界未来科技的帝国不可能建立在征服、石油或矿产之上,而是建立在人民的聪明才智上,这个当然的未来帝国既不是美国,也不是中国,而是印度!?
读了本书,每个有志于在未来世界大展宏图的中国青年都会时时提醒自己:极客正在接管世界,而我们的强邻,可能人人都是极客!
现在,先让我们看看,我们的对手究竟在干些什么?

作者简介

 安吉拉·萨伊尼(Angela
Saini),1980年出生于英国。安吉拉?赛尼是一个科学记者,并为英国广播公司、《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连线》杂志(The Wired)和《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作报道。2008年,她获得了欧洲电视新闻奖;2009年,她被评为欧洲最优秀的青年科学作家。她的个人网站:http://www.angelasaini.co.uk。

书籍目录

序言 简介
第一章 智力游戏
第二章 电子城
第三章 长寿香蕉
第四章 众神之车
第五章 读心机
第六章 极客规则
第七章 不可思议的药物
第八章 智囊团
第九章 火箭科学
参考文献
鸣谢

章节摘录

坐在搁板桌一边的是个10岁小男孩,他一只眼睛上有个深棕色的胎痣,看起来像熊猫眼一样。另一边坐着一个中年妇女。在他们之间放着一个白绿两色的塑胶棋盘,旁边一群大眼睛小学生紧密地注视着他们。    她直线移动王后。在这个位置,他能轻易地用他的国王把它吃掉。男孩敲着下巴问道:“为什么你把它放着这儿?”    她意识到她的错误,把棋拖了回来。    我站在有着回音的学校大厅,它位于印度新德里的一个高档社区。早晨,外面的交通很嘈杂,机动三轮车在踏板车和汽车之间横冲直闯。然而,这里面却是另一番景象,五百个人静静地挤在长凳边,在这个城市奖金最高的象棋联赛开始前,欣赏这珍贵的一刻。这项公开赛非常受欢迎,每到此刻,组办方的凳子都不够用。孩子们和他们年老的祖父们坐在前排,西装革履的教授们和满是络腮胡子的出租车司机靠着墙,流浪汉则在门口凝视着。    印度人爱国际象棋,其普及程度全球排名第四。棋手们坚持认为这是一项运动,超过了排名第九的美国。但是,关于这个场景有一些不同寻常的东西,通常说来,印度不是一个喜好运动的国家。实际上,除去板球和其它一小部分运动以外,在这个国家,国际象棋是一个极少的例外。    就拿奥林匹克来说。在现代运动历史上,美国赢得了2549枚奖牌,英国赢得了737枚,中国赢得了429枚,甚至在东欧的白俄罗斯民族都为自己的国家赢得了73枚奖牌。但是,你几乎把运动方面的记录卷到底了才找到印度。在整个奥林匹克运动史上,印度仅赢得过两枚奖牌。考虑到这个国家人口众多,象棋一直像个谜,令体育专栏作家困惑多年。    因此,几年前,两个美国研究者决定展开调查,一个是来自美国杜克大学桑福德公共政策研究所的安尼路德·克利须那(Anirudh Krishna),一个是来自美国国会饥饿中心的艾瑞克·哈克伦(Eric Haglund)。他们估计,一个像印度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本应该在2004年奥运会上赢得157枚奖牌,却没有实现愿望。自然,这样的失败要考虑到培养优秀运动员的花费过于巨大,而且无数印度人是绝没有希望成为职业运动员的可能。奥运会的成功不只是由财富和规模决定的,它也由教育水平、健康水平以及体育设施水平这些因素决定的。因此,研究员们再一次对这些数字进行了处理。考虑到体育运动的成功是由无数的因素决定的,他们想出了一个更加保守的估算方法。    他们说,印度本来应该在2004年奥运会上获得大约14枚奖牌,但是却没有。    尽管现实中,这个国家赢得过一枚奖牌,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它预想的金牌数和实际所得之间有这么大的差距。    “印度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体育文化,”富有印度体育专栏经验的罗西提·布里吉纳什(Rohit Brijnath)很坦率地向我解释。在他为之写作多年的印度体育杂志倒闭后,如今布里吉纳什为新加坡的《海峡时报》(Straits Times)工作。“就个人而言,作为体育专栏作家,我感觉在许多运动员中缺少一种内驱力。我无法理解。现在要好些了,但是早前,你到处都能发现人们的那种内驱力,像20世纪60年代的400米选手米哈·辛格(Milkha singh)除外,他过去常夸耀自己训练艰辛,以至小便都带血。我的推测,这仅仅只是我个人的想法,”他补充道,“我们更适合射击、台球或者剑术这种手眼并用的运动,或者只动脑的象棋运动。”    公开的现金奖励的象棋联赛即将在学校大厅开始。一个穿着橙色莎丽、贴着红色宾迪(Bindi,印度女人贴在眉心之间的一种吉祥物,象征好运和祝福)的女人走向舞台中央的麦克风,快速地浏览了一下比赛规则。“选手们,准备享受这场比赛吧!”她宣布比赛开始之后,房间变成了一个充满洗棋子和滴答钟声的热闹场所。每个棋手都在梦想着有朝一日成为象棋大师,和21个其它印度人分享这个荣誉,这其中包括目前世界上的象棋冠军。    我转向64岁的世界象棋联盟的国际裁判瑞德·夏玛·瓦里(RadheShyam Tiwari),想听听他的意见。他玩这个比赛已经有四十年了。看着我们旁边那桌棋手,他考虑了很久。“嗯,印度人,基本上对智力游戏都有一种愉快的嗜好,”最后,他用他的舌头卷着每个“R”说道,“我们都很擅长智力上的东西。智力使我们变得至高无上。”    “我们国家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其预算超过了十亿卢比。但是,那些运动员仅得到一个类似银牌的东西,”维杰·辛格(Vijay singh)教授口齿不清地说道。在他继续说下去之前,他停顿了一下。他喜欢成为引人注目的人。“但是我们,我们总是得到金牌。”    他穿着磨砂牛仔,戴着扁平帽子,在紧挨着旧黑板的阶梯教室前站着。他过去是一位老师,现在主管着这个国家的国际科学奥林匹克训练中心。尽管他听起来好像和奥林匹克运动会有什么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是面向高中生的奥林匹克竞赛,以小组形式把来自全球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在一系列的书面测试和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实际测试上展开竞赛。今天,辛格正为大约一百个物理老师举办一场“公开露营”比赛,他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进入这次比赛。    投影机射在屏幕上的问题比我们想象的都要难。幻灯片晃了一晃,这是1999年夏天在意大利举行的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带有挑战性的第二题。辛格解释道,这是被称做安培(Ampere)对决比奥-萨瓦(Biot-Savart)的难题。我们必须弄清楚这两个相关的方程。一边是由法国物理学家安德烈-玛丽·安培(Andre-Marie AmpSre)提出的,另一边是由物理学家让-巴蒂斯特·比奥(Jean-Baptiste Biot)和菲利克斯·萨瓦(FelixSavart)提出的,两者都极好地描述了电磁现象——为什么带电流的线穿过它会产生磁场。P14-16

后记

一个人独自穿越印度旅行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要感谢的人太多了,一张纸是写不完的。但是,如果没有我的代理人,皮特·塔雷克(PeterTallack),或者鲁伯特·兰卡斯特(Rupert Lancaster),凯特·迈尔斯(Kate Miles)和他的霍德(Hodder)团队,还有托马斯·亚伯拉罕(ThomasAbraham,另一个极客)和他在印度小斧(Hachette India)的团队,我肯定是不可能开始我这段旅程的。    对于后勤支持,我想谢谢巴巴原子研究中心的瑞泽·库玛尔·夏尔马(Raj Kumar Sharma),基因组学和综合生物学协会的维诺德·斯卡利亚(Vinod Scaria),塔塔咨询服务集团的斯塔·斯瑞卡斯(Seethasrikanth),印度科学大会的嘉雅·耐尔(Jaya Nair)和makemytriD.tom网站。在英国和美国,美国数学学会的詹姆斯·科贝特(JamesCorlbett),布莱思·克莱格(Brain clegg),大卫·卡斯特(DavidCastle),帕特里克·艾恩(Patrick Ion)给了我很多帮助,还有牛津大学的吉莉安·伊维森(Gillian Eveison),伦敦大学学院的戴夫·塞尔伍德(Dave Sellwood),伦敦大学皇后玛丽学院的阿曼达·布朗(AmandaBrown),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的罗宾·格拉姆斯(Robin Grimes),联合大学的金姆·普拉科夫(Kim P10kfer)。还要感谢萨米尔·谢莉登达(SamirSheldendar),鲁塔·尼姆卡(Ruta Nimkar),萨曼塔·哈克(SamanthaHaque)和瑞玛·赛尼(Rima saini),感谢他们慷慨地抽出时间校订本书。    尤其要感谢我在新德里、伦敦、纽约和尼斯(Neath)的朋友和家人,在这部《极客名族》还没完稿之前就成了它的超级粉丝。    最后,穆库尔(Mukul),我们把船停下去吃个汉堡吧,我请客。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关于极客文化(Geek Culture)最有意思也最有前瞻性的书。安吉拉·萨伊尼(Angela Saini)深入印度,在这片贫穷与丰裕、混乱与秩序并存的复杂的国土上,发现了印度最具有未来性的亮点:这是一个极客民族!这些神秘而古怪的人民在古代就向世界贡献过博大精深的宗教与神话体系,也展示了极其发达以至于令人不可思议的数学、天文学、建筑学,现在,千年沉寂之后,某种力量复苏了──他们正以一种迷狂般的极客文化,在高科技领域重建其失去的神话国度。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和其他新兴经济实体相比,印度的优势在于其完善的民主制度、独立的司法体制、安全高效的金融体系、对知识产权和资本市场的保护,以及英语的全民普及。但《极国帝国》提醒我们注意到了另一个也许是更关键的决定性因素:人的因素。当这个宗教大国把科学如信仰一般对待之时,这片土地上无数的技术怪杰将要改写的不仅是印度的面貌,而是整个世界。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非常棒!当所有人都对印度的崛起议论纷纷并猜疑不已之时,《极客帝国》带我们进到了印度极客们异彩纷呈的创意现场:从发达的信息技术、生物制药到领先的核能技术与太空科技;同时,也让人见识到更多光怪陆离的矛盾现状:文盲大军、软件苦力、填鸭式教育、全民迷信……总之,这本书和印度本身一样精彩!    《波士顿邮报》(The Boston Post)    如果你看过世界上最有前途的极客、麻省理工大学(MIT)的印度天才普拉纳夫·米斯特里(Pranav Mistry)在TED大会上对他可能改变世界的伟大发明──“第六感科技”的现场演示,你就会毫不犹豫地承认安吉拉·萨伊尼在《极国帝国》中提出的看法:印度科学即将接管人类未来。下一个比尔·盖茨将是一个印度人!    《卫报》(The Guardian)    好好看一下《极客帝国》这本书吧。很显然,在高技术领域,印度人已经着了魔,并找到了点石成金的法杖。世界无法阻止他们的前进。我们应该准备好享受他们的成果,并习惯这种生活。    《连线》杂志(Wired)

编辑推荐

谁是极客?谁在改写人类的运程?    100年以前,可能是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20年以前,是微软的比尔·盖茨和苹果的斯蒂夫·乔布斯;今天,既是谷歌的拉里·佩奇和脸谱的马克·扎克伯格,也是《生活大爆炸》中的谢尔登与伦纳德,更是《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兰乔;那么,在明天,谁是下一代绝世极客?美国、中国、印度……谁能成为领导未来的极客帝国?    这本《极客帝国》由安吉拉·萨伊尼著,带领我们深入这个重拾科学文明的古国,见识到印度在一群科技极客的努力下,已经在太空科技、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核能方面,展现惊人成就;同时也让我们窥见印度社会内部的种种矛盾和奇特现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极客帝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3条)

 
 

  •   以前对于印度的印象是人口密集、城市脏乱、经济落后、宗教种类繁多、圣人神人迭出不穷。。。一个既神奇又怪异的民族。后来看到的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和麻省理工大学的IT天才普拉纳夫•米斯特里在TED展示他的惊人发明“第六感装置”的演示视频后,我才发现自己对于印度这个国家了解得实在太少了,甚至可以说完全不了解。

    在国内很少能看到关于印度,特别是讲述现代印度社会的书。这本书可以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了解印度这个日益强大的中国邻居的全新窗口,作者通过类似游记的叙述方式为我们展现现代印度社会如何在向一个即将改变世界的极客帝国转变。很有趣的一本书,读后更坚定我要去印度这个神奇国度的决心
  •   关于印度我们知道些什么?能歌善舞的男女?生活大爆炸里宅男科学家不喝酒就无法和女人说话的Raj? 印度阿三的“美名”?佛教的发源地?极具印度特色的印式英语?世界上最大的药品仿制工厂?昔日的四 大文明古国?我们对现代的印度的了解是不是表面了一点,陈旧了一点?这本书正好帮我更新了很多对 当代印度的知识。熟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同属亚洲大国,我们怎么能无视他们的存在,面对正在 日新月异地悄然崛起的他们,而熟视无睹呢?关于GEEK我们又知道些什么呢?高智,高能,宅,IT高 手?我身边倒是有几个自封极客的怪胎。这本书的书名看起来似乎很惊悚,但读过后,结合记者出生的 作者真实而令人信服的第一手资料的思考,我认为,这绝对不是耸人听闻。我觉得看过此书的人,都会 认同我的观点!
  •   虽说心理其实不大喜欢印度,但不得不说,印度人真的超级厉害,尤其是极客们!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很恐怖。以前听到的总是印度多么贫穷,印度人多么滑稽。从来没有想过,或者是不愿意去想,印度人还有如此科学、严谨、固执有偏执的一面。或许,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邻居们了!!!
  •   总是看我们自己自我吹捧勤劳智慧,现在终于可以换个视角看一个英籍印裔人对其民族的发现与评论,比较客观,而且更新了对印度的固有看法,值得一读。只是翻译水平较低,而且竟然有很多不通顺与错字的地方。
  •   印度这个古老的国度有其特有的文化,印度虽然文盲占大多数,但是印度人中受教育的那部分人智慧的人挺多的.
  •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新时代的怪才=极客(特别是计算机领域)。这个帝国里的人都很奇特,都很宅,整天闭门造车,各种灵感信手拈来,好希望自己也能变极客,哈哈
  •   双十二搞活动时买的!才3折!真是物超所值啊!用来了解一下总是被中国人所误解的印度!
  •   一个正在崛起的极客帝国。
  •   看了这本书,我算是明白了,极客~~~一般的教育是教育不出极客的,极客根本就是怪胎的代言词嘛,那些还埋头死读书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
  •   一个宅在实验室里的古怪民族如何撼动世界?
  •   现代科技,确实造就了太多我们无法想象的东西
  •   看看全球国家计算机带来影响范围
  •   喜欢一本书,比其他事情都要更有意义
  •   很好很不错,很喜欢下次继续当当买书
  •   就是感兴趣而已
  •   好书好书。。。。。。。
  •   慢慢看,再来评价
  •   还没看。应该不错,最近活动比较多,结果收了一堆书,慢慢看吧
  •   了解什么是GEEK文化
  •   屯着………………………………
  •   超级好看,超级好看
  •   还没看。。。。。。。。。。。。。。。。。。。。。。。。。。。。。。。
  •   印度在我们看来是一个野蛮无组织的国家,但是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不一样的民族
  •   还没看,书的包装不错,猜想着内容应该还可以。印度,古老而神秘的民族。
  •   书有封膜,包装不错!看了简介之后,对印度也很感兴趣,遇到正好打折,就买了。内容还没看,希望物有所值。
  •   看了大爆炸后才想卖得 想不到RAJ老家这么N
  •   在该领的确太雷人了,我们应该正视。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为我所用
  •   很片面的一本书,但是我想了解一下。
  •   这种很一般,内容也还行,没有什么比较出彩的地方
  •   感觉里面内容不错
  •   写得不深,读完后印度民族的特性在脑海里没有一个概念
  •   感觉还行,不过似乎有点以偏概全,就像书中所说,由于经济差异导致的长期落后也不是一下就可以追回来的,至少50年内,印度还是占不到主流吧
  •   就是记闻 没有极客的严格逻辑
  •   这个名字让人想起 黑客帝国,还没看呢,只是印刷质量不怎样,而且书还脏了……
  •   看看他们的故事,虽然也看过很多了,不过多看点还是不错的。向他们致敬
  •   有塑封,还可以。。。物流很及时,满意
  •   感觉内容有点乱,一般。
  •   读起来别扭,感觉是翻译的有问题,看到出现"印度有35亿不识字的成人"这些数据常识的错误,没有勇气再看下去了。这是科学记者的作品,科学啊
  •   简介看着还可以,实际内容不是很喜欢,翻译的作品,内容不是很好看
  •   书内容一般没有束说服力
  •   感觉一般般,不值得一看。
  •   质量很好。就是插图太单调了,基本每页都是一副眼睛放在页面中间。别的还不错,写的挺真实,不过风格有点单调
  •   大略看了看 纯属对别人的一些看法的简单浏览 过多的景物描写没意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