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田浩 页数:192 译者:姜长苏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南宋时期,中国文明正面临严重危机,而正是对社会与政治问题。的忧患,在当时的儒者间引发了“道德伦理”与“事功伦理”之争。“明道谊而计功利”,遂成为冲出程朱框架的新口号,显示出儒学发展的新倾向。在“责任伦理”的原则已成为共识的今天,重新回顾这段思想脉络,或可为儒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回应,寻找到传统的哲学资源。
中国思想史这门学科的使命,乃在于潜心到过去的生存境遇下,考察古人的思维过程。田浩教授的这本成名作,在新发现的陈亮作品的支持下,具体探讨了陈亮思想的演变过程,尤其是在宋代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参照着两位论辩对手的具体阅历及性格,展示了陈亮、朱熹间的“道德与事功”之辩,从而再现了中国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历史性。缘此,本书被汉学宗师史华慈推许为自己所读到的“以西方语言叙述宋代儒学思想多种特征的最生动、最易理解的作品之一”。
作者简介
田浩(Hoyt
Tillman)1944年生。本科学习美国史和欧洲史,研究生转向中国史研究。1976年取得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导师是史华兹(BenjaminJ.Schwartz)和余英时。毕业后,他加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历史系,主要从事宋元思想史研究。著有《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儒学话语与朱子说的主流化》等,编有《宋代思想史论》。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
序
谢辞
导言
众家眼中之陈亮
本书对陈亮的评价
新发现的陈亮著作的1212年版本与标准版本
第一章 儒学两极化及其在宋代思想中之演进
早期儒学中的问题及分化
宋学内部的倾向:从道的全体到道的部分
道学及其与宋学中其他派别之冲突
南宋:从宽容到对立
12世纪80年代陈亮挑战朱熹前的浙江道学
第二章 陈亮思想与性格的发展
1143—1168:陈汝能在年轻时代
1168—1 178:陈亮在道学与政治保守主义的过渡阶段
1178—1194:陈同甫在功利主义与相对主义阶段
第三章 争论过程中的性格因素及二者关系
第四章 政治中的道德问题
陈亮:功利主义的事功伦理学
朱熹:个人德性与动机伦理学
第五章 历史中的道与其他价值
陈亮:相对与内在的道
朱熹:基本价值的永恒完善
陈亮的相对主义与某些政治原则的绝对性
第六章 从收复华北及学派分化看政治与朱陈之辩
关于收复华北之不同观点
朱陈之辩对于学派分化的影响
结论
章节摘录
陈亮科举失败,无法在政治上发言,这引他走上了道德修养之路。但是接连的挫折以及未能及时掌握修养方法使他确信追求成圣是无益的。 另外的个人因素或许对这些思想转变起到了作用。首先,除了吕祖谦外,陈亮其他的以道学为宗的老师都死于1172到1174年间:芮烨死于1172年;薛季宣死于1173年;周葵死于1174年。这几年标志着陈亮道学著作所达到的高峰。吕祖谦在1181年去世前访问过他几次,朱熹于1182年来过一次,陈傅良于1187年来访。除此之外,自郑伯熊1176年过访以来没有其他重要道学人物拜访过陈亮。1178年的重要交流则是在他与叶适及爱国词人辛弃疾(1140-1207)之间进行的。这些主张经世思想及抗击金人的学者都是陈亮一生最后阶段中最亲密的朋友。朱熹与陈亮在1182年就开始互访并通信,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复杂而特别。第二,陈亮在1172年开始执教,而在从学人数逐渐增多之后,他便研究其思想中隐含的与传统不相契合的因素,这也许并不仅仅是巧合。第三,他的经济状况最终得到改善,虽然这种相对改善的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但无疑其中有学生的资助。1176年他最小的弟弟陈明从在1160年寄养的张家回来了;也许他弟弟带回一笔钱财。陈亮经济条件的好转大概有助于他1177年返回太学,致力于科举成功以及向皇帝上书这些事的发生。他的挫折感仍是因为中举入仕的破灭。 陈亮甚至在1178年上书中表达了对皇帝的不满。在第一书中,他称自己年轻时有经略四方之志以及探讨从汉至唐朝代盛衰之究竟的抱负。对皇帝王霸的研究拓宽了陈亮的理解,他认识到那些从事“正心诚意”空谈“性与天命”②的学者是如何肤浅而不切实际。 ……
编辑推荐
田浩教授的《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对使中国思想为人理解有大的贡献,而且特别有助于向我们展示中国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与历史性。本书选择了12世纪中国儒家思想的某些关键问题,这些问题包含在两位对手——朱熹与陈亮之间所发生的论辩之中,认为中国的功利主义伦理取向能与儒家伦理相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