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束缚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 克利斯·波杰里安  页数:277  字数:180000  译者:施清真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她盯着照片里那骑单车的女孩许久,心跳不禁开始加快。拍摄地点离她受到袭击的小径可能只有半英里,她必须知道他为什么拥有这张照片……
那年秋天,大学二年级女生萝芮儿在一次外出门骑单车途中遭受攻击,她的人生从此改变。原本活泼外向的她,躲进摄影的天地,并奉献时间到一家流浪汉收容所担任社工。
多年之后,一名曾待过收容所的老人鲍比过世,唯一的遗物是一箱他生前极度珍视、不给任何人看的照片。奉派整理这些照片的萝芮儿惊讶地发现,照片的拍摄技巧与质量极佳,当中还出现许多五、六○年代的名人肖像,以及她儿时的邻居与其房子。
基于好奇与歉疚,萝芮儿开始疯狂追寻鲍比谜样的身世背景。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她认出鲍比的照片中,有一张是摄于佛蒙特州的泥土路上,远远有个身着黑色短裤、色彩鲜明运动衫的女孩,独自骑着单车……
到底鲍比的真实身分是什么?他与萝芮儿之间有什么样的牵连?
当现实的世界无路可走,萝芮儿与鲍比又要如何面对自己故事的真相?
被层层迷团所困扰,萝芮儿越来越确信,鲍比的一些照片揭示了一个深深隐藏的黑暗家庭的秘密。她对真相的追寻将导致她离自己以前的生活更远——和那些声称想拯救她的探究者进入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

作者简介

克利斯·波杰里安(Chris
Bohjalian)1960年生于纽约,1982年毕业于阿默斯特学院,是《柯梦波丹》、《读者文摘》、《波士顿周日环球杂志》等多家期刊的撰稿人,并辟有个人专栏。他是美国最受欢迎的小说家之一,其作品倾向于围绕普通老百姓面对在不可预见的情况下产生的极其困难的状况,往往侧重于一个具体问题,如无家可归,动物权利和环境保护,并往往以性格为导向,围绕复杂且有缺陷的主角和次要人物循环。他的很多小说故事都发生在真实的佛蒙特州的一些虚构的城镇,以至于让众多读者误认为确有其地。
克利斯?波杰里安迄今已发表小说13部,包括曾入选《出版人周刊》“最佳好书”、“奥普拉读书俱乐部”选书的《纽约时报》畅销作品《助产士》。此外,他也有多本着作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野牛战士》2002年获颁“新英格兰最佳小说奖”。《旧金山纪事报》描述他的作品为:“平凡人物在心痛时刻所表现出来的优雅与尊严”。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6种语言,销售近500万册,其中3部作品曾被改编成电影。他和妻女现居佛蒙特州。

章节摘录

  第二九八七三号患者  ……患者依然一心想着那些老照片。不停提到它们,想知道我们把它们放  在哪里。打算将来举办展览——一个“引人注目的展览”……  诊疗计划:  续服risperidone三毫克,口服,一天两次  续服valproate一千毫克,口服,一天两次  基于安全考虑,目前暂不准许外出。  ——精神科主治医师肯尼斯?皮尔斯的纪录佛蒙特州立医院,瓦特伯瑞,佛蒙特州  帕梅拉比她的律师先看到佛蒙特州游民收容所在报上刊登的广告,她立刻晓得此事与她弟弟、和她弟弟的作品有关。  她知道回忆确实古怪,尤其到了她这把年纪。因此,当她想起罗勃时,不是想到一名成年男子,反而马上想起那个自己从护士手中接过来的小婴孩,她对爸妈的宾客展示小宝宝,好像他是她自己的小孩似的。从某些方面而言,他确实是的。她帮他换尿布,也帮忙喂他;她把他抱到花园,抬高他的小脸凑近玫瑰花,好让他闻到花香;她让他嗅闻小马,小马也嗅闻他。他出生之后的头几年,她爸妈的婚姻关系显著改善,在她的童年中,只有那段期间爸妈没有吵架,他们说不定连酒都少喝了点。小弟非常逗人喜爱,身上带着爽身粉的味道,妈妈或许从来没有像那段期间那么快乐过。黛西当时年纪也还轻,人生中却已印上许多失望的印记,但当她抚育小宝宝时,种种失望似乎变得比较容易承受。  很不幸地,这种情况持续不久,也无法持续。汤姆和黛西婚姻中的裂痕已经深到一个小宝宝无法填补的地步,任何一个小宝宝都不行。尽管如此,帕梅拉依然期待、祷告、渴望那个小宝宝能够引发闪电般的奇迹。那个摇摇学步的幼儿。那个小男孩。  帕梅拉曾在某处读到,婴孩刚出生时只看得到黑与白,还无法区别色彩。基于种种原因,她觉得这一点相当有趣,但最主要是出于她对弟弟最初的记忆。那是他出生后的第一个夏日,爸爸不在家,妈妈和一些朋友吃完饭之后回到家,保母刚好把她和弟弟从午睡中叫醒。他们通常不在同一个房里午睡,但在那个湿热的八月午后,他们却一起在小客厅里休息。小客厅外面就是阳台,保母可以打开法式落地门让海风吹进室内,所以让他们在这里午睡。  黛西拿出相簿,相簿里贴着尺寸较大的照片和人像照,大部分是她少女时代在路易斯维尔的照片,她带着两个小孩坐到沙发上,她让罗勃在她大腿上坐直,好像是帕梅拉的玩具熊似的,帕梅拉则挤在她身边。她闻起来有股柠檬和薄荷的清香,然后,她告诉孩子们照片中每个人的故事。大多当然只有帕梅拉在听,因为罗勃当时仅仅三个月大。帕梅拉虽然已经记不清那天下午妈妈说了哪些关于外公外婆、表兄妹、阿姨、舅舅,以及追求者的事情,但她确实记得一件事:她和妈妈早就准备翻页,弟弟却仍然盯着照片,他经常伸出胖胖的小指头,碰碰黑白照片上、早已过世的路易斯维尔费氏家族成员。  摇摇学步的他深受那个相簿吸引,年仅四、五岁时,他和帕梅拉经常翻阅妈妈的整套相簿,他们把相簿当作童话故事,帕梅拉也借用这些照片帮他编了床边故事。后来他也开始编故事给她听,故事通常不含暴力色彩,也远不及那些吓唬小孩、充满巨人女巫和精灵的传统童话可怕,但他们编的故事很奇怪,而且大多很荒谬。他才九、十岁,但帕梅拉已经看得出来,她弟弟正开始活在一个无拘无束、完全缺乏因果观念的世界里。  那正昭示了他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他大半辈子会怎么过日子。  因此,一看到报上的广告,帕梅拉马上打电话给律师,请他联络柏林顿的游民收容所。  凯瑟琳?马奎尔有对清澈的绿眼,被氯水浸湿的头发因岁月而灰白,绿眼却丝毫不失光彩,人们甚至觉得她的双眼有点吓人,萝芮儿就有这种感觉。她猜凯瑟琳有五十岁,年纪不会比她大一倍,但凯瑟琳身材纤细、秾纤合度,看起来年轻多了。萝芮儿受到袭击、重回泳池之后,她们已经一起在佛蒙特大学的泳池游了六年泳,平日每天早上五点四十五分在更衣室碰面。二十年前,凯瑟琳只比现在的萝芮儿大几岁,就创办了游民收容所,这个机构等于由她独立创建。萝芮儿始终将此视为一项惊人的成就,她甚至不确定自己能否独力在家附近的人行道旁摆个卖柠檬水的小摊子。凯瑟琳把收容所和她就读高中的双胞胎儿子,视为自己毕生的使命。  九月的一个星期一,凯瑟琳近午时分带着一贯的自信迈入萝芮儿的办公室,双手抱着一个破旧的纸箱。她把纸箱轻轻放在地板上,一屁股坐进萝芮儿那张金属办公桌对面的折迭椅里。她办公室里也有一张这种坚固、别人不要的金属桌,只不过她的办公室稍微大一点。  “另外还有个信封,”凯瑟琳说。“但我把它摆在边桌上,忘了带过来。你很难相信他一年之内累积了多少报纸和垃圾邮件,那个家伙什么东西都不肯丢,真令人难以置信!”  凯瑟琳有个让一些人(特别是男人)讨厌的习惯:她每次说话都从中间说起,好像已经讲了好一会儿似的。但萝芮儿通常不以为意。  “你说谁?”  “鲍比?克洛克。你知道他昨天过世了吧?在新英格兰旅馆?”  “不,我不知道,”萝芮儿低声说。当收容所的街友过世,大家都会变得有点郁闷。有时不管他们跟死者熟不熟,一想到只有他们目睹那人的生命走向终点,大家就不免难过。他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死者最终变得多么渺小、空虚。“告诉我怎么回事?”  “你没听说吗?”  “我整天都在开会,或跟街友会谈。”  “喔,萝芮儿,真是抱歉!天啊,我没打算这样告诉你。”她说。这话或许属实,但萝芮儿知道凯瑟琳也可能就是想藉由这种方式告诉她这件事。有鉴于她的过去,每当发生不幸、或是悲惨的事情时,大家跟她说话不是过分小心,就是笨拙地随口带过。她爸爸过世时,姐姐卡洛打电话来告知这个消息,她们肯定讲了整整一分钟,萝芮儿才听出来卡洛是在用最迂回的方式跟她说明发生了什么事。卡洛刚开始讲得非常含糊,萝芮儿以为姐姐是要跟她说爸爸到国外出差、可能会好一阵子听不到他的消息等等,她觉得这根本无关紧要,实在不晓得姐姐何必打电话来。就鲍比的死讯而言,萝芮儿猜想凯瑟琳可能是采取相反的策略,也就是不经意地夸张一番,仿佛萝芮儿已经知道收容所的一位街友过世了似的。  “请继续,告诉我怎么回事。”萝芮儿坚持,凯瑟琳也照办。她从另一位房客上教堂途中发现鲍比的遗体开始,一直讲到社工人员艾米丽?杨和她多么轻松(也多么令人感叹)地,在星期天下午就清空了他的公寓。  “大约只花两个钟头,”凯瑟琳说。“你能想象吗?老天爷,我爸妈过世之后,我花了两年整理他们一辈子累积的东西,但像鲍比这样的人?我们把衣服收到两个塑料袋里,一个扔到垃圾箱,一个送到‘救世军’慈善中心,请相信我,扔到垃圾箱的那个塑料袋重多了。他的遗物大多只是报纸和杂志。”  “有没有任何信件?说不定他有亲人?”  “真的没什么东西,我的意思是,信封里有些快照,但我只匆匆翻了一下,我不认为它们跟鲍比有什么关连。你知道他是退伍军人吧?二次大战退役,所以他将被安葬在威努斯基碉堡旁边的墓园里。明天有个小型追悼会,你能参加吗?”  “当然,”萝芮儿说。“我不会错过的。”  “他真讨人喜欢。”  “没错。”  “虽然有点疯疯癫癫。”  “但和蔼可亲。”  “没错。”凯瑟琳同意。  “就一个老年人而言,他精力相当充沛。”萝芮儿说,她想到鲍比的模样,也记起他们最后的一些对话,对话跟往常一样有趣,却也一样错乱,跟其他进出收容所街友们的胡言乱语没什么两样,因此,她不难假定他告诉她的事情,其中一半都是胡诌或呓语。不同的是——而萝芮儿认为这点非常重要——鲍比很少认为自己受到迫害。对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而言,这点不太寻常,但她了解自己可能只看到他最好的一面。他们两人相识之时,他已经再次接受适当的药物治疗,但他很少对萝芮儿抱怨或痛骂,只有少数几次暗示这个世界有负于他。鲍比当然相信一些阴谋论,这些阴谋通常与他父亲有关,但基本上,他相信自己已经成功脱逃。“我最后一次看到他是两星期前的健步马拉松活动。”她加了一句。  “记得你们聊了什么吗?”  “记得。他跟我说他一九六三或六四年,曾经参加肯塔基州法兰克福的民权自由游行。大伙儿正要开始比赛,嗯,鲍比除外,他在起跑线附近闲逛,跟人聊天、晒晒太阳、享受湖边吹来的微风。我请他多说一点,他反而改变话题,告诉我他担心自己的胆固醇,所以每星期二和星期四,会把谷片倒在整整半杯的橘子汁、而不是牛奶里吃,还说他会在橘子汁里浇点酱油减低糖分,听起来很恶心。”  “你可曾听过他大声打招呼?”  “当然。”收容所的每个人都晓得鲍比的嗓音,即使已经年过八十,他的声音依然中气十足,除了酒吧或是棒球场之外,在任何地方听起来都显得不太搭调。  “亲爱的,我回家了……才怪!”凯瑟琳忽然大喊一声,模仿鲍比大声打招呼的声音1。鲍比来收容所看看有没有他认识的职员当班时,经常像个电视喜剧里迷上安非他命的老爸一样高喊这句话,连他第一次来到收容所、一辈子都没那么疲倦饥饿、是个不折不扣的游民的时候,也说着同样的台词。即使那时,他也不是一个惊慌失措的流浪汉。  鲍比稍微有点偏执,容易受制于偶发的幻觉?没错。但惊慌失措?一点也不!  “他曾让我大伤脑筋……”  “希望他态度还算和蔼。”凯瑟琳说。  “通常是。每次我在收容所,他刚好也过来晃晃的时候,总是开玩笑说我好嫩。我记得我们初识时,他以为我还是大学生,不相信我已经出社会两年了。”  “他曾跟你分享鲍比的独创智慧吗?”  “我想想,他说我太年轻、不可能了解露宿街头的生活。他告诉我,全佛蒙特州唯一真正安全的饮水在四十英里外、某一条流入凯特蒙特河的小泉。他跟我说林登?贝恩斯?约翰逊——没错,就是约翰逊总统——依然活在世上,他也晓得约翰逊住在哪里。他宣称有个周末曾跟鲍伯?迪伦和琼?拜西一起参加派对,他还说他在一栋隔着一道小海湾可以看到城堡的房子里长大。”  “我真喜欢那个男人的妄想。我们碰到的人当中,很多都认为自己是蓝波或教宗,要不就说他们瑞士银行户头里有好几百万,不然就说中情局、蓝波、教宗,或前三者在连手追捕他们。鲍比不是,他幻想着城堡,让人不得不爱。”  “嗯,但他确实看过恶魔。”萝芮儿说。  “对不起?”  “他只跟我提过一次,但他也跟艾米丽说过,有一次他看到了恶魔。”  “他有没有说恶魔长得什么模样?”  “我想他说恶魔看起来像个人。”  “哪个特定的人吗?”凯瑟琳问。  “我确定是他认识的某个人,但艾米丽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鲍比看到他的时候,服药的药效有多强?”  “说不定恶魔是女的。”  “或说看到她的时候?”凯瑟琳改口更正。  “我想相当强,不然你不会在雷鸟汽车上看到恶魔。”  凯瑟琳悲伤地笑笑,把头稍微侧仰,脸朝向萝芮儿办公室的那扇小窗,希望能够捕捉到一丝微风。萝芮儿觉得凯瑟琳自己似乎也在召唤关于鲍比的回忆,社工人员和新英格兰旅馆的房客们总是叫他鲍比,他刚到收容所时瘦得只剩下皮包骨,但很快就康复:他所服用的抗精神病药物让他体重增加,这是药物的副作用之一。鲍比虽然没有变成一个大胖子,但三到四个月之内,却也吃出了一个穷人特有的肚子,因为他们都靠快餐和高淀粉的面包与通心粉维生。在“救世军”和紧急庇护所,游民们都会在盘子里堆满这些能让自己觉得饱足和保持温暖的食物,也吃了很多花生酱。鲍比虽然上了年纪,体型有点缩小,但依然很有架势,让人不容忽视。花白又带几撮黑色的胡须几乎遮住了他整张脸,只看得到一双眼睛,但每个人都最先注意到那双深邃、黝黑、笑意盈盈的眼睛,他的眼睫毛也几乎跟女孩子一样长。  “他真特别,”过了一会,凯瑟琳吐出一句。“你知道他以前是摄影师吗?”  “我知道他说他是,”萝芮儿回答。“但我不认为这有什么重要,我想那只是个嗜好,说不定他精神完全失常之前曾经兼差,到小学拍些全班合照,或是到百货公司拍摄小宝宝之类的。”  “说不定不只如此,鲍比房里没有相机或照相器材,但他有这些。你看看箱子里面。”凯瑟琳边说边随手指指她脚边的纸箱。  “这些是……?”  “照片和底片。箱子里有好多,而且全都非常复古。”  萝芮儿沿着着桌边瞄一眼,凯瑟琳用脚把纸箱推向她,这样萝芮儿才碰得到并翻开纸箱。萝芮儿首先瞄到一张十一乘十四的黑白照片,照片上最起码有两百个打扮一模一样的少女,每个人都身穿直排扣白衬衫和黑裙在足球场上摇呼拉圈,看起来有点像是中场休息的盛大表演,说不定是同步花式呼拉圈。下一张照片中的女孩穿着保守的两件式泳装,据此判断,拍摄的年代应该跟前一张相同。女孩在海滩上,站在她的冲浪板上摆姿势,假装真在冲浪。萝芮儿拿起照片,看到照片背面潦草的铅笔字迹:“真正的姬洁特,不是珊卓?迪2,加州马里布”。她又翻了几张,张张都是黑白照片,时间背景全是一九五○年代后期或一九六○年代初期。最后她看到一张她认为可能是年轻时的保罗?纽曼,她举高让凯瑟琳看,同时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  “没错,”凯瑟琳说。“我也觉得是他。可惜背面没写字,没有批注或线索。”  她把保罗?纽曼放回箱里,大略翻翻其他照片,快翻到箱底时,她看到一长串底片,但没有一张被放入底片护匣,全都跟照片一样被随便扔在纸箱里。  “你觉得鲍比拍了这些照片吗?”她边问凯瑟琳、边坐回她的椅子上。  “我想是的。”  “为什么?”  “照片在他房间里,”凯瑟琳说。“况且,他去年被送到收容所时,手里抱着一个装了照片的帆布袋,坚持照片全是他的,我想纸箱里的照片大多在那个帆布袋里。他不肯住进收容所,除非我们保证置物柜——特别是他的置物柜——绝对安全,他真的打算跟那些照片一起睡,但那时只有上铺的床位空着,所以他没办法这么做。”  游民经常带着一、两样东西进收容所,这些东西能提醒他们自己是谁,或自己生活失序之前的日子,对他们而言意义非凡,而且非常重要。小时候参加拼字比赛赢得的奖状、一枚不肯典当的订婚戒指、一只玩具熊——有时候连越战和波斯湾战争的退伍军人身边都带着填充玩具。萝芮儿也看过很多游民把家庭照片连同杂物收进置物柜里,但她从来没看过任何类似艺术、或是专业作品之类的东西。她自己修了够多摄影课,也拍了够多照片,足以确信不论从新闻或艺术的角度而言,这些照片都相当有趣,她觉得自己甚至可能看过那张少女们摇呼拉圈的照片,即使不是同一张,取景也相同。  “可不可能是其他人拍了照片、把照片送给他呢?”萝芮儿问。“说不定是他的兄弟姐妹?或是朋友?说不定有人过世之后把照片留给他。”  “跟山姆谈谈吧,”凯瑟琳说,她说的是鲍比来到收容所时的值班主管。“他比我了解鲍比。你也可以跟艾米丽谈谈,我相当确定他跟他们说过他是摄影师,但他当然没把照片拿给他们看,从来没有。显然没有人可以看这些照片,否则……”  “否则怎样?”  “谁知道会怎样?只有鲍比才晓得。他刚来收容所的时候,艾米丽想办法偷瞄了一眼,只想确定他没有拍什么可怕的孩童色情照片,但你也知道艾米丽事情很多,简直忙得一团糟,她看到照片没什么问题,就没再多想,直到昨天跟我一起整理他的房间,才又想到这件事。”  萝芮儿想了一会,然后看了另一张照片一眼,照片上两个年轻人在曼哈顿的华盛顿广场下棋,旁边围了六名旁观者,每个人都跟下棋者一样专注。她想这张照片肯定是一九六○年代初期拍摄的,它给她一种“前约翰逊总统时代”的感觉,绝对是“前李?哈维?奥斯华德时代”  这张照片下面的那一张却给人完全不同的感觉:她认出照片上是佛蒙特州的泥土路,远方有个骑登山自行车的女孩。她穿着黑色莱卡短裤,一件色彩鲜明的运动衫,胸前有个图案,她看不太出来图案是什么,或许是个水瓶。拍摄地点可能离她受到袭击的小径只有半英里。霎时之间,她又回到那条小径,眼前再度浮现那两个戴着面罩、身上有刺青、打算强暴她的凶恶男子,心跳不禁开始加快。她肯定盯了那张照片好久,因为凯瑟琳问她还好吗,但声音听起来好像来自水底下。  “我很好,”萝芮儿听到自己喃喃说着。“我没事。我能保管这些照片吗?”她问。她知道自己在冒汗,但她不想擦拭额头的汗水,以免引起更多关注。  “你要不要喝杯水?”  “不了,真的,我没事,我真的很好,我只是……外面好热。”为了让她的上司安心,她笑了笑。  “好吧,等你有空再看看这些照片。萝芮儿,这事不急,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我现在就可以跟你说我怎么想:这些照片很棒。鲍比、或是不管拍照的人是谁,真的很有天赋。”  凯瑟琳轻轻点头,嘴角微微一笑。萝芮儿相当熟悉这种卖弄风情又带点奉承的表情,凯瑟琳创办了收容所,这么多年来也保持营运,靠的就是惊人的干劲、和这种足以迷倒众生的微笑。萝芮儿知道凯瑟琳正准备请她处理一项计划。  “你依然可以使用佛蒙特大学的暗房,对不对?”  “没错,我付了钱,就像我们付钱使用大学游泳池一样。但我是校友,所以费用很低。”  “很好。那么,你愿不愿意……我不晓得这个字用得对不对……筹办一个展览?”  “展览这些照片?”  “没错。”  “好,我想我愿意。”她知道自己之所以答应,部分原因在于照片上那个瘦弱、孤零零在下岗地的女孩,她必须知道其他照片里有些什么,但她也知道自己是出于罪恶感而默许这件事,因为当初鲍比提到摄影时,她没把他当一回事。如果这些照片真是他的作品,那么她不但无法在他生命走到尽头之前肯定他的成就,也错失了向他请教的良机。然而,她还是有些犹豫,也坦然告诉凯瑟琳。“我们无法确定鲍比是否拍了这些照片。”她强调。  “我们会查证,或是你会去查证。我会跟我们的律师和董事会委员们讨论,看能不能花点钱确定鲍比没有其他家人想要这些照片,说不定我们会在摄影杂志、或遗产律师常看的刊物刊登一小幅广告,或甚至在《纽约时报》登广告,你会发现这些照片似乎大多都在纽约拍摄,说不定我们也可以把找到的东西在网络上发表,有些搜寻继承人的公司设有自己的网站。”  “你也晓得这些照片的状况很糟,我们不能让它们这样展出。你知道我得花多少时间修复照片吗?我甚至不知道能不能挽救那些底片。”  “但你感兴趣?”  “没错,但这事一定很费功夫。”  “嗯,我觉得这事对收容所是个正面宣传,可以让大家不再觉得游民只是个模糊的名词,让大家看看,在生活急遽恶化之前,游民们也是踏踏实实过日子的一群人,而且……”  “而且什么?”  “而且,如果我们能加以修复、整理展出的话,这些照片——或说这一系列作品——说不定真的价值连城。正因如此,我才觉得确定不会冒出来哪个家人、宣称自己拥有这些照片,是很重要的事。”  萝芮儿谨慎压下浮上心头的热切,因为这可能变成一项令人却步的大工程。“你说你办公室里有个信封?”她提醒凯瑟琳。  “是的,但比不上这迭照片有趣,最起码从展览的观点而言。信封里只有一小迭快照。”  “我还是想看看。”  “没问题,”凯瑟琳边说边站起来。“你知道的,我真的好遗憾未能多了解鲍比,我晓得他年纪很大,但就他的岁数而言,他真的非常精力旺盛,我以为他会多活几年。”  说完她就走了,忙着进行下一个计划。而她永远忙着下一个计划,因为每年游民人数愈来愈多,而帮助他们的资源却愈来愈少。  那天下午,萝芮儿一直试图专心工作:她有一迭申请表等着审阅,也正与退伍军人局进行另一次漫长的协商,试图为一位已经在收容所待了三星期、却还没拿到支票的波湾战争退伍军人争取补助金。但她的工作效率却不佳,只是一直想着纸箱里的照片。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本让你想一口气看完的书,而结局的意外转折,将令你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姐姐的守护者》作者茱迪·皮考特  一部精彩的心理悬疑小说……对于我们选择记忆与遗忘的方式,有着令人毛骨悚然的描绘。  ——《纽约每日新闻报》  一部了不起的小说……令人无法放下。  ——《人物》周刊  全书像一张引人入胜的拼图……畅销作家波杰里安的大胆之举……他完成了一件需要极高技巧又极为有趣的任务。  ——《出版家周刊》  波杰里安是悬疑文学小说的高手,这是一本会让人想熬夜看完的书。  ——《华盛顿邮报》  一本惊人的小说……萝芮儿是个令人难忘、易受伤害又复杂的角色。  ——《洛杉矶时报》  一本像蜘蛛网般复杂多样的书,结合幻想与悲剧……一部杰出的作品……让我们瞥见一颗深深受伤的心灵。  ——《华盛顿时报》  波杰里安创造了另一部令人忍不住鼓掌叫好的佳作……他将一个谜样的情境转化成一本充满想象力与情感的小说。  ——《落基山新闻报》  一部充满想象力的杰作。  ——《新闻周刊》  一部系情于悲伤的悬疑小说,一个探讨文学对人心的影响、错觉与介入、令人心痛又难以忘怀的故事。  ——格雷戈里·马奎尔(GregoryMaguire),《邪恶年代》作者  藉由提出有关真相与现实的问题,本书彰显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真相经常是处于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  ——《时代-阿格斯》  本书节奏明快,结局有着令人惊讶的转折……这部精心构思的优雅作品,值得细细品味。  ——《书目》杂志  融合了文学、摄影分析,以及对游民与精神疾病的省思,波杰里安写出了他至今最好也最具多元性的作品。  ——《科克斯书评》(五星评鉴)  一部构思绝佳的小说,拥有深具说服力的角色与故事情节,错综复杂却能完全引人入胜。真是一本了不起的书!  ——珍妮特·克兰,邦诺书店索格斯分店店长

编辑推荐

  向菲兹杰拉德名作《了不起的盖茨比》  致敬的心理悬疑之作  甫一出版即登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邦诺书店选书。  《姐姐的守护者》作者等多人与各大报纸媒体强力推荐。  “双重束缚” 是个精神病学上的术语,意指人处于自相矛盾的讯息中无所适从,基于防卫心态,创造出真实世界之外的另一个假想世界,导致精神分裂。  心理问题的普遍性需要优秀的心理愈疗小说,而本书是极好的选择。  一张骑单车女孩的照片……  一个黑暗家庭的秘密……  一个深深隐藏的黑暗家庭的秘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双重束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6条)

 
 

  •   她盯着照片里那骑单车的女孩许久,心跳不禁开始加快。拍摄地点离她受到袭击的小径可能只有半英里,她必须知道他为什么拥有这张照片……
    那年秋天,大学二年级女生萝芮儿在一次外出门骑单车途中遭受攻击,她的人生从此改变。原本活泼外向的她,躲进摄影的天地,并奉献时间到一家流浪汉收容所担任社工。
  •   一直比较喜欢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大学时候做的毕业论文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无意中在当当上浏览到这本书,当看到简介上写着“向菲茨杰拉德名作《了不起的盖茨比》致敬的心理悬疑之作”时,我毅然决然的买下了这本书。当然,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本向菲茨杰拉德致敬的书。

    对于这本小说,我总是一口气看完,看完后的第一感觉是——惊艳,我觉得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这本小说,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惊,就是惊喜、惊险、悬疑、刺激,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就是,好像在听一位音乐大师在弹奏自由爵士,我永远不知道下一个音究竟是什么,而对于这本小说,在我未读完之前,我完全无法猜测下一个情节究竟是什么。这样的阅读给我带来一定的快乐,因为我总是在不断的期待,期待着下一刻发生的事情,我期待的不是某种情节如我所想,而是一种峰回路转,一种戏剧性矛盾所点燃的激情花火。这张照片中的女孩是谁?鲍比是谁?他身上有着怎样的秘密?鲍比和女孩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从一开始阅读我就带着这样的疑问,这是由一张照片引发的一桩谜案,一个神秘的人,一个隐藏的黑暗家庭,待到一切答案揭晓之时,也是我大呼过瘾之时。我不在这里透漏什么剧情,因为那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公,就失去了阅读悬疑小说的乐趣。
    艳,就是艳丽、明艳,以往我读过的悬疑小说,总有一种阴暗、晦涩的感觉,在行文中压抑着一种内隐的钝感,这种钝感使我对文字本身的感觉变得的迟钝,常常不能直接体会到悬疑本身带给我的魅力。而这本小说,《双重束缚》,读来却全然没有那种感觉,没有阴暗和晦涩,不仅如此,甚至还有一种清新的味道,这让我感到读这样一本书是何等的轻松和自由,仿若置身于春日的深山之中,清风徐来、暗香盈袖,而那种悬疑的神秘与紧张之感,借由这种艳丽的行文流淌出来,更别具一番风味。进入书中,就好像轻轻披上了一层悬疑的薄纱,从头至尾,仿佛置身其中,让人无有喘息。读完之后,还让人感觉有一股后劲,在写这篇评论的时候,头脑中仍然在回味其中的情节转折。因此我把这本书称为我看过的最好的悬疑小说之一。

    什么是双重束缚?我从看到这个书名的那一刻起,也在心里升起这样一个疑问。后来在网上查了一下,这个双重束缚,就好比我们平常所说的无所适从,我们身心合一的整体,被某种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意识,分裂为两个独立的部分,两个部分互相矛盾,各抒己见,互不相让。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父母的某些举动,就可能导致我们受到“双重束缚”。看到这些介绍,我感到有些恐怖,我自己是受着双重束缚的人吗?所有的疑问,我都将在书中得到答案。并且,这本小说将指引我们如何处理身体里的两个自我,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摆脱束缚的过程。
  •   这本书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心理悬疑小说。从一开始就揪住我了,节奏比较快,不知不觉看了一大半,整个过程心都缩成一团的。看完之后唏嘘不已,哎,一张照片引发的血案啊.......
  •   以前对惊悚悬疑的书并不怎么感兴趣,可生活太平淡了,需要找点刺激。这本书是一位悬疑迷推荐的,看了这后,大呼过瘾,以后又多了一项爱好,看波杰里安的小说!
  •   看这本书,吸引我的是书名,双重束缚(double bind),因为最近刚好无意中看到关于(double bind)这一心理学术语的解释,于是对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过,真正开始看书以后,发现,故事情节什么的还是挺吸引人的,情节设置很巧妙,真正营造出了悬疑惊悚的气氛。对双重束缚这一主题的探讨也通过故事的发展讨论得非常深刻。
  •   很棒的书,开始关注到这本书是因为看到说是向《了不起的盖茨比》致敬的书,所以特意买来看。
  •   光是书的封面就一下子吸引了我:黑色的大树,红衣女子,远处是看不到边的无尽森林。。。 天蝎座的人本来就对悬疑神秘的东西感兴趣,所以本书正合我胃口。我看书一向拖拉,但本书例外,结局比较反转,有点欧亨利小说结局的感觉
  •   一直很喜欢悬疑系小说很好看啊 场面刺激 惊心动魄 是一本不错的书 在搞活动时候买很划算啊 值得推荐 比较喜欢作者的风格 是我喜欢的
  •   最近关于心理的书,电影越来越多了,是不是因为人类是好奇宝宝呢???
  •   悬疑小说一直比较喜欢,买的另外一本书上有推荐这本,先囤着,慢慢看。
  •   应该是不错的。心理悬疑什么的还是没什么很大的兴趣QAQ先屯着吧。
  •   喜欢心理悬疑的朋友可以阅读一下,个人感觉还不错
  •   心理悬疑震撼度高于感官震撼
  •   喜欢心理惊悚类的书...故事设计得很巧妙...让人完全没有怀疑...虽然在过半的时候看出了一些端倪...还是达到了在最后两页让人震惊的效果...又不显牵强...虽然事实比我们以为的残酷很多...
  •   好久没看悬疑故事了,正在看,很吸引人,过瘾!
  •   看的评论不错。第一次看悬疑,期待。
  •   美系的书多写得情节紧凑,悬疑设置很科学也很人性。读起来代入感极强。只要当当上有特价的活动,这类的书我必收。因为属于闲书,轻阅读一类的藏书,故一般看过一遍就无心在短期内阅读第二遍,所以书价上我过于关注了。这本也没让我失望。值得阅读。
  •   作者构思巧妙,结局出人预料而又揪人心肺。翻译得不错,只是校对不给力,错别字较多,还得边看边修改。看在故事精彩的份上,给5分。
  •   很好看 内容很精彩 读读看很有意思 不愧为畅销书 推荐买 内页也很清晰
  •   书不错。不过人物太多,关系太杂,看得好吃力
  •   这本书很有看头,主人公的一次遭遇成为影响她以后行为的主要因素,结局让人意外。
  •   不知道如何,從來沒有瞭解過這個作者~
  •   这个作者的书还没读过,这次有机会看下.
  •   很好,对人性的了解和描述很到位.
  •   很刺激,挺好的
  •   还没看,看评价挺好的就买了 嘿嘿 不错 支持当当
  •   刚开始接触这个作者的书,听人介绍挺不错的,就买了两本!
  •   一看就停不了,一口气看完,果然是大师级。推荐。
  •   还没看,朋友推荐的,速度很快~
  •   内容写的还可以。需要耐心看
  •   看着挺不错的,3折也很值,囤货中
  •   书的内容很好,很不错的一本书。
  •   一共买了十几本书,还没开始看!不错!
  •   不错,虽然有点看不懂。
  •   感觉被骗了,不好看,无聊,看不懂。。。
  •   价格便宜,希望好看
  •   双重束缚(向《了不起的盖茨比》致敬的心理悬疑之作)
  •   还没开始看书本很新应该好看。
  •   好像挺好玩的。╰(*°▽°*)╯
  •   看了&;hellip;&;hellip;:
  •   终于收到书了,第一次在网上买书,感觉还不错!包装得很好,书还没看!
  •   喜欢这本书的封面。起初一看,还以为是一双空洞的眼睛,给人阴森之感。那双眼睛里面,明明没有内容,却让人忍不住沉溺进去,盯住的时间越长,越有探索之心。仿佛这是一扇通往另一个秘密世界的窗户。由暗至淡,层次处理得恰到好处。 仔细一看,这是一棵大树的截图。墨色的树,墨色的土地,一袭红衣的少女,粉色的自行车。那种色彩鲜明的对比,那种浓墨的黑,与那一小抹红,好像墨色要把少女包围了一样。压抑,忧郁,惊悚。 封面就是一个微故事。喜欢。
  •   塑料皮包装好着 不错
  •   还没读,感觉会不错,会尽快看看
  •   很不错的书,很好看哈
  •   书的包装不错,我喜欢看悬疑小说,这本更注重心理方面,不错
  •   还不错,没有看,但是看了大概情节,觉得还是不错的
  •   听说看悬疑小说有利于提高智商,所以趁促销时买了他,内容还没看,不过看包装,整体还可以的。。
  •   特别好看!绝对是本好小说,翻译也不错
  •   喜欢悬疑类的,还是觉得这种不断探寻的感觉更好
  •   买来放着没时间看啊现在的生活节奏唉
  •   书我想说还可以,但封底设计不好,把好好的评论掩藏在内页有什么意义?ls部分评论是典型的托,无聊
  •   是朋友推薦的,說是好看的,碰上減價,也就買下。現在還沒有時間看,看完了再補評。
  •   这边书很不错,内容很有悬念
  •   就是皱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快递弄得,还是当当发的货本来就有问题呢。
  •   跟很多朋友一样,因为了不起的盖茨比而买下的这本书,“患者拿了一部《了不起的盖茨比》给我看......”。缺点是书的纸质跟印刷质量都不高,只能把注意力放到内容上了。
    毕竟是外国小说,了解作者有助于了解作品本书,作者克利斯波杰里安已发表小数13部,其中有3部被改编成电影,其作品倾向于描述普通人在不可预见的情况下产生的困境,并往往以性格为向导,围绕复杂且有缺陷的主角和次要人物循环。他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真实的福蒙特州的一些虚构的城镇,以至于让众多读者误认为确有其地。
    书的内容比较精彩、引人入胜,在情节设置上是用了心的,是很典型的美国式悬疑小说。书中还会涉及到一些心理和精神疾病上的内容,使小说显得专业性较强。对话内容较多,翻译的也还不错,比较通俗易懂,不存在阅读上的障碍。另外书中配有插图,全部是黑白的
  •   喜欢书名,喜欢封面,喜欢与盖茨比有关的介绍。
  •   书的质量没以前好了,,,,
  •   这本书不如评论的好看,内容混乱,事情描写累赘,浪费时间!
  •   和我想的不太一样啊,个人不太喜欢
  •   还没看,有时间看看再评价
  •   准备阅读中,呵呵,包装精美
  •   还好,性价比比较高,要不然就不买了
  •   看了2遍,才看明白了全书的构架。
  •   节奏有些拖沓
  •   原来以为是励志方面的书,看了一下简介才知道是描写黑暗家庭的,失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