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江苏人民 作者:保罗·鲍曼 页数:278 字数:240000 译者:黄晓武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后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理论政治与介入)》探讨的并不是后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之间的简单的一致性和承继关系,而是两种学术话语之间存在的紧张和冲突。正是在与解构主义的不同关系中,或在对解构主义的不同使用中,汇聚了后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之间的冲突的本质。本书试图提出一种新的介入理论,为学术活动的介入寻找新的动力和方向。它结合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和文化研究,对文化研究和后马克思主义这两个领域都有借鉴意义。
《后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理论政治与介入)》时刻对学术话语自身所处的制度语境及自身与这种语境之间的关系保持一种解构主义的警醒,用鲍曼的话来说,就是始终面向大学,始终面向学科本身,这种重新思考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本书由保罗·鲍曼编著。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保罗•鲍曼 译者:黄晓武
书籍目录
译者的话
致谢
前言
第一章文化研究与后马克思主义
一导论:把解构主义带入政治
二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
三文化研究的文本
四文本的问题
五文本与话语的制度性接合与撒播
第二章文化研究与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对立
一文化研究的两种文本
二斯图亚特·霍尔的终点与后马克思主义话语之间的对立
三政治性的学科对象
四文本分析与话语分析的对立
五文化研究与政治分析的对立
六主体的对象
七解构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
第三章理论与实践的对立
一实践相对于理论
二理论相对于实践
三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四庸俗实用主义与高深理论的对立
五理论与实践的接合与脱节
六流氓与傻瓜的对立
七投射与制度
第四章后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的理论、政治与介入
一关系与影响
二接合的必要性
三制度的必要性
四后马克思主义与政治的接合与脱节
五走向一种新的介入
六解构主义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人名对照表
章节摘录
版权页:这种“后马克思主义”是这样一种理论视角,它把历史、文化、社会和政治都当成是不可还原的“话语性的”东西。从一开始,并且一直以来它的特征都是,用一种不可还原的解构主义视角来看待文化、社会、主体性甚至所有的知识和政治范畴:它的核心概念包括偶然性、建构的偏见和政治性、身份的“不可能性”或“构成上的不完整性”,等等。第一章也表明,拉克劳和墨菲关于文化和政治是偶然的和霸权性的理论在文化研究中具有深远影响。拉克劳和墨菲的理论对文化研究本身所带来的影响经常被忽略了。但本书的目的并不在于简单地指出这种关系,本书要探讨的是在这种复杂的“影响”关系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这和我们一开始就谈的德里达解构主义中的复杂的或被复杂化了的政治概念有关。正像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德里达拓展了政治思考和政治概念的范围,使它无法脱离制度性的、最终是文本性的语境。因此,本书所要探讨的后马克思主义和文化研究的“问题”就和学术一政治责任问题联系在了一起。后马克思主义和文化研究所要承担的责任是什么?对什么负责?承担责任或者说负责任地、有意义地、有效地介入指什么?介入什么对象,又如何介入?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本书认为,它们应当被看成是文化研究和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框架。然而,尽管这一问题框架是“理论性的”,它却不应当仅仅是“学院式的”。在“大学的责任”这一标题下出现的后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之间的冲突最终是政治效果的问题。它是与造成的影响密切相关的。当然,对许多人来说,更为基本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把二者联系在一起?
编辑推荐
《后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理论、政治与介入)》是凤凰文库•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