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1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梁鸿 页数:212
Tag标签:无
前言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怀疑,我怀疑这种虚构的生活,与现实、与大地、与心灵没有任何关系。我甚至充满了羞耻之心,每天在讲台上高谈阔论,夜以继日地写着言不及义的文章,一切似乎都没有意义。在思维的最深处,总有个声音在不断地提醒我自己:这不是真正的生活,不是那种能够体现人的本质意义的生活,这一生活与我的心灵、与我深爱的故乡、与最广阔的现实越来越远。我的故乡是穰县梁庄,我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年。即使在我离开故乡的这十几年中,我也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它。它是我生命中最深沉而又最痛苦的情感,我无法不注视它,无法不关心它.尤其是,当它,及千千万万个它,越来越被看成是中国的病灶,越来越成为中国的悲伤时。从什么时候起,乡村成了民族的累赘,成了改革、发展与现代化追求的负担?从什么时候起,乡村成为底层、边缘、病症的代名词?又是从什么时候起,一想起那日渐荒凉、寂寞的乡村,想起那在城市黑暗边缘忙碌、在火车站奋力挤拼的无数的农民工,就有悲怆欲哭的感觉?这一切,都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又是如何发生的?它包含着多少历史的矛盾与错误?包含着多少生命的痛苦与呼喊?或许,这是每一个关心中国乡村的知识分子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也因此,我一直有种冲动,真正回到乡村,回到自己的村庄,以一种整体的眼光,调查、分析、审视当代乡村在中国历史变革和文化变革中的位置.并努力展示出具有内在性的广阔的乡村现实生活图景。我希望,通过我的眼睛,能使村庄的过去与现在、村庄所经历的欢乐与痛苦、村庄所承受的悲伤,慢慢浮出历史的地表。由此,透视当代社会变迁中乡村的情感心理、文化状况和物理形态,中国当代的政治经济改革、现代性追求与中国乡村之间的关系。一个村庄如何衰败、更新、离散、重组?这些变化中间有哪些与现在、未来相联系?哪些是一经毁灭就永远不会再有,但对我们民族来说又非常重要的东西?
内容概要
作者多年深入农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下那些惊人的故事:王家少年强奸了八十二岁的老太、昆生把自己的家安在了墓地里、即使火化了,也要把骨灰在棺材里撒成人形……通过这些真实的“个人史”,展现了中国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的现实危机。
该书再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新农村建设的留于“形式”……当代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在作者的笔下一一显现出来。
通过此书,村庄的过去与现在、村庄所经历的欢乐与痛苦、村庄所承受的悲伤,都将慢慢地浮出历史的地表,我们会由此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作者简介
梁鸿,女,200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文艺思潮研究。发表学术访谈著作《巫婆的红筷子》,曾在《文艺理论与批评》《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南方文坛》《上海文学》《中国图书商报》等学术期刊、报刊发表论文和专栏
书籍目录
前言 从梁庄出发
第一章 我的故乡是梁庄
梦回穰县
“迷失”在故乡
梁庄的如烟往事
一个村庄的生存镜像
第二章 蓬勃的“废墟村庄”
第一代打工者:还愿意在村庄盖房子,那里才是家
我的族人:在黑色的淤流之上建立的幸福生活
老贵叔:砖厂是老百姓遭殃的铁证
县水利局副局长:我管水,我也只能让孩子站在岸边
第三章 今天的“救救孩子”
建昆婶:王家少年强奸了八十二岁老太
芝婶:我这奶奶活成了爹妈、老师和校长
五奶奶:老天爷,把我的命给孩子吧
万明:梁庄猪场,教书育人
第四章 离乡出走的理想青年
毅志:再也不去北京过那种非人的生活
菊秀:世界上最坏的东西就是理想
春梅:我不想死,我想活
义哥:我原来是被抓的人,现在咱是名副其实的企业家
光河:儿女的命换来了一幢房子
第五章 守在土地上的成年闰土
清立:无论走到哪儿,刀不能离身
昆生:把自己的家安在墓地里
姜疙瘩:领回来的老婆最后还是跑了
清道哥:我这支书干了一辈子,可自己的家都没管好
第六章 被围困的乡村政治
梁光正:我没当过官,“政治”却处处找我的麻烦
老支书:选举给钱都找不来人
现任村支书:让谁干这活就是让谁累死
第七章 农村的“新道德”之忧
明太爷:我这一辈子算是叫“主”给坑了
焕嫂子:我是七仙女的命
巧玉:回来送前夫一程
赵嫂:现在不管孙子,以后还想不想活
万会:在棺材里把骨灰撒成人形
第八章 乡村的未来梦想
困在泥淖中的乡村
他们在被世界遗忘的角落里
梁庄的“华丽”转身
寂寞的文化茶馆和戏台子
再见,故乡!再见,妈妈!
后记
章节摘录
建昆婶:王家少年强奸了八十二岁老太2006年1月23日,县公安局到镇上高中把正在上课的王家少年带走了。就是他,杀害并强奸了村里八十二岁的刘老太。此时,距刘老太被害已经将近两年,距公安局驻村调查案件也已经有九个月。那九个月,村里的气氛紧张、恐怖,其中几个重点排查对象,包括村里的老单身汉钱家豁子、梁家光义因反复被查问而吓得神经错乱,疯掉了。王家少年,依然每天早晨从家里去上学,晚上回来睡觉,没有任何异常举动。据当时上课的老师讲,被抓的时候,王家少年非常平静,没有说话,也没有反抗,还把桌子上的文具、书收拾整齐,好像早就等着这一天似的。得知这个消息后,梁庄的人们都震惊了,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咋可能是这个小鳖娃儿?!白白净净的小伙子,不多说话,看着挺面善的,也不像村庄其他孩子一样逃学、上网、打游戏。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大家都还想着,王家终于要出个大学生了。王家,在梁庄第一次成为被关注的对象。而这一案件的曲折判案过程和之后被卷入的其他人更是在梁庄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2004年4月2日,梁家建昆婶像往常一样,早晨6点多起来做饭,和两个孙子吃完后,把剩下的饭焐在炉子上,骑三轮车送孙子到镇上小学上学,然后到镇上的女儿家站一会儿。回到村里,去叫老母亲吃饭。建昆婶是从另一个县嫁过来的,她的母亲刘老太就她一个女儿,老了,成了五保户,女儿就把母亲接过来,住在梁庄。老太太极其要强,不愿意住在女儿家里面,说是怕外孙媳妇嫌弃,怕闺女夹在中间难受,就一个人住在路边一个小屋里,那是建昆婶看菜园时建的一个小屋。建昆婶急匆匆地骑着三轮车,想着饭还在锅上热着,怕糊了,到路口就喊着:“妈,妈,吃饭了。”没人应,她想着是不是老太太一个人先回去了,就回到家里,家里门也锁着。建昆婶又回到小屋,门锁着,但感觉有些不对头,鸡还在屋里叫,人要是出去了,鸡肯定会放出来的。建昆婶赶紧找人撞门。门一打开,人们被屋里的景象吓呆了:老太太身子朝着门的方向斜躺在床上,脚耷拉在地上,下身赤裸着,地上、床上、身上,到处都是血,头旁边有个砖头,再一看,头上被砸了一个大窟窿,鸡还在旁边啄来啄去地觅食。公安局来调查之后,确定为强奸案件,在老太太身上提取了精液,在房间里还发现了带血的锄头、碎了的骨头渣子等等。梁庄村像炸开了锅,人人都义愤填膺,人人都想抓住那个伤天害理的强奸犯。
后记
我常常想,生长于农村,家庭贫困而多难,我是有福的。它使我更深地体会到那掩盖在厚厚灰尘之下的乡村生活里某种内在的真实与矛盾,而这一真实与矛盾是一般意义的访客所无法获知的。它就类似于密码,只有出生在这个村庄,熟悉这个村庄的道路、坑塘、田地,年年月月走过村头那块青石板,并在上面崴了无数次脚的人才能够体会到。就一个以文学为生命的人来说,拥有大地、树木、河流的童年,那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幸运,生命因此更宽广、敏锐.也更丰富、深远。每当踏上故乡的路,想起村头那棵优雅的槐树,想起家门口那棵春天里总是开满白色小花的老枣树.还有那株开满一束束紫色花朵的苦楝树,微风轻来,那故乡般馨香的味道;想起村庄后面长长的河坡,少年时代我每天从这里上学放学;想起下雨后那沟满河平的大地,那深绿油亮的庄稼,那湿润清新的空气,这种回忆总是让我感到幸福。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人在20世纪完成的,不过是一个产业资本从形成到过剩的历史进程;而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完成的,则是一个金融资本因产业过剩而异化,并且必然走向过剩的历史进程。在列强主导的资本主义文明阶段,各色人等都不得不半推半就地“被”纳入到历史进程中,对于被西方列强秉持弱肉强食之大型猫科动物理性暴打了差不多一百年的中国人而言,我们失去了太多东西!这本书,写梁庄,只是最近30年“被”消灭的40万个村庄的缩影。但愿读者不仅仅感受到其中的无奈! ——经济学家、中国研究“三农”问题专家 温铁军在优美的散文抒写中读到了令人惊诧、震撼的中国现实;在残酷、崩裂的乡村中感受来自都市和欲望的社会挤压。这是一部具有别样之美的田野调查,又是一部与众不同的纪实文本,更是一扇认识当下中国独具慧眼锐思的理论之窗。从这里,正可以触摸今日中国与文学的心脏。 ——著名作家 阎连科梁庄质疑、修正了关于农村的种种通行定见。不曾认识梁庄,我们或许就不曾认识农村,不曾认识农村,何以认识中国? ——文学评论家、《人民文学》主编 李敬泽我希望,通过我的眼睛,能使村庄的过去与现在、村庄所经历的欢乐与痛苦、村庄所承受的悲伤,慢慢浮出历史的地表,并由此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梁鸿
编辑推荐
《中国在梁庄》:还原一个乡村的变迁史直击中国农民的痛与悲有些中国在北京有些中国在重庆有些中国在西北有些中国在沿海但,更多的中国在粱庄!农民=底层+边缘+病症?乡村=民族的累赘+改革发展与现代化的负担?温铁军、阎连科、李敬泽倾情推荐每一个生命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存在和个体情感,而所有的悲欢离合都深深地印刻着这个时代的痕迹。坚守土地的农民:一年到头,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却仍然只能混个温饱——“种地虽然免税了,但是肥料、种子、人工在不停地涨价。种一年地下来,也只是落个‘原地转’。”留守儿童:教育的缺失、父母的缺失,留守儿童在这里过着缺乏爱的“寂寞”生活——“我就是要玩游戏,读书有啥用.将来还不是出去打工?”留守老人:年迈的身体还要照顾幼小的孙儿.他们浑浊的双眼里饱含着希望——“六七十岁的老两口,既当爹妈,又当老师、校长.能当好吗?”进城的农民工:虽然身在城市,他们却永远都是异乡人——“城市不是我的家,我们终归还是要回去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