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地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德] 赫塔·米勒  页数:147  字数:97000  译者:续文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低地》是一部短篇小说集,米勒的处女作,有自传成分,讲述了巴纳特施瓦本地区(主要居住着德裔罗马尼亚人)艰苦的农村生活。从孩子的视角反映了人们精神的狭隘和日常生活的残酷。小说经审查删节后,1982年在布加勒斯特出版。从《低地》开始,她就运用一种独白的声音,诉说她在这片灰暗乡间成长的经历。

作者简介

赫塔•米勒
女,1953年8月17日生于罗马尼亚。1987年与丈夫、小说家理查德•瓦格移居西德,现常居柏林。1982年,处女作、短篇小说集《低地》出版。她曾多次获得德国的文学奖项。

书籍目录

“你带手绢了吗?”——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墓前悼词施瓦本浴我的一家低地烂梨子压抑的探戈窗带火柴盒的男人乡村纪事德国分头和德国小胡子长途汽车母亲、父亲和小家伙清道夫黑色公园工作日

章节摘录

  墓前悼词    站台上,火车喷着蒸气,亲人们追着它跑过来。每一步,他们都高高扬起胳膊,挥舞。  一个年轻的男人站在车窗后。窗玻璃的下沿到他的腋下。他在胸前持着一束白色碎花,神情呆滞。  一个年轻女人把一个脸色苍白的孩子从火车站拽出去。女人是个驼背。  火车开进战争。  我啪的一声关掉电视。  父亲躺在房间正中的棺材里。房间四壁挂满照片,看不到墙。  一张照片中,父亲扶着一把椅子,他只有椅子的一半高。  他穿着长袍,弯腿站着,腿上满是肉褶子。梨形的脑袋上光秃秃的。  另一张照片上,父亲做了新郎。人们只能看到他半个前胸。另一半被母亲手里的一束白色碎花挡住。他们的头紧紧挨着,耳垂碰到一起。  又一张照片上,父亲笔直地站在一道篱笆前面。高帮鞋踩着积雪。雪太白了,父亲看起来像站在虚空中。他的手扬过头顶,在打招呼。上衣领子上有些符号。  它旁边的照片上,父亲肩扛锄头。身后一根高高的玉米秆,伸向天空。父亲头戴圆边帽。帽檐下宽宽的阴影,遮住了他的脸。  下一张照片中,父亲坐在货车的方向盘前。车上载满了中。每周他都把牛送进城里的屠宰场。父亲瘦削的脸棱角分明。  每一张照片中,父亲都定格在一个姿势。每一张照片中,父亲似乎都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然而事实上他总是知道的。所以这些照片全都是假的。那么多虚假的照片,他所有虚假的脸,让屋子变得阴冷起来。我想从椅子上站起来,但我的连衣裙被冻在木头上了。我的裙子是黑色、透明的。我动弹的时候,它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我站起来去触摸父亲的脸庞。它比屋子里的东西还要冷。外面正是夏天。苍蝇纷飞,忙碌地产卵。村庄顺着沙石路延展。棕色的路面滚烫,反光烧灼人眼。  墓地用碎石铺成。坟墓上堆着大块石头。  我看向地面,发现我的鞋底向上翻翘。我一直踩着鞋带儿走了好久。它们又长又粗,拖在身后,末端卷成一团。  两个步伐踉跄的小个儿男人从灵车里抬出棺材,用两根破烂的绳索把它沉进墓穴。棺材摇摇晃晃。他们的手臂越伸越长,绳索越放越长。虽然天气干燥,墓穴里却被水浸透。  你父亲身上背了好多条人命,其中一个醉醺醺的小个儿男人说。  我说:他参加过战争。每杀25个人他就得块奖章。他带回来很多奖章。  在一块萝卜地里他强奸过一个女人,这小个儿男人说,和另外四个军人一道干的。你父亲把一根萝卜塞进她的两腿之间。我们离开的时候,她流血了。那是个俄国女人。那之后的好几个星期,我们还把武器都叫做萝卜。  那是深秋的一天,小个儿男人说。萝卜叶子因为寒冷而发黑,皱缩在一起。  然后,小个儿男人搬起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棺材上面。  另一个醉醺醺的小个儿男人接着说:  新年里,我们在一个德国小城看了场歌剧。女歌手的声音尖厉,就像那俄国女人的叫声。我们挨个儿离开大厅。你的父亲待到了最后。后来的好几个星期,他把所有的歌都叫做萝卜,把所有的女人都叫做萝卜。  这小个儿男人喝着烧酒。烧酒在他的肚子里咕噜作响。我肚子里的烧酒就像渗进坟墓的地下水那么多,他说。  然后,小个儿男人搬起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棺材上面。  一座白色大理石的十字架旁站着葬礼致辞人。他向我走过来,两只手埋在上衣口袋里。  葬礼致辞人的纽扣眼里别着一支巴掌大的玫瑰。花朵纤柔如丝。他站到我身边,从上衣口袋里抽出一只手。手握成拳头。他想把手指抻直,却没成功。痛苦让他的眼睛肿胀。他自顾自地低声哭泣起来。  战争中和老乡没法合得来,他说。那些人不听命令。  然后,葬礼致辞人搬起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棺材上面。  现在,一个胖男人站到我身边。他长了颗水囊袋一样的脑袋,看不到脸。  你老子睡了我老婆好多年,他说,他在我喝醉时勒索我,还偷我的钱。  他一屁股坐在石头上。  接着,一个满脸皱纹的干瘦女人走向我,她朝地上吐了口唾沫,对我呸了一声。  遗体告别会设在墓地的另一头。我顺着自己的身体往下看,吃了一惊,因为人们正盯着我的胸。我感到冷。  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我。眼睛空洞。眼皮底下的瞳孔刺人。男人们的肩头扛着步枪,女人们把念珠拨拉得噼啪响。  致辞人撕拉着他的玫瑰。他扯下一片血红的花瓣,吃了下去。  他给我打了个手势。我知道,我现在必须要发表演讲。所有人都看着我。  我一个词都想不起来。那些眼睛穿过我的喉咙,钻进我的脑子。我把手伸到嘴边,咬破手指。手指上能看到牙齿的啮痕。我的牙齿很热。鲜血从嘴角流出,流到肩上。  风撕开我连衣裙的一只袖子。它飘荡在空中,像黑色的薄雾。  一个男人把他的拐杖靠在一块大石头上。他举起枪,射中袖子。袖子在我眼前飘落,上面全是血。参加遗体告别会的人群鼓掌。  我的手臂裸露。我感觉到它在空气中石化。  致辞人打了个手势。掌声戛然而止。  我们为我们的村镇骄傲。我们的才能保护我们不会衰亡。我们不会受到指责,他说。我们不会受到诽谤。以我们德意志村镇之名宣判你的死亡。  所有人都把枪瞄准我。我的头颅中爆炸声震耳欲聋。  我跌倒,没碰到地面。我横卧在他们脑袋上方的空气中。我轻轻撞开门。  我的母亲已经清空了所有房间。  原来安置尸体的房间里现在摆放了一张长桌。这是张屠宰桌。上面放着一只白色的空盘子和一个花瓶,里面插了束白色的碎花。  母亲穿着黑色透明的连衣裙。她手里拿着把大刀子。她走到镜子前面,用大刀子割断她粗粗的灰色发辫。她用两只手捧着辫子走向桌子。她把它的一头放进盘子。  我一辈子都会穿着丧服,她说。  她点燃了辫子的一头。它从桌子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辫子像导火线一样燃烧。火苗舔舐着,吞噬着。  在俄国,他们给我剃了头。这是最小的惩罚了,她说。我饿得发晕。夜里我爬进一块萝卜地。看守人有枪。要是他看到我,会杀了我。田地里没有发出簌簌的响声。那是个深秋,萝卜叶子因为寒冷而发黑,皱缩在一起。  我看不到母亲了。辫子还在燃烧。屋子里浓烟滚滚。  他们杀了你,我的母亲说。  我们再看不到彼此,屋子里有那么多烟。  我听到她的脚步声就在我身边。我伸长胳膊朝她摸索过去。  突然,她皮包骨头的手钩住我的头发。她摇晃我的脑袋。我喊叫。  我用力睁开眼睛。房间在旋转。我躺在用白色碎花做成的一个球形中,被关起来了。  然后我感觉住宅街区翻倒了,里面的东西全倒在地上。  闹钟响了。这是星期六的早上,五点半。    施瓦本浴    星期六晚上。浴室炉子的肚子烧得通红。通风窗锁得死死的。上周,两岁的阿尼因为吹了冷风感冒了。母亲用一条洗得褪色的裤衩给小阿尼搓背。小阿尼拳打脚踢。母亲把小阿尼从浴盆里抱出。可怜的孩子,祖父说。不应该给这么小的孩子洗澡,祖母说。母亲踩进浴盆。水还很热。肥皂泛着泡沫。母亲从脖子上搓下灰色的面条。母亲的面条浮游在水面。浴盆多了条黄色的边线。母亲跨出浴盆。水还是热的,母亲大声对父亲喊。父亲踩进浴盆。水很温暖。肥皂泛着泡沫。父亲从胸口搓下灰色的面条。父亲的面条和母亲的面条一起浮游在水面。浴盆有了道棕色的边线。父亲跨出浴盆。水还是热的,父亲大声对祖母喊。祖母踩进浴盆。水不冷不热。肥皂泛着泡沫。祖母从肩上搓下灰色的面条。祖母的面条和父亲、母亲的面条一起浮游在水面。浴盆有了道黑色的边线。祖母跨出浴盆。水还是热的,祖母大声对祖父喊。祖父踩进浴盆。水冰冷了。肥皂泛着泡沫。祖父从手肘上搓下灰色的面条。祖父的面条和祖母、父亲、母亲的面条一起浮游在水面。祖母打开浴室的门。祖母看向浴盆里。祖母看不到祖父。黑色的洗澡水漫过了浴盆的黑色边线。祖父肯定在浴盆里,祖母想。祖母关上身后的门。祖父排出浴盆里的洗澡水。母亲、父亲、祖母和祖父的面条盘绕在排水口上方。  施瓦本的一家人刚刚洗过澡,坐在电视机前。施瓦本的一家人刚刚洗过澡,正等待星期六晚上电视上播放的电影。

编辑推荐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作品集首次登陆中国;十部作品,震撼上市!翻译阵容超级豪华,齐集全国著名的德语文学翻译家。这是一场庄严的阅读仪式,还是一次华丽的黑色冒险?米勒的语言具有无可匹敌的质感、奇幻以及穿透力,带你领略文字的“诗性与残酷美”。  《低地》是一部短篇小说集,米勒的处女作,有自传成分。    “说不出来的东西还是可以写下来。因为写作是一种沉默的行动,一种由脑至手的劳作。”  ——赫塔·米勒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辞    “赫塔·米勒以诗歌的精炼和散文的直白,描绘了无依无靠的人群的生活图景。”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    ○它的反抗太微弱了,链子都是多余的。  ○草的茎秆儿纤柔,乃至透明。透过草茎看到的夏天脆弱易碎。  ○我永远跟不上道路,一切都在我眼前,向我而来。我却只得到满脸灰尘。哪里都找不到终点。  ○风撕开我连衣裙的一只袖子。它飘荡在空中,像黑色的薄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低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6条)

 
 

  •   低地(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处女作)
  •   一直很喜欢赫塔米勒的书
  •   赫塔.米勒的粉丝。感谢当当!
  •   因为先读她后来的著作,再读《低地》,似乎显得文字有些稚嫩,不过从她的风格形成来说,有着明显的一脉相成的东西。从这本书,自然能读懂她写作成长的经历和清晰的创作印迹。
  •   书收到就迫不及待的翻开阅读,作者的文字很有力量很有魅力,细细读来很多句子都令我回味无穷。遗憾的是,感觉是删节过的。有一句读不通,还有些地方似乎有些跳跃。尽管如此还是值得一看的好书。
  •   商品内容不错 不过木有透明包装纸 而且书本里有些手印...
  •   其他长篇小说都有了,少了这个感觉遗憾。了不起的作家!中国人应该读读,会得到有趣的发现。
  •   这是非常冷寂的文字。
  •   没仔细读她的作品,既是获奖,应该可读。
  •   好作家,好作品,值得收藏!!!
  •   包装很好 还没看呢 呵呵
  •   很喜欢,真实,名家名作。
  •   书是不错,但校对不够认真,有些错别字。
  •   低地是赫塔米勒的处女作,发表于1982年,带有自传成份,而《低地》这本集子收录了包括低地在内的共计15个中短篇作品,除了低地之外,我个人对乡村纪事这篇作品也印象颇为深刻。

    事实上低地是使作家风声鹤起的作品,也是使作家陷入囫囵的作品,更是奠定了米勒随后创作追求的作品。

    纵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你可能喜欢或者不喜欢,但是不可否认其独到之处,而这种感触正是来源于对一个作家一系列作品阅读而产生的印象,这时,你就会发现他们的特色同时局限了他们的创作,终其一生都会在自己的风格里打转,而风格的定型往往在处女作里就已然建立了雏形。

    200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的作品早于作家获奖之前就引进到了中国,2009年德籍的罗马尼亚女作家米勒却是一个获奖之前对国内读者来说存在着盲点的作家,可是有一件巧合的事,两位作家的处女作都是在获奖之后引进的。

    23岁时勒克莱齐奥写就了他的处女《诉讼笔录》,也从此奠定了他写作的大方向,对边缘人物的关注,诗化语言的植入,各种文体的尝试,显露出了一个年轻作家的锋芒毕露。即使在创作晚期,勒克莱齐奥不那么过度追求文体形式的百变,但是前两者的诉求始终没有变更。

    回到米勒身上,这本《低地》的短篇小说,带有完全的自传色彩,幼时在巴纳特施瓦本地区农村的艰苦生活,铸就了不可抹去的乡土小说的童年影子,而集权统治下的反刍更是成为了米勒一系列小说创作上的根本诉求,高压下的创作环境也注定了她文风上的隐晦追求,诗化的语言,散文的文风造就了她独特的政治与文学的结合体,并一直延续在她所有作品里。

    勒克莱齐奥和米勒的诗化语言有着很大的区别,虽然两者都长于用短句,但是前者的语句偏向于华丽的渲染,而后者采取的是意象的勾勒,力求在言简意赅的文字里营造出隐晦的意象。

    比如《低地》就带有作家之后所具备的一切文学素养,只不过比之后来作家在长篇作品里极力控诉的国家政权,这篇作品掉转了视角,先于内,于小上进行了反思,其实如果循着作家创作的时间点,恰恰是按照顺时针方向行进的。

    在低地中不难看出,作家对社会的认知首先来于对家庭的感知,由内及外的扩展。农村生活的艰苦首先体现在饥饿上面“我看到母亲因为饥饿而变得透明,直到皮肤以下都筋疲力尽,满是皱纹,像一个疲乏的,不省人事的小女孩。”而家庭生活的痕迹是通过逃避无担当的祖父,痛苦麻木的祖母,酗酒而专制的父亲,没有家庭地位的母亲,这一系列家族人物形象树立起来的,进一步蔓延的话,还会旁及整个村庄的人们,比如呆滞的管风琴师,自相矛盾的神甫。总之一切的冷漠,卑微,肮脏,麻痹和丑陋形成了米勒黑色的世界观,于是跳出了家庭的授予,直面更为深邃的社会弊端时,最终导致了她作品中延绵不断的对独裁政权的抨击。

    比之低地作品中形而上的行文,乡村纪事里充满着形而下的实体,故事从一个乡村里仅有十一个学生和四个老师的小学讲起,俨然的勾勒出一个严谨的小型社会的面貌,有点像奥威尔的《动物农场》,作者假定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难得的是米勒摒弃了一贯黑色的跳跃语言,以一种略显讽刺的态度平铺直叙般还原了一个可能你我都熟悉的时代画面,让人印象深刻。

    应该说《低地》这本短篇集的碎语性更为明显,有的篇章只几百字,更别偏向于散文的风格,你不可能在这本书里窥到米勒的全貌,但是处女作的地基确实为她之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定的方向。
  •   我读的2009年诺贝尔奖得主赫塔·米勒的第一本书是《心兽》,之所以把它作为第一本,原因很简单——它是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的米勒全集的第一本。在读《心兽》的时候,我会有意无意地联想到另外两个优秀女作家的两本名作,一个是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和她的《情人》;另一个是上个世界中国涌现出来的极具才华的女作家萧红,和她的《生死场》。
    读《心兽》会想到《生死场》,是因为两者有很多地方都很相似:都是用片段来构架故事,故事里所描绘的生活环境都很残酷,人物命运都很悲惨和无奈,作者的文笔又都是富有诗意。所以,如果我说赫塔·米勒是德国的萧红,我想应该不会太过大胆。
    不过,今天主要想说的并不是《心兽》,而是米勒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集《低地》,其中的《低地》应该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短篇小说,它更接近于中篇。而我之所以先用了一些篇幅说《心兽》,其实主要是想说米勒像萧红,而这种相似在《低地》里表现得更为明显。当然,《低地》和《心兽》是两部不同的小说,所以读《低地》的时候不会再让你联想起《生死场》,但是,你会联想到萧红的另一部作品,一部萧红最为有名的作品——《呼兰河传》。
    和《呼兰河传》一样,《低地》也主要是写了作者儿童时期,写了儿童时期的家乡,而且同样用的是儿童的视角。并且和萧红的家乡呼兰河一样,米勒的家乡施瓦本也是一个乡村,也是一个充满和贫穷、苦难和愚昧的乡村。人们的生活都很难,脾气都很大,做事都很疯,看问题都很自欺欺人。即使有美丽的风景,这风景也会在大环境的映衬之下显得凋敝凄凉。
    在两部作品中,两个处于不同文化、不同大洲的乡村在一个问题比较特殊的问题上却表现出了相当大的一致性,这个问题就是对待动物,确切地说是对待死的动物。施瓦本对待的是牛——根据当地法律,施瓦本是不允许杀牛的,但是《低地》里“我”的父亲却想到了办法杀死了小牛而规避了法律的限制;而在呼兰河,人物对待的动物是猪——总是有些猪不知原因的死亡,为了能够把这些死猪心安理得地吃掉,呼兰河人也想出了奇妙的办法。我不知道这些做法到底应该称作智慧还是愚昧,但是它确实解决了眼前的问题,或许,这就是生活。
    然而,米勒和萧红毕竟还是有些不同。首先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米勒对于宗教的那些感受在萧红的作品里就是见不到的——当然,后者会写到一些迷信;而萧红所描述的小女孩在祖父的怀抱里听祖父讲唐诗,从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在米勒的小说当中当然也不会出现。《呼兰河传》里祖父讲诗的那一部分如同中国山水画般美丽而温馨,但是这一点在米勒的书里是完全看不到的。米勒的书里几乎没有温馨的场面,她是冰冷的、残酷的、感受不到爱的。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到,假如萧红的生命可以更长久一些,她又会带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作品呢?提出这个问题的同时,我的文章似乎也已经偏离了主题,所以,就此打住。
  •   是短篇小说集。
    第一次读赫塔米勒的书,感觉不太入手,读的不是很顺,她的书写风格很另类。
    薄薄一本。不过,会有人读出深刻来的!
  •   米勒笔下的处女作,黑色冒险下的精彩与撕扯。书中类似独白的叙述,让人始终需要以适应的情绪介入其中,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残酷与禁令,给每一个自由生灵都带来不可磨灭的痛楚。
  •   非常喜欢作者的文字和驾驭细节的能力,米勒作为一个女作家,尤其细腻独到的地方。
  •   一直想买的书,在书店买不到,在当当看到后,果断的买了。
  •   儿子说不错,好书。
  •   回来还没有时间看,质量还可以。
  •   但是从简介来看是我会喜欢的书
  •   很多描写
  •   还没看,翻了一下感觉还行
  •   还不错,作者实力的确很强。
  •   细读不如初读好,过些时候换个地方再读也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