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通史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赖永海 主编  页数:全15册  字数:70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根据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变化特点,结合中国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这套由赖永海主编的《中国佛教通史》分四个时期对中国佛教的历史发展进行整体的论述。
第一至第四卷,呈现与论述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整体风貌与历史发展,主要介绍、论述与评析了此一时期佛典的翻译、义理的传播和僧团的组建,以及佛教与王道政治的相互关系、佛教与传统宗教、儒道思想的碰撞与交融等。第五卷至第八卷的主体内容是对产生于隋唐时期的天台宗、三论宗、三阶教、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宗派的思想分宗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论述与评述。第九卷至第十一卷主要论述宋辽金元时期的佛教。第十二至第十五卷主要展现与论述明清民国时期的佛教。

作者简介

赖永海,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财政部、教育部“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南京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旭日佛学研究中心主任,江苏宏德文化出版基金会理事长,鉴真图书馆馆长。近十几年来,相继出版了《中国佛性论》、《中国佛教文化论》、《佛学与儒学》等16部著作,主编国内第一部《中国佛教百科全书》(11卷,近300万字)。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评为“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2003年、2009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2009年被国家人事部聘为博士后流动站评审专家绢成员。

书籍目录

第一卷
第一章佛教东传与东汉、三国时期的佛教
第一节作为中国佛教源头的印度佛教
第二节佛教传入中土的路线、传说和史实
第三节东汉时期的佛教
第四节三国时期的佛教
第五节东汉、三国时期的翻译活动
第六节《四十二章经》和《理惑论》
第七节汉魏时期两大佛学思潮
第二章两晋时期佛教的传播
第一节西晋社会与佛教的传播
第二节东晋社会与佛教在南方的传播
第三节十六国时期佛教在北方的传播
第三章两晋时期的佛典翻译
第一节西晋时期的佛典翻译
第二节十六国时期的佛典翻译
第三节东晋时期的佛典翻译
第四章两晋时期的佛教僧团
第一节佛图澄及其僧团
第二节道安与道安僧团
第三节庐山慧远行历及其庐山僧团
人名索引
第二卷
第一章南北朝佛教与王朝世族
第一节南北朝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节南朝帝王的佛教信仰及其佛教政策
第三节北朝帝王的佛教信仰及其佛教政策
第四节梁武帝其人及其佛学思想
第五节南朝世族与佛教
第二章西行求法高僧及其贡献
第一节两晋西行求法高僧
第二节法显大师西行及其贡献
第三节法显的同行者
第四节南北朝时期的西行求法高僧
第三章大乘般若学的传入与流行
第一节鸠摩罗什与两晋般若经典的传译
第二节般若经典的基本内容与主要思想
第三节两晋时期的般若学者与般若学流派
第四节僧肇及其佛学
第四章南北朝时期的佛典翻译
第一节刘宋时期的佛典翻译
第二节萧齐时期的佛典翻译
第三节梁、陈时期的佛典翻译
第四节真谛的佛典翻译
第五节北魏、东魏的佛典翻译
第五章两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经典
第一节《维摩诘经》的汉译及其基本内容
第二节《楞伽经》的汉译及其基本内容
第三节《大乘起信论》的翻译及其基本内容
人名索引
第三卷
第一章涅槃学派
第一节《涅槃经》的传译与修治
第二节涅槃学派的传承
第三节《涅槃经》的思想
第四节涅檠学派的思想
第五节涅槃学派与其他学派的交涉与影响
第二章智论学派
第一节《大智度论》的翻译
第二节智论学派的传承
第三节《大智度论》与智论师
第四节智论学派与其他学派的交涉与影响
第三章成实学派
第一节成实学派的传承
第二节《成实论》的思想
第三节成实学派的思想
第四节成实学派和其他学派的交涉与影响
第四章毗昙学派
第一节毗昙学派的传承
第二节毗昙学派与六朝思想
第三节毗昙学派与早期的大小乘观
第五章地论学派
第一节《十地经论》的翻泽
第二节地论学派的传承
第二节《十地经论》的思想
第三节地论学派的思想
第四节地论学派与西魏、北周佛教
第六章摄论学派
第一节摄论学派的传承
第二节真谛译《摄大乘论释》的思想
第三节摄论学派的思想
第四节摄论学派和其他学派的交涉与影响
人名索引
第四卷
第一章南北朝禅学
第一节晋宋时期禅经翻译与禅法传播
第二节梁陈时期的南方禅法
第三节勒那摩提与北朝禅学
第二章两晋南北朝律学
第一节两晋时期的律典传译与律学初兴
第二节南朝的律学与律典翻译
第三节北朝的律学
第四节南北朝时期的菩萨戒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史著
第一节佛教经录的编纂
第二节佛教史学的兴起及其主要著作
第三节《佛国记》及其他西行游记
第四章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僧官、度僧制度和寺彤
第一节东晋南北朝的僧官制度
第二节度僧制度
第二章清末维新志士的佛学思想
第一节康有为的佛学思想
第二节谭嗣同的佛学思想
第三节梁启超的佛学思想
第三章清代佛教的衰落与复兴
第一节清代佛教的衰落
第二节杨文会振兴佛教的理念和事业
第三节杨文会与近代佛学思想
第四节杨文会:中国佛教复兴的巨擘
第四章清代民国时期佛教的寺院经济
第一节清代前期佛教寺院经济
第二节清末民国时期佛教寺院经济
第三节清代藏传佛教的寺庙经济
第五章晚清民国时期佛学研究的滥觞与成就
第一节晚清民国佛学研究兴起的概况
第二节晚清民国时期佛教史的研究和撰述
第三节民国时期的佛教思想研究
第四节晚清民国时期佛教制度、典籍、文化研究的进步
第六章近世佛教徒的信仰与生活
第一节“蒋山法会”与明太祖整顿瑜伽教
第二节经忏佛事与丛林仪轨
第三节佛教的慈善事业与信仰习俗
第七章1895—1945年的台湾佛教
第一节台湾佛教溯源
第二节台湾佛教四大法脉丛林
第三节台湾佛教五大重要事件
第四节台湾佛教的变革与复兴
人名索引
第十五卷
导言
第一章民国时期的佛教与社会
第一节民国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节民国时期佛教政策的演变
第二章民国佛教的革新和改良运动
第一节民国初期的佛教复兴
第二节民国佛教的整理改良活动
第三节抗战时期的佛教界
第三章欧阳竟无与民国时期唯识学复兴思潮
第一节民国时期佛教的薪火相传
第二节欧阳中兴唯识学的思想理念
第三节欧阳的法相、唯识分宗之说
第四节欧阳法相、唯识学思想的影响
第四章月霞与民国时期的华严宗
第一节民国初期华严典籍的搜集与刊刻
第二节民国时期弘扬华严的著名学僧
第三节民国时期华严复兴的特点及影响
第五章谛闲与民国时期的天台宗
第一节龚自珍研治天台学
第二节谛闲与民国时期天台的中兴
第三节侦虚弘化天台于北方
第四节斌宗法师传播天台于台湾
第六章印光与民国时期的净土宗
第一节民国净土宗风
第二节印光对净土宗的弘扬
第三节民国时期诸宗归净
第七章虚云与民国时期的禅宗
第一节民国禅宗中兴
第二节近代禅宗泰斗虚云
第八章弘一与民国时期的律学与律宗
第一节民国时期的律学与律宗
第二节弘一对南山律学的弘扬
第九章民国时期的密宗中兴
第一节日本密宗的回传
第二节藏密在汉地的传播
第十章太虚与民国时期的人生佛教
第一节太虚生平及佛学思想特点
第二节人生佛教的倡导及实践
第三节太虚的遗愿及其影响
第十一章明清民国时期的佛教文化艺术
第一节明清时期佛教彩塑造像及工艺造像
第二节明清民国时期的佛教绘画
第三节明清时期的佛教书法
人名索引
参考书目
第三节两晋南北朝的寺职
第五章东晋南北朝寺院经济的兴起
第一节寺院经济的起因与寺僧的供给模式
第二节寺院的土地经营活动
第三节寺院的商业、借贷等经济活动及其效应
第六章汉魏两晋南北朝的三教关系与两次毁佛运动
第一节晋宋之际的因果报应之争
第二节晋宋齐梁时期的形神之争
第三节佛道二教的夷夏之争
第四节沙门不敬王者之争
第五节《老子化胡经》与佛道之争
第六节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灭佛与佛道之争
第七节佛道交融与玄佛合流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佛教徒的信仰与生活
第一节佛教忏法的形成
第二节佛教素食传统的形成
第三节南北朝佛教的社邑与慈善事业
第四节南北朝的《法华经》信仰
第五节南北朝的药师佛、观音信仰和舍利信仰
第八章汉魏两晋南北朝的中国佛教文化艺术
第一节汉魏两晋时期的佛教造像
第二节汉魏两晋时期的佛教书法、绘画
第四节汉魏两晋时期的佛教建筑
第五节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雕塑
第六节南北朝佛教绘画
第七节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书法
第八节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
人名索引
第五卷
第一章隋代佛教
第一节隋代社会与佛教
第二节隋代佛教的复兴
第三节隋代佛教的诸位大师
第二章唐代社会与佛教
第一节唐代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节初唐诸帝的佛教政策
第三节盛唐二帝的佛教政策
第四节中唐诸帝的佛教政策
第五节晚唐诸帝的佛教政策
第六节唐代士大夫与佛教
第三章唐代的佛典翻译
第一节初唐的佛典翻译
第二节玄奘西行求法及其佛典翻译
第三节盛唐时期的佛典翻译
第四节中晚唐的佛典翻译
第四章《圆觉经》、《楞严经》、《仁王经》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圆觉经》的传译及其要义
第二节《楞严经》的基本思想
第三节《仁王般若经》的汉译及其基本内容
人名索引
第六卷
第一章天台宗
第一节天台宗的法脉传承与分布
第二节天台宗的本尊经——《法华经》
第三节天台宗的前史及其思想渊源
第四节智顗与天台宗的创立
第五节天台宗的基本教义
第六节灌顶对“天台学”与“涅槃学”的融通
第七节“台宗中兴”与湛然对“天台学”的创新
第八节中晚唐和五代的天台宗
第二章三论宗
第一节三论宗的兴起
第二节“三论”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三论宗的佛学思想
第三章三阶教
第一节三阶教的形成
第二节三阶教的基本教义及三阶僧的行持
第三节三阶教的历史际遇
第四章唯识宗
第一节唯识宗的“宗经”、“宗论”及其主要内容
第二节唯识宗的创立
第三节唯识宗的基本教义
第四节唯识宗的兴盛及其传承
人名索引
第七卷
第一章华严宗
第一节华严宗的本尊经——《华严经》
第二节法藏与唐代华严宗的创立
第三节华严宗的基本教义
第四节唐代华严宗的传承与发展
第五节华严宗在隋唐佛教中的地位
第二章禅宗
第一节从达摩禅法到东山法门
第二节慧能与南宗禅
第三节南宗禅三系
第四节后期禅宗
第三章净土宗
第一节佛教净土思想及净土种类
第二节净土宗经典——“三经一论”
第三节净土信仰历代祖师与净土宗的建立
第四节净土宗的基本教义和修行方法
第五节净土宗与其他宗派的交涉
第四章律宗
第一节隋唐时期的菩萨戒
第二节隋唐时期《四分律》的传承
第三节唐代的戒坛
第四节唐代律宗的形成与发展
第五节义净及其律学思想
第六节唐代律宗与其他宗派的交涉
第七节隋唐时期律学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第八节五代时期的律学和律宗
第五章密宗
第一节汉地密教经典及其传译
第二节开元三大士与密宗的创立
第三节汉地密宗的基本教义、仪轨
第四节密宗在唐朝中晚期的继续传播
人名索引
第八卷
第一章西藏前弘期佛教
第一节佛教的传入及发展
第二节前弘期的译经及佛学思想
第三节前弘期的寺院及寺院经济
第二章五代十国时期佛教的发展
第一节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与佛教
第二节五代北方佛教及周世宗灭佛运动
第三节南唐佛教与江南法眼禅系的兴盛
第四节吴越地区的佛教
第五节契此和尚与弥勒信仰的影响
第六节雪峰禅系与闽地佛教的发展
第七节云门禅系与岭南佛教的展开
第八节禅教一致与华严禅在江南的推展
第三章隋唐五代的僧官与度僧制度
第一节隋代的僧官、寺职和度僧制度
第二节唐代僧官制度的完善
第三节唐代寺职与师号、紫衣
第四节赐额与度僧
第四章隋唐五代佛教经录和佛教史著
第一节隋唐五代经录的编纂
第二节道宣的佛教史学著述
第三节《大唐西域记》及其他西行游记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寺院经济
第一节隋唐寺庄的形成
第二节“直岁”、“净人”与“寺户”
第三节隋唐佛教寺院的经营活动
第四节隋唐佛教宗派的经济基础
第六章隋唐五代时期的三教关系
第一节傅奕反佛与唐初的佛道之争
第二节唐代的佛道先后之争
第三节唐代宫廷的三教论议
第四节唐代的沙门拜俗之争
第五节儒家“道统说”对佛教的批判与吸收
第六节宗密对儒道两家的批判与会通
第七节隋唐佛学对道教的影响
第七章隋唐五代时期佛教徒的生活与信仰
第一节隋唐佛教的信仰与仪式
第二节隋唐的内道场与舍利信仰
第三节隋唐佛教的社会慈善事业
第四节唐五代的俗讲与变文
第八章中国佛教与东亚佛教文化圈的形成
第一节隋唐五代与日本的佛教文化交流
第二节隋唐五代与朝鲜的佛教文化交流
第三节隋唐五代与越南等国的佛教文化交流
第九章隋唐五代时期的佛教文化艺术
第一节隋唐五代的佛教石窟与造像
第二节隋唐五代的佛教绘画
第三节隋唐五代的佛教书法
人名索引
第九卷
第一章宋代社会与佛教
第一节宋代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节北宋初期的佛教政策
第三节北宋中后期的佛教政策
第四节南宋的佛教政策
第二章宋代士大夫与佛教
第一节宋代士大夫参与佛教活动概述
第二节两宋朝臣的禅林交游
第三节宋代士大夫的佛教义学阐释
第四节宋代士大夫的佛教著述及其影响
第五节佛教结社与宋代士大夫的修行活动
第三章两宋时期的僧官和度僧制度
第一节僧官及其选任
第二节寺职与师号
第三节度僧与度牒
第四节系帐与建寺
第四章宋代佛典翻译、藏经刊刻及佛教史著
第一节佛典翻译
第二节藏经的刊刻
第三节佛教史学著作
第五章宋代禅宗
第一节黄龙派的兴起及盛行
第二节杨岐派的兴起与传承
第三节文字禅的形成与兴盛
第四节大慧宗杲的“看话禅”
第五节两宋之际的曹洞宗与宏智正觉的“默照禅”
第六节惠洪的行历、思想及其影响
第七节道济禅师的行历及其后世的“神圣化”
第六章宋代天台宗的发展
第一节宋代天台宗谱系传承
第二节山家山外之争
第三节宋代天台与诸宗交涉
第七章宋代律宗的中兴
第一节宋代的律师及其撰述
第二节宋代律学的特点
第三节“禅律相分”和“禅律相攻”
第四节“十本记主”允堪
第五节律宗的“中兴”者元照
第六节两宋时期律学的东传
第七节宋代律学的几种普及性著作
第八章宋代密法的兴盛与唯识学的研习
第一节宋代密法的兴盛
第二节宋代唯识学的研习
第三节永明延寿与唯识宗的终结
人名索引
第十卷
第一章禅教合一与净土信仰的普及
第一节禅教合一的理论意涵
第二节宋代禅教关系
第三节净土宗的传承
第四节禅净合流
第五节性具法门与唯心净土
第二章宋代的三教关系
第一节宋代士大夫的排佛思潮
第二节宋代理学的“援佛入儒”
第三节宋代的三教融合论
第四节宋元时期的佛道关系
第三章宋代的寺院经济
第一节宋代寺院土地的多元化来源
第二节宋代寺院的土地经营
第三节宋代寺院的手工作坊及商业经营活动
第四节宋代佛寺承担的赋役及其社会功能
第四章两宋与东南亚的佛教文化交流
第一节两宋与东亚佛教文化交流概述
第二节北宋与日本的佛教文化交流
第三节南宋与日本佛教文化交流
第四节南宋僧赴日传禅及其影响
第五节两宋与朝鲜的佛教文化交流及其影响
第六节宋代与越南的禅宗文化交流
第五章辽代佛教
第一节辽代社会与佛教
第二节辽代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第三节辽代的寺院经济
第四节辽代的三教关系与民间的佛教信仰
第六章回鹘佛教
第一节西域回鹘之佛教
第二节河西回鹘之佛教
第三节元代回鹘佛教徒在内地的活动
第四节伊斯兰教的兴起与回鹘佛教的衰亡
第七章西夏佛教
第一节佛教在西夏的兴衰
第二节西夏的佛经传译
第三节西夏与回鹘辽金印度间的佛教关系
第四节西夏的佛教艺术
第八章金代佛教
第一节金代社会与佛教
第二节金代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第三节金代的三教关系
人名索引
第十一卷
第一章元代的社会与汉传佛教
第一节元代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节元代诸帝与汉传佛教
第三节元朝佛教的管理制度
第二章元代禅宗
第一节海云印简与北方临济宗
第二节南方临济宗
第三节万松行秀与北方曹洞宗
第四节南方曹洞宗
第三章元代天台宗的传承
第一节宋元之际天台谱系
第二节元代天台教学
第四章辽、元华严宗的弘传
第一节回归唐代华严:文才与元代华严的阐释
第二节元代南北的华严学弘传
第五章元代的律学撰述与唯识的研习
第一节元代律学
第二节元代唯识宗
第六章元代净土宗的延续及禅教一致
第一节净土的宗派自觉与禅净关系
第二节元代的禅教关系
第七章元代的寺院经济
第一节元代寺院经济概况
第二节元代寺院财产的主要来源
第三节元代寺院经济的结构及经营形式
第四节元代寺院经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八章宋元佛教徒的信仰与生活
第一节宋元佛教徒的信仰与仪轨
第二节宋元佛教的慈善事业
第三节宋元佛教的放生习俗
第九章元代与东亚的佛教文化交流及其影响
第一节元代与东亚佛教文化交流概述
第二节日本入元僧的修学活动及其影响
第三节元代赴日僧活动及其影响
第四节元代与朝鲜的佛教交流及其影响
第十章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
第一节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云南的媒介与时间
第二节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发展
第三节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组织制度
第十一章后弘期藏传佛教及其主要派别
第一节佛教在西藏的再度复兴
第二节藏传佛教主要派别及其思想
第十二章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
第一节萨迦派在元代的兴盛
第二节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
第十三章宋元时期的佛教文化艺术
第一节宋元时期的佛教石窟造像与寺庙雕塑
第二节宋元时期的佛教绘画
第三节宋元时期的佛教书法
人名索引
第十二卷
导言
第一章明代的社会与佛教
第一节明初的社会与佛教
第二节明中叶的社会与佛教
第三节晚明的社会与佛教
第二章明王朝的佛教政策
第一节明初诸帝与佛教(从洪武到宣德)
第二节明中期的诸帝与佛教(从正统到嘉靖)
第三节明末诸帝与佛教(从隆庆到崇祯)
第三章明代初期的佛教
第一节明初佛教三大禅僧
第二节明初的佛教诸宗
第四章明中叶的佛教
第一节明中叶的禅宗弘传及著名禅僧
第二节晚明佛教复兴的先导者
第五章明代藏传佛教的发展
第一节格鲁派的兴起
第二节明朝政府对藏传佛教的管理
第六章晚明佛教四大师
第一节云栖袜宏(1535—1615)
第二节紫柏真可(1544—1604)
第三节憨山德清(1546—1623)
第四节蕅益智旭(1599—1655)
第七章晚明的禅宗中兴及其论争
第一节明末禅宗概况
第二节禅学之流弊
第三节纲宗之辨析
第四节文字禅之再唱
第五节念佛禅之风行
第六节如来禅与祖师禅之合流
第七节宗门之论争
第八章晚明佛教的诸宗复兴
第一节明末的华严弘传与华严禅
第二节天台宗的再兴
第三节晚明的唯识学复兴
第四节净土教的兴盛
第五节佛教戒律的复兴
第九章晚明的居士佛教与三教关系
第一节晚明的居士佛教
第二节晚明的“狂禅”现象
第三节佛道会通与摄道归佛
第四节性命之辨与仙佛合宗
第十章明代的僧官制度与寺院经济
第十一章明代的佛教著述与佛教史学
第一节佛教藏经的刊刻
第二节明代的佛教著述
第三节明代的佛教史学
第十二章明代的佛教文化交流
第一节与日本的佛教文化交流
第二节明末佛教与天主教的辩论
人名索引
第十三卷
导言
第一章清代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节清初及“康乾盛世”时期的社会概况
第二节清代学术风气的演变
第三节清初遗民与儒佛关系
第四节晚清社会思潮中的佛教
第二章清入关前的佛教状况
第一节努尔哈赤与佛教
第二节皇太极与佛教
第三节清入关前的佛教政策
第三章清初诸帝与佛教
第一节顺治帝与佛教
第二节康熙帝与佛教
第三节雍正帝与佛教
第四节乾隆帝与佛教
第四章清代的僧官制度与僧籍制度
第一节清代的僧官制度
第二节清代的僧籍制度
第五章清代禅宗
第一节清代禅宗概况
第二节清初禅门之争
第三节清代临济、曹洞宗匠的禅学思想
第六章清代净土宗
第一节净宗三祖
第二节禅、台、贤、律与净土的合流
第三节清末净土信仰的特点
第七章清代律宗
第一节清代律学的复兴
第二节弘赞的律学思想
第三节清代宝华山律宗中兴
第八章清代华严宗
第一节清初华严宗的弘传
第二节道霈及其禅化华严
第三节续法与清代华严再兴
第四节华严观行及其信仰
第五节通理与清代华严的影响
第九章藏传佛教的发展及其与清廷的关系
第一节藏传佛教的发展
第二节清政府对藏传佛教的管理
第三节藏传佛教制度
人名索引
第十四卷
第一章清代居士佛教的兴起
导言
第一节清代居士佛教的思想渊源
第二节周安士启人净信
第三节彭际清归心净业
第四节龚自珍与经世佛学
第五节魏源与经世佛学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应该特别指出,对于“涅粲”的理解,佛教不同时期、不同派别的解释和理解差别很大。小乘佛教视人生为大苦,而把人体消灭、烦恼尽除作为追求的目标,如同灯熄火灭、万事俱了一般。因此,小乘佛教的“涅槃”、“圆寂”,往往成为死亡的代名词。与小乘佛教不同,大乘佛教从一种新的角度来解释“涅粲”。他们认为,世间和“涅槃”是一致的,二者都是“空”,也都是“妙有”。世间的一切,都是“真如”、“实相”、佛性的体现。如果人们能够认识到佛教这一真理,返本还原,体证佛性,也就可达至“涅槃”境界。大小乘佛教对于“涅槃”境界的不同理解,说明佛教的“涅槃”学说的发展有一个过程。 二、部派佛教 在佛陀入灭后的一百年间,佛教僧团发生分裂,此后数百年佛教分部流传。这一历史时期称之为“部派佛教”,时间范围大致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2世纪。并且,在部派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佛教内部又兴起了新的流派——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又将许多部派的义理贬称为“小乘”。尽管大、小乘佛教在许多方面有所不同,大乘佛教对于部派佛教多有批评,但大乘佛教的兴起并未完全替代部派佛教的发展,所谓的“小乘佛教”其实一直伴随着佛教发展的始终。 1.经典结集与部派分裂 在佛陀涅粲之后的四五百年之中,佛教僧团先后举行了四次结集以确定佛教的圣典。佛陀在世时,直接由佛陀为弟子们释疑、指导、依止等。佛陀入灭后,则有必要将佛陀所说之法共同诵出,一方面为防止佛陀遗教散佚,一方面则确定教权。历史上,将佛弟子们集会于一处,将口口相传之教法整理编集,称为“结集”。 关于“结集”时间和次数,南传与北传佛教文献的记载并不一致,若综合两传的文献加以推定,可知大致有下列四次: 第一次结集是佛入灭之年,在阿阔世王保护之下举行。当时五百阿罗汉汇聚于摩揭陀国王舍城外七叶窟,以摩诃迦叶为上首。此次结集又称“五百集法”、“五百结集”、“五百出”。会中,摩诃迦叶命阿难升于高座以宣说佛语,阿难乃以普遍之音诵出“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云云,后经侨陈如等诸长老确认实系佛陀所说的经文。 第二次结集是在在佛入灭一百年时,毗舍离附近的跋耆族比丘对戒律产生异见,行“十事非法”。为此,七百比丘集会于毗舍离城,以耶舍为上首而举行结集。此次结集又称为“七百集法”、“第二集法藏”、“第二集”。此次合诵,单集律藏,主要目标在确定跋耆族比丘所行“十事”为非法。集会于毗舍离城,因此,此次结集又称为“毗舍离结集”。由于参加者多为佛门长老,故又称为“上座部结集”。然而,当时毗舍离的比丘不服上座部的决定,于是另举行约万人之集会,定“十事”为合法。由于参与者众多,因而被称为“大众部结集”。 第三次结集,相传是在佛陀入灭236年后举行。当时曾得到阿育王之护持,一千比丘汇聚于摩揭陀国波咤厘子城的阿育僧伽蓝,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此次结集,仅载于南方所传,如《善见律毗婆沙》卷二、《岛史》、《大史》及缅甸文献,至于北方所传诸律论则未见记载。当时所结集的是上座部的三藏圣典,并编辑《论事》一书。 第四次结集,相传是在佛陀入灭四百年时举行的。在迦腻色迦王护持下,汇聚于迦湿弥罗国的五百阿罗汉,以胁、世友二人为上首,共同结集三藏,并附加解释。当时所集论藏的解释即现存的《大毗婆沙论》,故又称之为“婆沙结集”。此次结集,载于《阿毗昙毗婆沙论·序》、《婆薮盘豆法师传》、《三论玄义》、《大唐西域记》卷三、《大毗婆沙论》卷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等书,然而印度诸论及南传佛典都未记载。 另外,南传佛教将19世纪在斯里兰卡举行的五百僧人结集,作为第四次结集。该次结集首次将巴利语三藏辑录成册。

编辑推荐

《宗教研究系列:中国佛教通史(套装共15册)》根据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变化特点,结合中国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这套由赖永海主编的《宗教研究系列:中国佛教通史(套装共15册)》分四个时期对中国佛教的历史发展进行整体的论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佛教通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通史,很难得,而且佛教的通史,更难书写。之前我看过各个派别的史,而今通之,好似枝叶连贯。资料详尽,看法独到。
  •   书是好书。收到后略略翻过,很满意,是很好的资料。但第一卷的书脊摔裂了,也不知道出库时是怎么挑拣的,因为其余十四卷完好得很,运输包装也很好。网上购书的遗憾!希望当当能够不断改进
  •   利用满560减169买的,差不多四百块钱,已经够划算了。内容资料详实丰富,是国内难得的佛教史了。
  •   内容丰富、讲解详实,值得购买!
  •   系統而不乏創見,於漫長中頗見治學功力,可資相關參考并反復閱讀。
  •   内容丰富 讲解详实 值得购买
  •   很好的一套书,值得收藏!!
  •   书很好,质量好!
  •   内容中好多东西都没用,和佛教无关。水平不高。这本书主要是青年学者编的,真正懂佛教的人少,所以写出来的东西都是皮毛,没有触及到佛理。不过中国现在还没有完整的佛教通史,这本书也凑合了。
  •   虽然是第一部通史,但是书中的错误还是很多,各别章节完全不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自己瞎写,比如密教部分的撰写人朱丽霞,写的非常差,如摄论学派,地论学派的撰写人圣凯法师就写的非常好,没有话说,比如净土部分的内容就太过简单,没有突出重点,仍然是照搬罗列一些史料,但是对于一些问题的研究和新资料的运用上还是值得肯定的,虽然内容很多,但是大致一看,并没有能够让学人能够“通”的程度,还是需要继续努力和不断补充。
  •   把佛教在中华大地上走过的每个脚印都记录了下来,超喜欢。此套书建议还是买简装本,一是价格便宜点,二是硬封的书如果很厚的话拿在手来看是对手的折磨。
  •   优点:学术性强,论述详细缺点:暂时没发现总体:值得购买
  •   中国佛教通史大套書,我看了目錄已想貴,但精裝太貴,且太重。平裝較輕,閱讀方便。書的內容全面,質素高,不单从學朮、宗教及文化角度看問题,还有社会及政治角度。好書。同時推荐潘桂明的佛教思想史,也是杰作。
  •   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中国佛教通史》,它的编纂完成填补了中外佛学研究的空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