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7月1日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 T. 克里斯托弗·杰斯普森 页数:282 译者:姜智芩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来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讶的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适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这个系列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绝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
内容概要
描述了20世纪上半期美国公众的中国形象及其成因。作者认为,这一时期美国的中国形象是基于传教士激情,由卢斯媒体误导、赛珍珠小说强化。再由宋美龄推向高潮的不符合中国实际的形象,是美国人按自己的理念创造出来的,实际上反映了美国人的希望和梦想,其背后是美国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不过这种中国幻象在当时对中国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促使罗斯福政府采取制裁日本、帮助中国的政策,并最终废除了带有种族歧视性的《排华法案》。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T.克里斯托弗·杰斯普森(Jespersen T.C.) 译者:姜智芹
书籍目录
译者的话致谢前言绪论美国传教士及其创造的中国观(1890-1931)第一章 亨利·卢斯和时代公司的崛起第二章 时代公司和它的中国赌注第三章 美国联合援华会及其塑造的中国形象第四章 中美同舟共济:光荣的战争年代第五章 宋美龄和中美关系的人格化第六章 二战时期中美关系的内幕第七章 “美国世纪”的曙光第八章 “美国世纪”的倾塌第九章 与浪漫化中国观的悲情告别参考文献索引译后记
章节摘录
①宋美龄除了为中国的一切蒙上了正面色彩外,还象征着美国传教士几十年来致力于播撒的思想——建立一个民主的、基督教的中国,正一步一步变成现实。伴随这一设想而来的热情和乐观感染了许许多多的中美关系评论者,宋美龄成功地将中国人格化了。不管宋美龄如何突出中国正发生的政治变化和社会变化,她已使自己成为美国考虑未来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人物。她以强调中美之间的相似性这一引人注目的方式做到了这一点,她是美国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改造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一个实实在在的证据。从更大的战争背景上来看,宋美龄适合时宜地强化了当时的性别观点。伊莱恩·泰勒·梅指出:“即便是在战争期间,美国人也推崇女性的家庭角色。”②男人们在国外的战场上为“家庭生活”流血牺牲,这一态度本身就强化了传统观念中的性别建构。美国国内的“家庭文化”和美国在国外的“文化攻势”并行不悖,导致美国将自己衡量男女两性之间和谐关系的标准,应用到其他国家,比如在这里就以中国为试金石。@中国的蒋介石和蒋夫人正努力达到一种类似于美国的性别标准,这一观念进一步巩固了中国正在步美国后尘的看法。美国的评论家一方面把宋美龄放在他们自己民族的社会框架内,另一方面也明显地把她置放到美国对性别的“文化建构”之中。但富有讽刺意味的是,作为一个超越了传统对女性和女性能力界定的人物,宋美龄吸引了很多女性的目光,她们将她视为女性地位变化的重要典范。就像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一样,宋美龄同时扮演着两种互为矛盾的角色:既符合传统女性的标准而又给女性角色带来了变化,后一方面表现在她发表的文章和对美国公众的演讲上。
后记
外国的中国形象近年来一直是我学术研究的重点。2002-2004年在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期间,受前辈学者的启发,在杨正润先生的指导下,我开始研究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后来,由英及美,我把视角转向美国,先是选取傅满洲和陈查理两个典型人物,研究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后来侧重从文学的角度研究美国视野中的中国形象,并撰写了一部书稿。书稿写作过程中,多次参阅了T.克里斯托弗-杰斯普森的《美国的中国形象(1931-1949)》。书稿完成后,我对美国的中国形象这个研究课题依然意犹未尽。这个时候,素未谋面的刘东教授发来电子邮件,邀我翻译《美国的中国形象(1931-1949)》一书。刘东教授是比较文学、汉学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又有多年策划、主持大型“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经验。我自知刘教授对翻译要求甚高,但翻译这本书确实又对我的意趣,于是便怀着欣然而又忐忑的心情接受了这个任务。有幸的是,2009年4月,在济南举办第十九届全国图书博览会期间,刘东教授来济,并给我们的研究生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他宽广的学术视野、渊博精深的学识、风趣幽默的谈吐、平易近人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为能结识这样一位学术大家而由衷的高兴。
媒体关注与评论
杰斯普森令人佩服地证明了我们为什么必须正视那些曾经支配美国人认知中国的形象,这种中国形象为什么会出现且又是如何建构出来的,为什么它会持久地影响美国对中国的认识。在20年的时间里,时代公司不断刊登,传播亭利·R卢斯的恩抚主义中国形象:一个友好的中国正热切地盼望能得到美国的庇护……卢斯和他的理想主义者们影响了无数美国人的中国观。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说出了很多美国人希望中国是什么样的,而不管中国实际上如何。 ——《美国历史评论》
编辑推荐
《美国的中国形象(1931-1949)》是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