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郭梅,张茜 页数:13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皇族后裔,学为人师,谦逊豁达,集诗、书、画,鉴于一身,被称为“国宝”的老顽童——他,就是“坚净翁”启功。启功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画家和书法家。他著作丰富,通晓语言文字学,甚至对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八股文也很有研究;他做得一手好诗词,同时又是古书画鉴定家,尤精碑帖之学。《启功传:"坚净翁"》为其传记,记录了其生平事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显赫家世 1.出身皇族 2.漠视苦难 3.不幸中的美好第二章 年少志坚 1.曲折的求学路 2.痛并坚定着 3.良师益友 4.有才华的“小孩” 5.尴尬的学历 6.无言的教导第三章 大师和顽童 1.书画一生 2.独创“五三五”字体 3.独树一帜的“诗仙” 4.“顽童”启功 5.齐白石总管“我”叫小孩儿 6.世上最好玩的一个人 7.老好人也会发怒第四章 风雨同舟,相伴一生 1.丁香般的姑娘 2.平淡见真情 3.一起走过“黑夜”的知心人 4.执子手,共偕老 5.爱永在心尖 第五章 人到中年行路难 1.博学却无用武之地 2.教师本色 3.祸起中国画院 4.祸兮福所倚 5.启功的“第二个家” 6.拒绝回忆苦难 7.人生“第二春”第六章 文物鉴定家启功 1.杰出的文物鉴定家 2.书画鉴定七人组 3.启功谈文物鉴定第七章 启功趣事 1.顺口溜爱好者 2.龙头大风筝 3.改姓:人生中的奇耻大辱 4.“我做过伪职” 5.受骗 6.“三怕”与“二不怕”第八章 高山仰止 1.无尽的缅怀 2.“坚净翁”启功 3.谦逊与虚心 4.豁达与宽厚 5.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章节摘录
1912年7月26日,启功先生出生在北京的什锦花园胡同,他曾祖溥良的宅第里。据说,他的哭声比其他婴儿清脆许多——启功确实是皇族后裔,但他并没有得到多少令人羡慕的祖荫。启功先生向来不大愿意向外人道及自己的家世。中央电视台一位以能够掏出任何人的隐秘而著称的著名主持人在采访时曾经问及启功先生的家庭出身,但启功对这个问题反应冷淡,王顾左右而言他,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弄得那位著名主持人如坠云雾之中,不得不悻悻作罢。启功可以很流利地说出《红楼梦》中某个人物的家世背景,却不愿透露自己的身世,因为那都是很遥远的往事,启功并未身临其境,许多细节已无从探究,让他如何绘声绘色地去描述呢?!启功出生于辛亥革命后一年,实际上也并没有享受多少令人羡慕的祖荫。启功的曾祖父从幼时起就走上了通过科举的升迁之路,启功本人则大半辈子饱经忧患,孤苦奋斗。他曾说过:“提到我的祖先,他们的路已经走完了,而我走的是另外一条路。”但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启功,解读启功,我们又不能绝口不提其“皇族后裔”的身份,因为那是和启功有关的真实存在的历史,而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放下甚至遗忘那段荣也好辱也罢的历史。那么,启功姓启吗?自然不是。中国历史上从没有姓启的皇族。启功先生的祖先是姓爱新觉罗的,这个满族姓氏汉化后是金,换言之,爱新觉罗氏的后人很多姓金。但是启功先生并不承认自己姓爱新觉罗或者姓金。那么启功先生到底姓什么呢?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启功说过,他从来没姓过爱新觉罗,也没姓过金,但却姓过一回“取”——原来,在考小学张榜时,他是第四名,姓名却被写作“取功”,不知他报名时,为他填写相关材料的那位先生是哪儿的人,竟然“qi”、“qu”不分,而且不写“曲”,偏写了个“取”字,于是,启功就姓了一回很怪的“取”。当然,启功确实是如假包换的“皇族后裔”,他的始祖是清世宗雍正皇帝的第五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弟弟弘昼。雍正十一年(1733年),弘昼被封为和亲王。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弘昼死去,时年六十,谥号为和。可以说,在启功的始祖一代,他们算得上是正宗的皇室贵胄。然而到了启功的高祖一代,因为不是正室所生的嫡系长子而被归人皇室旁支,从而他们家开始渐渐远离皇家正统,爵位也越来越低。到启功的曾祖父那一代,家境已经式微。启功的曾祖父溥良的爵位只是奉国将军,俸禄少得连养家糊口都做不到,只能靠教家馆来维持生计。溥良的儿子毓隆,也就是启功的祖父,步父亲的后尘,走科举之路步人仕途,官至四川学政、主考、典礼院学士。出身翰林又擅长书法的他,对启功的影响非常之大。启功承认自己确实是皇族的后裔,但他从来不愿声称自己是爱新觉罗的后裔。他说,爱新觉罗是现如今社会上比较敏感的一个姓氏,它的荣辱完全要受政治的摆布,而且“爱新”本为女真词汇,意译过来就是“金”,“金”这个姓氏从中国金朝开始时就有,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不断融合,爱新觉罗氏的一些人改姓了金,但启功的祖上却一直姓爱新觉罗。清朝灭亡后,大军阀袁世凯掌权,他下令所有的爱新觉罗氏都必须改姓金。然而启功的祖父毓隆十分痛恨袁世凯,他不但自己执意不肯改姓,就连孙子启功的姓也不许改。经常有人写信给启功,只要称呼是“爱新觉罗·启功”的,先生就把那些信都退回去,说查无此人。他曾生气地说:“我叫启功,字元白,也作元伯,是满洲族人,简称满族人,属正蓝旗……查查我的身份证、户口本,以及所有正式的档案材料,从来没有‘爱新觉罗·启功’那样一个人……”启功曾写下这两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姓氏的看法:闻道乌衣燕,新雏话旧家。谁知王逸少,曾不署琅琊。半臂残袍袖,何堪共作场。不须呼鲍老,久已自郎当。第一首的意思是说,即使像王、谢那样的世家望族,也难免要经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的沧桑变化,真正有本事的人是不以自己的家族出身为重的,就像书生王羲之,他在署名时,从来不标榜自己是高贵的琅琊王家的后人,但谁又能不承认他是“书圣”呢!同样,我们现在写字画画,只应求工求好,又何必非要标榜自己是爱新觉罗的后裔呢?第二首的意思是说,我就像古时戏剧舞台上的丑角“鲍老”,本来就衣衫褴褛,貌不惊人,郎当已久,怎么能配得上和你们共演这么高雅的戏呢?即使要找捧场的也别找我啊。启功先生说,我这两首诗也许会得罪那些同族的人,但这是我真实的想法。一次,他和朱家滔先生一起去故宫,朱先生开玩笑地对启功说:“到君家故宅了。”启功连忙纠正道:“不,是到‘君’家故宅了。”因为清朝的故宫是接手明朝朱家旧业的。说罢,启功先生哈哈大笑——一其实,这故宫既不是他家的故宅,也不是朱家的故宅,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所以他不喜欢人家别给他戴上这个头衔。启功小时候,为祈福长寿,祖父让他拜雍和宫的一位老喇嘛为师,并接受当时的班禅喇嘛的灌顶,取名为“察格多尔扎布”(金刚佛母保佑的意思)。雍和宫原是雍正做亲王时的府邸,雍正三年(1725年)改为喇嘛寺,称雍和宫,其前殿供奉有黄教宗师宗喀巴的铜像——这尊铜像是启功的师父筹集善款铸造的。每年春节,启功都要穿戴整齐去雍和宫参加佛事活动,毕恭毕敬地坐在坐禅的垫子上,合掌闭目,将经文背诵如流。
编辑推荐
《启功传:"坚净翁"》: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联合打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