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物的嬗变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丹托  页数:273  译者:陈岸瑛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两件看似一模一样的东西,为何一件是艺术品,而另一件不是?在《汉译精品·思想人文·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中,一位从事艺术的愤青JSeething先生愤然质问,凭什么杜尚拿来的小便池是艺术品,他拿来的小便池就不是?通过J先生,丹托追问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在杜尚的小便池之后,艺术与实物究竟有何区别,艺术是否仍然有其边界。

作者简介

  阿瑟.C.丹托(ArthurC.Danto),美国著名哲学家、艺术批评家。曾任美国哲学学会主席,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从1984年开始一直担任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国家》杂志的艺术批评撰稿人。著有《艺术的终结》、《艺术终结之后》、《美的滥用》、《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等。

书籍目录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第一章 艺术作品与纯然之物
第二章 内容与原因
第三章 哲学与艺术
第四章 美学与艺术作品
第五章 解释与识别
第六章 艺术作品与单纯的再现
第七章 隐喻、表现与风格
术语对照表
人名对照表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这既让J困惑,也让我困惑。这不能用J是个艺术家来搪塞了事,因为,不是只要艺术家碰过的东西就都能变成艺术品的。乔尔乔内(假设是亲手)上了底色的画布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J上了色的篱笆,不过是涂过颜色的篱笆而已。现在J意识到,只剩下一种选择,那就是直接“宣称”那个有争议的红方块为艺术品。为什么不呢?杜尚宣称一把雪铲是艺术品,它就是了;宣称一个瓶架是艺术品,它就是了。我允许J也有同样的权利,于是他宣称那个红方块就是艺术品,他成功地越过边界,就像捧着一件宝贝似的将它夺了回来。现在,我所展出的就全都是艺术品了,只不过在名分上,还有些不清不楚。尽管J的突袭取得了成功,但[艺术品和非艺术品的]界限是什么,却还停留在哲学的晦暗中。刚才构想的那个例子,是由一系列外形相似的副本构成的,这些副本或许带有极强的本体论色彩。很明显,也可以在哲学的语境中(即便不是在所有的哲学语境中)来构想这样的例子。接下来,我会对这类例子由以产生的原理进行关注,但也会对实际存在的例子给以同等的关注。不过,在这里,不妨再多引证一个类似的结构,期望它能为我们解除这样的疑虑,那就是以为我们仅仅是在与特属于艺术哲学的结构打交道。我要引证的这个例子来自关于行为的哲学。我引用它,并不是想表明,关于艺术的哲学从属于关于行为的哲学,我只想说,这两者具有平行的结构,实际上,在哲学分析的各个领域,都能找到这种类似的结构。我以前曾就行为理论和知识理论之间存在的结构性平行进行过详尽说明,却也并没有因此受到诱惑,要把认知和行为等同起来。

媒体关注与评论

阿瑟·丹托有关艺术哲学的著作,在20世纪后半叶产生着持续不断的影响。  ——雷尔·卡罗尔,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迄今为止最有意思的艺术哲学论著。通过定义“艺术作品”……丹托显示了广博的哲学与艺术史学识。其结果便是必将居于未来该领域话题中心的这部著作。  ——马西娅.M伊顿,《美学与艺术评论》

编辑推荐

《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是汉译精品•思想人文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寻常物的嬗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2条)

 
 

  •   丹托今年去世,他的这部著作对当代艺术为何可以从平常物嬗变来 给出了哲学的思考,是当代艺术思想的枢纽之作。翻译者忠实于原著,也给出了恰当的译注,是学者严谨的态度。
  •   丹托的书都值得一看,书买回来,老公特别开心,昨天认真读了一晚上,很开心。对于艺术哲学有时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也会引发长期的思考。丹托善于从简单的命题阐发出哲理性的问题,很值得一看。
  •   看看艺术家是怎么样化寻常物为艺术的
  •   艺术哲学大师的书,挺喜欢的,以前看过他的《艺术的终结》
  •   艺术与哲理的完美结合,充满思辨性。
  •   这是一本不错的书,我认为译者的序写得很好。翻译的也不错。
  •   内容没看,但比想象的要厚。多看看没坏处
  •   帮朋友买的,他说非常喜欢这本书。
  •   很好!忙所以评晚了,抱歉
  •   作者几本书的影响都很大呀*必读***
  •   正版正版正版正版正版正版
  •   早就读过丹图这本书的英文本,发人深省。
  •   当当网上似乎丹托的作品不全,希望以后能够补全吧。对于爱好当代艺术的人,也算是一本必读之作吧。
  •   之前,读过作者的《艺术的终结》,现在读这本书,感觉依然是那种需要静下心来读的书。还有,这两本书是一个出版社出版的,但开本不一样。
  •   很早就想读这本书,现在终于有了中译本了。丹托,当代美国美学界不可跳过的人物。
  •   好书,犹豫很长时间才买的,感觉很值得
  •   .....还没看 很新
  •   内容是比较深奥啦,看的云里雾里的
  •   慢慢的看,慢慢的品,原来还是如此。。。。
  •   深有启发,要细看
  •   还不错的理论书,翻译稍弱。
  •   专业性质蛮强的,适合涨涨见识的。
  •   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
  •   要安静的看,什么艺术都是长期积淀的结果
  •   丹托的书,了解一下他是怎样给当代艺术正名的。
  •   挺好的,值得一看,质量不错
  •   找了好久,很好的书籍,考博复习挺有用
  •   有讲到抽象的内容很好的书 挺好的
  •   蛮好的一本书,不错。可以看看
  •   阿瑟丹托的书都不贵,但都是好书。值得反复回味。书的质量也很好,寄过来外面有一层薄的塑料封皮。
  •   还不错,里面有我需要的,亚马逊值得信赖
  •     <寻常物的嬗变>,是丹托的代表作,出版于1981年。90年代出版的著作多为论文集和艺评集,虽然更流行,但无法代表丹托最核心的哲学论证。
      
      从破坏后的重建回答丹托为何伟大这一问题
      
      陈岸瑛
      
       2013年10月25日,年近九旬的阿瑟•丹托(Arthur C. Danto,1924-2013年)在病榻上溘然长逝。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美学家,就这样告别了我们,留下三十余部著作、难以计数的艺评文章以及后人无尽的追思。
      
       2006年-2007年,我在苏黎世山上的小屋中为翻译丹托的代表作《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而穷心竭虑。丹托的思想深刻,行文晦涩,更让人难以把握的,是他喜欢在学术论述中夹杂一些非英语母语者难以理解的口语。还记得正当我为“spongy”、“sec”、“hardnecked”等词绞尽脑汁、不得不写信向丹托先生求助时,忽然惊喜地在网上发现,一位意大利女孩也正为同样的翻译问题而苦恼。正在这时,丹托的回信将我从深渊中解救,他说,“这本书有时会以完全口语化的方式使用英文,使它很难翻译。在翻译成多国文字时,这种不时出现的自由的、随意的风格总是带来麻烦”。随后,他逐个回答了我的问题,直到我满意为止。2007年秋回国时,这本书已经翻译完了,可是拖延到2012年初才付印。不过,总算是赶在丹托去世前出版了,缅怀丹托时也算多了一种参考。
      
       我时常想,在精严的思想中夹杂这些口语化的表达,究竟意味着什么。古人云文如其人,这种行文风格或许体现了某种自由、率真的为人风格?我与丹托缘铿一面,虽然后来去了纽约,却找出种种懒惰借口,最终没有联络他。所幸2008年来我系讲学的大卫•卡里尔(David Carrier)是丹托的弟子,与丹托是亦师亦友的关系,通过他私人化的描述,丹托那可亲可敬的师尊形象,依稀在我头脑中建立起来。
      
       丹托生于密西根州的安阿伯,成长于底特律,二战时,曾在意大利和北非服兵役。据卡里尔回忆,这段生活对丹托产生了很大影响。丹托起先在韦恩州立大学学习艺术史,同时也从事木刻创作,后来到哥伦比亚大学研习哲学,从硕士读到博士,期间还利用富布莱特项目去法国从梅洛庞蒂学习。1952年,丹托毕业后留校任教。卡里尔说,当时的丹托已是一位成功的艺术家,从事表现主义木刻的创作,与此同时,也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哲学。这时,一个关键性事件发生了。1964年4月,安迪•沃霍尔在纽约举办首次“雕塑”展,展出了他著名的“布里洛包装盒”。2012年去美国时,我曾专程到费城美术馆看了杜尚的“大玻璃”和“三个标准的终止”等现成品,也在一个角落看到了“布里洛包装盒”。“布里洛”是一种擦洗巾品牌,该擦洗巾内含清洁剂,用来清洗锅碗炉台较为方便。沃霍尔用木板和丝网印,复制了擦洗巾包装盒的流行形象。
      
       后来,丹托在《寻常物的嬗变》(1981年)前言中回忆说,“记得是1964年,安迪•沃霍尔在东大街74号举办了展览……为什么沃霍尔的布里留包装盒是艺术品,而那些堆放在超市库房、遍布整个基督教王国的平凡副本却不是艺术品?……于是乎就有了这样一种可能:艺术品与实物的区别,绝不在于物质方面。”受此思考启发,丹托在这一年岁末的美国哲学年会上提交了《艺术世界》一文,提出了一种关于艺术的全新定义。如果说以往的美学都是用某个东西加某种属性来定义艺术品的话,那么丹托则意识到,艺术品区别于寻常物的属性,很可能根本就不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属性,甚至也不是诸如审美情感之类的心理属性,而是一种关系属性。
      
       不过,当时的丹托似乎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发现的重要性,也没有想到,用“关系属性”(排列组合、矩阵)来定义艺术,会对当代美学产生如此了不起的推进作用。1966年,丹托评上了正教授。从1966年到1981年,他在哲学界取得了极大成功,但他的工作重心并不在美学方面。《艺术世界》一文在1970年代引起广泛反响,是因为乔治•迪基(George Dickie)受此启发提出了“艺术惯例论”,然而,但凡认真读过《艺术世界》的人,都可以肯定这绝对是对丹托的误解。
      
       沃霍尔的布里洛包装盒,对于丹托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提出了这样一个新美学问题:两件从外观上难以分辨的东西,为何其中一件是艺术品,而另一件不是?从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出发,丹托将快要被维特根斯坦主义攻陷的美学,带入一个新的境地。对于信奉“家族相似论”的维特根斯坦主义者而言,艺术既不可定义,也无需定义。丹托的天才之处在于,他一方面与本质主义决裂,另一方面也没有陷入相对主义,而是提出了一种相当确定、具有建设意义的定义,而且,它经得起维特根斯坦主义的检验。俗话说,破坏容易建设难,丹托定义的重要性,正在于它是破坏后的重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