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力锋,张建军 页数:188
Tag标签:无
前言
“985工程”是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大举措,其二期工程在全国若干所重点大学创建了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创新基地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某些重大课题进行一些开创性的研究。这次在南京大学建立的“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是以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为依托,整合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和社会学系等相关院、系的有关研究力量组建起来的财政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基地提倡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把历史上特别是现当代各种宗教与文化普遍联系与深刻互动、各种宗教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及其在现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作为重点课题。 “宗教文化大系”是南京大学“宗教与文化”创新基地的系列研究成果集成。这些研究成果,既有试图从理论层面较深入提示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内在关系的“宗教文化专论”一辑五册:《宗教与哲学》、《宗教与科学》、《宗教与政治》、《宗教与伦理》、《宗教与文学》;又有着力于对世界五大宗教与五大文明系统之间相互影响进行相对宏观探讨的“宗教文化概论”一辑五册:《佛教与中国文化》。
内容概要
“分析的宗教哲学”自20世纪60年代起逐步进入西方宗教哲学研究主流,并在当代宗教对话之现实需要的推动下获得蓬勃发展,但国内学界对之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本书从“逻辑与宗教对话”的全景把握入手,全面考察了分析的宗教哲学研究之兴起的思想背景与来龙去脉,继而围绕“上帝的本性问题”、“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恶与苦难疑难”、“宗教认识论”等重大焦点课题,进行深入系统的历史一逻辑分析与评述,清晰地揭示了分析的宗教哲学各流派运用逻辑与语言分析方法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本书以“澄清概念,分辨层次,清理矛盾,追问可能,揭示预设,辨析共识,合理怀疑,严格推证”为方法论诉求,力图表明:分析的宗教哲学研究凸显出现代逻辑与语言分析工具在宗教哲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功能,为逻辑、哲学与宗教研究的互动发展,为人类进一步探索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开展良性的宗教对话,搭建了一个新的重要平台。
作者简介
张力锋,安徽繁昌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任江苏警官学院公安管理系副教授,兼任江苏省逻辑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当代分析哲学研究。2006年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张建军,河北沧州人。现任南京大学逻辑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哲学系教授、系副主任兼学位委员会副主席,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逻辑学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应用逻辑与逻辑应用、逻辑社会学与逻辑文化学。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获“金岳霖学术奖”。 赖永海,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财政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一南京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旭日佛学研究中心主任,江苏宏德文化出版基金会理事长。十几年来,相继出版了《中国佛性论》、《中国佛教文化论》、《佛学与儒学》等16部著作,主编国内第一部《中国佛教百科全书》(11卷,近300万字)。 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评为“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2003年、2009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2009年被人事部聘为博士后流动站评审专家组成员。
书籍目录
导言 逻辑与宗教对话第一章 当代宗教哲学的“分析”之维 1.1 西方宗教哲学的现代际遇 1.2 分析的宗教哲学的兴起第二章 上帝的本性问题 2.1 上帝的全能性 2.1.1 石头悖论 2.1.2 全能悖论 2.2 上帝的全知性与自由意志 2.3 上帝的永恒性 2.3.1 《圣经》中的“永恒” 2.3.2 不同的“永恒”论第三章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3.1 安瑟尔谟的第一本体论证明 3.2 第一本体论证明的当代破解 3.3 模态本体论证明的当代重构 3.4 一个“完美的”模态本体论证明 3.4.1 基本概念及论证工具 3.4.2 基于可能世界理论的上帝存在证明 3.4.3 可能世界理论本体论证明的精确塑述 3.5 本体论证明的逻辑反思第四章 “恶”与“苦难”疑难 4.1 恶的逻辑疑难 4.2 自由意志之辩 4.2.1 反事实情形 4.2.2 莱布尼兹过失 4.2.3 跨世界堕落 4.3 恶的实证问题 4.3.1 罗伊式问题 4.3.2 神义论及其诸种形态第五章 宗教认识论 5.1 证据主义 5.2 累积式论证与宗教经验的可信性原则 5.3 宗教经验的认识论本性 5.4 反证据主义和改革宗认识论结语主要参考书目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哲学研究的这种“语言论转向”,与现代逻辑的奠基人弗雷格等人强烈的客观主义逻辑观密切相关。弗雷格认为,语言与世界之间存在着逻辑同构关系,即语言的逻辑结构(也就是语言外衣下的思想结构)和世界的结构是同一的,我们对语言逻辑结构的分析,实际上就是在研究世界自身。因为日常语言中大量语句的结构不能令人满意地由亚里士多德型传统逻辑加以准确刻画,从而产生出各种牵强附会的蹩脚哲学;有鉴于此,弗雷格提出以量词一变项记法为特色的一阶量词逻辑理论,试图以此准确地揭示出人类语言的深层逻辑结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通常视为真语句的“独角兽不存在”,按照传统逻辑来分析,其结构就是: (1)任何A不是B(任何独角兽都是不存在的)。于是,按照这种逻辑,世界相应地有如下的一种存在方式:共相独角兽不具有存在这一性质。但是,我们又可以追问“不存在的是什么?”回答是“独角兽”。因此,人们使用普通名词“独角兽”又指称了一个共相;既然有所指称,当然这一共相也就存在着。在这里,一句再平凡不过的真话却似乎包含着矛盾。为挽救传统逻辑带来的这种混乱,哲学家们便不得已要在客观存在(existence)之外,设定另一种存在——潜存(subsist-ence),这样他们就退回到了柏拉图主义。按照罗素的意见,这种哲学缺乏最起码的健全实在感。由此可见逻辑分析对于哲学研究的重要性。而以强雷格创立的一阶量词逻辑理论为工具,人们则可以操起奥康剃刀轻松地切掉本体论中这块多余的共相赘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