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关系学与国家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杨美惠  页数:342  字数:339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呀的是,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  这套书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决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  当然,既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只从各家学说中筛选那些我们可以或者乐于接受的东西,否则我们的“筛子”本身就可能使读者失去选择、挑剔和批判的广阔天地。我们的译介毕竟还只是初步的尝试,而我们所努力去做的,毕竟也只是和读者一起去反复思索这些奉献给大家的东西。

内容概要

  关系、人情和面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任何在中国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无论置身何处都会明白的。但是由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历史情况,一种被命名为"关系学"的东西便由此诞生。关系学在世界上也由此演变出了其最为复杂缜密的形式、并成为无处不在的社会现象。该书力图呈现在1980年到1990年间,关系在中国大陆是如何运作并将这一系列的实践置于国家再分配经济,初现端倪的市场经济以及毛崇拜的背景当中去。笔者沿着古代关系学的谱系,追踪到清代之前对建立国家官僚权力的法家形成抵制的儒家伦理制度。二十世纪,关系学在掀起密集的关系学网络并阻止和切断国家机器垂直运作中扮演了相似的角色。

作者简介

杨美惠,出生于台北,曾在多个国家生活居住过。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大学人类学与中国文学专业,并取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同时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桑塔芭芭拉分校宗教研究和东亚研究教授。1981年首访大陆,并先后在此居住

书籍目录

致谢中文版前言导论 在中国的田野工作、政治与现代化 关系学的“发现” 作为一种研究对象的关系学 在一种恐惧文化下的田野工作 人类学家的主体位置 中国现代性的国家规划和本土批评第一部分 在一种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微观政治学的民族志 第一章 关系的方言和辞汇  民间话语  官方话语  民间话语中的关系学的关键字和概念 第二章 关系的范围和使用的背景  城市与乡村  性别层面  城市职业阶层  使用背景的多样性  看门人的社会  企事业和行政场合的用法 第三章 关系学中的“艺术”:伦理、计策及礼仪诸方面  关系基础:亲属制度、朋友关系以及其他的私人关系  情意:义气、感情和人情  扩大关系网  给予和接受的计策、义务和形式  回馈的义务 第四章 关系学最近的历史:传统的形式和历史的再现  三种官方的历史  关系学和中国文化  1949年以后的关系学的兴衰  从“使用价值”到“交换价值”:市场力量的进入  关系艺术并未销声匿迹第二部分 理论框架 第五章 礼物关系中的政治经济学  国家再分配经济中的权力技术  礼物经济中的反技术  命题 第六章 “借古非今”:古代中国的仪式伦理与国家理性  “批林批孔”  重新解释过去 第七章 毛崇拜、关系的主体和个体的回归  红色风暴:国家主体和毛崇拜  个体主体的回归  关系主体性的增减第八章中国根茎式的关系网和民间组织  个体与社会之间  个体与团体或协会之间  根茎式的亲属制度与关系政治:从“关系网”到“民间”结论 返回到实地 交换的阴柔的力量 作为一种民间自我组织媒介的仪式 人情胜过关系后记附录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在一种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微观政治学的民族志  第一章关系的方言和辞汇  1947年版的《辞海》里并没有“关系学”这个词,《辞海》是和《牛津英语辞典》相似的一部辞典,引语都出自古代作品和经典作品。在台湾,它也不是日常用语中的一部分,我们因此可以推测“关系学”是在社会主义中国才出现的。对“关”字的理解,《辞海》里有两个定义,都与我们正在研究的现象有关:“‘联络’或者‘建立联系’,以及能关闭和有人守卫的通道和大门”(舒新城,1947:1412)。辞典上的这两个定义与现代关系学直接有关。当代中国人生活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搞社会联络的能力,关系学赋予一个人应付生活中无数的门路的能力。要琢磨出这些关系学辞汇的各种社会用法和社会态度,我们必须到辞典的定义之外看看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思想和看法。  我一旦决定把关系学作为研究重点,就到处找人给关系学下一个定义,我得到的回答表明,尽管我想弄明白“本地人的看法”(Geertz,1984),可实际上他们对关系学没有一个单一的看法,相反,当地人有多种的看法和定义。这种不明确性表明,关系学包含了模糊和善变的文化意义以及人们对关系学活动的又褒又贬的模棱两可态度。对这种社会现象的多种奇妙的相互冲突的态度,不仅说明在任何一个具体社会里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性别或不同伦理的观点,而且也说明一个社会正在经历着特殊的变化,或者说正经历着从一种世界观、一套习惯和解释转向另一套的历史性巨变。同时,人们思想中变化的方向和新秩序的轮廓尚不明朗,对新的关系学的现象的解释也没有定论。因此,在这个开放式变化过程的中间位置提出关系艺术的问题,会遇到不同话语多重性的交锋,所有话语都寻求适当的辞汇对历史做出独特的解释。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是迅速发展的关系学研究的先锋之作,同时也是一本该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目。这本浓厚的民族志向读者展示了多年来研究分析的成果以及天才的口述史。从方法论的优势来讲,意义深远,它为自我认识中国当代社会的分析者提供了一个框架。  ——杜赞奇,芝加哥大学历史学系主任(现任职务:人文社会科学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  这是一本出色而精彩的批判民族志著作。它定义了一个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化构成——关系,同时还证明了它复杂的产生路径,共鸣以及在各种或大或小的事件中发挥的作用。  ——乔治·马库斯(现任职务: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人类学系主任)

编辑推荐

  《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礼物、关系学与国家》是迅速发展的关系学研究的先锋之作,同时也是一本该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目。这本浓厚的民族志向读者展示了多年来研究分析的成果以及天才的口述史。从方法论的优势来讲,意义深远,它为自我认识中国当代社会的分析者提供了一个框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礼物、关系学与国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7条)

 
 

  •   说到“关系”,每个中国人都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不论是喜欢还是痛恨,人人都意识到“关系”是国人生活中的一个客观存在,有时甚至非常重要。人们凭借这种非正式的、不对外公开的网络获得一些机会和利益,而且常常伤害了其他潜在竞争者获得同等机会。由于它总是在隐秘状态之下运作,它令许多生活在中国的外人感到费解和头痛,自改革开放以来常有外国投资者抱怨他们因为关系不到位而莫名其妙遇到了一些挫败和麻烦。但中国人却也并不见得就能说清楚什么是“关系”——就像我们虽然都会说母语,却未必能阐明它的语法规则一样。      不论如何,“关系”是中国社会一个微妙而无法绕过的有趣话题。作为一个在美国受教育的华人学者,杨美惠的身份经历兼跨中西两种文化,因而使得她能够从“参与性观察”的角度出发,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全新的理解。她讨论“关系”并不是为了从道德上谴责(当然更不是赞扬)它,而是因为她意识到“关系学是一个窗口,可能为我展示一个更大、更复杂的文化、社会和政治模式的侧面”——而她也的确做到了。      人情的社会网络      与强调独立和抽象人格的西方文化不同,中国文化向来强调由社会关系定义的人——例如谈到一个人的责任和道德,首先要明确是对谁而言:作为儿子他应当如何,作为朋友他又应当如何。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他对其他人的所作所为都应当符合这种社会角色的期望,如果他作为儿子却不像个儿子应有的样子,那就会遭到社会的谴责。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每个人都像是生活在一张无边的网络之中,而其中每个人与他人的联系(也就是所谓“关系”)就变得极端重要了。      使这种社会性联系变得更加重要的是: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习惯于和熟人互动,信任感也较强。因此在中国社会,陌生人之间接触时常常会产生一种“套近乎”、“拉关系”的现象,为了接近对方而采用某些“拟亲属关系”的语言,所谓“称兄道弟”,见面就叫人“大哥大姐”。这与西方形成鲜明的反差。西方文化是奠基于一个“陌生人社会”的,人际之间的关系以法律来界定,不要说是真正的陌生人,甚至连亲属之间有时都是如此:英语中“女婿”一词(son-in-law)直译是“法律意义上的儿子”,其他“媳妇”、“岳父母”、“公婆”等亲属称谓也都有同样的规则。      这造成了两种社会之间相当大的差别,中国人相当重视这种社会联系,且常常是从“情义”的角度来看待的,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法律角度。一个重视并善于维持和巩固这种网络的人,易于受到中国社会的高度认可和表扬,反之人们就会觉得此人相当自私,也就是“没有人情味”。这种文化心理的作用力绝不可小觑,事实上它强大得惊人——看看中国传统清官故事中,这些清官排除各种关系的反复求情,我们就知道这有多么难,因为拒绝这些关系的说客,在中国社会里几乎意味着自我孤立,以及为了捍卫原则而与整个社会为敌,事实上他们常常被认为是“做人太绝”。      在任何社会,人际关系要维持一定程度的密切,总是需要当事人不断努力设法保持接触的。在中国,这种努力体现为我们文化中最重要的两种社会活动:“请客送礼”,而且中国人喜欢强调“礼尚往来”的互动。一个不懂得这么做的人会被人认为不能知情识趣,会冒被其他人疏远的风险。汉语中将赠送给亲友婚丧喜事的礼金称之为“人情”,就暗示着这些礼物本身的作用是沟通加强人际关系和感情的。虽然很多人私下里抱怨人情的支出所费不赀,但没有几个人敢将数额减少或压根不给。      当然礼物通常也不会白给。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早就指出,尽管从理论上讲送礼是自愿的,但它们源自对礼物接收者一方的期望——也就是说,礼物暗示了一套权利与义务的体系,收到礼物的一方不用说出来就知道:收取礼物在巩固双方关系的同时,意味着自己应当在将来某些时候作出回报。这是所有社会中礼品往来时人们都彼此心有灵犀的潜在规则。如果一个人只收取却没有等价回赠或相应回报,就会遭到别人公开和私下里的批评和疏远。      杨美惠对中国社会中“关系学”的研究进一步揭示、深化和丰富了这些相关理论。她意识到礼物在社会网络中的流动构成一种非市场性交换,参与的双方具备“有义务给予、有义务接受、有义务回报”的默认特点。礼品、赠品和宴请是为了交换和加深个人关系,培养一种相互依赖的网络,而接受礼物的一方随之产生一种人情上的“负债”——因为光收取不回报会极大地损害当事人的社会声誉。      简单地说,这就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压力:一个中国人要安身立命必须要处理好人际关系,礼尚往来、人情练达才能受社会认可;然而过分偏重这些,却又会使得他在某些极端的情境下难以作出人格独立的判断。一个手中有权的官员很容易面对亲友的压力而遭遇两难:如果他屈从于关系和人情的压力为亲友谋私利,就会触犯法律;而如果他捍卫原则,则可能被亲友们斥为冷漠无情。这样,一个人要独立于他人作出判断,似乎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欠任何人人情”,但我们都知道,这在中国社会谈何容易。这种困境正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必然遭遇的。
  •   杨美惠是很有名的一位人类学家,读她的这本书真的是受益匪浅。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被她分析得很深刻,看得出理论功底非常深,读后收获很大,对理解和研究中国当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很有帮助
  •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关系文化与伦理的经典著作,作者原为台湾人,后赴美求学定居,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熟悉,但由于没有生活在中国大陆,所以对1949年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迁又较为陌生,这一熟一生,一近一远,恰恰成为解读中国关系文化的极佳视角,既有理论分析,又有案例实证,值得一读。
  •   关系学本来是一门学问
  •   经典书籍、台湾学者、凡是研究中国人社会关系、行动行为等都应该看一看
  •   这本是人类学家研究“关系”的名著,非常值得一读,翻译的质量也很不错,内容就更别说了
  •   我们总是说:中国的事情很多说不清楚。而这本书,可以把很多有中国特色的事情解释得很清楚。

    通过对群体的观察和研究,是为了了解我们自身,与我们到底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
  •   惭愧,本人之最不擅长之术,读来也是一种对社会生活的认知!
  •   中国人,绕不开的关系网络。
  •   做论文想要了解一下关于“礼物”的研究,这是一部相当靠谱的参考书。
  •   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   挺有意思的&;ldquo;关系&;rdquo;
  •   值得一看,对中国人情关系分析很好!
  •   这个系列的书都很不错,值得细细研读,购了二本,一本送人,一本自己看
  •   国外学者的观点走起,很新颖,可以开阔眼界,不拘泥于一种思路与想法~
  •   别致呢角度
  •   好书,早就想了解这方面内容了!
  •   好一个书
  •   发货速度超级快,支持当当
  •   这本书是我导师推荐看的,确实是社会学经典,但较难理解。
  •   就一字绝
  •   这套书已经差不多买全了,写得不错,应该会让国内的一些所谓专家汗颜。
  •   这是一本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该书力图呈现在1980年到1990年间,关系在中国大陆是如何运作并将这一系列的实践置于国家再分配经济,初现端倪的市场经济以及毛崇拜的背景当中去。笔者沿着古代关系学的谱系,追踪到清代之前对建立国家官僚权力的法家形成抵制的儒家伦理制度。
  •   非常经典的关系学研究
  •   凤凰出版社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是了解国外中国研究学术成果动态比较好的参考读物。
  •   这个系列的书都很不错,值得细细研读,本书也算是一本比较经典的书目了,值得购买收藏!
  •   对照现实读,会得到很大的启发。
  •   质量不错,还没开始看
  •   书是好书,但是翻译的实在太差,还北大的博士,还费孝通的学生,还教授,哎,汗颜!
  •   研究的也很不错,就像身边的故事
  •   就文革那部分好看一点,好多概念和引文,专业书能不能跳出这个怪圈,写的能懂一点。
  •   这本书还不错吧。。。
  •   中国人际关系
  •   人际学 送礼
  •   了解中国了解自己
  •   礼物关系学与国家
  •   这本书出版时间挺长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