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3月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冯珠娣 页数:292 译者:郭乙瑶等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呀的是,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这套书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决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当然,既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只从各家学说中筛选那些我们可以或者乐于接受的东西,否则我们的“筛子”本身就可能使读者失去选择、挑剔和批判的广阔天地。我们的译介毕竟还只是初步的尝试,而我们所努力去做的,毕竟也只是和读者一起去反复思索这些奉献给大家的东西。
内容概要
冯珠娣从“食”和“色”两方面入手,审视了当代中国人“欲望”的变迁,挑战了“食色,性也”的论断,揭示了“快乐”的政治和历史本质。作者探讨了从对饥饿的记忆到经济发展时代的美食,从传统中药的香气到对古典文献的挖掘,从对集体身份的颂赞到对个人经历的关注诸方面,认为这些在当代中国被体现的存在都必然创造并存留于对个人和国家生活的公众反映之中。本书运用人类学、文化研究和文学批评的方法,对当代中国生活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她的解读不仅包括科学研究和社会理论领域的关注对象—家庭,也涵盖了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者简介
冯珠娣,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硕士(另一硕士学位在中国获得)、博士学位。在北卡罗莱纳大学执教18年后,于2004年受聘于芝加哥大学,任人类学讲座教授。曾发表有关中医药和中国社会文化的论文数十篇。《认识实践:遭遇中医临床》乃其汉学处女作。曾主编《超越肉体:物质生活的人类学读本》。其与张其成合著的关于北京人养生实践的著作即将付梓。
书籍目录
致谢中文版序言引言 食色,性也 欲望 世俗人类学 非连续性 来自/作为阅读的民族志 干预:中医关于身体的修辞 食物和性第一部分 吃:感觉的政治 导言 雷锋:不倦的人民公仆 第一章 药膳 具体的逻辑 小城药膳 味觉的语言,味觉的体验 实践中的中医 身体:溢香的世俗载体 第二章 精神会餐 饥饿的简史 牢记苦难:《白毛女》 精神会餐:《芙蓉镇》 身体的盛宴 超越需求 第三章 “实”与“虚” 实现共产主义的时候 莫言的《忘不了吃》 系统的虚损与局部的实邪 多乎哉? 划界线第二部分 欲:体现的伦理 导言 杜晚香:优秀共产主义者的瑰丽光环 公开场合的激情 第四章 书写自我:个人的罗曼司 对爱的探讨 心灵的伴侣 保护光辉 在路上 语言危机 小结 第五章 性科学:行为的再现 性知识典籍 对性的想象 性调查 教育国民的研究 性教育 压抑的假设 第六章 色情艺术 性:宇宙(cosmic)的性,内在的本质? 马王堆:汉代的快乐 养生 无能和资本主义 再现和伦理 在卧室结论 为历史的身体欢呼参考文献译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吃:感觉的政治第一章药膳本章探讨的是世俗权力和饮食与药之间的关系。人们都有吃的经验,他们不仅仅是吃,而且还享用食物,或者希望能享用食物,日复一日,无论是疾病还是健康,都是如此。既然这种吃的体验是(经济上的和认识论上的)权力不对称分布,我们很难想象一种没有被权力渗透的生活(即经过不断协调,这些权力不断以乏味的、但是不可以完全预测的规律出现)。吃的政治经济学强调营养资源的不均衡分布,而吃的政治现象学则关注把吃作为体验的社会实践。医学人类学包括政治经济学和现象学两个分支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一切东西,它建立在具有吃的功能的身体之上:其经验源于生活。这种生活经常因为分配不均而导致纷争,具有建构与被建构的双重属性。即便我们当中最幸运的人也无法控制吃的事件。它挑战了权力的自然化所构成的常识。本章更多地关注医药,用较长的篇幅探讨中医的逻辑与实践。处方药的使用是医学的一个方面,乍看上去好像和政治无关。在中国,中药是古老的、技术含量高的、又十分重要的药品,因为它是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用最普遍、最直接的方式干扰疾病。中药有生理学的功效,中医们根据“经验”就知道如何配制这些草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草药的效用。当然这是一种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不同的权力。从理论上说,应该对权力的种类和构成加以区分。但是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它们总是被混杂在一起。人们可能把长期存在的社会地位所赋予的权力(比如说,老师拥有控制学生的权力)和私人的微观控制权力相混淆。而疲劳和沮丧的情绪会削弱老师控制学生的有效性,至少会有这种削弱的感觉。有时很难把对于个人经验的控制与对他人影响力的程度区分开来。性无能就是个很贴切的例子。在当代中国,性无能受到普遍的关注(进一步的讨论请参阅第六章)。人们对性能力的普遍担心以及对性无能的自我诊断,很容易被理解为一种隐喻:比喻某阶级权力减弱(比如党的干部)或民族的弱点(中国被看作是落后的国家)。这种比较把两种不同“无能”的含义混为一谈。为什么这些现象都和丧失能力相关?部分原因在于英语的用词巧合。如果男性性活动中的不同变化不曾用与权力有关的词语来描述,也许就不再会有任何误解了。汉语中阳痿一词就与不同权力的形成没有什么关系,相反,它是一个基于阴阳关系的术语,在严格的医学领域之外仍具有某种普遍性意义。
后记
本书的翻译是在汪民安教授和冯珠娣教授的悉心指教和鼎力支持下完成的。此前,我对人类学,尤其是医学人类学几乎一无所知,也没什么兴趣。初次见到这本书是在2004年6月,当时刚刚参加了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感到身心俱疲,很想换换脑子,于是到大学时代的老师、现任清华大学教授的陈永国先生那里“请战”,他就给我看了这本书。我随意一翻,就翻到了它对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的分析——这是我最喜爱的、曾伴随着我成长的小说之一,我马上就被它独特的分析视角所吸引,于是决定冒险一试。现在想来,此举真可谓“无知者无畏”。自己虽然是英语专业科班出身,有近二十年的高校英语教学经验,此前也翻译过一些理论著作和学术文章,但等我真正开始翻译时,还是感到了任务的艰巨,因为对书的理解需要人类学的知识为基础。于是,我就向我先生杨劲松借阅了他平时阅读的一些文化人类学方面的书籍(我所攻读的西方文艺理论虽与本书有一定联系,但毕竟属于两个领域,只好满足于“打打底子”),比如夏建中的《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庄孔韶的《人类学通论》等,还阅读了冯珠娣和汪民安的《日常生活、身体、政治》、《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等著作、文章。从理论术语到各理论流派的演变乃至研究方法,由浅入深进行“恶补”。此举虽属“临时抱佛脚”,但对翻译工作来说却大有裨益。
媒体关注与评论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犹如电影的慢镜头一样,在这本书中被一页一页地打开了。冯珠娣教授相信日常生活的重心在于饮食男女。而在这方面,当代中国人发展出一套独一无二的自我技术,这本书正是对此的一个绝妙而生动的展示。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本书犹如一面镜子,不仅能让我们惊讶地看到自我以及自我的身体,而且还能看到这种身体所镌刻的历史。 ——汪民安,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本书将我们带上了愉悦的知识之旅。冯珠娣以其深厚的中医知识功底为依托,评论小说、反思自身在中国的际遇、阐释中国古代经典及当代政治,创建了一种全新的物质文化人类学研究模式。她帮助我们领悟物质实践以何种方式传递着历史的意义(包括当代中国的历史)。其论述智巧兼优,引人入胜。 ——王斯福,伦敦商学院讲座教授中医、食物和性与食欲、性欲和对身体的焦虑之间的密切关系问题非常值得探讨,冯珠娣在此方面表现不俗。她精当地阐释了体现如何被打上了历史和政治的烙印,如何与当代中国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丽萨·拉斐尔,加州大学教授
编辑推荐
《饕餮之欲(当代中国的食与色)》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