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英] 萨尔曼·拉什迪  页数:248  字数:228000  译者:黄灿然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羞耻》于1983年出版。小说明显地影射了巴基斯坦动荡不安的近代史。书中人物影射两位主要政治人物:布托及齐亚哈克。这是一部充满讽刺、揶揄与怪诞的小说。    作者以复杂的人物与虚实交错的情节,铺陈了一部似真似假的历史闹剧。故事环绕哈拉帕及海德两个家族的恩怨情仇展开:伊斯坎德•哈拉帕40岁时,放弃荒淫生活,成为“不完全的”巴基斯坦的平民总理。拉查•海德,军人,受伊斯坎德提携成为高级将领。伊斯坎德相信他不会制造麻烦,后来却在一场政变中被海德推翻。为报复伊斯坎德对他的羞辱,海德把伊斯坎德处死。奥马尔•沙克尔是书中另一主要人物,是环绕着“权力中心”的边缘人物。他出生离奇,由3位姐妹共生,由这3个母亲共养,自小住在门禁森严的沙克尔大屋里。后来他逃离大屋,日后成为杰出医生,但也放荡不羁,不知羞耻。他起初是伊斯坎德的跟班,一起过着淫乱的生活,后来成为海德的女婿,政变失败后被处死。  小说围绕“非理性的宗教和政治暴力是导致社会的羞耻以及无耻的根源”这一主题展开,巧妙地结合了历史、艺术、语言、政治及宗教,描写一个现代国家的创建及其失败的过程。笔触轻快而又稳健,深入人与非人的领域,探索存在于每个人内心的疯狂、纯真与残酷;文体雄辩而又繁复,写出了一则充满野心、饱含讽刺的现代寓言,令人感到可笑的同时也感到恐怖。  本书曾获法国年度最佳外语书籍奖。

作者简介

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于1947年生于印度孟买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祖父是一位乌尔都语诗人,父亲则是剑桥大学商业系的毕业生。14岁时,他被送到英国的格拉比学校读书。1964年他的父亲搬到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居住,那时候正值印巴战争。拉什迪继续在剑桥大学三一学

书籍目录

第一部 逃离母国 第一章 升降机 第二章 鞋项圈 第三章 融化的冰第二部 决斗者 第四章 幕后 第五章 搞错的奇迹 第六章 决斗第三部 羞耻、好消息和处女 第七章 脸红 第八章 美女与野兽第四部 十五世纪 第九章 亚历山大大帝 第十章 戴面纱的女人 第十一章 一个被绞死的男人的独白 第十二章 稳定第五部 审判日

章节摘录

  第一部 逃离母国  第一章 升降机  偏远的边境市镇Q镇,从空中俯视,酷似一个不成比例的哑铃。从前,那里住着三位可爱又相爱的姐妹。她们的名字……可是,她们从未使用过的真实名字,犹如那批精致的家用瓷器,在她们遭遇共同悲剧的那个夜晚之后,便锁在厨柜里,最终被遗忘,使得从沙俄的加德纳陶瓷厂①买来的全套1000件餐具变成神话,她们几乎不再相信其真实性……我不应再耽搁了,三姐妹姓沙克尔,按照年龄顺序,人们称呼他们为楚妮、慕妮和布妮。  有一天,她们的父亲去世了。  老沙克尔先生死时,已做了18年鳏夫,他养成一个习惯,总是把他居住的市镇称为“地狱洞”。在最后一次神志迷糊期间,他不断讲些基本上难以理解的独白,家仆们从他这胡言乱语中,听出大段大段的下流话、誓言和咒语。他声音激烈,连床头的空气也沸腾起来。在长篇大论中,这位痛苦的老隐士反复宣泄他一生对故乡的仇恨,一会儿呼唤恶魔来摧毁街市周围“乱七八糟”的暗褐色低矮房屋,一会儿把粉刷得冰冷整洁的军营区往死里骂。这两处,旧镇和军营,构成这座哑铃形市镇的两个球状。前者是被殖民的原住民聚居区,后者是外来殖民者英吉利利(也即英国)绅士们的聚居区。老沙克尔对这两个世界厌恶极了,多年来幽闭在他那座城堡似的高耸大宅里。大宅位于一个宽敞的广场附近,刚好跟街市和军营保持相等的距离。它往内望,面对一个井形的昏暗大院。大宅仅有几扇向外望的窗子,弥留之际的沙克尔先生透过其中一扇,得以凝视那座帕拉第奥式酒店的圆顶,酒店耸立在军营区那些不堪入目的街道之上,像个幻影。酒店内可见到金痰盂、穿铜纽制服戴侍应帽的蜘蛛猿,和每晚在刷灰泥的舞厅里表演的正规管弦乐队,还有四处蔓延的奇异植物、黄玫瑰、白木兰和高至屋顶的翡翠绿棕榈树——总之,这就是豪绅酒店。酒店圆顶那时已经有了裂缝,却依然闪烁着,难掩它劫数难逃的短暂荣耀所焕发出来的令人生厌的傲气。穿套服和短筒靴的英国军官、系白领带的平民和留鬈发、眼神饥渴的女士,每夜都会从平房里出来,聚集在酒店圆顶下跳舞,分享色彩缤纷的幻觉——而事实上他们只可勉强称为白,甚至很灰,这得归因于石头般的炎热晒坏了他们原已蒙上一层晦暗的皮肤,还得归因于他们习惯在正午眩目的烈日下喝浓郁的勃艮第酒,而不大理会他们的肝脏。老沙克尔听着金色酒店传来帝国主义者的音乐,音乐在一片绝望的欢乐中透出沉郁,他忍不住用粗大而清晰的声音诅咒这座梦幻酒店。  “关窗,”他喊道,“免得我临死还听到噪音。”老女仆哈什马特·比比把窗关牢,他才略感放松,于是倾尽剩余的精力,挣扎着从临死的谵妄中安静下来。  “快来,”哈什马特·比比从房里跑出来,呼喊老头的女儿们,“你们老爸快要去见魔鬼了。”自绝于外部世界的沙克尔先生,这时候已把死前独白的怒火,转到自己身上,对着自己的灵魂发出永世的痛骂。“天知道他恼火什么,”比比绝望地说,“他一定是中了邪。”  这鳏夫是在帕西裔奶妈、基督徒保姆和严厉道德的帮助下,养大这三姐妹的。这严厉的道德精神,基本上源自穆斯林,不,楚妮常说,他的刚硬,是太阳晒出来的。三姐妹被关闭在迷宫式的大宅内,直到他临死前。她们实际上未受过教育,被禁锢在闺房里,靠创造秘密语言和幻想男人脱光光是什么样子来取乐。她们在发育期,会把生殖器想象成洞孔,好让她们把乳头舒舒服服塞进去,“因为,”她们晚年常常惊讶地提醒彼此,“那时我们以为,乳房是用来受精的。”永无止境的禁锢,使三姐妹结下亲密无间的纽带,后来再无法完全割断。每逢黄昏,她们会坐在窗前,隔着格子垂帘,凝望大酒店的金色圆顶,被神秘的跳舞音乐吸引得摇晃起来……有谣言说,在困顿而倦怠的下午,她们会慵懒地摸索彼此的身体;而在夜里,她们则会编织神秘的符咒,希望她们的父亲早早死去。但是,恶毒的舌头有什么不敢说呢,尤其是关于男人色迷迷的眼睛看不到的美女们。但有一点几乎可以肯定是真的:远在发生婴儿丑闻之前几年,三位怀着处女的抽象激情、渴望拥有孩子的姐妹,曾达成秘密协约,誓要三位一体,以她们青春年华的亲密无间厮守终生,哪怕是有了孩子。即是说,她们决心共同拥有孩子。一个卑鄙的说法,但我不能证明或否认:据说,协约是写下来的,三位与世隔绝的姐妹还把她们的经血混合起来签字,然后把协约书烧掉,只让它保存在她们记忆的深处。  但是,在未来20年中,她们将只有一个孩子。他的名字将唤作奥马尔·海亚姆。  这一切都发生在14世纪。当然,我用的是伊斯兰纪元历法③:别想象这种故事总是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时间不像牛奶可以搅得那么均匀,那些地区直到不久以前,都还处于1300年的笼罩之下。  当哈什马特·比比对她们说,她们的父亲已到了最后时刻,三姐妹便穿上最亮丽的衣服去看他。她们发现他正攥着奄奄一息的羞耻的拳头,喘着傲慢而阴暗的气,恳求真主把他永远发配到“哲罕南木”的边陲,也即“火狱”的荒漠里去。接着他便一声不吭,大女儿赶快提出她们三个年轻女子唯一关心的问题:“爸爸,我们很快就会有大把钱,不是吗?”  “娼妓,”临死的老头诅咒道:“别指望。”  在老沙克尔说完粗言秽语就一命呜呼之后的翌晨,每个人都以为沙克尔家族的运气之船正扬帆驶过的深不可测的财富之海,但是到头来却证明是一个干巴巴的火山口。数十年来,他用强制性的家长式外表、可恶的脾气和虚张声势的傲慢(这倒是他留给女儿们最阴毒的遗产),成功地遮掩了他不善理财的毒太阳。毒太阳现已吸干了所有现金的汪洋,使得楚妮、慕妮和布妮要把整个服丧期,用于清理他的债务。债主们从不敢在老头有生之年来催逼他,但是,现在他们拒绝多等哪怕一刻钟,坚持连本带息立即偿还。三姐妹不得不走出长期以来的隔绝,露出名门之后的不屑表情,冷眼看着这群秃鹫扑向她们父亲挥金如土的腐尸;又由于她们成长以来,金钱就是被禁止与陌生人谈论的两个话题之一,是以她们连债主拿来的文件也懒得瞄一眼,就签字把财产散掉。最后,家族在Q镇周围的辽阔物业,全部失去,包括那个基本上贫瘠的地区中的85%仅有的优质果园和肥沃农田。三姐妹只剩下难以管理的深邃大宅,大宅从地板到天花板,堆满财物,游荡着几个拒绝离开的仆人,他们不走,并非出于忠心,而是出于长期监禁在大宅里,畏惧外面的世界。而且——这也许是出身高贵者的普遍做法——她们决定举行一个派对,来迎接她们的破产。  到了晚年,她们彼此追忆那个臭名昭著的盛会之夜,依然喜形于色,恍若回到青春时代。“我在军营区印了请帖,”楚妮会坐在一个残旧的木摇椅上,开始对身边的两个妹妹忆述。讲从前的冒险,她高兴得咯咯笑,继续说:“请帖多有气派!浮雕图案,烫金字母,卡片硬得像木板。简直是当着命运的眼睛吐痰。”  “也是对着我们死鬼父亲紧闭的眼睛吐痰,”慕妮补充说。“在他看来,这应该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羞耻行为,一种憎恨,证明他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意志已经失败。”  “就像,”布妮接下去说,“我们的破产证明他在理财方面也失败了。”  最初,她们似乎觉得父亲临死前的羞耻,源自他知道家就快破产了。不过,后来她们开始考虑一些较不平凡的可能性。“也许,”楚妮揣测, “他在临死前看到了未来的景象。”  “好啊,”两个妹妹说,“他知道他会死得悲惨,就像他让我们活得悲惨。”  沙克尔三姐妹要踏入社会的消息,迅速在全镇传播开来。在那个期待已久的晚上,一批音乐天才入侵古屋,他们的达姆比三弦琴、萨兰达六弦琴、芦笛和鼓,使古板大宅20年来第一次充满喜庆的音乐;大群面包师傅、甜品师傅和点心师傅鱼贯而入,他们扫光全镇商店的柜面,带来大量食物,堆满色彩缤纷的庞大帐篷,帐篷设在大宅大院,镶镜的内部出色地反映各种布置的光彩。然而,这个时候人们才明白,父亲种植在女儿们骨髓里的势利,已致命地传染宾客名单。三姐妹镀的金请帖成为镇上话题,Q镇大多数居民发现他们未获三姐妹青睐,原已感到奇耻大辱;现在,三姐妹除了鄙下之罪,又多了一项尊上之罪,因为居民们看到她们干下极端无礼的勾当:请帖竟无视本地名流的门前地垫,直奔英国人的军营区,跑入老爷们的舞厅。这个长期被视为禁地的门户,依然对所有当地人关闭,除了少数例外;可是,过了豪绅酒店的鸡尾酒会时刻,一大群穿制服和跳舞服的外国人涌到大宅来探访三姐妹。帝国主义者!——灰皮肤的老爷和他们戴手套的夫人!——声音粗嘎,一派傲慢,鱼贯进入镶镜的大帐篷。  “有酒喝,”老大娘楚妮缅怀着,对着回忆中的恐怖场面愉快地拍手。但是,缅怀总是到此为止,接下去三位姐妹便都令人不解地含糊其辞,因此我也无法澄清在流逝的黑暗岁月中,有关那次派对的稀奇古怪、林林总总的传说。  难道真有这样的事吗?难道几个非白人宾客——当地地主和他们的妻子,从前他们的财富跟沙克尔的万贯家产相比简直微不足道——竟会憋住一肚子怒火,齐齐站在那里,阴沉沉地望着寻欢作乐的老爷们?难道他们竟然只待了几分钟就同时离开,连半块面包也不吃,一粒盐也不沾,置三姐妹于不顾,拱手把她们让给当权的殖民者?三位眼里闪烁着锑光和兴奋火焰的姐妹,怎么有可能默默无语从一个军官走向另一个军官,仿佛在度量他们的尺寸,仿佛在检查他们的浓胡子是不是够光亮,仿佛在从不同角度评估他们的上下颚?接着(据传说),她们,沙克尔三姐妹,竟然齐齐拍手下令音乐家们演奏各种西式跳舞音乐:小步舞曲、华尔兹舞曲、狐步舞曲、波尔卡舞曲、加伏特舞曲,舞曲从演奏大师们被激怒的乐器里迸发出来,都带有恶魔般的催命力量——难道这也是真的吗?  他们说,舞会通宵达旦。这种丑事,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使刚失去父亲的三姐妹难以见容于社会,但是,更糟的事情还在后头。在派对结束不久,在满肚子火气的天才们离去,以及堆积如山的剩余食物散给了野狗之后(高贵的三姐妹不许把用来招待贵宾的食物分给穷人),Q镇的各处街市便谣传,鼻子朝天的三姐妹中,有一位在那个狂野之夜怀孕了。  羞耻啊羞耻,红罂粟般的羞耻!  但是,即使沙克尔姐妹有任何丢脸的感觉,她们也不露声色。她们反而差遣拒绝离去的仆人之一哈什马特·比比进入Q镇,去委托全镇最出色的巧匠,一位叫做阿古柏·巴洛克师傅的人办事,并在天赐五金店采购了最大的进口挂锁。挂锁无比巨大和沉重,哈什马特·比比只得租来一头骡,驮它回家。骡主问女仆:“你们公主要这么个大锁干吗?都已经被入侵了。”哈什马特横起双眼以示加重语气,答道:“穷鬼,愿你孙子往你墓头上撒尿。”  受雇的阿古柏师傅,被老瘪婆的极端镇静唬住了,在她的监督下卖命地工作,不敢吭一声。她让他建造一个奇怪的墙外“哑侍者”,也就是升降机。升降机大得可容纳三个成人,通过一个机动化的滑轮系统,可把物品从街道吊到大宅上层楼房,或从楼上吊到街道。哈什马特·比比强调说,整个发明物一定要造得如此这般,大宅居住者使用时无需从任何一个窗口露出身影——倒不如说,连一个小手指也不让人瞥见。接着,她说出一系列不寻常的保安设计,让他装到古怪的机器里。“这里,”她指示道,“请做一个弹簧松脱器,可从屋内按动。一碰,它就会使整个升降机的底部倾倒过来,像这样。在这儿,这儿,还有这儿,装几块暗板,可以射出锋利无比的18寸的刀片。保护我家小姐们,不让任何人闯进来。”  这么说来,升降机是暗藏很多秘密了。师傅完成工作,连沙克尔三姐妹的半个影子也没见着,就在几个星期后死去了。他在一条臭水沟里打滚,猛抓肚子,往污泥里吐血。有谣言说,是三个不知羞耻的女人毒死他,以免他泄露这件最神秘的工作的内情。不,公平地说,这件案子的医学证据表明,上述说法很不可靠。阿古柏·巴洛克的阑尾部位偶尔发疼已有一段日子,所以几乎可以肯定,他是死于正常原因。他死前的阵痛,并不是想象中的杀人三姐妹神不知鬼不觉下毒所致,而是真实地死于平淡无奇但可致命的腹膜炎,或诸如此类的病。

媒体关注与评论

  ◎拉什迪的作品使我们在绝望的境地产生勇气,其诗意能够承受任何最残酷的东西。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  ◎“拉什迪事件”是拉什迪作品的最极端的文学批 评形式。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  ◎自从拉什迪的《子夜之子》在当时(1981年)唤起一致的欣赏后,盎格鲁—撒克逊文学界无人反对他是当今最有天分的小说家之一。  ——米兰?昆德拉  ◎《羞耻》如果不是被看做小说,而是被看做不易分类的作品可能更有助于欣赏。就像18世纪那些最出色的作品: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伏尔泰的《老实人》,斯特恩《项迪传》……在我看来,拉什迪是他们的后继者。拉什迪轻松明快的风格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欢乐。  ——美国《纽约时报》  ◎《羞耻》是一个关于编造的、虚构的国家的故事,“一个失败的梦想”。小说的主题是耻辱和无耻,这两者都源于现代历史的暴力。揭露或隐藏,荣耀之事,政党的红色迷雾,经济衰退的色情生活,公开的暴力,创建了拉什迪非同寻常的基调。拉什迪用奇异的想象启迪我们,我们现在必须书写我们的历史——如果这样,我们就能够进入它,甚至保存它。  ——英国《卫报》  ◎很少能有政治小说像《羞耻》一样,强劲有力又充满巴洛克的具体化风格。它可以理解为寓言、史诗或苛责;历史与小说水乳交融,它既是神话又是讽刺诗。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

编辑推荐

  三获布克文学奖、囊括欧美三十余项文学大奖。  大陆首次引进,莫言、余华等中国著名作家权威审定并倾力推荐!  史上身价最昂贵的作家,他曾被迫十余载潜隐,处处躲避追杀。  世界许多出版人以生命做代价出版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因独特的叙事技巧及虚构方式博得一致好评。  世界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当代英国文坛上的领军人物,被誉为是“后殖民”文学的“教父”,又有人把他和奈保尔与石黑一雄并称是英国文坛上的“移民三大家”。  世界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一些人将他奉为“文学天才”,认为他构筑了一个庞大、复杂、肉感、色彩鲜艳的文学世界;他以生命的代价(自己的或无辜他人的),将人性中的善恶美丑展现在世人面前。另一些人则骂他是“肆无忌惮的聪明和没心没肺的恶搞”,“文痞和走狗”,“亵渎圣灵,应该处死”。  时至今日,他依然活着。但曾经有很多人为了使他的作品在一个个国家问世,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就是:萨尔曼·拉什迪,欢迎他光临中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羞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9条)

 
 

  •   三获布克文学奖、囊括欧美三十余项文学大奖。
    大陆首次引进,莫言、余华等中国著名作家权威审定并倾力推荐!
    史上身价最昂贵的作家,他曾被迫十余载潜隐,处处躲避追杀。
    世界许多出版人以生命做代价出版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因独特的叙事技巧及虚构方式博得一致好评。
    世界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当代英国文坛上的领军人物,被誉为是“后殖民”文学的“教父”,又有人把他和奈保尔与石黑一雄并称是英国文坛上的“移民三大家”。
    世界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一些人将他奉为“文学天才”,认为他构筑了一个庞大、复杂、肉感、色彩鲜艳的文学世界;他以生命的代价(自己的或无辜他人的),将人性中的善恶美丑展现在世人面前。另一些人则骂他是“肆无忌惮的聪明和没心没肺的恶搞”,“文痞和走狗”,“亵渎圣灵,应该处死”。
      时至今日,他依然活着。但曾经有很多人为了使他的作品在一个个国家问世,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就是:萨尔曼·拉什迪,欢迎他光临中国。
  •   作者以复杂的人物与虚实交错的情节,铺陈了一部似真似假的历史闹剧。故事环绕哈拉帕及海德两个家族的恩怨情仇展开:伊斯坎德•哈拉帕40岁时,放弃荒淫生活,成为“不完全的”巴基斯坦的平民总理。拉查•海德,军人,受伊斯坎德提携成为高级将领。伊斯坎德相信他不会制造麻烦,后来却在一场政变中被海德推翻。为报复伊斯坎德对他的羞辱,海德把伊斯坎德处死。
  •   《羞耻》,这部萨尔曼拉什迪写的小说、政治思想记录本、寓言故事、史诗或者是苛责,我实在无法把这本书分类,因为任何一种对它的归类似乎都有失偏颇。

    这是一本真真正正的毒药,刚开学时候看的《调琴师》被说是一本毒药性质的小说,依我看,与《羞耻》相比,它只能算是一杯咖啡里的咖啡因的剂量,《羞耻》这本书正在严重腐化我和我的思想,拉什迪这个名字也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当中,这个二十年前就已经出现在《新闻联播》上的作家,节目报道他因写作《撒旦诗篇》而被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发出追杀令。当我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决定要看看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写出了什么样的文字,何至因文获罪到这等程度!?

    萨尔曼拉什迪的作品终于在中国出版,一部《羞耻》也终于结束了像拉什迪这么重要的作家竟然在中国出版史上是空白的耻辱历史。对于读书人来说,这值得庆祝。其实仅是这一条,也足够理由使这本书成为今年最重要的书籍。至于阅读,那应该还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尤其是像萨尔曼拉什迪这样的作家。他很不招人喜欢,这也是我看了这本书才知道的。但话说回来,什么样的作家才是人人都喜欢的作家呢?答案是:**作家,像余秋雨那样的“抹着文化口红”四处招摇的写手。

    读完整本书,不会让人畅快淋漓,反而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如果你被迫吞下如此超乎分量、难以下咽的饭菜,会发生什么事情?你会生病。你会拒绝这种营养。作为这本书的读者:你会作呕。

    并不是书中直白的描绘出了多么让人反胃的画面,而是让人有一种油然而生,无以名状,由内而外的耻辱感,仿佛有一只野兽从内部把我撕裂。让我的内心有如那幅爱德华蒙克的画《呐喊》一样。






    又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看的电影《盗梦空间》里那个三层梦境,拉什迪就这样一步一步带着我走进了那个他创造出来的空间,里三层外三层,把一个意念植入了我的大脑里。

    满纸荒唐言。248页的一本书,似乎只写了这么几个词:羞耻、命运、愤怒。我不知道作者使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手法,让我分不清是他在叙述历史还是在讲故事,或者借他人之口来讽刺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充满谎言和不信任。

    拉什迪无意把暴力美学在文学领域做了一次完美的演绎,就像他的其他作品《撒旦诗篇》和《午夜之子》,上演了一个又一个帽子戏法。可惜没有人能够再去多翻译一些他的著作了,当局不会同义的,他的政治观点过于偏激。不过这部《羞耻》直指与我们交善的巴基斯坦,其他的作品似乎也会冲破重重阻碍,再现于我们的眼前,也省去我劳神翻墙去拜读了。

    《羞耻》虽然写于25年前,但我感觉对当今更有影射性。在此我再次重申,我是个爱党爱人民爱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好青年。

    我可否在这里加插几句话,谈谈伊斯兰复兴这个问题?不需要太多时间。

    巴基斯坦不是伊朗。这样形容巴基斯坦也许有点怪,因为在柯梅尼之前(意指柯梅尼上台后,伊朗也变为神权国。),巴基斯坦是地球上仅存的两个神权国之一(另一个是以色列),但我的看法是,巴基斯坦从来都不是一个由神学家支配的社会。伊斯兰促进会的宗教极端分子在大学生等人中有支持者,但在选举中投票支持伊斯兰促进会的人却相对少。

    在巴基斯坦,所谓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并不是发轫于人民。它是从上面强加在人民身上的。暴政发现它很有用,可拿它来配合信仰的辞令,因为人民尊敬那种语言,不愿意反对它。这就是为什么宗教成为独裁者的温床;宗教用有力的语言环绕独裁者们,而人们不愿意见到语言被诋毁、被拆穿、被耻笑。

    但是,硬塞入咽喉依然有效。最后你厌恶它,你在信仰中失去信仰,如果失去的不是信仰本身也肯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接下来,独裁者垮台,人们发现他把神也一齐拉下来,那个有根有据的民族神话被还原。接下来就剩下两个选择:解体,或新的独裁者……不,还有第三个选择,而我不会悲观得要否认它的可能性。第三个选择是新神话取代旧神话。这里有三个这样的神话,全部随传随到:自由、平等、兄弟情义。这是拉什迪的骗局,一个西方资本主义的代言人,原谅我这样激进的言论,虽然拉什迪没有说社会主义的不好,但愿是我过于敏感,接受不了这种意识形态。

    我为自己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言论自由的国家里感到由衷的高兴,不相信的话看看我们的邻国,日本国内在世界杯期间除了能看到自己国家队的比赛外和总决赛外看不到任何一场其他的足球赛;韩国更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国家,只开自己国内品牌的汽车,用自己品牌的商品,自大到不把任何其他优秀的物质和文化放在眼里。

    这有一段书中的节选:

    “巴巴尔沙克尔被一片雾蒙蒙的酒气罩住。喜剧进入他的血脉,产生永久的变化。嗨,先生。你知道他们怎么说我们部族人吗,太少爱国主义和太多性欲,嗯,都说得对,想知道为什么吗?——想呀。——那么就说爱国主义吧。第一,政府把我们的大米给了军队,我们应该引以为荣,可是不,我们投诉我们自己一粒米也没有。第二,政府开采我们的矿物,大大促进了经济,但我们发牢骚说这里没人见到现金。第三,针谷的天然气可用。瞧,还有比这更不爱国的吗,你一定会同意。但是很幸运,我们的政府依然爱我们,爱得把我们的性欲列为国家头等大事。怎会呢?但这是显而易见的:这个政府乐意继续操我们,从现在知道末日。”

    援引这么一段话,说起来实在有失偏颇,我不知道为什么,感到耻辱。

    还有一种内心的恐惧,我不知道在害怕什么,也许担心这头野兽会吞噬我。

    看看,我都在想什么呢,无稽之谈,哗众取宠。

    当我们感到羞耻的时候会脸红,起码我是这样的,无法控制的生理感觉。脸红是慢慢燃烧。但还有别的意思:它是一种身心失调事件。让我抄录下来:“脸部动静脉联结突然停止,使毛细管充满血液,造成颜色显著加强。不相信身心失调事件以及不相信精神可以通过直接的精神路线影响肉体的人士应认识到,在高度敏感的人士身上,哪怕是回忆一次他们遭遇的尴尬场合也会使他们脸红,脸红是精神影响肉体的最明显不过的例子。”

    “那些时而会被忽视的感情它们哪里去了?——我指的是那些应该感受到却没有被感受到的感情——例如对一句尖刻话的遗憾、对一次犯罪的内疚、尴尬、失礼、羞耻?——想象羞耻是一种液体,譬如说一种可使牙齿朽坏的起泡的甜饮料,放在一个自动售货机里。按下正确的按钮,就有一只杯扑通一声掉下来,盛住一注嘶嘶叫的液体。怎样按那个按钮?很容易。撒一个谎、跟一个男孩睡觉、生错了性别。那泡起的感情之液流出来,你喝个够……但有多少人拒绝按照这些简单的指示啊!于是做出了羞耻的事情:撒谎、生活放荡、不尊敬长辈、不爱国旗、吃太多、婚外性行为、自传体小说、玩牌使诈、虐待妇女、考试失败、走私、在“标准”赛关键时刻失去进球机会:而这些都是不知羞耻地做出来!接着,那未被感受的羞耻怎么了?那一杯杯未喝的汽水又怎么样了?再想想那个自动售货机吧。那个按钮按下去;但是,那只不知羞耻的手却伸进来,急忙
  •   这是一次超出我经验的阅读,就连阳光在其文本之中,亦如一头蛰伏的怪兽。该怎样来描述这本由“在文学史上,也许没有第二个作家的脑袋价码高过于他了”的拉什迪所创作的《羞耻》?出版商提供了标签“这是一部充满讽刺、揶揄与怪诞的小说。”但我个人更愿意把它视作“一本充满疯狂、残酷与恶毒的小说”,尤其是恶毒——尽管是在一层被刻意营造出的荒诞不经之氛围的笼罩下,它们也并非完全是因为“四脚的情妇们”、“地震是由天使从石缝里出来时引发的”、“他死翘翘从子宫出来”、“想象让一条鱼爬进你的肛门,一条鳗鱼在你内脏里吐沫”……以及通篇的要从纸上溅到人脸上的粗言秽语所诱发。作品中人物关系的可憎、互憎(毋论父女、情人、夫妻、兄弟、姐妹等),与作者行文的轻松戏谑,形成巨大反差。这反差犹如深渊,让我踏足于悬崖上,晕眩,有生理上的不适。
      全书五章,结构繁复、严整。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节奏明快,却是建立在一个临死的鳏夫诅咒三个被自己幽闭于深宅中的女儿为“娼妇”的基调上;第二乐章速度徐缓,笔调间有大小提琴的迂回曲折,但那些可怕的故事着实让人望而生畏。善是缺席的,有的只是被贪婪、傲慢、淫欲、嫉妒、懒惰、饕餮、暴怒所驯服了本应该呆在地狱的生物;第三乐章略快,喧闹,由“那个被深爱着她的父亲所宰掉的女儿”尸体敲下第一个音阶。如在一个没有光线的屋子里隐约听见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各样的笑声(尤其是作者本人阴冷的笑声)不断敲打窗户,那个拥有非凡美貌的阿朱曼终于流着眼泪得出结论“人生是屎”;第四乐章是旋风,作者的笔猛地加快速度,句子与段落里出现雨点与雷声,然后母亲告诉女儿,她父亲被绞死时,“眼睛会凸出,脸变青。舌头伸长”。而另外一个上吊的妇人,“因为她怀孕的体重,把第一根绳子绷断了,但她没有被吓倒,还在卧室里洒香水,以掩盖她死去时流出的粪便的臭味”;第五乐章是审判日,本该庄严神圣,哀歌齐鸣,却又仿佛是一只脸上涂着黑油漆的鬼魅,让人(至少是我)在读完最后一页,就想赶紧把它扔远一点。
      据说这部小说不但“影射”了巴基斯坦动荡不安的近代史,更“中伤”了巴基斯坦前总统齐亚•哈克与著名的布托家族。坦率说,我讨厌这种肆无忌惮的的“影射”与“中伤”,讨厌这种拙劣的但极有效的商业策略,讨厌作者不厌其烦地对羞耻这个词的强调。诚如作者所言,“我所写的绝非仅仅是巴基斯坦”,若把巴基斯坦、布托、齐亚•哈克等现实中的地名、人名一一剔去,换成乌有之乡、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我相信小说会因此更为清澈。而羞耻更应该是从人的内心长出来的,犯不着作者本人跳出来指手划脚。
     在这部庞大、复杂、始终动荡不安的文本中,的确看见了历史的吊诡、两个家族命运的不可分割、艺术的歇斯底里、野心与权力、语言的斑斓之色、宗教的非理性和政治暴力、寓言、妓院墙壁上的涂鸦、十八条围巾、用四肢爬行的美女、虚伪与卑鄙,以及更多——每个词语都是吸水的膨胀着的海绵。
    这部小说当是我说过的那种“值得反复阅读的”。 它在现实和幻境中自由穿行,自有其声色气味、寒暖软硬;自有其枯季雨季、晨光午夜。它算得上是智力写作的典范,文学性与思想性这两者取得了令人赞叹的平衡,让我在某种程度上想起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译者文笔不错。一些句子非常好,仿佛闪电,如“母亲们都这样高,像伸入空中的手臂”。某些地方好像不够简洁,还有翻译腔。若能再请一个语感棒的小说家,再行润色,或许就像一只青铜古鼎了。
  •   小说围绕“非理性的宗教和政治暴力是导致社会的羞耻以及无耻的根源”这一主题展开,巧妙地结合了历史、艺术、语言、政治及宗教,描写一个现代国家的创建及其失败的过程。笔触轻快而又稳健,深入人与非人的领域,探索存在于每个人内心的疯狂、纯真与残酷;文体雄辩而又繁复,写出了一则充满野心、饱含讽刺的现代寓言,令人感到可笑的同时也感到恐怖。  本书曾获法国年度最佳外语书籍奖。
  •   一些人将他奉为“文学天才”,认为他构筑了一个庞大、复杂、肉感、色彩鲜艳的文学世界;他以生命的代价(自己的或无辜他人的),将人性中的善恶美丑展现在世人面前。另一些人则骂他是“肆无忌惮的聪明和没心没肺的恶搞”,“文痞和走狗”,“亵渎圣灵,应该处死”。
  •     有时人在读一本书是,会突然有一种莫名的亢奋,仿佛遇见了知音一般,而这本书的作者,必然是与读者气质相似的人。
       《羞耻》就给我这种许久不曾有过的感觉。拉什迪用一种几乎是诗一般华丽的语言描述一个又一个场景,而故事的脉络就在这些奇诡瑰丽的魔幻世界里缓缓展开。
       作者叙述故事的方法是电影胶片式的:一幕幕场景在充满异域情调的浓墨重彩下缓缓登场。书中的人物,或许是有着作者本身的影子,都带着一丝孩子气般的任性。比如苏菲亚·齐诺比亚,这个智障的低能儿,被母亲从小厌弃的孩子,当我看到她体内潜伏的那头凶猛的野兽在不断的被压制、挣扎时,我仿佛看到的是我自己。野兽,在每个人的心里。它不断的发芽、滋长,直至冲破一切摧毁一个道貌岸然下脓疮污血无处不在的国家,摧毁一切。它用它自己的方式反对这世界,这令人无比失望、无比厌恶的世界。
       忽然希望,我就是苏菲亚·齐诺比亚。
  •   这是一本让人震撼的书!虽然需要有很宽的涉猎基础才能够读懂。其实“羞耻”感对于一个民族或者社会的影响之大是我们并不了解的。我们所崇尚的荣耀没有了羞耻的映衬便成为无根无凭的伪造。文化的影响强大而且坚韧,历史冲击下的动荡时期便充满了扭曲、痛苦和鲜血。拉什迪是带着怎样的热爱和愤怒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这寓言又是那样地接近我们的真实世界!如果不去捏造英雄,如果历史中仅剩下有着执着心和羞耻心的常人,那会很糟吗?拉什迪的文字是极具力量的,这与他所遭到的常年全球追杀互为映衬。我被震撼的是:这样的文字中却没有口号和强加的结论。虽然对于解决现实的一切并无指引,人家只是一个故事,难道还要包治百病不成?
  •   伊斯兰教家庭出身的萨尔曼·拉什迪无疑时刻关注着伊斯兰世界的风吹草动,他个人的人生经历也使得其书具有极其厚重的历史感和政治感,所以,千万不能把这本书当成一部小说来读,虽然它具有小说的文体和风格,或者说,你不能把它仅仅作为一本小说来读,因为其中的政治问题和宗教问题都在揭示着它自身应有的内涵——世界无耻的根源正在于此。
  •   这位作家的大名早有所闻,所以买来他的小说看看。其实我是不爱看小说的。但这部小说还是不错。虽然只才读一点,感觉文风确实与众不同,当然了,译者的水平也是很高,同时莫言的审荐想必也是有很大的功劳。拉什迪的作品代表着一个群体,反映着当今社会动荡中那些流离颠沛的人对所处不同社会制度、信仰、文化的无奈与挣扎生存的艰辛。世界的发展是进步还是后退不是简单的以科技发展来衡量。近些年看了很多国外的作品,最深切的感受就是翻译的水平太差,这也反映出现在很多翻译者虽然外语功底很好,但是文学水平和文字功底却很差。特别是近些年重新翻译的过去的世界名著,与五六十年代我国那些翻译家翻译的相比差距太大,很像小学生的文字水平。买这类书还是要是谁翻译的,哪个出版社出的。而不是看到是世界名著就买。
  •   这是我最近读过的最好看的小说。怪诞,离奇,又不失轻松幽默。拉什迪是我是仰慕已久的大作家,一直期待他的作品被中文化。拿到这本《羞耻》着实欣喜不已。期待后续作品。尤其是《午夜之子》《小丑沙利文》。《撒旦诗篇》看来是没指望了。
  •   一部充满讽刺、揶揄与怪诞的小说。听说拉什迪的书被禁止,不会再引进了,这第一本也是最后一本了,买来作为纪念
  •   全球最具争议的文学大师力作首次引进大陆经典的讽刺,犀利的话语
  •   每个人的心理都有阴暗的巢室,羞耻之心藏在其中,也许深也许浅,零零碎碎,总会不时涌动暗潮,告诉我们它的存在,并不以人的主观而刻意的忽视而能抹去的。以社会现实,刻画人性的善恶,用民族的心理,建构整个世界的良心,用黑暗揭露黑暗,用善良诠释善良,还原人性的本义,告诫生人。
  •   这是一本多么需要耐心的书啊!对于政治,印度政治,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一贯持有不关心不参与的态度。政治知识的匮乏,看这本书真是费劲。不过,那个羞耻,真是印象深刻啊
  •   拉什迪是一位大师,他写的书不用我们评论,本身就是精品,因为他我还特地研究了巴基斯坦现代史
  •   据说拉什迪因为写小说,被伊斯兰国家追杀,每年需要花费100多万英镑来请英国警方来保护他。很吸引人哦
  •   这本书的难度我来说太高,Van全理解不了,但书是好书 拉什迪在英国当代作家里面是有排名的
  •   何为羞耻,也许有些人一辈子都不会明白,让我们通过阅读了解他人的羞耻,感悟自己的人生
  •   善良的人的第一本能为羞耻,邪恶的人利用羞耻为非作歹。
  •   值得推荐的书籍,知羞耻,才知好歹。
  •   纯文学的魅力依旧,只是我们已经很难以静下心来面对,面对浮躁的社会,我们不敢也不愿意去面对我们的内心,只是一味的去迎合,及时自己不愿意,道德成了我们的抹桌布,随时可以扔掉,羞耻也变得稀缺!
  •   大师的作品很不错,内容有些隐晦,充满讽刺、揶揄与怪诞,十分值得推荐,只不过不会有下一部了。
  •   人性的羞耻。。。
  •   生活不需要羞耻
  •   读完整本书,才从混乱中理出些许头绪,繁多的人物名称,生疏的政治背景,都让我对这本书有点格格不入的感觉,然而值得称赞地是作者却可以如此巧妙地构思,让整个故事可以从头到尾保持连续。还有交错的关系网和惊悚般的情节,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   据说是第一回引进大陆的,以前在台湾看到他的《魔鬼诗篇》,很有新鲜劲儿,后来知道他因此书被追杀之类,更觉得非看看不可了。译者黄灿然,是位诗人,虽然与北岛有诗歌翻译之争,但其小说译笔不会坏到那里去吧。仅作参考,因为我还没有来得及读。
  •   羞耻 mai l hai wei kan
  •   羞耻
  •   超乎想象价值的书籍,过去没留意拉什迪的书,甚惜。他的其它书不知哪儿买?
  •   全球最具争议的文学大师力吗?
  •   最具争议的文学大师之作
  •   这本书还在读,应该说是我读得相当慢的一本书,除过伊斯兰一些差异的文化,和复杂多变的人物。但就文字魅力来说,它有绝对的优势。还在读。。。。。更深的东西需要反复理解后谈。
  •   凭着拉什迪的名头也要购买,何况价格那么低。要是有出版社能出版《撒旦诗篇》更好了。
  •   写巴基斯坦的历史的书,比布拖的女儿写的书要真实多了。
  •   书还没读,冲着拉什迪的名气买的。
  •   质量很好,没看过拉什迪的书,第一本
  •   拉什迪的经典大作,好看!
  •   关注第三世界们就要从拉什迪开始
  •   多少年前了,当时的拉世迪补当时的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下令追杀,引起外交风波,震撼人心,今天终于看到他的作品。很好的书,如愿以偿。
  •   翻译得有点。。直译,不太符合中国语言习惯,不过也使小说看起来原汁原味。小说内容还是很不错的,有宗教色彩有很有启迪和批判性。
  •   具有争议的作家,具有争议的作品,值得一看。大32开,平装,纸张尚可,印刷清晰。
  •   充满争议的作家,先收一本。
  •   最具争议。。。话题性的作品要读一下
  •   看起来跟我们平时看的很有差别,虽然马上要中考了,但还是花了很长时间把他读完了。可能是个人阅历不够,竟有些读不大懂,但对于以这样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用奇特的语言文字和写作特色进行讽刺抨击,还能引人入胜,真是不大多见。毫不吝啬的给了5星,期待其他佳作陆续在中国出版!
  •   大师啊!2012顶过获诺奖,不料被莫言摘了。黄灿然的译本,不用多说了,一个字“好”!
  •   如果对中东和伊斯兰教文化了解的人应该看起来更加入味吧,既像写实又充满着奇幻神秘的色彩,情节引人入胜,也发人思考和深省,东西文化的碰撞,传统与新潮的对立融合,可以作为我们了解这个地区文化发展的借鉴
  •   这本书中主要描写了宗教和人性,很深刻,让我想起了《穆斯林的葬礼》。
  •   大师级别的文学作品,剖析人性,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   很好的一部讽刺作品 内容有趣
  •   从第一页开始就被深深吸引,作者故事节奏紧凑,翻译语言丰富生动,形容词用的很精彩,在这本书里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人性
  •   有争议的作家,
  •   书送货稍微有点慢,同一个订单间隔两天才送到。书不错,看了几页,写的文字挺有意思的,以后在慢慢看看。
  •   很久前就开始仰慕的作家 非常期待他的作品 这本书很值得品读
  •   身份的认同,弱势群体话语权的被剥夺,对天呼吁,怎奈人生如此坎坷多坎坷。种族的创伤不仅在弱势的群体身上留下了烙印,也在心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随着时间的流逝,表面的创伤可以治愈,可是内心的创伤却会成为挥之不去的梦魇,久久的萦绕在身边的空气里
  •   非常喜欢,期待已久的书,看看穆斯林世界追杀作者的理由。
  •   他被全世界地追杀,作为文学创作者,奇特的命运!唯一中译本,不可不看!
  •   能让人看着过瘾的小说越来越少了,这本书让我一口气读完,中间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推荐。
  •   有争议的一本小说,还没细读。
  •   是够有争议的!有兴趣的看看真实的幻想小说
  •   能够引进这样的作品,感谢引进者和翻译者,真的不错。中国在进步
  •   这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作品,象征俯拾皆是,睿智而且尖锐。
  •   准备看了,富有争议的作品,必然有其独到之处
  •   在一个有智慧的社会,争议是无法可依营造出来的
  •   很好看,但是可能是因为 外国文学或者翻译的问题,看起来不是很轻松,有点晦涩难懂。不过是在特价的时候买的,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物有所值……
  •   尽管特价的书籍,但是还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这种隐喻式的现实文学,无论如何都提醒着人们什么是SHAME!!
  •   给文学大师的魅力震撼了。
  •   大师级作品,写作手法和语言堪称上乘,追杀有点过分了
  •   对外国文学关注很少,原因是,一直担心译者的水平。但愿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   我们生存在即将成为历史的现实中,一切的肮脏,卑鄙无耻包围着我们。
  •   想知道这个得罪了整个穆斯林世界的人到底说了些什么!
  •   对于这个表现得异常极端的世界的阐述,可见任何文化的背后都是难以见人的一幕。
  •   人物传奇,经历震撼,思考深邃
  •   这本书据说很有争议,还没有来得及看,主要想了解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
  •   书很好,讽刺意味很强
  •   大师作品喜欢,内容不错,正在阅读中。
  •   给读者一个窗口去深入人的思维和灵魂,尤其是我们不太熟悉的民族.
  •   书不错,内容引人入胜,不愧是世界大师。
  •   一本很有争议的书,看看再说!
  •   嗯,不知翻译的如何,但是情节和描写都十分有张力
  •   政治色彩有点浓,可能因为文化差异
  •   本书确实充满了隐喻与象征,有时让我想起了王小波,这样的一种写作或生存精神,相信只有在特定的环境和思想中才能获得,值得读并收藏
  •   活动价买入价格给力,书还没看,应该把很好
  •   看这样的小说,了解一下异国的文化与历史
  •   没什么可争议,就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
  •   开卷有益,人在时代的洪流中是多么无助啊,写的真好
  •   从介绍上看,争议是很大的,争议越大,越值得阅读与研究。
  •   我觉得这本书写的还不错。拉仕迪的启迪,让我重新审视历史和人生。
  •   不一样的文学.我没有看懂
  •   如此经典的文学名著值得细读
  •   读来引人入胜,不愧文学高手。
  •   深刻而讽刺
  •   听说这本书挺有争议的,评价不错,买来看看!!
  •   其实每一部作品都能给人生一定的思考
  •   好作品直指人性,焕发人性的光环。
  •   有争议的往往是好的。
  •   发现不同寻常,正因不同才有争议
  •   很好,这个作家值得敬佩……
  •   逃亡作家的才气勇气
  •   期待他的更多的作品出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