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桃花坞年画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周新月,梁白泉  页数:158  
Tag标签:无  

前言

  《江苏文化丛书·风物系列》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江苏建设文化强省、实施文化传承展示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该系列计有《江苏名镇》、《江苏名园》、《江苏名宅》、《江苏名刹》、《江苏名街》、《江苏名店》、《南京云锦》、《南京金箔》、《苏州刺绣》、《苏州桃花坞年画》、《扬州漆器》、《宜兴紫砂》十二种,基本囊括了江苏物质和精神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各个方面。  何谓风物,六朝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在《游斜川》诗序中说:“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以致现在的不少辞书仍然在将“风物”作“风光”与“景物”解,这当然是不够全面的。唐宋以降,风物又加入了风俗与物产的内涵,如《通典》、《太平御览》等大型类书无不将风俗物产列入到“风物”的类别中。明清以后,“风物”的概念愈加宽泛,举凡风光、民俗、方言、物产、古迹、轶闻等,无不纳入到“风物”的范畴中。至如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诗中有“牢骚太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句,则泛指社会上各类事物以及诸色人等的心态,这当然是更加自由而近乎浪漫的表述了。作为自然景观与文化积淀的风物,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对风物的研究,离不开对特定地域、特定群体的生存环境、生活形态与生产方式的考察,此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江苏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自古风物清嘉,秀丽宜人。境内傍江临海,平原辽阔,江河湖泊密布,东海、长江、太湖、洪泽湖在此汇集,苏北沿海海景壮观,苏南水乡风景婉约。江苏风景兼江湖河海之美,长江横穿东西,江面辽阔,一泻千里。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连云港海阔天空,太湖烟波浩瀚,洪泽湖碧波万顷。以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王安石为代表的历代诗人,在江苏留下了许多讴歌山川秀美的不朽诗篇。  江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我国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厚的省份之一。千百年来,江苏人民依靠智慧和力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为我们留下了像徐州楚王墓群、南朝陵墓石刻、苏州古典园林、明孝陵与明城墙这样闻名遐迩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州刺绣和桃花坞年画、南京的云锦和金箔、无锡惠山泥人、扬州的漆器和雕版印刷、南通风筝和蓝印花布、宜兴紫砂、常州梳篦、苏州和扬州的盆景,以及素有“百戏之本”美誉的昆曲等,都是江苏风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国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文化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动局面,江苏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2006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江苏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目标,努力实现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和文化人才队伍强,使江苏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文化战线辛勤耕耘、奋力拼搏,取得了丰硕成果。全省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化人才不断涌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龙头文化企业迅速崛起,全省文化实力明显增长。《江苏文化丛书·风物系列》的出版,是我省文化建设的又一个喜人收获,期望它会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增进我们热爱家乡的自觉意识,为江苏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内容概要

《江苏文化丛书·风物系列》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江苏建设文化强省、实施文化传承展示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该系列计有《江苏名镇》、《江苏名园》、《江苏名宅》、《江苏名刹》、《江苏名街》、《江苏名店》、《南京云锦》、《南京金箔》、《苏州刺绣》、《苏州桃花坞年画》、《扬州漆器》、《宜兴紫砂》十二种,基本囊括了江苏物质和精神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各个方面。本书是其中的《苏州桃花坞年画》。   苏州桃花坞年画是中国最著名的年画之一,是中国南方(除闽、粤及西南地区外)民间年画的典型,与天津杨柳青年画齐名,有“南桃北扬”之称,又和山东潍坊、四川绵竹年画被美术史家并称“四大民间年画”。在现存的地方民间年画中,桃花坞年画发生较早,而且影响也较大,并以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和艺术特色强烈而著称,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书籍目录

引言一  民间年画溯源  远古原始信仰及宗教的影响  门画:最初的年画形式  雕版印刷:木版年画的技术基础  两宋风俗画的启发和年画的形成二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发生  桃花坞之前的苏州年画  苏州刻书和版画的兴起  习俗对年画形成发展的作用  “桃花坞”品牌的形成  苏州年画生产地的分布  山塘画铺和苏州手绘年画三  分期:演变和发展  初始期  兴盛期  蜕变期  衰颓期  创作期四  分类:品种和题材  民间年画的主题  丰富多彩的题材  形式各异的品种五  分工:画稿、刻版、印刷  年画铺的经营  绘稿和年画画师  刻版工艺及其工序  印刷工艺及其工序六  销售、流行和影响  年画的销售及“唱卖”  对周边地区年画的影响  对日本浮世绘的影响七  地域和艺术特色  鲜明的市民文化特征  吴门画派和宋代风俗画的影响  手工艺优秀传统的继承  西洋画风的汲取  桃花坞年画的造型手法结束语后记

章节摘录

  一 民间年画溯源  雕版印刷:木版年画的技术基础  雕版印刷对于文明传播的贡献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可靠的文献和实物资料,世界上最早的木版雕版印刷术出现于中国唐朝时期。敦煌石室发现的唐咸通九年(868年)王玠出资施印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现存最早标有确切纪年的中国古代雕版印刷品,从雕工娴熟、印刷精美等特点来看,应该是印刷术已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的产物,雕版印刷的出现至少可以追溯至唐初。新疆吐鲁番发现的《妙法莲花经卷五》,韩国庆州佛国寺释迦塔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均有武则天制字,因此被中外学者公认为武后时期(684—701年)的雕版印刷品。长庆四年(824年)元稹所撰《白氏长庆集序》中称当时白居易的诗“禁省观寺、邮侯墙壁之上无不书,于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元氏自注道:“杨、越间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可见当时江南扬州、杭州一带已有人印行元、白的诗集并销售了。大和九年(8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上《禁版印时宪书奏》,称“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亦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指每年朝廷尚未颁历,剑南东西川(今四川地区)和淮南道(今江苏、安徽北部地区)民间就出现私自印刷历书的现象,唐文宗准奏,“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版”(《旧唐书》)。历书与后来的年画有着“年”的共性,据称肇始于黄帝时代,历书的雕版印刷一般认为也始于唐代,历书的颁发是由朝廷垄断的,冯宿的奏书证明当时已有雕版印刷的历书,并已出现民间私刻的现象,现存最早雕版印刷的历书,为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和中和二年(882年)刻印的,而后者即是成都樊赏家私刻的。综上所述,可知最初应用雕版印刷术的有历书、佛经和文人的诗文集等。  南北朝和隋唐是佛教在中国传播最为活跃的时期,佛经不仅是最早出现的雕版印刷品之一,而且也是古代雕版印刷品中的大宗。佛教将雕版印刷术用于传播,在现存唐代印刷的佛经中,大多都配有插图。如前面提到的敦煌石室发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刻印有《释迦佛给孤独园长老须菩提说法图》扉画,绘刻都十分精美(图013)。除佛经配图外,敦煌石室还发现有单张的雕版印刷品,分上下两截,上截为供养佛像,下截为发愿文等。所以说,在雕版印刷出现之初,木刻版画的形式也同时出现了,而雕版印刷以及木刻版画的发生,对于后来木版年画的启发意义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五代、两宋(包括辽、金、西夏)雕版印刷进入鼎盛时期,雕印技术得到迅速提升,除了民间盛行刻书,佛寺大量印行佛经外,官府以及名宦望族也开始大规模刻印儒家经籍等著作。随着雕版印刷的兴盛,作为书籍插图而出现的木刻版画也开始大量出现,如敦煌石室中发现的五代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像》,刻印甚为精美,题记上出现了“匠人雷延美”的名字,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刻版工匠。吴越王钱俶显德三年(956年)雕造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印数达八万四千卷,每卷均有《佛说法图》扉画。宋代时雕版印刷得到了普及,各类图书大多配有绘刻。据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皇祜年间(1049—1054年)宋仁宗命待诏高克明等画三朝事迹,诏学士李淑等撰次序赞,编为《三朝训鉴图》,并“镂板印,贻大臣、宗室”。宋版书的插图版画以刻绘精湛而著称:嘉祜八年(1063年)建安余氏勤有堂刻印的《古列女传》中的插图版画有123幅;乾道年间(1165—1173年)的《六经图》全书共有309幅插图;南宋初临安(今浙江杭州)开经书铺贾官人宅印造的《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被后人视为早期连环画的佳作(图014);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刻印的、由画家宋伯仁绘画的《梅花喜神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画谱。与宋朝略有先后或同时的辽、金、西夏的木刻版画也各有特色:辽代的单幅木版画多为彩色,山西应县木塔发现的辽代墨印填色《炽盛光佛降九曜星官房宿相图》画面优美,刻印精细,以红、黄、蓝三色套印的绢本《释迦说法相图》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图015);金代著名的版画作品有“平阳姬家雕印”的幅面宽大、绘刻精美的《四美图》(图016),以及“平阳府徐家印”的《义勇武安王像》,墨印填彩的《东方朔偷桃图》、《增福相公》等;西夏的版画有佛经扉画、插图本佛经、单张佛像和钤印佛像等多种形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苏州桃花坞年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写的很好,比较系统,对于研究者有启发意义,书的作者曾经被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推荐过。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