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05.01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彭慕兰 页数:488 字数:410000 译者:史建云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长期以来。“西欧中心论”和“冲击一回应”模式在中西比较史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反对这种观点的思潮兴起。提出了许多中西比较的新课题。 本书讨论了各家的论点,详细考察了18世纪欧洲和东亚的社会经济状况,对欧洲的英格兰和中国的江南地区作了具体的比较,以新的论证方法提出了许多创新性见解。本书的基本观点是:1800年以前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没有一个经济中心,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完全为西方自己独有的内生优势;只是19世纪欧洲工业化充分发展以后,一个占支配地位的西欧中心才具有了实际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为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历史系教授、著名中国史专家。
书籍目录
译者的话中文版序言引言:欧洲经济发展之比较、联系和叙述 欧洲中心论的各种变体:人口、生态和积累 其他欧洲中心论:市场、公司和制度 与欧洲中心论相关的问题 建立一个更兼容的历史 比较、联系和论述结构 对地理范围的一个说明第一部分 无数令人惊异的相似之处 一、欧洲领先于亚洲?人口、资本积累和技术对欧洲发展的解释 农业、运输和牲畜资本 寿命更长?生活更好? 出生率 积累? 技术又如何? 二、欧洲和亚洲的市场经济 中国和西欧的土地市场以及对土地利用的限制 劳动体系97 迁移、市场和制度 农产品市场 农村工业和副业活动 中国和欧洲的家庭劳动:“内卷”与“勤劳革命” 第一部分的结论:现代早期世界经济的多重核心和共同制约第二部分 从新风气到新经济?消费、投资和资本主义 引言 三、奢侈消费和资本主义的诞生 更多和更少的普通奢侈品 现代早期欧洲和亚洲的日常奢侈品及大众消费 耐用消费品和奢侈的“物化” 舶来品与时尚的轮转速度:全球性关联和以经济差异为基础的文化外观 奢侈品需求、社会体系和资本主义企业 四、看得见的手:欧洲和亚洲的企业结构、社会政治结构与“资本主义” 海外剥削和资本积累:威廉斯理论的再审视 明显因素的重要性:奢侈品需求、资本主义和新大陆的殖民地化 国家间的竞争、暴力和国家制度:它们多么不重要又多么重要 第二部分的结论: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的意义第三部分 超出斯密和马尔萨斯之外:从生态制约到工业持续发展 五、共同的制约:西欧和东亚的生态紧张 中国的森林采伐和地力衰竭:与欧洲的一些比较 与旧大陆外围区域的资源贸易:准马尔萨斯问题之斯密型解决方式的共同模式和限制 六、土地制约的解除:作为一种新外围的美洲 另一个新大陆,另一笔横财:贵金属 生态缓解的一些度量标准:工业革命时代的英国 比较和计算: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 超出这些数字之外的东西 进入一个工业世界 最后的比较:劳动密集、资源和工业的“成长” 附 录A 人均陆地运输能力的比较估计:1800年前后的德国和印度北部B 18世纪后期华北和欧洲农场使用的肥料估计,及由此产生的氮循环量的比较C 法国、岭南与华北一个地区森林覆盖率和燃料供给估计,1700—1850D 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英国各种输入提供的“虚拟面积”估计E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农村纺织工人挣钱能力估计,1750—1840F 棉花和丝产量估计,1750年及较晚期,长江下游和全中国与联合王国、法国和德国的比较索引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比较、联系和论述结构 因此第一部分——基本上是进行比较——提出,尽管较高水平的积累、人口模式和某些种类市场的存在结合在一起,可以把一些地区——西欧、中国、日本、或许还有其他地区——分离出来作为经济前途发生转变的最可能的背景,但这些因素不能解释为什么事实上的转变首先发生在西欧,或者为什么发生在任何地方。19世纪(当时欧洲弥补了土地修治方面的落后,并在其他许多领域中居领先地位)之前——即使当时欧洲与世界其他部分复杂的通常是暴力的关系已经被添加到历史中——科学技术的差异也不能作出很多解释。 第二部分继续进行洲际比较,但却是在一个洲际关系也开始变得重要的背景中。这部分研究提出,当我们转向与物质上的必然性直接联系较少——涉及到的人口比重也较小——的经济活动种类时,西欧的文化和制度差异,即使与其他“核心”区域相比,也确实显示出了一些潜在的重要性。然而,这些差异是程度差异而不是性质差异,完全限制在强度和范围内。它们肯定不能证明任何说西欧——而且仅仅是西欧——有一个“生产的资本主义形态”或是有一个“消费社会”的主张正确,它们自身也不能解释将会出现在19世纪的惊人的分流。此外,引人注目的是,在可以辨别出显著差异的地方,它们毫无例外地与对单纯斯密型市场动力的背离相关联——特别是与政府许可的垄断和特权相关,与武装贸易和殖民化的成果相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