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6月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黄裕生 页数:330
Tag标签:无
前言
江苏人民出版社自2002年出版这套“纯粹哲学丛书”已有五年,共出书12本,如今归入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文库”继续出版,趁改版机会,关于“纯粹哲学”还有一些话要说。 “纯粹哲学”的理念不只是从“纯粹的人”、“高尚的人”、“摆脱私利”、“摆脱低级趣味”这些意思引申出来的,而是将这个意思与专业的哲学问题,特别是与德国古典哲学的问题结合起来思考,提出“纯粹哲学”也是希望“哲学”“把握住”“自己”。 这个提法,也有人善意地提出质询,谓世上并无“纯粹”的东西,事物都是“复杂”的,“纯粹哲学”总给人以“脱离实际”的感觉。这种感觉以我们这个年龄段或更年长些的人为甚。当我的学生刚提出来的时候,我也有所疑虑,消除这个疑虑的理路,已经在2002年的“序”中说了,过了这几年,这个理路倒是还有一些推进。
内容概要
康德通过自己的存在论把思维原则奠定在自由原则之上,从而使思维原则与自由原则统一起来,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原则而承担起了近代社会。由此,一切伦理学和政治学不仅要具有真理性,更要具有合理性,即要以自由理性为根据。 近代哲学不仅把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目标,而且把维护自由作为自己的使命。那么,真理是什么?自由又是什么?真理与自由是否有关系,还是毫无关系?如果没有关系,它们又如何共同构成哲学的根本问题?如果有关系,又是一种什么关系? 本书通过对康德哲学的重新阐释,不仅探讨了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如何在西方古典哲学中得到融通与统一,而且在存在论层面深入讨论了真理与自由这两个最核心的哲学问题的本质关联,从而为理解近现代社会的合法性根据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适性的解释框架。
作者简介
黄裕生,男,1965年11月生,福建省平和县人,现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198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1990年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入哲学研究所工作;1991年到河北省涞水县下乡锻炼;1992年考取哲学研究所在职博士,导师叶秀山先生,199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2002年在德国马堡大学哲学系进修。2003年晋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德国哲学,基督教哲学 政治哲学。
书籍目录
作者的话第一章 真理的尝试与自由的缺失 1.1 真理的道路:从Logos到思想 1.2 柏拉图的真理学说 1.3 亚里士多德的本体学说及其真理观 1.4 培根的新工具:真理的力量化 1.5 笛卡尔的表象主体:真理就在于限制自由——思维(真理)原则的自我确立第二章 形而上学的任务与存在论问题 2.1 《纯粹理性批判》与基础形而上学 2.2 一个存在论问题:先验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2.3 存在论知识与存在者学知识的区分第三章 作为存在论的超验感性论 3.1 康德对感性论的变革:感性的超验化 3.2 时空的观念化 3.3 时间:存在论的出发点第四章 逻辑学与存在论 4.1 直观的有限性与思想的必要(然)性 4.2 超验逻辑学:逻辑学的区分 4.3 真理的逻辑学与幻象的逻辑学第五章 作为存在论宾词的先验范畴 5.1 判断与范畴 5.2 范畴及其完整性 5.3 存在论宾词演绎的必要性及其原理第六章 我思与存在论宾词演绎 6.1 我思与时间 6.2 统觉的综合统一:一切概念和知识的制高点 6.3 我思与范畴演绎 6.4 范畴如何是存在论宾词:范畴的超验演绎第七章 时间与存在论图式 7.1 引言 7.2 图式与形象 7.3 图式的时间性第八章 超越的存在:理念与幻象 8.1 辩证论的双重存在论意义 8.2 超验理念:事物的自在存在方式 8.3 宇宙论理念第九章 自由与二律背反 9.1 超验幻象的产生 9.2 二律背反及其证明:幻象存在的分析 9.3 超验感性论与二律背反的化解 9.4 自由与真理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真理的尝试与自由的缺失 1.1 真理的道路:从Logos到思想 对于这种获得德性知识而对感性世界有了“免疫力”的人来说,他的一切行动的根据就是德性知识,因为我们想象不出还会有别的什么根据能成为他行动的理由。因此,有了德性之知识,德行就是必然的。这等于说,有了德性之知识,人们就必定不作恶。这也就是苏格拉底的另一著名命题“无人自愿犯错”的基本意思。这里,“犯错”并不是因缺乏或违背某种经验知识而没有做成某事或破坏了某事这种意义上的过错或犯规,比如,因没有完全掌握制鞋知识而制作了废品鞋。因缺乏或违背经验知识而导致行为失败这种意义上的过错的确都不是人自愿的,只要人们知道怎样行动肯定不会成功,人们就不会那样去行动。在这个意义上,所有“自然哲学家”(广义上的“物理学家”)和智者们都会赞同“无人自愿犯错”这一命题。如果苏格拉底只是在此意义上提出这一命题,那么他在哲学史上就不会具有他今天占据着的那种地位。苏格拉底在这一命题中首先关心的不是人的经验行动,与经验行动的失败相比,道德上的过错对于人类更具有危害性。因此,对于人类的“牛虻”来说,首要的任务或使命在于帮助人类避免道德上的过错。这是苏格拉底不同于智者的一个出发点。 单从逻辑的意义上讲,“无人自愿犯错”这一命题实际上就是说,人的一切错误都是在“不知不觉”中犯下的,没有人明知故犯。因此,这一命题可以表达为另一个命题:无知使人犯错。这意味着知识至少是避免犯错误的必要条件。而在苏格拉底心目中,知识甚至是人在伦理领域避免犯错误的充分必要条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