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10 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明生,尚庆飞 著 页数:378
前言
本书是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最终成果。本课题主持人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明生博士负责本书的总体设计和章节安排,提出了本书的写作主题和思路,并对全书进行统稿、定稿。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尚庆飞博士协助王明生教授设计本书的基本框架和统稿、定稿。 本书是集体研究的成果。承担各章节撰写工作的同仁都独立完成其研究工作,并承诺对其撰写文稿的内容负责。本书各章写作的具体分工如下:南京大学林仕尧承担第一章第1、3节;南京大学秦刚承担第一章第2节;南京大学王明生承担第二章;安徽大学王中华(现为南京大学在读博士生)承担第三章;河海大学赵春霞承担第四章;东南大学李天莉承担第五章;南京农业大学李晓广(现为南京大学在读博士生)承担第六章;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生刘武根承担第七章;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牛田盛承担第八章;南京林业大学申长富、李钰承担第九章;南京大学尚庆飞承担第十章。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本着尽可能多地吸收近年来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的原则,以及博采众长、学为我用的精神,积极吸取、借鉴了不少专家学者的独到见解和精辟论述。这些成果大多已经标明出处或在参考文献目录中列出,但不排除仍有部分成果因成书匆忙而未标明或列出。在此,我们谨向直接或间接提供成果的同仁表示感谢和歉意! 本书的顺利出版,得到了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理论处蒋宏宾处长和王建润副处长的大力支持,他们将本书列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丛书并提供资助。
内容概要
是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最终成果。本课题主持人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明生博士负责《思想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的总体设计和章节安排,提出了《思想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的写作主题和思路,并对全书进行统稿、定稿。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尚庆飞博士协助王明生教授设计《思想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的基本框架和统稿、定稿。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土壤一 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与中国革命的兴起二 西方价值观对中国思想界的冲击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内涵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共性理论与个性化经验相结合的产物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坚持和发展辩证统一的过程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知识界的论战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主要特征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完整性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具有浓厚的主观意识和功利色彩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带有日本学者诠释的痕迹四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中未能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真正划清界限五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影响主要局限在知识分子群体中第二节 “问题与主义”之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萌芽一 外来学理与主义要适应“中国今日的时势”二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经过和一个重要命题的萌芽三“问题与主义”之争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思考第三节 中国国情背景下的制度选择与“主义”之争一 中国的现实国情是太贫穷,不适宜实行社会主义二 中国的富强不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来实现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主要分歧和论战一 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反动二 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主要分歧第三章 理论思维的缺陷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第一节 不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与不成熟的先进政党一 建党前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宣传和理解二 建党前后对中国国情的基本判断三 建党前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要性的认识四 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力量一 建党之前的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中国工人运动的勃兴三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中国工人运动的起伏第三节 教条主义专政与山沟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 “城市中心论”与教条主义的困扰二 “左”倾盲动主义与毛泽东的井冈山之路三 “立三路线”与毛泽东的艰难抗争四 “左”倾冒险主义与“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正式提出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理论准备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正式提出第二节 毛泽东的理论探索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一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基本路径二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最初探索三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初步形成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一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基本形成与走向成熟二 新民主主义总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五 新民主主义军事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章 开国奠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第一节 开国奠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道路的选择一 选择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依据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成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长期性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提前结束第二节 理论创新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提出及其基本内容二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第三节 多党合作与共产党领导的新型政党制度一 多党合作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二 多党合作制的主要内容与历史意义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理论探索一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的必然二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三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第六章 思想的荒漠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挫折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第八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九章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经验及其意义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打破能源、资源和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确保我国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切实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地提出要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①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首先,不转变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短缺,未来资源供给的制约越来越突出,不允许我们继续走粗放增长的路子,否则,经济运行就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其次,不转变增长方式,环境将难以承受。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带来自然灾害增多,导致社会财富减少,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人的全面发展。最后,不转变增长方式,国际竞争力将难以提升。进入新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不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我国将面临被发达国家拉下的可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这是“十一五”时期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必然要求。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