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 页数:431 译者:唐晓峰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呀的是,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这套书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决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当然,既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只从各家学说中筛选那些我们可以或者乐于接受的东西,否则我们的“筛子”本身就可能使读者失去选择、挑剔和批判的广阔天地。我们的译介毕竟还只是初步的尝试,而我们所努力去做的,毕竟也只是和读者一起去反复思索这些奉献给大家的东西。
内容概要
本书对中国内陆边疆的四个地区(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从生态环境、民族、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历史演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了中国内地与上述四个边疆地区各自不同的互动依存关系,讨论了中国内陆边疆历史的丰富多样性。由此,它展现了各个边疆地区独特的历史价值,指出了中国多民族社会文化的整合特征。
作者简介
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1900—1989)美国著名汉学家、蒙古学家,曾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英国利兹大学教授。其幼年、青年时居中国,曾到中国北方、蒙古、中亚地区考察,对这些地区的历史、社会有独到研究。著述甚丰,《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一书为其影响最大的著作。20世纪30年代,拉铁摩尔访问过延安,50年代,在美国遭受麦卡锡主义迫害,后移居欧洲,1989年5月在美国逝世。
书籍目录
译者的话原序第一部分 长城的历史地理 第一章 中国及其周边领土 历史上的大陆及海洋时代 陆权和海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中国文明的西化 区域与人口 中国的边疆扩展 亚洲内陆边疆的历史问题 第二章 长城边疆的地域构成 第三章 黄土地区与中国社会的起源 中国文化发源于黄土地带 古代中国文化与黄土地带的土壤气候之关系 从黄土地带向外的早期发展 向北方发展的弱势 中国历史的形式 贸易、矿冶与官僚 中国历史的循环 19世纪——西方的侵入 第四章 蒙古草原与草原游牧社会的特征 黄河流域与蒙古地区早期文化的差异 草原游牧社会的兴起 草原社会兴起的功能解释 草原社会经济与中国本部情形的比较 草原历史的阶段特征 游牧经济的种类以及羊的重要性 财富与移动性 蒙古在成吉思汗统治下的统一与其后的崩溃 喇嘛教的再输入(16世纪) 喇嘛教与满族势力在蒙古的兴起(17与18世纪) 满族统治下的蒙古:固定疆界的建立 满族统治下的蒙古:贸易的增长及其影响 19世纪末期的蒙古 20世纪的蒙古 第五章 满洲的农田、森林和草原 满洲在历史上的分裂 东北南部与中国的关系 东北地区北部及东部的环境与经济条件 清朝始祖努尔哈赤 16世纪末东北地区的政治 东北边疆上汉族统治的衰微 努尔哈赤的功业及清朝的建立 清朝开国时的军事与政治组织 清朝初期汉人在满洲的影响 对草原及森林居民的影响 19世纪的满洲 铁路的影响 日本在与东北及中国内地关系中的地位 第六章 中亚的绿洲与沙漠 中亚的辽阔地带 绿洲地理及农业 从定居发展到游牧 中国与中亚之间的次级绿洲 汉族向中亚的渗透 行商路线与贸易 宗教对社会与政治的影响 新疆的回教 中亚的满族与回族 新疆的政治及经济状况(1911—1928) 中国边疆发展的高潮 苏联近期的影响 第七章 西藏高原 地理因素 西藏人的社会起源 西藏的农业与游牧业 早期西藏与中国内地的联系 西藏的政治统一 喇嘛教的政治作用 藏人对中国西部及新疆的占领(8世纪) 喇嘛教早期的支配地位 蒙古势力控制时期(1206—1700) 清朝统治下的达赖和班禅之地位 近代中英权益在西藏的冲突 第八章 过渡地带 边疆与边界的区别 印度西北边疆的情况及政策 亚洲内陆部落南侵的“贮存地”第二部分 传说时代与早期历史时代 第九章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区别 中国新石器文化的特征 新石器文化的两个区域 铜器文化的产生 “发明”铜器的社会及经济影响 汉人与少数民族的分化 第十章 农业的进化与游牧业的反复 现代学者与中国历史传统 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古代传说的地理证据 传说中的社会及文化证据 夏、商时期 周代 黄土高原及大平原居民的早期分化 文化发展与灌溉起源的关系 汉族第一次向东、西两方的横向扩展 南方——中国第二中心的兴起 中国文化向西方及西北方发展的障碍 游牧经济的起源 游牧与定居人口的关系第三部分 列国时代 第十一章 北方与南方汉族的历史 周朝的主要列国 对少数民族侵周的传统观念的修正 是汉族发展而不是蛮族入侵 汉族扩张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汉族与少数民族冲突的两个时期 周代权力中心的变化 游牧经济与汉族社会及国家的兴起 周朝列国的发展 第十二章 古代中国的列国与帝国 中国与欧洲封建制度 走出封建制度 文官、宦官、士大夫 草原部落与封建制度的关系 战国(前453-前361) 少数民族战争与长城的修建(前4世纪末) 中国封建制度及城乡“细胞” 孔子与封建制度的关系 秦与帝国制度的诞生 从封建制度到帝国秩序的转变 第十三章 中国历史上边疆形态的起源 边疆形态与过渡地区的关系 秦、赵、燕 秦的兴起 边疆地区本身的政治重要性第四部分 帝国时代 第十四章 统一帝国与统一边疆——中国的长城 前帝国时代的长城 秦国的边疆特点 早期修筑长城的劳工的社会意义 秦国军事的过度发展 为何秦朝能统一边疆却国运不长 秦朝的灭亡及汉朝的建立(前206) 司马迁的边疆记载 匈奴与草原新式统治者的出现 从边缘游牧制度转变到完全游牧制度 边疆民族语言差异的推测 头曼的事业 冒顿的事业与草原新社会的兴起 第十五章 空间范围的意义——绿洲历史与长城历史 汉族向南发展与向亚洲内陆边疆发展的比较 固定边疆之不可能 中国与草原的政治成熟 西汉政策:防止边将变节 边疆管理的目标:保持边疆人口的中国规范 汉朝与匈奴 汉族向中亚渗透的开始 汉族向中亚发展的根本原因 汉族在草原边缘地位的困难 汉族在绿洲的地位 绿洲中的汉族及少数民族势力 边疆均势的消长 第十六章 边缘社会:征服与迁徙 中国社会与草原社会融和的失败 游牧社会的变异:机动性与战争 游牧民族统治的循环 匈奴历史:一个完整的游牧社会循环史的例证 后来的循环 第十七章 朝代及部落历史的循环 中国历史的周期性 冀朝鼎的朝代循环论 朝代循环的重复 起源于长城以外的王朝 草原边缘地带在朝代更替中的作用 中国与草原之缺乏统一参考文献索引译后记
章节摘录
新疆的回教到了10世纪,俄属土耳其斯坦的突厥人给新疆的回教(伊斯兰教)以新的政治地位。他们迁徙到撒马尔罕、浩罕、费尔干纳地区的绿洲,并掌握了那里。然后,他们又迁移到塔克拉玛千的绿洲地区。这就像蒙古和准噶尔盆地的草原民族有时掌握天山北路的绿洲,,然后又翻山进入吐鲁番、焉耆、库车一样。但是在,14世纪蒙元帝国灭亡之前,回教还不能代替佛教及其他宗教,察合台部下的蒙古民族统治东、西两土耳其斯坦而以西土耳其斯坦为政治中心。此期间已经使用突厥文字,并信仰回教,其社会重心也自草原移到了绿洲。蒙元帝国之衰微与灭亡,以及草原民族政治势力之衰微,使回教能乘机掌握绿洲地带。回教,如同犹太教、基督教、景教以及摩尼教一样,发源于一个企图调和游牧与绿洲社会的文化,要建立一个城市、帐幕、田地间,以及商人、农民、牧人间的共同观念。在文化与历史上回教与其他宗教相近,但它比其他宗教兴起的时期要晚。而在对与其有关的备宗教中,它也具有改革运动的作用。称回教(伊斯兰教)徒为北非、近东与中亚的新教徒,并不是太过分的事。
后记
欧文·拉铁摩尔(有的中文书作赖德懋)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蒙古学家。生于1900年,不到一岁就随父亲到了中国。其幼年、青年时居中国(间有去欧洲求学),曾到我国北方及蒙古、中亚地区考察,对中国内陆边疆地区的历史、社会有独到研究。1935年侯仁之先生曾翻译过拉铁摩尔《满州的蒙古人》一书的两章,在《禹贡半月刊》(第三卷)上发表。这大约是拉铁摩尔著作最早的中译。拉铁摩尔二战期间到过延安,(1937年),1941年受罗斯福总统派遣作过蒋介石的顾问。20世纪50年代初,因麦卡锡主义盛行,拉铁摩尔在美国被打成“苏联间谍”:“共产分子”。1951年,某美国参议员说“拉铁摩尔自称生在华盛顿,其实他生在俄国,是(美国)父母收养了他。”但调查者在华盛顿附近的Sibley医院看到一张登记号为105986的出生卡,注明Owen Lattimore生于1900年7月29日,父母是David and Margaret Lattimore。看来美国政界整人的时候也行捏造。60年代以后拉铁摩尔常居欧洲。拉铁摩尔于1972年应邀(通过埃德加·斯诺)重访中国,受周恩来总理宴请。1989年5月在美国逝世。拉铁摩尔生前为美国地理学会、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美国哲学学会会员,曾为美国约翰·霍普金斯(John Hopkins)大学教授、英国利兹(Leeds)大学教授,是蒙古人民共和国科学院第一位外国院士。
编辑推荐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