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小江 页数:347
Tag标签:无
前言
写作“女人读书”是20多年来我一直怀揣着的愿望,伴随我自己读书,早已有了一个长长的书目,却总在不断修改中。但无论怎样修改,本书的内容以及本书的写作应在其他专题之前这个想法,一直没有动摇过。 近年来,妇女研究和性别研究日渐活跃,前者作为一个新辟的学术领域,后者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正在进入各门主流学科。我这里因此多了打扰,总在电子邮件或电话、信件中看到或听到这样的询问:这是怎样一门学问?该从哪里起步?日益增加的需求不仅来自学者和研究生,也有普通读者。我的回答一视同仁,总说“读书”——由此就有了新的需求,希望能为初学者开出书单。 本书目录可以看做是一份帮助我们廓清理论线索的书单,收有各个历史阶段女性/性别研究的代表作,其中不少是男性学者的作品——男女作者正好各半,是巧合,并非我有意所为,可见这个领域中男女两性学人都有投入——从近代女权主义开篇之作(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权辩护》)以及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奠基作,到晚近诸多新鲜理论(如生态女性主义),展示出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中女性/性别研究的历史进程,让我们从中窥见到它的多元视角和多个方向上的社会作为:以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为主线,却也有来自民族主义、民主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声音,对任何一种强势学派可能出现的话语霸权都是必要的校正和补充。
内容概要
本书是妇女研究和性别研究代表作的导读,也是作者对全球范围女性/性别研究理论的一次深刻的历史清理。妇女研究作为一个新拓的学术领域,性别研究作为一种全新的认知方法,是作者几十年来身体力行、苦心探索的主要领域。书中所涉及作品以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为主线,却也有来自民族主义、民主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声音:从近代女权主义的开篇以及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奠基作,到晚近的诸多新论,不仅展示出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中女性/性别研究的历史进程,也使读者领略到这一领域的多元视角和多个方向上的社会作为,对任何一种强势学派可能出现的话语霸权都是必要的校正和补充。
作者简介
李小江,(1951一)女,江西九江人,大连大学性别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曾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人类学系(1991),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1 991)、美国东北大学历史系(1992)、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1995)、日本御茶水大学性别研究所(2004)访问学者和特聘教授。曾主编《妇女研究丛书》、《性别与中国》、《性别论坛》、20世纪(中国)妇女口述史等。主要著作:《夏娃的探索》(1987)、女性审美意识探微》(1989)、《性沟》(1989)、《走向女人》(1994)、《关于女人的答问》(1997)、《解读女人》(1999)、《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2005)等。
书籍目录
前言“女权主义基石”及其奠基人 ——读[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权辩护》重理“宗师”遗产 ——读[德]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及其他(s—s)规范两性平等的社会关系 ——读[英]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的《妇女的屈从地位》阶级与性别:女工运动指南 ——读[德]奥古斯特·倍倍尔的《妇女与社会主义》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起源” ——读[德]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这个男人敲响了中国“女界钟” ——读金一的《女界钟》精神分析学说百年纪 ——读[奥]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及其他女性主义的别样立场 ——读[瑞典]爱伦·凯的《妇女运动》世间还会笑谁不道德?l ——读[日]与谢野晶子的《贞操论》我们的解放从这里起步 ——读[俄]列宁的《论妇女》(一)并非只是历史的回音 ——读[俄]柯伦泰的《新妇女论》为中国妇女解放鸣锣开道 ——读《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她世纪”的预言人和先行者 ——读[法]罗曼·罗兰的《母与子》导言(—)有一间屋,又当何如? ——读[英]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另类人生中的另一种声音 ——读周作人的《女性的发现》( )性别教育的破冰之旅 ——读[英]霭理士的《性心理学》气质与人格的选择空间 ——读[美]玛格丽特·米德的《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种族绵续”的社会学思考 ——读费孝通的《生育制度》……附录 李小江主编书目及女性/性别研究相关著作
章节摘录
说了这许多,突然想到,对我这一代中国女人来说,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其实从来就没有认真学习过马克思的或其他任何人的妇女解放理论,我们的大环境似乎早已消解了这种需求,我们是在前人创造的“男女平等”的社会环境中坐享解放的果实。进一步说白了,曾经认真学习并切实履行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是一批政治领导人和文化精英,起初几乎都是男性——正是因为男性的先期参与以及权力机制和国家政策的直接介入,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妇女解放与发展的主流化进程其实早已开始,并且卓有成效,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已经迈出了两大步:一是动员妇女参战或参加“革命”,共同争取社会主义胜利;二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法律上保证妇女获得平等权利并扶助妇女解放——社会主义中国履行了它的承诺,因此我这一代有幸出生在“新中国”的女人,很自然地成了胜利果实的食利者,无需参战也无需参加女权运动,便享有社会主义允诺给妇女的一切权利。 也就是说,在我们进入社会的时候,这个社会已经让我们“先验地”超越了两个起点:一是前人的奋斗(战争或阶级斗争),缓解了学习妇女理论的紧迫感;二是超越了女权主义,任何专为女人的目的和策略都让我们自觉乏味——当我们企图回头认识“女人”,是在社会性解放的道路上走出了很远,是在个人成为自主独立的知识女性之后。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以读书笔记的方式评介近代来女性/性别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品及作者:从女权主义开篇作和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奠基作,到晚近的新鲜理论如后现代主义和生态女权主义,始终贯穿着中外对比和作者的独特思考,条理清晰,引文细致,以原著出版时间排序,力图廓清各条理论线索的沿革及其社会作为,展现出世界范围内女性/性别研究在不同方向上的发展历程,不仅具有理论导读作用,亦有文献阅读价值。
编辑推荐
本书以读书笔记的方式评介近代来女性/性别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品及作者:从女权主义开篇作和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奠基作,到晚近的新鲜理论如后现代主义和生态女权主义,始终贯穿着中外对比和作者的独特思考,条理清晰,引文细致,以原著出版时间排序,力图廓清各条理论线索的沿革及其社会作为,展现出世界范围内女性/性别研究在不同方向上的发展历程,不仅具有理论导读作用,亦有文献阅读价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