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

出版时间:2005-10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俄] 尤金·扎米亚金  页数:236  字数:150000  译者:殷杲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作为第一部反乌托邦作品,《我们》针对的是极权主义的种种弊端。全书采用笔记形式,假借生活在未来世界中的一个模范公民之口,戏拟了一个高度数字化、采用集中统一管理的“联众国”中各色人等的生活和心态。     在这个攀上了“人类文明的最高峰”的联众国,所有公民一律被冠以数字为名。主人公便叫“D-503号”。D-503号是一名联众国培养成人的数学家,他对联众国满怀忠诚,特地记起了笔记,想借之赞颂威哉壮哉的联众国。     怎料,联众国再发达文明,也仍旧奈何不了残留的人性。某个美艳过人的女性号码I-330突然出现,完全震撼了D-503号的纯洁心灵。在I-330的引诱下,D-503号一步步解放了本性,由小说开始时恨不能化身为机器的极端忠诚分子渐渐转变为有恨有爱,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凡人。不过,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I-330之所以接近D-503号,自有她的秘密计划。作品的结局是出乎意料、震撼人心的。

作者简介

扎米亚金(1884—1937),青年时积极参与俄国十月革命,成为推翻旧制度,建立苏联的革命过程中的一员积极的斗士。苏联成立之后,他敏锐地感觉到新制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写作了一系列作品对之予以针砭,《我们》就是其中的一部力作。这些文章使他成为政府压制的目标。扎米亚金被迫流亡法国。《我们》成为一部俄国人在苏联以俄语写就,却只能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的作品。

书籍目录

笔记之一  通知 最最睿智的直线 一首诗歌 笔记之二  芭蕾 和谐广场 X 笔记之三  外套 墙 时间表 笔记之四  用气压计的野人 癫痫症 假如 笔记之五  方块 世界统治者 一种有利、有用的功能 笔记之六  事故 该死的“很清楚” 24小时 笔记之七  一根睫毛 泰罗 天仙子和铃兰 笔记之八  一个无理根 R-13号 三角形 笔记之九  礼拜仪式 抑扬格 铸铁之手 笔记之十  一封信 小耳朵 毛呼呼的我 笔记之十一  不,我做不到;没有标题就没有标题吧! 笔记之十二  给无限定界 天使 对诗歌的冥想 笔记之十三  大雾 尔 一场无比荒谬的冒险 笔记之十四  “我的” 不可能 冰冷的地板 笔记之十五  气钟罩 镜面般的大海 我将永远被烧灼 笔记之十六  黄色 一个扁平的影子 一个无可救药的灵魂 笔记之十七  透过玻璃 我死矣 走廊 笔记之十八  逻辑的碎片 伤口和膏药 再也不了 笔记之十九  第三级的“无限小” 额头下 翻过栏杆 笔记之二十  放电 思想的材料 零号岩石 笔记之二十一  作者的责任 冰膨胀着 最难做到的爱 笔记之二十二  凝固的波浪 一切都在进步 我是一个细菌 笔记之二十三  花朵 晶体溶解了 只要(?) 笔记之二十四  函数的值域 复活节 划掉一切 笔记之二十五  天降仪式 历史上最大的一场灾难 已知——已不复存在 笔记之二十六  世界的确存在 疹子 摄氏41度 笔记之二十七  没有标题了。这不可能! 笔记之二十八  她们俩 熵和能 身体不透明的部分 笔记之二十九  粘在脸上的线条儿 芽 一种不自然的收缩 笔记之三十  最后一个数字 伽利略的错误 那样不是更好吗? 笔记之三十一  伟大的手术 我什么都原谅了 相撞的火车 笔记之三十二  我不相信 机器 小人影儿 笔记之三十三  不假思索、匆匆忙忙地最后记一笔 笔记之三十四  被宽宥的人 阳光灿烂的夜晚 无线电女神 笔记之三十五  在环里 胡萝卜 一场谋杀 笔记之三十六  空白的纸张 基督教的上帝 关于我的母亲 笔记之三十七  纤毛虫 灾难日 她的房间 笔记之三十八  我不知道该起什么标题——不妨就叫一截儿被扔掉的烟头吧 笔记之三十九  结局 笔记之四十  事实 气钟罩 我坚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以前最爱《1984》读了《我们》才知道鼻祖的力量是伟大的牛逼牛逼
  •   只是冲着那个政治噱头买的...一般...就是一本书不断含沙射影而已...没什么好看的...没深度没意思...好象一个不会讲笑话的人在讲冷笑话一样...如果不是要做研究...还是不要看了
  •     尤金·扎米亚金的《我们》是世界三大反乌托邦小说里出现得最早的一部,却也是国内最少见的一部。相比之下,赫胥黎的《美丽的新世界》版本比较多,而乔治·奥威尔的《1984》则更为出名。不过,正是因为《我们》的少见,才让更多的读者对这部开反乌托邦小说之先河的作品充满了期待。这次漓江出版社重版这部小说,让很多读者得偿所愿。
          和乔治·奥威尔一样,扎米亚金也是一位讽刺大师。在小说的第一页,他就让我们见识了他的功力。小说一上来就是一段“引自”“《联众国报》上的一段原话”:大意是说再过120天,“积分号”就将飞上太空,去寻找其他星球上的生命。“其他星球上的生命或许仍处在原始愚昧的自由状态;你们的任务,就是帮助这些我们尚不知晓的生命套上令人欢欣愉悦的逻辑之枷锁。我们给他们送去的,实则是一种数学般精确无瑕的幸福,若是他们尚且无力领悟之一点,那么我们的任务便是强迫他们接受这种幸福。”这种似曾相识的逻辑和语气不禁让人哑然失笑。
          和《1984》一样,《我们》也是设计出了一个对人性控制极严的社会。这个社会严厉到人们连名字都没有,只有编号。我们的主人公就叫“D-503”。名字都没有了,就更不可能有家庭和爱情。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社会却有一部《性法》,根据这项法律规定:“一个号码可以获得将任何别的号码作为性产品使用的许可证。”这短短的一句话却有非常耐人寻味的内容:首先是“任何别的号码”,也就是说并不是一夫一妻,也不是“一夫多妻”或是“一妻多夫”,因为在这里根本没有“夫妻”的概念;于是,号码们获得的不是爱情、配偶或者伴侣,而是“性产品”,获得的另一个号码只是发泄性欲的工具,是“服务”,人性几乎退化成兽性;但是这种兽性却不是随心所欲的,因为在控制极严的社会之下,你必须取得“许可证”。要有一个粉红色的票据本。而什么日子什么时间使用这种粉红色票则有严格的规定,只要在可以使用这个粉红票的时间段里,号码们才有权拉上窗帘,遮挡别人的视线。
          就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我们的主人公却认为这样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D-503本就是一个数学家,所以他很容易接受符合逻辑的东西,喜欢理性,对于一切非理性的东西都会抗拒。然而,最终有一种东西是他抗拒不了的,那就是“爱情”——是真正的爱情,而不是“性产品服务”。而爱情无疑是一种“情感”。如果说情感是理性的对立面的话,那么爱情无疑情感阵营里最有杀伤力的角色。于是,D就在他认为“最和谐”的社会上越走越远……
          《我们》这个书名也是别有深意的。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呈现出了一个只有“我们”而没有“我”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一起散步,一起吃饭,同时睡觉,而即使是使用粉红色票可以拉下窗帘的时候,也没有脱离开“我们”这个集体范畴。而在小说的后半段,当主人公爱上了I-330之后,他的思维主体依然是“我们”,而这个时候的这个复数则是爱情把他和另一个女人的命运捆绑在一起才产生的,也就是说,这时的“我们”包含的只是“我”和“她”,这不再是一个集体的概念,而是一个从“我”出发的概念,是一种自我的觉醒。
          世界上最为奇妙的一个概念就是“我”。世界上每一个人在说到自身的时候都会说“我”,而世界上每一个人所说的“我”所指的都不是同一个人,同时,每个人所说的“我”都是特指一个特定的人。而一个只有“我们”而不再有“我”的社会,即使真的消除了犯罪和自私,那种乏味也会让人难以忍受,因为不再有英雄,也不再有小丑,没有戏剧性的人生,也不会有艺术。因为世界上已经没有了自由。而那时的社会,必将比坟地还要荒凉。
          有人说,多一个人看《1984》就多了一份民主的可能,那么我要说,多一个人看《我们》,就多了一份对自由的呼唤。
          最后,要说一下此书的版式设计,32开,牛皮纸设计,让这本经典著作呈现出非常低调的面貌。也许设计者是认为经典不需要高调吧。
  •      由充满了数学的理性和精确,充斥着功利和冷漠的原则的幸福世界。对于Д503而言,I330是一个未知数x,是那个永远除不尽的无理数根号-1。这种致命的诱惑,不仅是男女两性之间的不受控制的激情,更是对统一的,秩序的,完美的世界的存在的疑惑。永远除不尽的无理数是一个意象,大一统并不能让所有事物都合理,不能控制一切循规蹈矩。I不是一个人,她是整个宇宙。生命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差异,统一的完美是幸福的,但不是自由的。假设在上帝面前我们的祖先们之前选择的是不幸福的自由,那么未来也会是这样,在追求自由的征程上,生命不息,自由不灭。我是我,是茫茫宇宙中的独特的我,不是我们中的我,独立和自由共生。大一统的王国要我们知道,由渺小到伟大的必由之路,就是要你忘记你是一克,而记住你是百万分之一吨······
       反乌托邦三部曲,不管是大恩主,福帝,还是老大哥,是在大一统王国,美丽新世界或者是英社,总会有人在不幸福的自由和不自由的幸福之间之前选择前者
      
  •     人需要高尚价值的想象
      
      徐贲
      
      
      
      我在教浪漫主义时期的英国文学时,总是发现学生们对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和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的诗论很感兴趣,但是,一问到这两位诗人对“想象”的不同理解,学生们往往只是从“作诗”来谈想象的作用,很少能有谈到想象的社会功能的。在我教的“反乌托邦文学”的课上,学生们则会因为课本内容的缘故,对想象的社会功能有所理解。我后来发现,就是一些思想比较成熟的人,要不是因为对“乌托邦”想象有些了解,也未必真正思考过想象的社会功能问题。
      有一次和几个学界朋友谈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人提议想象一下这个社会主义的生活图景。一位朋友说,到那时候,人人都能享受吃饭、穿衣的权利,有住房、汽车、稳定的工作、充分的退休和医疗保障。另一位朋友说,这种对未来的想象根本没有意义,一来是人类不能预知未来;二来是迄今为止,那些以未来想象为蓝图的社会,非但从来没有实现过,而且还把人类带到各种各样的宰制和苦难之中。
      这令我想起了美国历史学家雅各比(Russell Jacoby)的《不完美的图像》一书,书中引述德国思想家兰道尔(Gustav Landauer)在《保卫社会主义》中说过的话:只有物质的社会主义是一个生长在资本主义脖子上的“巨型甲状腺肿瘤”,人不能只是“对物质与技术顶礼膜拜”,人“需要从心灵进行创造”,而想象正是人类心灵创造的天生要求和天赋能力。
      公共生活想象枯竭,害怕想象美好的未来,不再相信人有这种想象能力,甚至否认人有这种想象的需要,这似乎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犬儒和价值虚无主义之病。
      其实,想象力滋养了政治和社会的道德价值理想,想象力本身并不会导致宰制型社会制度。相反,想象力是一种对宰制型社会制度的批判和抵御力量。著名的作家扎米亚金(Yevgeny Zamyatin)在小说《我们》中让我们看到,一体国的当权者发明了一种外科医疗手术,用来切除具有破坏性的想象力。“欢呼吧!”《一体国报》宣布,科学如今能够制服想象力了,这是“我们通往幸福的最后一道障碍”。想象力曾经是一条“虫子”,它啃噬人们,造成广泛的不幸。“国家科学最近发现了这个想象力中枢的位置——脑桥部位一个小小的瘤。三道X光就可以切除掉这颗瘤,而你就能治好你的想象力——永不复发。”你们将变得完美无缺,无忧无虑。“还不赶快!”统治者命令道,排队接受“伟大的手术”吧。
      扎米亚金的“一体国”是一个文学的想象,文学想象是通过说故事来表达的。那些看上去与“现实”有距离的故事(如《皇帝的新衣》),其实灌注了对现实的理解和批评。当理解和批评只能通过暗示或寓言来予以表达的时候,想象变得尤为重要。在文学故事里,想象的作用不只是再现经验景象,而且更是构建人的价值观意义。
      说故事的想象展示的是人的意志力量,一种要想挣脱现实束缚的自由意识。想象因此成为一种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特征:人能够在实际并不自由、不平等、缺乏尊严的生活状态下,想象一种他从来没有经验体会过的自由、平等、尊严。人一旦失去了这种想象能力,就会变得与动物难以区分。
      人类天生就具有想象的能力,就像人生来就有学习语言、运用逻辑的能力。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环境中,这些能力受到重视和得到发展的机会却是很不相同的。在不同的社会中,文学的和政治的想象会被灌注进完全不同的价值意图。因此,在不同的社会中,作为科学知识的想象也许差不多,但认同高尚价值的想象却相差很多,对自由、民主、尊严的想象就是一个例子。
      人们对二十世纪种种“大一统”社会想象的灾难后果心有余悸,因而对展望和想象本身充满了怀疑。但是,如果无法作政治社会想象,又会是怎样的一个民族和国家呢?雅各比就此写道:“振奋人心的理想主义早已销声匿迹。……我们变成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狭隘的功利主义者,专注于对此时此地的调整,而不是去重新创造”。
      其实,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真的生活在价值想象的绝对虚无之中。如果没有勇敢、高尚、前瞻的价值想象,社会和个人就会把胆怯的目光投向昏暗的过去,变得无力抵御蛊惑者虚伪的价值诱骗和迷惑,成为主体想象力实际被脑切除的愚民。例如,不能对自由、民主、尊严的未来有所想象,就很容易用唱红歌、学样板戏、走回头路的“新文化”,甚至杜撰和怀念“阳光灿烂”的“文革”日子来寻求失落的“道德黄金时代”。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把早已倒塌的偶像重新树立起来,盲目崇拜。高尚价值想象的衰退会使个人和社会陷于精神成长的停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大活人拜的只能是死偶像。
      高尚价值想象力衰退,这是人的自由意识麻痹和心灵创造力丧失的一个征兆,在司空见惯之事面前,人们宁愿默默忍受,也不再有逃离的愿望;对未来可能是什么,人们宁愿随波逐流,也不再有兴趣去想象一种别的活法。由于没有可以集体想象的高尚前景,社会中的人丧失了构建和改变历史的意志,也丧失了理解和评价历史的能力。
      
  •     @胡洪侠 一九八四(精装插图纪念版),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11月版。很好的一个版本。虽然是引进的台北远流新译本,但因为有插图,有资料图片,有几位名家的解读文章,内容就比远流版丰富多了。向不断推出《一九八四》新版本的出版人致敬。
  •     说实话,没怎么读懂《我们》,当然不是说此中比较直线式的情节,而是很不连贯的语言表述以及过于晦涩的心理转变的交代,相比起来,也许是时代的差距,缺少必要的代入感。想起村上的1Q84,虽也是译本,实体也同样抽象,但可供想象的空间更大,也许这也就是同为反乌托邦力作之一的《我们》略显单薄的原因吧
  •     他们给我的印象,是凄凉与冷。是的,就是冷。
      
      像是空荡且毫无瑕疵的天空与透明玻璃公寓相照应的折射光线,对应的棱角将所有景物割裂成很多个平面,透明且没有隐瞒,干净且过分肃穆。于是残留在那里的,就只有冷。
      
      人类家园的理想居所,最初的创造源头,大抵可追溯至柏拉图的《理想国》或莫尔的《乌托邦》,他们在千百年前就期盼一个完美的社会,给他们一生以安稳舒适。但乌有之乡实则只适用于一个孤绝的,没有外人可涉足的封闭地域,一个被海洋包裹的小岛,或隐藏在无人知晓的秘密山林。这颇似那篇古文《桃花源记》的记录:“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得不说,安居乐业,平淡安逸,正是每一个人都期待的另一种人生。
      
      扎米亚京的笔下,却将人们所期盼的生活化成了一种极致,也许正由于到了顶端而致使它变为畸形的可怖生长。
      
      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一道被绿墙隔绝的围城——这是恰好可以创造一个理想世界的地域。那里的人们经历过一场堪称为神圣的战争,犹如凤凰浴火重生出新的文明。在一切建筑都由永久玻璃铸造的自以为是的乐园里,没有你、我、他之分,“我们”像是一个共同体,在同一时间起床,在同一时间工作,在同一时间散步,在同一时间睡觉,生活在从不隔绝隐瞒的玻璃公寓,没有秘密亦不存在自由。在他们看来,自由是一种古代人才拥有的原始状态,正因为自由的散漫才促使犯罪,且是放任国民们日复一日的慢性谋杀。
      
      在那里,人们被赋予编号,进行数字化程序化的管理。他们不需要思维,不容纳感性,也不被允许拥有灵魂,安全卫士的人随时混迹于人群中监视他们,一旦发现他们的不忠,将接受死刑的处罚。他们只需如提线木偶般充当一个庞大帝国正常运行之下的一个微小细胞,听从大脑中枢的指挥,与周围的无数个“我”变成唯一真实的“我们”,维持看似风平浪静的每一天的运行。
      
      D-503是笔记,也就是这本书的叙述者。他是了不起的数学家,和其它所有人一样忠诚于联众国,为国家打造“积分号”企图探知其它星球并为他们套上逻辑之枷锁。他亦和所有人一样赞颂国家的管理,为这种抵达顶峰的文明管理感激不已,像一位崇拜着无所不能者的卑微的仆人。但I-330带着神秘的微笑与难以捉摸出现在他的视线里,让他的生活开始加入未知的砝码,犹如逐渐倾斜的天平,出现了不可预知的偏差。
      
      仿佛是那一道冷光中突然蹿出来的火苗,让原本疏离冷漠的世界开始有了灼热的颜色,这火红必将化为燎原之火,点亮人心中的黑暗,赋予人喜怒哀乐的灵魂,并且拥有难以自抑的幻想。用联众国人的话来说,犹如一场大病。幻想病抑或灵魂病。
      
      D-503身上沾满了这类可怕的病菌,成天沉浸在I-330带给他的梦魇里,更为可怕的是,她正在策划着一场谋反,想要推翻联众国的统治,让人类回归原始自由的状态,她觉得“积分号”能为她们的所谓革命带来胜利,理所当然的接近“积分号”的创造者,D-503。对于D-503来说,I-330的出现像是伊甸园中盘旋而来的蛇,一步一步引诱他接近禁果,垂涎于那颗饱满且散发着致命吸引力的果实,吞下它,成为拥有智慧的“人类”。然后终于你会发现,这样的统治是病态的,你会期待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类,不是联众国的一个分子。你想要自己的生活,想要真正的人生,不是预设好的,毫无疑问的按部就班。
      
      这部小说中的跌宕之处大抵就在于他们计划夺取“积分号”的时候,谁能像到燃起的希望转瞬即逝,国家的安全卫士在紧要关头冲进来,一脸严肃说,你们的计划我们全都知道。一句话像当头一棒将D打得头脑空白,呆若木鸡地站在那里,没有任何应对的措施。计划失败了,由于出卖,像历史上所有的革命都需付出牺牲一样,例如出卖耶稣的犹大。至此我也明白,故事大抵已成定局,像是那篇《桃花源记》注定会卡在“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一样。
      
      时代在毫无波澜的表面翻开来,总有惨不忍睹的一面。当D-503像联众国所有居民一样接受了所谓治疗幻想病的手术时,仿佛过往好不容易被I-330剥离的坚硬碎片又被冰冷的仪器重拾而来,他们变为了曾经完整的,对国家毫不怀疑的自我,又成为了一个分子支撑一板一眼的生活的运行。
      
      他们失去了灵魂,也无所谓爱。所以,当D-503看着曾经为之疯狂深爱的I-330被执行残忍的刑罚与分子化的死刑时,他又变成了不懂感情的细胞,让理性压过感性,如冰冷如玻璃的碎片,尖锐的划过皮肤并不为之所动。
      
      那时I-330微笑着的,脸色苍白,黑亮的眼。我想到的却是乔治桑的一句话“人的一生只有一种幸福 ,那说是去爱 ,或是被爱 。”至少,她曾让人为她那样疯狂,至少,在一段杯水车薪的人生里,她不像其余的编号们没有自我,至少,她是拥有过一段不知称为幸福的岁月。就算这个人现在是去了感觉,面无表情的看着她死。
      
      也许不久之后,这次联众国民们大多人得了幻想病以及愚蠢的反抗终将会成为历史跌落在层层尘埃之中不再被任何人提及。一团烈火熄灭了。世界又覆盖上了冷光。他们又会过上接受摆布的日子,像是工厂里的一件衣服或重复生产的食品。人类渐渐变成了物品,和它们散发着同样的气息,与它们拥有相似的温度。
      
      他们拥有了高超的智慧,却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他们拥有了平静的社会,却没有了自由;他们无所畏惧,却失去了爱与被爱的能力;他们忠诚可鉴享受同样的时间,却只是重复所有的昨日;他们自以为高尚的文明,实则不过是让他们成为行尸走肉罢了。这恰好应正了费尔南多的那句“世界属于愚蠢、麻木以及纷扰。”
      
      这哪里是乌托邦或桃源乡,根本是绝对统治与压迫下碌碌无为的生物,在那样的时代,人类被机械化,看似拥有了无尚幸福与被灌输的自豪,其实低眉的瞬间就会发现,自己的手僵硬冷漠,早已抓不住任何掉落在附近的美好与寂寞了。
      
      如果这就是未来,不知有多少人还期待,又有多少人满怀憧憬?
      
      读完这本书,也越来越不明白幸福到底要怎样理解才算不负它的词根,它也许是数字化后明显毫无隐私的计算公式,也有可能在毁灭之后摆一张黑色幽默的脸看人类的茫然。在我看来,当它被越来越多的人书面化或文字化或程序化的时候,幸福早已变成了如玻璃城市中钢筋铁骨般的物品,展现着冷硬的温度,它有着看似坚不可摧的容颜,离妄想给予它定义的人不断遥远且在侵蚀之中缓慢碎裂。
      
  •   萌宠一想到三部曲终于出一套了就悲从中来,到底是买啊还是买啊
  •   买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