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潢贵胄

出版时间:2005年11月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贾志扬(John Chaffee)  页数:346  字数:341000  译者:赵冬梅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呀的是,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这套书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决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当然,既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只从各家学说中筛选那些我们可以或者乐于接受的东西,否则我们的“筛子”本身就可能使读者失去选择、挑剔和批判的广阔天地。我们的译介毕竟还只是初步的尝试,而我们所努力去做的,毕竟也只是和读者一起去反复思索这些奉献给大家的东西。

内容概要

1127年,金军攻陷宋都开封,掠走徽钦二帝和三千余近支宗室,徽宗之子赵构在杭州重建宋朝,他死后帝位回到了匡胤子孙手里。流落到南方的宗室继续得到了政府的特权和照顾,但却获得了应举、做官的自由,逐渐融入士大夫阶层,个中佼佼者甚至官至宰相。1279年,宋朝灭亡,赵氏三兄弟后裔作为宗室的历史宣告结束,作为宗族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家与国的联系最为紧密直接的,莫过于宗室。本书奉献给读者的,是宋朝宗室充满了传奇与变幻的历史长卷,共中有娓娓的史实叙述,也有深刻的制度检讨。

作者简介

贾志扬(John W.Chaffee)著有本书和The Thorny Gates of Learning in Sung Chian:A Social History of Examinations(1985,1955;有中文、韩文译本,中译本名《宋代科举》,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与The de Bary共同主编Neo-Comfucian Education:The Formative S

书籍目录

表格、图片索引宋朝帝系引用论著的缩略语宗室谱牒编码说明序中文版序致谢第一章  开篇  两个故事  中国历史上的宗室  研究与史料  方法第二章  皇室家族  家族的起源  太祖的宗室定义  权力和传承  宋初的皇室家族第三章  文学与拘禁  真宗、仁宗与皇室宗亲  宗室机构    宗室授官  教育与文人文化  宗室生活第四章  重新定位宗室  英宗入继大统  宗室人口增长带来的危机  改革宗室  重新定义宗室  无服族人对策  变革中的宗室机构  李逢事件  宗室的迷惘第五章  开创次级中心  蔡京的改革  敦宗院  大宗正司及其分案  教育和入仕  做官的宗室  北宋末年的宗室第六章  沦丧、抵抗与机遇  战争概况  囚禁与逃亡  战争中的宗室  宗室为官与冒牌宗室  年的危机  政坛上的宗室  新的政治戒约第七章  居所与特权  分布类型  维护宗室的整体性  宗室中心  独立的宗室家庭  婚姻与姻亲  学校和教育  考试与入仕第八章  政治与权力界限  孝宗的入选    孝宗与宗室  宗室宰相赵汝愚  宁宗朝的宗室官员  理宗的即位  理宗朝的宗室与政治  宗室与南宋政治第九章  成熟与溃烂  成熟之患  家族认同的发展  泉州南外宗正司  海外贸易和宗室  南宋末年的政治与战争  宗室与忠义事业  宋元之际的宗室第十章  结论:中国历史上的宋代宗室  皇帝、社会与宗室  高雅文化与宗室  宋朝宗室的遗产附录  A有传记资料的宗室名单  B宗室谱牒机构引用论著目录索引

章节摘录

粗看起来,宗室(与帝室相区别)的含义似乎非常简单。不管怎么说,世袭君主——无论皇帝还是国王——都有宗族,有近支有疏族。然而就我所知,宋朝的宗室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是一个不限行辈的父系家族,皇权赋予他们特权和资助,国家设置法令对他们实行管理。即使是在宗室历史源远流长的中国,宋朝宗室的特点和范围仍然是史无前例的。宋朝皇帝和大臣以敏锐的眼光检讨前代对待宗室的经验教训,加以学习借鉴。在宋人看来,周、汉、唐三代尤其值得重视,这不仅是因为这是三个公认的伟大王朝,而且因为,这三个王朝的时间跨度足以使宗室成为一个问题。西周(前1046-前771)时期,王族在政治秩序中扮演着中心角色。灭商之后,周突然从渭水河谷的一个小邦,变成了一个地域横跨中国北部平原的广大帝国。为了统治这个帝国,周发明了许倬云所谓的“卫戍制度”,将大批王子\宗亲——根据史料记载,其人数超过50-以及王室家族以外的同盟者分封为封建领主,让他们去统治黄河下游河谷。周王直接统治的只是帝国西部首都周围的地区。通过诸如父死子继的封受仪式、发动战争讨伐叛乱领主等机制,周成功地将它的统治维持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种靠层层封受产生的政治结构贯穿了整个西周时期,在东周(前770-前256),当中央权威成为昨日黄花,诸侯纷争,这种结构却仍然存在。

编辑推荐

《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是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天潢贵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1条)

 
 

  •   唐朝乐队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成名歌曲──《梦回唐朝》,其中的歌词“今宵杯中映着明月,男耕女织丝路繁忙;今宵杯中映着明月,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今宵杯中映着明月,纸香墨飞词赋满江;今宵杯中映着明月,豪杰英气大千锦亮”让人对唐朝的诗意生活充满了无限向往。然而,如果你认真阅读过《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一书,更会感叹:多想穿越时光隧道,梦回大宋盛世,吟诗作词品酒,乐享快意人生!

    《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主要是研究宋代赵氏皇朝宗室的发展历史与制度变迁。作者居然是一位美国白人,大名John W. Chaffee,他给自己起一个禅意十足的中文名“贾志扬”,现任美国Binghamton大学的历史系教授。原来,贾志扬跟咱们中国还很有缘分,他的父亲曾经在中国传教,他本人即出生在安徽省,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深有研究。

    再谈有些拗口的书名。这本书原来是以英文出版的,经赵冬梅教授翻译后,将Branches of Heaven(原意:天的分支)译为《天潢贵胄》,倒也非常贴切,其气魄和美感让人赏心悦目。天潢指皇族和宗室,贵胄(zhòu)则指皇族、宗室的后代,因此,天潢贵胄泛指皇族宗室子孙。天潢贵胄的典故来源于清朝阮葵生(1727—1789,乾隆进士)所著的《茶余客话》第七卷:“天潢贵胄,大臣礼当致敬。”

    《天潢贵胄》的研究结论认为,宋代300多年的宗室首先是政治体制的产物。中国古代皇朝最常见的政策是实行封建制,给每一位宗室子弟一定的领地,尤其是汉代初期与明代都采取了这种策略。但宋朝对待宗室的政策明显不同,任何形式的领地要求都是坚决不允许的。贾志扬笔下的宋朝宗室呈现给我们的最突出印象,就是“全体宗室在首都过着富足的生活,却不能拥有任何政治权力,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交易。”《天潢贵胄》暗示,由于宋朝在整个统治时期对宗室制度进行了大量改革创新,保证了宗室内部的高度团结一致,因此,这或多或少能够表明,宋朝的宗室制度对于维持皇朝的安全运转是非常有效的。

    “俱往已,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按照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先生的观点,皇族不光讲血统,更应讲修为,皇族文化演绎到21世纪国富民强的今天,更多是人文精神方面的传承与超越。因此,传统的宗族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仍以贾志扬教授评述《太祖皇帝玉牒大训》的一段话来总结本书的读后感,即宗室后代“不管做官,抑或经商,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彼此相遇,都互相尊重。不要嫌贫爱富,不要扬贵抑贱。倘若有贫穷之人或无以自存之家遭遇横祸,富裕的族人更应施以援手,免其流离失所,辱没祖先,这才是发扬宗室精神的真髓。”
  •   历史值得一看
  •   换种思维学习祖辈!
  •   资料丰富,选题很好。
  •   外国学者似乎总是有着同我国学者不同角度的思维,这个选题似乎国内没有学者系统涉猎,但是我却十分感兴趣,甚至自己也有着饶有兴趣的初级程度地归纳整理,不过回过头来看到贾志扬先生的著作忽然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自己走了太多的弯路,现在是终于找了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的时候了。
  •   外国人看中国历史会有不一样的角度,可以带来一些思考。不过有时候他们的确会有隔阂,也会有人云亦云的情况
  •   题目不错,内容看起来也颇新颖。
    这套海外中国学的书对我们开拓视野,开拓思维有很多帮助。
  •   这本书的角度有点不一样,史料的选择也不错。可以一度
  •   专业性强,发人深思
  •   很好,值得借鉴
  •   江苏出的还好
  •   不知道是否由于翻译的原因,总觉得看着费劲。
  •   纯粹适合学术,而无半点趣味。这样的书,只适合做学问的人看吧。另外,纸张很差,完全不想阅读。
  •   对史料的挖掘可谓细致。但可读性实在不强。
  •   唐朝乐队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成名歌曲──《梦回唐朝》,让人对唐朝的诗意生活充满了无限向往。然而,如果你认真阅读过《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一书,更会感叹:多想穿越时光隧道,梦回大宋盛世,吟诗作词品酒,乐享快意人生!《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主要是研究宋代赵氏皇朝宗室的发展历史与制度变迁。作者居然是一位美国白人,大名John W. Chaffee,他给自己起一个禅意十足的中文名“贾志扬”,现任美国Binghamton大学的历史系教授。原来,贾志扬跟咱们中国还很有缘分,他的父亲曾经在中国传教,他本人即出生在安徽省,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深有研究。再谈有些拗口的书名。这本书原来是以英文出版的,经赵冬梅教授翻译后,将Branches of Heaven(原意:天的分支)译为《天潢贵胄》,倒也非常贴切,其气魄和美感让人赏心悦目。天潢指皇族和宗室,贵胄(zhòu)则指皇族、宗室的后代,因此,天潢贵胄泛指皇族宗室子孙。《天潢贵胄》的研究结论认为,宋代300多年的宗室首先是政治体制的产物。中国古代皇朝最常见的政策是实行封建制,给每一位宗室子弟一定的领地,尤其是汉代初期与明代都采取了这种策略。但宋朝对待宗室的政策明显不同,任何形式的领地要求都是坚决不允许的。贾志扬笔下的宋朝宗室呈现给我们的最突出印象,就是“全体宗室在首都过着富足的生活,却不...能拥有任何政治权力,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交易。”《天潢贵胄》暗示,由于宋朝在整个统治时期对宗室制度进行了大量改革创新,保证了宗室内部的高度团结一致,因此,这或多或少能够表明,宋朝的宗室制度对于维持皇朝的安全运转是非常有效的。“俱往已,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按照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先生的观点,皇族不光讲血统,更应讲修为,皇族文化演绎到21世纪国富民强的今天,更多是人文精神方面的传承与超越。因此,传统的宗族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仍以贾志扬教授评述《太祖皇帝玉牒大训》的一段话来总结本书的读后感,即宗室后代“不管做官,抑或经商,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彼此相遇,都互相尊重。不要嫌贫爱富,不要扬贵抑贱。倘若有贫穷之人或无以自存之家遭遇横祸,富裕的族人更应施以援手,免其流离失所,辱没祖先,这才是发扬宗室精神的真髓。” 阅读更多 ›
  •   放在书架上,随时看看,还成。
  •   网站里卖宋代的书,较少,而这本虽专门了一些,但非常不错!
  •      中午将贾志扬的宋朝宗室史读完,国内好像鲜有人做宗室史,也有可能我本人此前对兹不感兴趣,没有注意。贾志扬所关注的社会实在的确很有趣,两宋宗室的社会存在很明显,其本身的质量颇高,而且地位曲折反复,写出来很有趣。
      
       徽宗的绘画造诣很高,赵孟頫的书法冠绝世代,徽宗是宗人,赵孟頫则是南宋最后一位皇帝的五服之内的宗族。宋朝的宗族制度前不见于周、汉、唐,后不同与元、明、清。周开创卫戍制度,汉、明分封子侄戍边,几代以后卫戍边境的子侄太阿倒持,遂将宗族拘禁,和空气隔绝,制造费天下太半的废物集团。至于几个游牧族的宗族制度北方特色,鲜卑人直率的让后代引兵相攻,得胜者为王,不使阴计起于宫闱,倒也是有趣的办法。
      
       两宋间数百年没有产生宗族叛乱相攻,足见其制度的成功,经过几代君主的试验,将本有极大可能成长为废物的团体助长为世所敬慕的学术团体,倒似近日西方王室的作为。
      
      
      
       北宋最初几位君主便鼓励宗人在深府中苦研学术,不要介入政治,条件是向所有的宗人,无分服外服内,一律提供优厚的俸米,到神宗蔡京主政,实施教育改革,使官僚队伍有了稳定的来源,并使无服宗族别具异地,向他们有限开放官僚晋升之渠道。金人南下,别具异地的宋朝宗人却意外的保存了皇种,马上再生一个南宋朝廷。也走出深府,开始介入政治,但宗人的教育一直保持在一个极高的水准。
      
       为官的宗人也多能敬小慎微,敬业守成,忠体爱民,而南宋朝廷对宗人也给予最大程度的信任,武官的17%为宗人,在一个宽容的社会氛围下,宗人尽心为国家效命,为庶民的表率。
      
      
      
       宗族一直得到健康的发展,虽然集中居中异地(南宋主要是泉州和福州)的宗族和地方精英集团发生冲突,因为地方政府需要分摊宗族的支出,而当时著名的泉州市舶司和转运司都下辖于泉州外宗正司,宗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海外贸易呢?造成和地方精英集团的冲突,有多大程度是一种商业利益的冲突,直到南宋末年,泉州的大屠杀,提举市舶司蒲寿庚在地方精英集团的协助下屠杀了集中居住泉州的3000宗人。蒲寿庚极有可能是一个阿拉伯人。
      
       宗族到宋末已经发展的极为壮大,很可以被认为是一个高雅的学术团体,通过自己的努力而不是裙带关系入士的不在少数,位极人臣的赵汝愚便是宗族,没有证据显示他凭籍自己的宗亲关系升迁,一级一级的登上去,英宗本人对宗人为宰相本不许可,但未制止靠能力升迁的宗人。宗人可以自由在社会上活动,而没有成为可悲的深府废物。这和两宋开明的社会气候不无关系。
      
       元朝以后,朝廷也未对赵宋宗族予以屠戮,纵容他们祭祀先祖,乃至入朝为官,因为赵宋宗族在离开了皇权的荫护下,也可以独立存活,转而世俗化。不对异性王朝构成威胁。
      
       在近些年拍的各种《包青天》传奇故事中,陈道明演过一个八王爷,是仁宗的叔叔,历史上倘若真有这样的角色,他绝不敢干涉政务,更不会在朝堂上议政,北宋仁宗时的宗人只能承担礼仪性的职务,唯有到南宋时,这样的角色才可能出现,并且独揽朝纲如赵汝愚也未可知啊,不过,包拯已经是市井之人说唱200年的传奇了。
      
  •     《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是一部综述10世纪北宋建立至13世纪南宋被来自草原的蒙古帝国征服为止关于宋朝宗室在宋朝政治史地位变迁以及描写他们自身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历史著作。作者贾志扬(John W .Chaffee),曾任美国宾厄姆敦大学(Binghamton University)历史系主任,现任教授,负责“亚洲、亚裔美国人研究项目”,主要著作有《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以及《宋代科举》(《The Thorny Gates of Learning in Sung China;A Social History of Examinations》,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 ),他还参与了今年年初病逝的杜希德教授(Denis Twitchett,大陆过去旧译为崔瑞德)领导的《剑桥中国史》宋代卷部分的编辑撰写工作。贾志扬先生的父亲是传教士,早年曾来中国传教,贾志扬先生即出生于安徽,所以说他与中国的渊源很深。
      
      通过对《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的研读,我们可以发现贾志扬先生对于宋代宗室的研究是下了极大的苦功,尤其是在史料的征引以及墓志铭的解读方面,在同类著作中,据我所知,无出其右者。他甚至还根据《宋史》世系表、《仙源类谱》残本(现存30卷,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以及宋王朝灭亡以后历代赵氏后裔编纂的赵氏族谱整理出一套宗室世系编码表,将太祖、太宗、魏王的子孙世系以英文A、B、C分别编码分类,22页的附表,我们可以看得出作者为之付出的辛勤劳动。贾先生在本书中另外一个突出的贡献就是他大量的采用了社会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将史料以表格数字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能让读者更加深直观的理解,而不会被浩如烟海的史料弄得头昏脑胀,因此而找不着北。
      
      相信每一个读过此书的读者都会一个极大的印象,就是作者对于史料文本的解读,存在着严重的误读。这里我们得感谢本书的译者北大历史系的赵冬梅博士,如果没有她细致入微的译注,我们很可能与作者陷入同样的误读怪圈之中。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可以是算是近年来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最上乘的译著之一,试举一例来说,与此书同时出版拉铁摩尔的代表作《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译者是燕京大学著名学者侯仁之先生的高第唐晓峰先生,唐先生研究人文地理多年,成就斐然,前不久三联书店才出版过他最新的一部文集《人文地理随笔》,据说他翻译拉氏《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的初衷是由于不满上世纪四十年代赵敏求先生的译本“无论在文字上,还是在内容完整性、准确性上,都存在不少问题”,但是他似乎也不比赵敏求强不了多少。有人居然从他的翻译中找出了42处翻译错误和理解原作由于语言隔阂而产生的偏差,比如说克里亚,Keriya是维吾尔语,汉语地名作“于田”,译者直翻为克里亚,似乎是有点象北大人类学王某某将孟子翻成”孟修斯”的意味。这是国人对于西人的误读,那么西人对于国人的误读呢?请看贾著
      p173 作者引用了一段《朱子语类》来说明当时由于宗室人员科举入仕众多,而导致地方政府财政负担过重,原文为:“因言宗室之盛,曰:“顷在漳州,因寿康登极恩,宗室重试出官,一日之间,出官者凡六十馀人。州郡顿添许多俸给,几无以支吾。”《朱子语录.卷一百一十一.朱子八.论财》,那么作者是怎样理解的呢?“在漳州,因为光宗皇帝登极赦恩,以及宗室对科举入仕的重视,一天之内就有六十余人得官。本州突然增添这一大笔俸禄负担,几乎连我的俸钱都快开不出来了。”作者的解读真不禁让人喷饭,支吾就是应对、应付的意思,怎么到他那去就成了几乎连朱老夫子的薪水都快付不出来了。重试是一个宋代科举名词,应为考完再考,增加录取的比例,表示皇帝对于宗室的加恩,作者却理解为皇帝对科举入仕的重视,这对于专门研究宋代科举制度的贾志扬先生似乎是不应该也不能犯的低级错误。
      类似的错误不胜枚举,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另外,似乎作者对于文献的引用也出了不少舛误,聊举近人丁传靖先生所辑《宋人轶事汇编》为证,如第六章《沦丧、抵抗与机遇》p113脚注4,引用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卷三关于高宗作为人质在金人军营的故事,“有记载说康王(高宗)在一次射箭比赛中表现太过出色,以至于金朝的司令官相信他一定是位受过军事训练的宗室,而非皇子”,这段文字是征引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南渡録》,我重新翻阅了该书,则发现原文为“康王质于金,与金太子同射,三矢俱中,以为此必拣选宗室长于武艺者冒名为此,留之无益,遣还,换真太子来”,射箭比赛,金朝的司令官,皇子云云,实在令人不解,大概是作者的理解力已经出乎了我们的想象范畴。又第八章《政治与权力界限》p176叙述高宗长子夭折,高宗久无子嗣,就派人从宗室中挑选太祖(高宗是太宗子孙,第七代“伯”字辈作为继承人,“有故事说,高宗曾经决定将伯浩和伯玖作为最终候选人,并最终选定了胖孩子伯浩,而非瘦孩子伯玖。在孩子出去之前,高宗要两人站在一起,好让他最后再看一眼。两个人站着的时候,有只猫凑巧经过,伯浩踢了这只猫。高宗觉得‘为什么要踢这猫呢?这个男孩如此轻佻,以后又怎么能承担重任?’于是,伯浩落选,得到了三百两银子,被送回家了...伯玖(更名为璩)”而《宋人轶事汇编》卷三 孝宗则记载“十人择二人焉,一肥一矍,乃留肥而遣矍,赐银三百两以谢之。未及出,思陵(高宗)忽云更子细观,乃令二人叉手并立,忽一猫走前,肥者以足蹴之,上曰:‘此猫偶过,何为遽踢之?轻易如此,安能任重。’遂留矍而遣肥,矍者乃阜陵(孝宗)也,肥者名伯浩,后终于温州都监。”众所周知,孝宗伯琮后来更名赵眘,而赵璩(即伯玖)是他的皇位主要竞争对手,二人之间的皇位争夺直到1153年才分出胜负,赵眘被封为建王,正式被确立为宋高宗的继承人,为何贾志扬先生所引用的资料和原始文本相差如此之大,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西方的老一辈汉学家伯希和、沙畹、高本汉、狄百瑞、牟复礼、魏斐德、杜希德对于中文文献运用自如,他们当中许多人都是语言学大师,兼通数门语言,甚至连回鹘文、吐火罗文、巴利文等失传已久的死语言也了如指掌,而新一代的汉学家中,我们很少再能看到这样的人物,以至于出现了对于历史的误读,这不也是西方汉学界的遗憾吗?这是另一种“隔阂”,不同于国人对西人的误读。
  •       近年来,海外汉学家们对宋史的研究为我们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贾志杨教授的这本《天潢贵胄》,使我们开始注意到被忽略已久的宋代群体。
        从横剖面来看,由于在史料收集和整理工作上的极为缜密,可以说,此书堪称为对宋代宗室的全方位研究;从纵剖面上看,书中所涉及的不限于一朝一代的专述,对宋之前的汉、唐、之后的明、清,都作为了同类比较,甚至还援引了日本皇族的例子。
        鉴于唐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宋在过去总是被当成一个文弱和擅长模仿的朝代。高度成熟的科举制度为国家培养了士大夫阶层,他们致力于儒家所提倡的积极入世,可当他们进入现实的政治经验时却发现这种价值观的黑暗和虚无。
        士大夫们感受到的矛盾在另一个阶层那里则更为复杂和尖锐。我们可以将这一阶层称之为天潢贵胄,因为他们是赵宋皇族这棵大树上衍生出的金枝玉叶,帝国的宗室贵戚;但他们的生存状况却与现代屏幕上显现的形象大相径庭。
        的确,在教育、俸禄以及晋升方面,宗室享有和士大夫一样甚至更为优越的特权,他们可以获得各种尊贵的头衔,却无法掌握任何实权。作为皇家至尊地位的典仪象征,宗室的一生只能戴着虚名和桂冠在深墙内院里闲散无为地度过。而当经过新一轮的人口增长后,宗室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开支上,都成为帝国脱离不掉的沉重包袱。
        书中引用的一组资料向我们详细描述了十二世纪初期的宗室生活:“远支宗亲散居京都,门户出入没有禁约,社会交往不加节制。违法犯禁者时有发生。生存无计的贫困宗室就像普通市民那样,无力赡养父母、抚养子女,甚至没有房子来遮风挡雨。”远支宗室的生存状况令朝廷感到震惊,暂时的经济援助也终归无济于事。由于宗室没有最根本的生存保障——土地,又无法像士大夫那样入朝为官,走上仕途,因此,宗室作为一个群体的地位始终处于暧昧不明中。尽管在宋代史籍里不乏对他们的记载,但比起士大夫、后妃、宦官这些帝王身边的小集团,他们的身影似乎更为模糊,大多数人的命运已经消失在史籍记载的视野之外。
        这一阶层中极少数有着杰出事迹的人,是在王朝更替的凶险局面中,作为忠义之士留名青史的。自然,宗室中不少人自幼受到儒家理想的熏陶,渴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而高墙内的平庸生活磨灭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最后这一理想的实践不是在太平盛世的安邦治国,而是作为一名朝廷的忠臣英勇地死去,这恐怕是宋代宗室三百余年的命运中最富讽刺性的一幕。在遭遇帝国灭亡之际,宗室中的大部分人注定在战争的烽烟中消逝,而忠义的事迹却保留下来激励着后世。例如明朝的宗室,在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时模仿他们的宋代先辈采取了同样的行动。
        皇帝和宗室的关系犹如一棵大树的树干和枝叶。在很多时刻,我们看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想象的那样疏远。靖康年间和徽宗一同被劫掠到北方去的三千宗室,以及南宋末年发生在泉州的宗室大屠杀,都显示了宋代皇帝与宗室之间的命脉相通,“生死与共、俱存俱亡。”。遗憾的是,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那些注定在历史中沉默的人的命运了宗室出身的徽宗作为一个被强虏劫掠,身遭不幸的柔弱形象,加深了后世对宋代根深蒂固的观点:一个伟大的士大夫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软弱无能,优柔寡断的王朝。这种看法一延续到近年。
        而到了现代,影像技术又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古代宫廷生活的虚幻经验:贵戚们一面在琼楼玉宇中过着锦衣华服的生活,另一面呈现出的却是政治上的明争暗斗,内闱中的争权夺利。宫廷戏通过美轮美奂的场景布置和戏剧性的情节安排,将帝王之家的故事尽可能地肥皂化消遣化。而历史上那些曾经真实地存在过的人与事,也就这样在一次次的舞台演绎中被充分地瓦解了。
      
      
      
  •   这么有才!
  •   关于“八王爷”的论述,在下不敢苟同。窃以为这位八王爷的原型应该就是太宗的第八子赵元俨,他于真宗朝曾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仁宗时,拜太尉、尚书令兼中书令。他在真、仁两朝都积极参政,且声望甚隆,故时人呼之“八大王”。
  •   兄台,积极参政?不要拿百度百科来说事
  •   不好意思,我的错,刚查《宋史》赵元俨之本传,确实未提到他积极参政,但他的确还是比较关注时政的,传中亦有提及。故楼主所谓“绝不敢干涉政务”恐怕亦欠妥当。
  •   的确是两宋宗室制度相比前后均有很多成功地方。虽然宗室聚集在一起,但是却没有产生像清代那种小团体。而且从朝廷养到允许科举考试自己养活自己,也比清代一直官养八旗最后战斗力极差强
  •   这是一篇云中君自认可的佳作,的确写的不错!
  •   确实,看看译者注中的诸多更正,就不言自明了。
  •   雖然有不少錯誤,但是不會傷害到該書的主要論點。事實上,這些錯誤如果有一個好的編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這可能才是西方漢學家比較受限的地方吧。
    相反,國人的歷史著作蒼白無力,資料堆砌,東抄西抄,毫無新意,處處看出現今學者的浮躁。這些是我們應該和歐美史學界學習的地方。就拿宋史來說吧,不外乎列舉一些《長編》《會要》,沒有深入分析。最近讀汪聖鐸《兩宋貨幣史》,文筆結構不堪入目,這還是現在不多的宋史專家的作品。失望啊...
  •   确实是本不错的书,至少从内容上来说,特别是宋宗族的改革,对后世的宗族发展和形态的形成,影响都是很大的。
  •   此文写的很好,书中的确很多文献运用错误的地方。但是作者敢做宋代宗室这个题目,甚至对涉及数万的宗室进行各种量化统计,这样一个浩大工作量对即使中国人都是高难度挑战,所以瑕不掩瑜吧。而且这种宋代宗室管理的变迁讨论,也很有启发意义。学习优点,尊重这些缺陷吧
  •   史材丰富,史识不足。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特别群体,国家以巨大的财政代价赎买这群“废物”以换取最高权力更替的稳定,可谓物超所值,但长久以后,同样会因财政不堪承受而拖累政权的稳定。解决之道是观念上和制度上根本性取消特权阶层的形成,此亦有助于解决当代中国类似群体在政界、商界的不公平坐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