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彼特

出版时间:2005-8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理查德·斯威德伯格  页数:375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约瑟夫·A. 熊彼特(1883—1950)是20世纪最享有盛名的经济学和社会学作者之一。斯威德伯格的这部新传记对熊彼特坎坷传奇的生活、他在政界和私人银行业中的惊险经历,以及对他的学术生涯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研究和精彩生动的评述。本书是对熊彼特的学术性传记,同时对他充满悲剧、坎坷颠簸的一生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本书对熊彼特的作品进行了综合评述,同时也介绍了一些第一手的新资料,包括熊彼特的信件和访谈录。本书因此对熊彼特的诸多作品进行了清理和整合。斯威德伯格强调,熊彼特认为经济学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调查,包括四个领域的内容:经济理论、经济社会学、经济史和统计学。我们在本书中,不仅读到对熊彼特著名的企业家理论的介绍和讨论,而且还有对他的社会阶级和现代国家理论的深刻分析。    本书应当成为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科学学科的学生和教师的指定读物。    理查德·斯威德伯格曾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现任美国康耐尔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

作者简介

作者理查德·斯威德伯格为美国康耐尔大学社会学教授,涉猎范围包括社会经济学、经济法律等等。他多年来对社会学颇有兴趣,曾撰写一系列诠释古典社会学家如韦伯等人的著作,并著有多部社会经济学著作及其他学术作品。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言 导论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第二章 早期经济学著作 第三章 在政界 第四章 艰难的十年 第五章 经济社会学的开拓者 第六章 在美国的日子 第七章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 第八章 最后的岁月,最后的著作 附录I 熊彼特私人日记中的格言 附录II 熊彼特小说《雾中之船》(片断) 附录III 熊彼特的书信 鸣谢 索引

章节摘录

书摘“我很早就形成了一种使生活丰富多彩的观念,这种丰富多彩的生活,应该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科学、艺术和爱。”现在,他又开门见山地补充了一句:“我所有的失败都源于对这一计划的遵循,而我的成功则归因于忽略了这一计划;集中注意对任何领域的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    ——“熊彼特访谈”,《红色哈佛报》,1944年    熊彼特从未写过他自己,只在像上文所引的掌故和隽语中,偶尔触及他自己的生活。稍后我们将会明白,这种使用掌故和隽语的做法本身就是富有意味的事实。事实上,使用掌故和隽语构成了熊彼特神秘人格的一条线索。然而,让我们暂时把这个话题放在一边,先介绍一些有关熊彼特早年生活的基本事实。为此,我们来看看熊彼特1934年致斯图尔特·S.摩根的一封信。摩根是一位英语教授,他告诉熊彼特,他的一篇文章已经人选写作课采用的一本作品选。熊彼特显然为自己掌握英语的能力获得承认而感到欣喜。毕竟,英语对他来说是第二语言(“在写作和交谈两方面我混得还不错”),为此他兴奋地复信给摩根:    你想了解有关我本人的一些情况,好吧,从出生地来说,我是奥地利人,1883年生于一个叫特里施的小镇,那时属于奥匈帝国的摩拉维亚省,它现在是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一部分。我在维也纳接受教育,接着出于早就显示出的一股冲动,大约有几年我四处游学,从不同的立场研究经济学。1909年,我开始在维也纳大学开设经济学理论讲座,那一年,我还在捷尔诺维茨大学的经济系谋到了教职,捷尔诺维茨当时是奥地利最东部的小城,现在已归属罗马尼亚。1911年,我应聘到格拉兹大学,1913  1914年,我作为所谓交换教授前往哥伦比亚大学,这是我第一次认识了美国,从那时起我就爱上了这个国家。后来,我进入了政界,战后出任了奥地利财政部长一职。1925年才重返学术界,接受了德国波恩大学的教授职位。1927—1928年,后又在1930年,我访问过哈佛大学。1932年加入哈佛,成为该校的终生教授。我想,这差不多就是你想了解的我的以往经历和生活样式的全部资料了。①(P5-6)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约瑟夫·熊彼特固然对凯恩斯颇为不屑并大加批判,不过他仍旧是继凯恩斯之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最广阔的领域内展现出天赋的经济学家。本书对熊彼特其人及其作品均进行了出色的研究和评析,堪称一部杰作。它一旦问世,必将成为一本不可或缺的经济学参考书。    ——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    一幅对熊彼特这位可谓现代经济学中的海燕者其人和其精神实事求是的高超素描。    一刘易斯·A·科索    斯威德伯格的这部著作属于对一位重要的社会科学家的一流学术性传记,堪称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作品出色地突出了熊彼特令人难忘的成就和个性。    一兰代尔·科灵斯    文笔优美、蕴涵丰富、内容有趣……斯威德伯格的作品绝对不容错过。    ——《时报高等教育增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熊彼特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熊彼特是一位优秀的经济学家,但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学家。在作者那里,把熊彼特的生活和学术生涯都完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还给了我们一个真实的熊彼特,也真实地再现了他那时的生活场景。作者对资料地占有极其充分,反映了一位传记作家和经济学家的严谨态度。
  •   各方评论都不错的传记。
  •   书写得好!翻译得好!编辑排版好!凡学经济类专业的学生都应认真阅读此书!
  •   书室好书,就是装祯不大好
  •   熊彼特是我最瞩目的经济学家之一,另一位是与之同时代的凯恩斯。瞩目的理由不用赘述了,还是集中于这本书本身吧:

    本书虽然是我读过的唯一一本熊彼特的传记【是利用上卫生间的时间读完的,在卫生间还读完过克莱因的《数学:确定性的丧失》。】,但是我真的很喜欢。一本书能在短短9章(算上“导论”)的篇幅里,将这样一位经济学巨匠的一生主要经历及其学术贡献阐述的这么精炼和准确,且如此富有趣味,的确很了不起。而且,本书作者安佳的译笔也很好,毕竟安佳是有主流经济学背景的。【她还翻译过弗里德曼的《货币的祸害》,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以上两个理由都让任何对经济学思想史和熊彼特本人感兴趣的经济学研究者不能不读。

    读完本书后,我对于熊彼特本身有两点看法写在这里:

    作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传记作者,更是一位杰出的经济社会学家。因此,他把全书60%的篇幅都用来阐述熊彼特主要著作的核心思想,阐述的比较权威、比较准确;而将其余的篇幅用来讲述熊彼特个人的生活、经历、性格、家庭等琐事。因此,我就从这两个方面展开我的读后感。

    首先,作者在阐述熊彼特主要著作的时候,将重点放在熊彼特对经济社会学的贡献上,而不仅是专门讲他对经济学理论的贡献。我觉得,也许是受作者自身专业背景(经济社会学)和该书写作时代(1990年左右)所限,他对“经济社会学”这一学科概念、范式的阐述并不明确。我读后的理解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经济社会学”现在已经渐渐为主流经济学中的新制度经济学、新经济史学、法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所代替。毕竟,“经济社会学”无论何时都是一个交叉学科构成的大杂烩;另一方面,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倾向仍是有增无减,所以我个人觉得作者在书中强调熊彼特对“经济社会学”的贡献,不如说是想强调熊彼特对经济学自身发展趋势的先见之明。他不仅先于别人看到了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运用,还看到了经济学研究所可能涉及的其他社会学领域——历史学、法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等。这就涉及到如何评价熊彼特对经济学理论的贡献了。在我个人看来:他对主流经济学的贡献更大,而非作者所讲的“经济社会学”。熊彼特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有三:首先,提倡以动态视角研究经济学(体现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和《经济周期》两部著作中);其次,科学的界定经济学科的范式和方法并明确经济学发展趋势(体现在他的《经济分析史》中);最后,为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经济学解释,涉及到所谓的“经济社会学”领域(体现在他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

    他重视的“动态经济学”,目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经济学家们新发展出来的数学工具解决了;他强调的经济学科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学科理论和工具已经被现在经济学家研究的实际所证实是有先见之明的了;唯其对共产主义社会提出的经济解释尚有待商榷。在此方面,他似乎不如他所崇敬的马克思.韦伯有远见,但是他对马克思经济学的批判却是很有力量的。

    最后,对于他这个人自身而言,他在生前和死后都没有在名望上超过凯恩斯,在我个人看来,不是由于他的学识,而是由于他那阴郁、悲观的气质彻底输给了精力充沛的凯恩斯。他总是太过于重视别人的看法,而难以迅速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使得他的书往往篇幅过大,难以迅速出版和流传;其次他性格中有一种本末倒置的倾向,总是在写作时跑题,失掉了他原本的写作意图,导致了他很难精炼表达自己的观点。一个由于阴郁、悲观气质而不能迅速、精炼表达自己观点的学者,最后恐怕都难免会陷入熊彼特这样的悲剧,尽管他真的是世界上最才华横溢的人。
  •   文字很好,但是对于熊哥的生平与学术的陈述还是稍显平淡。但作为国内并不多见的熊彼特传记,还是推荐一看,作者的立场称得上公正。
  •   熊彼特是我最瞩目的经济学家之一,另一位是与之同时代的凯恩斯。瞩目的理由不用赘述了,还是集中于这本书本身吧:本书虽然是我读过的唯一一本熊彼特的传记【是利用上卫生间的时间读完的,在卫生间还读完过克莱因的《数学:确定性的丧失》。】,但是我真的很喜欢。一本书能在短短9章(算上“导论”)的篇幅里,将这样一位经济学巨匠的一生主要经历及其学术贡献阐述的这么精炼和准确,且如此富有趣味,的确很了不起。而且,本书作者安佳的译笔也很好,毕竟安佳是有主流经济学背景的。【她还翻译过弗里德曼的《货币的祸害》,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以上两个理由都让任何对经济学思想史和熊彼特本人感兴趣的经济学研究者不能不读。读完本书后,我对于熊彼特本身有两点看法写在这里:作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传记作者,更是一位杰出的经济社会学家。因此,他把全书60%的篇幅都用来阐述熊彼特主要著作的核心思想,阐述的比较权威、比较准确;而将其余的篇幅用来讲述熊彼特个人的生活、经历、性格、家庭等琐事。因此,我就从这两个方面展开我的读后感。首先,作者在阐述熊彼特主要著作的时候,将重点放在熊彼特对经济社会学的贡献上,而不仅是专门讲他对经济学理论的贡献。我觉得,也许是受作者自身专业背景(经济社会学)和该书写作时代(1990年左右)所限,他对“经济社会学”这一学科概念...、范式的阐述并不明确。我读后的理解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经济社会学”现在已经渐渐为主流经济学中的新制度经济学、新经济史学、法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所代替。毕竟,“经济社会学”无论何时都是一个交叉学科构成的大杂烩;另一方面,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倾向仍是有增无减,所以我个人觉得作者在书中强调熊彼特对“经济社会学”的贡献,不如说是想强调熊彼特对经济学自身发展趋势的先见之明。他不仅先于别人看到了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运用,还看到了经济学研究所可能涉及的其他社会学领域——历史学、法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等。这就涉及到如何评价熊彼特对经济学理论的贡献了。在我个人看来:他对主流经济学的贡献更大,而非作者所讲的“经济社会学”。熊彼特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有三:首先,提倡以动态视角研究经济学(体现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和《经济周期》两部著作中);其次,科学的界定经济学科的范式和方法并明确经济学发展趋势(体现在他的《经济分析史》中);最后,为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经济学解释,涉及到所谓的“经济社会学”领域(体现在他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他重视的“动态经济学”,目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经济学家们新发展出来的数学工具解决了;他强调的经济学科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学科理论和工具已经被现在经济学家研究的实际所证实是有先见之明的了;唯其对共产主义社会提出的经济解释尚有待商榷。在此方面,他似乎不如他所崇敬的马克思.韦伯有远见,但是他对马克思经济学的批判却是很有力量的。最后,对于他这个人自身而言,他在生前和死后都没有在名望上超过凯恩斯,在我个人看来,不是由于他的学识,而是由于他那阴郁、悲观的气质彻底输给了精力充沛的凯恩斯。他总是太过于重视别人的看法,而难以迅速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使得他的书往往篇幅过大,难以迅速出版和流传;其次他性格中有一种本末倒置的倾向,总是在写作时跑题,失掉了他原本的写作意图,导致了他很难精炼表达自己的观点。一个由于阴郁、悲观气质而不能迅速、精炼表达自己观点的学者,最后恐怕都难免会陷入熊彼特这样的悲剧,尽管他真的是世界上最才华横溢的人。 阅读更多 ›
  •      熊彼特是我最瞩目的经济学家之一,另一位是与之同时代的凯恩斯。瞩目的理由不用赘述了,还是集中于这本书本身吧:
      
       本书虽然是我读过的唯一一本熊彼特的传记【是利用上卫生间的时间读完的,在卫生间还读完过克莱因的《数学:确定性的丧失》。】,但是我真的很喜欢。一本书能在短短9章(算上“导论”)的篇幅里,将这样一位经济学巨匠的一生主要经历及其学术贡献阐述的这么精炼和准确,且如此富有趣味,的确很了不起。而且,本书作者安佳的译笔也很好,毕竟安佳是有主流经济学背景的。【她还翻译过弗里德曼的《货币的祸害》,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以上两个理由都让任何对经济学思想史和熊彼特本人感兴趣的经济学研究者不能不读。
      
       读完本书后,我对于熊彼特本身有两点看法写在这里:
      
       作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传记作者,更是一位杰出的经济社会学家。因此,他把全书60%的篇幅都用来阐述熊彼特主要著作的核心思想,阐述的比较权威、比较准确;而将其余的篇幅用来讲述熊彼特个人的生活、经历、性格、家庭等琐事。因此,我就从这两个方面展开我的读后感。
      
       首先,作者在阐述熊彼特主要著作的时候,将重点放在熊彼特对经济社会学的贡献上,而不仅是专门讲他对经济学理论的贡献。我觉得,也许是受作者自身专业背景(经济社会学)和该书写作时代(1990年左右)所限,他对“经济社会学”这一学科概念、范式的阐述并不明确。我读后的理解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经济社会学”现在已经渐渐为主流经济学中的新制度经济学、新经济史学、法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所代替。毕竟,“经济社会学”无论何时都是一个交叉学科构成的大杂烩;另一方面,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倾向仍是有增无减,所以我个人觉得作者在书中强调熊彼特对“经济社会学”的贡献,不如说是想强调熊彼特对经济学自身发展趋势的先见之明。他不仅先于别人看到了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运用,还看到了经济学研究所可能涉及的其他社会学领域——历史学、法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等。这就涉及到如何评价熊彼特对经济学理论的贡献了。在我个人看来:他对主流经济学的贡献更大,而非作者所讲的“经济社会学”。熊彼特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有三:首先,提倡以动态视角研究经济学(体现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和《经济周期》两部著作中);其次,科学的界定经济学科的范式和方法并明确经济学发展趋势(体现在他的《经济分析史》中);最后,为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经济学解释,涉及到所谓的“经济社会学”领域(体现在他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
      
       他重视的“动态经济学”,目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经济学家们新发展出来的数学工具解决了;他强调的经济学科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学科理论和工具已经被现在经济学家研究的实际所证实是有先见之明的了;唯其对共产主义社会提出的经济解释尚有待商榷。在此方面,他似乎不如他所崇敬的马克思.韦伯有远见,但是他对马克思经济学的批判却是很有力量的。
      
       最后,对于他这个人自身而言,他在生前和死后都没有在名望上超过凯恩斯,在我个人看来,不是由于他的学识,而是由于他那阴郁、悲观的气质彻底输给了精力充沛的凯恩斯。他总是太过于重视别人的看法,而难以迅速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使得他的书往往篇幅过大,难以迅速出版和流传;其次他性格中有一种本末倒置的倾向,总是在写作时跑题,失掉了他原本的写作意图,导致了他很难精炼表达自己的观点。一个由于阴郁、悲观气质而不能迅速、精炼表达自己观点的学者,最后恐怕都难免会陷入熊彼特这样的悲剧,尽管他真的是世界上最才华横溢的人。
      
  •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一本熊彼特传记,当然,实际上我只看过两本关于他的传记,另外一本是“开门”,好像是他在美国的一个学生写的。
      
      之所以觉得这本书更胜一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觉得来自瑞典的作者可能更好的理解了熊彼特——一个极度复杂的人——也正如他许多著作中的学术化的、繁复的语言所体现的那样。熊彼特无疑是一个学术天才,他的企业家理论至今仍然为形形色色的人所津津乐道,他的“创造性毁灭”说——一个很有熊氏风格的观念,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被经济增长理论家们模型化,从而正式进入顶级刊物。不过,这本书告诉我们“熊彼特“的其他方面,如他短暂而彻底失败的从政生涯,非常惨痛的投资失败经历,他的爱情经历。当然,我们也肯定可以从其他的传记里看到这些,但只是大概(类似于正史)。而这正是这本传记的优势,借助作者对熊彼特日记的研究,对历史档案的梳理以及和熊彼特生前好友、学生的交谈,另外还有语言上的优势(作者熟悉欧洲语言和欧洲人的思维方式),作者给我们展示了部分熊彼特在这些大起大落中的内心世界,或许,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本书带给我们的更像是一次偷窥的经历,或者,至少说是看娱乐小报某某大明星小道消息的经历吧。
      
      如下细节特别吸引我,他的丧妻丧母之痛以及他的奇特的、半宗教式的反应,他在二战时候作为一个旅美奥地利人的焦灼和苦恼。当然,也包括他和韦伯在咖啡馆激烈辩论直至大声争吵的插曲,以及他费尽心力写作1000多页的著作“经济周期”的经历和当他觉得自己的作品不被认可,学生们都一股脑地被凯恩斯的通论吸引过去时表现的失望和急躁。
      
      此外,本书最后提供的熊彼特格言的摘录也很有意思。反正在我看的时候,有时候会轻声笑笑,再摇摇头或者点点头。
  •   熊彼特熊彼特
  •   熊彼得很准确的预计了经济学的发展,例如数学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对经济史的重视、重视经济学对其它社会科学影响(看他对马克思的评价就可以看出来)但感觉他没有凯恩斯那种克瑞斯玛的魅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