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5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佐藤慎一 页数:280 字数:250000 译者:刘岳兵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约半个多世纪的中国为主要舞台,以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轨迹和精神世界为主要课题。在这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对外关系由朝贡体制转换为条约体制,而且面临着被瓜分的威胁。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的政治体制从王朝体制到共和体制转换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变动和社会变动,其规模之深广是不难想象的。生活在这种激荡的旋涡中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是如何认识所处环境的变化以及他们想使中国如何变化,是本书所要解决的主题。本书以凝练的笔法、独特的视角,分别从“万国公法观的变化”、“法国革命观的变化”、“体制选择”这些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世界认识的转换过程,以及他们各具特色的心路历程。
作者简介
佐藤慎一,1945年生于日本千叶县,196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1972年任东北大学法学部副教授,曾任东京大学文学部学部长,现任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教授、东京大学副校长。主要译著有柯文的,(平凡社,1988年;中译本书名为《在中国发现历史》)。主要论文有《演论以前的进化论》(《思想》第792号,1990年)、《康有为与和平思想》(《日本政治学会年报》,1992年)、《模仿与反驳》(《中国——社会文化》第4号,1989年)等。
书籍目录
前言
序章 近代中国与知识分子
一位老学者
士大夫与中国的近代化
科举的废止与新知识分子的诞生
士大夫与知识阶层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章 文明与万国公法
引言
一 不平等条约
《万国公法》与不平等条约
中华文明与不平等条约
二 《万国公法>的翻译
总理衙门首脑的反应
附会论与万国公法
三 外交官与万国公法
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
中国的薛福成
欧洲的薛福成
四 变法运动与万国公法
甲午战争失败的冲击与万国公法
变法派的理论结构
孔子与格罗修斯
“三世进化”说与社会进化论
五 中国革命与万国公法
“文明之革命”与“文明之排外”
希望世界列国赞成中国革命
政治犯与国际法
排外与国际法
六 不平等条约解除的历史
辛亥革命
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
国民革命与关税自主权的恢复
抗日战争与治外法权的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与新的不平等关系
向激进路线的转换
邓小平路线与香港问题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法国革命与中国
引言
一 前史
最初的法国革命介绍
微不足道之国
法国史与法国革命
二 法国革命论的展开
康有为的《法国革命记》
梁启超之迷惑
革命派的法国革命论的出现
论争
调侃与恫吓
三 法国革命论的论争
论争一:进化与革命
论争二:专制与革命
论争三:民主与革命
论争四:革命与国际环境
四 从法国革命到俄国革命
陈独秀与法国革命再评价
社会革命论的谱系
自由与面包
从法国革命到法国文化
小结
第三章 近代中国的体制构想
一 体制构想的历史射程
最初的体制选择
第二次划时代的选择
语汇的变化
各种各样的体制构想
围绕专制的一致性认识
对专制的不同评价
二 世界史与中国的专制
君主之国·民主之国·君民共主之国
从君主之国到君主专制
从政体类型论到政体进化论
三 专制与自由
共和制与立宪君主制的论争
初期革命派的自由观
天赋的自由与强者的自由
文明的自由与野蛮的自由
直接的专制与间接的专制
自由精神与奴隶根性
再论革命派的自由观
小结
补论
1.无政府主义者的专制论
2.严复的《政治讲义》与专制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译后记
章节摘录
对于香港问题,中国政府在太平洋战争结束时再次动念。战争中香港为日军所占领,中国政府认为,香港既然是中国战区的一部分,就应该由中国军队解除日军的武装而接受其投降,这样就可以迈出回收香港的实质性步伐。对此,英国方面在中国军队到达香港之前就派遣舰队重新占领了香港,而无视中国政府的意向,表示了自行接受日军投降的强硬方针。这一纷争,由于美国对英国的支持而被确定下来,中国又失去了回收香港的机会。 总之,即使是“国民党反动派”都设法进行香港回收,而标榜反对帝国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比“国民党反动派”当时远远有利的情况下,却放过了这样的好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选择,并不是基于对既存条约的尊重,在前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说,对“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准备“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第五十六条)。明确地记载对于既存的条约,在审查内容的基础上,应该进行“分别予以承认,或废弃,或修改,或重订”(第五十五条)。香港问题确属有关中国领土主权的问题,在中国方面应该不存在尊重这一条约的义务。这样的话,中国的这一行动是出于与其以实力回收香港,还不如维持现状更加有利这样的打算。宛如是与中国的这种态度相呼应,在1950年1月,英国在西方阵营中第一个率先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如果联想到在辛亥革命之际,英国承认中华民国约要一年半的时间的话,可见这一次是非常快的承认了。 另一件事是围绕着与苏联的关系。如前所述,对于“向苏一边倒”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而言,与苏联建立国交是关系到外交政策的根本的问题。1950年2月14日,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但是中国政府的代表毛泽东到达莫斯科是在前一年的12月16日,到条约签订要两个月的时间。这一期间,是建国后内政方面的困难堆积如山的时期,尽管如此,毛泽东钉在了莫斯科,可见这一条约的交涉有多么困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虽然打出了“向苏一边倒”政策,但这并不是说在国共内战中苏联政府给予中国共产党以什么积极的支持。苏联在太平洋战争终结的前一日即1945年8月14日,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之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与其支援“奶油共产主义”(斯大林语)的中国共产党所率领的革命,还不如与国民政府之间保持安定的关系更加有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铁托的南斯拉夫一样,都是没有苏联的支持而实现的例外的社会主义政权。 苏联与国民政府所缔结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基础,是1945年2月罗斯福、斯大林、邱吉尔三人(即排除了蒋介石)签订的《雅尔塔协定秘密议定书》。这里约定以苏联对日参战作为回报,恢复“日俄战争中日本从俄国不正当夺取的”在中国的权益。@而且苏联发表《加拉罕宣言》,约定将沙皇俄国从中国夺取的权益无偿地而且是单方面地归还给中国。现在斯大林作为沙皇的权利的正当继承者而出现。在这种意义上,《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新的不平等条约,在国共内战之际之所以没有撤回对国民政府的支持,是因为通过这一条约苏联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利益。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交涉之所以难以进展,是因为斯大林要求毛泽东承认这些特权。在毛泽东的抵抗下,要求尽管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缓和,而在新疆设立合办企业等,又不得不提供新的不平等的特权。 如果将这两件事合起来看,感到事情非常奇妙。就是说,一方面,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打出以反对帝国主义为基本方针的旗帜,与帝国主义之间的不平等条约问题几乎完全都解决了,但对于剩下的最大的争论之点的香港问题,中国方面却自动地放弃了解放的机会。另一方面,尽管打出“向苏一边倒”的政策,将与社会主义各国的联合作为基本方针,而与苏联的新条约却包含了不平等的内容,而且这不外乎是沙俄帝国主义特权的复活。 ……
编辑推荐
本书是日本学者佐藤慎一从事研究30多年、在知天命之年出版的第一本著作。全书围绕着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文明观的转换这一中心,从近代中国与知识分子、文明与万国公法、法国革命与中国、近代中国的体制构想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作者深入知识分子的心灵深处,对他们的言说和经历的历史事件进行内在的细致分析,力图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实现人文学与社会科学视界的融合。书不厚,拿在手里,却感到分外的重量。除了书的内容外,日本学者治学的严谨、认真的态度,对我们也不无启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