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3-01-01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宇文所安 页数:295 译者:田晓菲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呀的是,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 这套书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决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 当然,既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只从各家学说中筛选那些我们可以或者乐于接受的东西,否则我们的“筛子”本身就可能使读者失去选择、挑剔和批判的广阔天地。我们的译介毕竟还只是初步的尝试,而我们所努力去做的,毕竟也只是和读者一起去反复思索这些奉献给大家的东西。
内容概要
本书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论文集,由哈佛才女田晓菲选编而成。全书所选的17篇文章,论述范围从上古文本如《诗经》、《左传》一直到五四时期有关文学史的重写,以及传统文化与全球主义之关系等问题。这些文章不是某个“理论”或“学派”的产物,而是思想之精要、学术之心得;它们源于激情,也是苦心经营的结果。各篇的研究方法,不为一门一派所囿,而是体现了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精神,体现了一种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作者简介
字文所安,英文名斯蒂芬·欧文(Stephen Owen)。1946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长于美国南方小城。1959年移居巴尔的摩。在巴尔的摩公立图书馆里沉湎于诗歌阅读,并初次接触中国诗:虽然只是英文翻译,但他迅速决定与其发生恋爱,至今犹然。1972年获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随即执教耶鲁大学。二十年后应聘哈佛,任教东亚系、比较文学系,现为詹姆斯‘布莱恩特·柯南德特级教授。有著作数种(其中《初唐诗》、《盛唐诗》、《追忆》、《中国古典文学思想》被译为中文),论文多篇。其人也,性乐烟酒,心好歌诗。简脱不持仪形,喜俳谐。自言其父尝忧其业,中国诗无以谋生,而后竟得自立,实属侥幸耳。
书籍目录
自序/1瓠落的文学史/1《诗经》中的繁殖与再生/19自残与身份:上古中国对内在自我的呈现/39叙事的内驱力/54“活着为了著书,著书为了活着”:司马迁的工程/79“一见”:读《汉书·李夫人传》/85刘勰与话语机器/98柳枝听到了什么:《燕台》诗与中唐浪漫文化/113唐朝的公众性与文字的艺术/142苦吟的诗学/159享乐的困难/176醉归/198只是一首诗/210“那皇帝一席,也不愿再做了”:《桃花扇》中求“真”/225微尘/244过去的终结:民国初年对文学史的重写/256把过去国有化:全球主义、国家和传统文化的命运/281译者跋/294
章节摘录
与起源毫无二致的时候,这个结尾不仅显示了它的迟到性,也显示了一种对于完美地重复农业以及仪式之循环周期的焦虑。它没有简单地强调继承和延续,而是否认现在的差异和独特性。无论这个结尾是上古遗留下来的也好,是后人的建构也好,是两者的混合也好,在这首诗中和其他关于起源以及起源的延续的诗中,其表现模式和那些明确地表现了后期历史的诗有显著的不同。 《载芟》赞美了集体的努力,赞美了个人和被社会、农业角色所定义的社区的完美融合。它牵涉到一种积累的诗学。社区的积累和消费是一个不息的循环。这首诗并不歌颂创造了经济不平衡的慷慨施与,也并不歌咏交换和议价(我们常常在《国风》中发现的情形)。这首诗的中心问题是技术——农业生产技术和仪式技术——的稳定不变。拥有这样的技术保证了完美的重复与再生。 逐一开列细目是关键之举:检点反思不仅适用于物,也适用于人、行为、叙述的程序,自然生长过程的阶段、种类,比如说氏族里面的等级秩序。一切从头开始:除草,翻地,直到最后以丰收和仪式化的庆祝告慰、祭奠祖先。同样,我们看到这首诗先提到家长(“主”),然后提到长子(“伯”)、次子,等等,最后提到帮手和佣工(“强”和“以”)。 逐一开列细目所遵循的次序,其对应物是一套完整的系统。每一个完整的系统都包含一系列组成因素。指出整套的组成因素是为了表现全部的系统,保证它的完整性。这是农业循环周期在形式上的对应物,反映在社会秩序里面。如果说农业循环周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那么它的组成因素就是农业生产的阶段;如果说人们履行的仪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那么它的组成因素就是仪式当中的每个行为;家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包含的各个角色是它的组成因素。 就像那些月令诗一样,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运用文字来抵御遗忘和忽略之危险的诗歌。我们常常谈到记忆是一种存留。某种次序的组成因素的文字积累正是这样的存留:文字的光整结构符合农业生产活动的次序。社会等级和某程序中的先来后到在形式上是一致的:我们从开始到结束,从上到下。在社会等级的顶层,是家长;在他之上,是看不见的祖先们,渐渐消失于家族的起源。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 列强的船坚炮利迫使中国人逐步地改变关于世界秩序的古老观念,却远远没有改变他们反观自身的传统格调。50年代以来,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的中国研究却有了丰富的成果,以致使我们今天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需要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不仅要向国内读者喷译海外的西学,也要系统地输入海外的中学。 这套书可能会加深我们100年来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它的学术水准也再次提醒:我们在现时代所面对的,决不再是过去那些粗蛮古朴、很快就将被中华文明所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高度发达的、必将对我们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也正因为这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古老的中国警句便仍然适用,我们可以借别人的眼光来加深自知之明。故步自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透过强烈的反差去思量自身,中华文明将难以找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 收入本丛书的译著,大多从各自的不同角度、不同领域接触到中国现代化的问题。在从几代学人的成果中撷取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或见解时,我们自然不能从各家学说中只挑选那些我们乐于接受的东西。如果那样做,这“筛子”本身就使读者失去了选择、挑剔和批判的广阔天地。但这次译介毕竟只是初步的尝试,成败利钝,欢迎论评。 丛书编委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